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Bcl-2、Bax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Bcl-2、Bax蛋白在海马表达的变化.方法 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Bcl-2、Bax蛋白表达,应用TUNEL法检测海马区细胞凋亡.结果 缺血再灌注2h后海马神经元Bcl-2、Bax蛋白开始表达,Bcl-2蛋白12h达高峰,Bax蛋白12h~24h达高峰,之后开始下降.再灌注2h后海马凋亡细胞开始表达,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其表达不断增加.Bcl-2/ Bax的比率在再灌注开始时升高,再灌注12h达高峰,随后开始下降.结论 凋亡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形式之一,Bcl-2/ Bax的改变与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的神经元存亡有关,缺血再灌注可导致海马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损伤后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TUNEL阳性细胞变化,以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与Bax蛋白的表达情况.方法 将健康雄性SD (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I/R组,每组再分为缺血再灌注后3、6、12、24、48、72 h亚组.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基因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及Bcl-2/Bax比值变化,采用原位细胞凋亡检测(TUNEL)技术检测凋亡阳性细胞数.结果 各组非缺血侧相应区域神经元胞质中Bcl-2均有微弱表达.I/R组缺血侧海马CA1区于再灌注3 h开始出现Bcl-2和Bax蛋白微弱表达,随再灌注时间延长神经元内Bcl-2表达逐渐增强,再灌注24 h后Bcl-2表达达高峰,假手术组与I/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R损伤后海马CA1区神经元不仅存在变性坏死,还存在明显的细胞凋亡且细胞凋亡在大鼠I/R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I/R可诱导海马CA1区细胞凋亡基因Bcl-2和Bax蛋白表达,且其表达呈一定规律.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纳洛酮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及治疗组。采用大鼠四条血管阻断方法制备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治疗组于不同开始时间点累积给药纳洛酮。并于缺血再灌注后48小时处死。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Fcm)观察海马区细胞凋亡的变化及Bcl-2、Bax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Fcm标记凋亡细胞的变化:治疗组均与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lt;0.01)。Bcl-2、bax检查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lt;0.01)。结论:纳洛酮可减少脑细胞凋亡的发生,这其中可能与纳洛酮早期上调Bcl-2蛋白的表达或通过减轻Bax对Bcl-2活性的抑制从而降低细胞凋亡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及其与Bcl-2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和免疫组化法分别观察脑缺血再灌注2h、6h、12h、24h、2d、3d、7d、14d和21d等时间 点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和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 (1)脑缺血再灌注2h在缺血周围区即有凋亡内皮细胞出现,12-24h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至21d与假手术组已无显著性差异。(2)脑缺血再灌注后2h在缺血周围区内皮细胞Bcl-2开始表达,12-24h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至14d接近假手术组水平。(3)Bcl-2蛋白表达时相变化与内皮细胞凋亡基本一致。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凋亡是血管内皮细胞的死亡形式之一,Bcl-2蛋白具有抑制缺血再灌注后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龄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大鼠行为变化与额叶神经细胞凋亡及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四血管阻断方法建立SD高龄大鼠急性全脑缺血模型。实验第1部分为大鼠行为测定,第2部分为制造大鼠全脑缺血模型。并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手术组。缺血15min,分别于再灌注1、6、12、24、48、72h和7d断头取脑,采用TUNEL方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方法观察额叶P^53蛋白的表达。结果 全脑缺血再灌注72h、7d学习记忆能力明显下降。TUNEL染色结果示。手术组于再灌注24h开始出现阳性细胞,72h时达高峰,7d时明显减少。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为,手术组于再灌注24h开始出现P^53蛋白表达,48h时达高峰。7d时明显下降。结论 急性全脑缺血再灌注使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受到损害,全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迟发性神经元坏死主要以凋亡方式,全脑缺血再灌注后额叶P^53蛋白表达增加。神经细胞凋亡和P^53蛋白的表达在一定时间内呈正相关,P^53蛋白的表达和神经细胞凋亡与认知功能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在缺血皮层表达的变化及其与神经元凋亡的关系。方法: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免疫组化法观察Bcl-2和Bax的表达变化,TUNEL法观察神经元凋亡的情况。结果:再灌注2h后皮层神经元Bcl-2表达开始明显上调,6h为高峰,之后开始下降。再灌注早期 Bax在皮层神经元的表达即明显增强,24~48h达高峰。Bcl-2/Bax的比率在再灌注开始时升高,6h达高峰,随后开始下降。TUNEL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缺血中心的边缘,再灌注48h之内,随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加。结论:Bcl-2/Bax的比率改变与缺血再灌注后的神经元存亡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及其相关蛋白Bcl-2、Bax、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依达拉奉预处理组,每组15只。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缺血2h再灌注24h模型。预处理组大鼠建模前12h腹腔注射依达拉奉(3mg/kg),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再灌注24h后断头取脑,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cl-2、Bax、HSP70蛋白表达,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的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凋亡细胞。结果依达拉奉预处理组和对照组大鼠缺血周围脑组织中凋亡细胞和Bcl-2、Bax及HSP70阳性细胞数比假手术组均明显增加(P<0.01);与对照组比较,其凋亡细胞和Bax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减少(P<0.01),而Bcl-2和HSP70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P<0.01)。结论细胞凋亡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依达拉奉可能通过上调Bcl-2、HSP70蛋白表达、下调Bax蛋白表达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细胞凋亡,增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耐受性,从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及其与P53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和免疫组化法分别观察脑缺血再灌注2、6、12小时,1、2、3、7、14和21天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和P53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2小时在缺血周围区即有凋亡的内皮细胞出现,12-24小时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至21天与假手术组已无显著性差异。脑缺血再灌注6小时在缺血周围区P53蛋白开始表达,1-2天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至7天与假手术组已无显著性差异。P53蛋白表达高峰时间迟于内皮细胞凋亡24小时。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凋亡是血管内皮细胞的死亡形式之一,P53蛋白表达参与缺血再灌注后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机制的调节。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醒脑静、丁苯酞及二者联合分别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及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方法 60只雄性wistar大鼠(250±20)g采用改良线栓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随机分为4组,即模型组、醒脑静组、丁苯酞组、醒脑静联合丁苯酞(联合用药)组,每组又分为6、24、72 h三个亚组; 通过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各个时间点Bcl-2、Bax的表达水平。结果(1)模型组手术对侧大脑半球偶见凋亡细胞,病灶区可见大量神经细胞凋亡。丁苯酞用药组、醒脑静用药组凋亡细胞数明显减少,醒脑静联合丁苯酞组凋亡细胞数最少(P<0.05);(2)丁苯酞组及联合用药组Bcl-2阳性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均有提高,联合用药组Bcl-2阳性表达水平在各时间点均最高(P<0.05); 丁苯酞组及联合用药组Bax阳性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均有降低,联合用药组Bax阳性表达水平最低(P<0.05)。结论(1)醒脑静、丁苯酞及二者联合均可能通过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来实现神经细胞保护作用,其中二者联合效果最佳;(2)丁苯酞可能通过增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Bcl-2表达,减少Bax表达的方式来减少神经细胞凋亡,从而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3)醒脑静本身不能对Bcl-2、Bax的表达水平产生影响,但其可能通过增强丁苯酞作用的方式影响Bcl-2、Bax的表达,从而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葛根素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四血管阻断法建立SD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暗回避反应法测定学习记忆能力,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海马CA,区的bcl-2阳性细胞数、凋亡细胞数的动态变化。结果 (1)与再灌注组相比,葛根素组大鼠潜伏期明显延长;(2)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bcl-2蛋白的表达随再灌注时间不同而变化,缺血20min后再灌注24h达高峰,葛根素组bcl2蛋白的表达于相应的时间点明显增多;(3)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损伤在再灌注72h损伤最重,葛根素组可减少相应时点神经细胞凋亡数。结论 葛根素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通过上调bcl-2基因表达从而抑制或延迟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3-硝基丙酸(3-NPA)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半暗带Bc l-2和Bax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大鼠腹腔注射3-NPA 20 mg/kg,3 d后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观察3-NPA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1 h、6 h、12 h、24 h及48 h额顶部皮质Bc l-2和Bax mRNA表达的影响,并与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比较。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和3-NPA预处理组各时间点Bc l-2和Bax mRNA表达极显著增强(均P<0.01);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3-NPA预处理组各时间点Bc l-2mRNA表达显著增强(均P<0.05),再灌注12~48 h Bax 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增强Bc l-2的表达、抑制Bax的表达,可能是3-NPA预处理抑制细胞凋亡、诱导脑缺血耐受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脑缺血再灌注后ICE、Bcl-2的表达及丹参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观察凋亡相关基因白介素-lβ转化酶(ICE)、Bcl-2在脑缺血后的表达情况以及丹参(RSM)对其影响。方法健康沙土鼠63只,随机分成三组假手术组、对照组和丹参组。采用沙土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在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2h、6h、12h、1d、3d、5d及7d分别处死沙土鼠,将脑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ICE的蛋白表达主要在海马CA1区、CA4区及皮质,免疫阳性细胞呈褐色,第3天达高峰,第5天后减少;丹参组ICE的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1)。Bcl~2的蛋白表达主要在大脑皮层、纹状体、丘脑及海马等广泛区域,并于6h达高峰,其后减少;丹参组Bcl-2的蛋白表达明显增加,特别是在海马CA1区及大脑皮层区(P<0.01)。结论ICE在调节脑缺血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Bcl-2主要通过抑制细胞凋亡的早期环节而发挥作用;丹参能下调脑缺血后的ICE表达、上调脑缺血后的Bcl-2表达进而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大鼠脑创伤后海马CA3区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研究弥漫性脑损伤后不同时间,大鼠海马CA3区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Bcl-2、Bax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脑创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脑创伤后不同时间海马CA3区细胞凋亡率及Bcl-2,Bax和Caspase-3基因在蛋白质水平的表达情况.结果脑创伤后海马CA3区存在不同程度细胞凋亡,Bcl-2在脑损伤后表达下降,而Bax和Caspase-3在脑创伤后表达升高;Caspase-3表达的峰值时间(72 h)出现在Bax之后(48 h).结论弥漫性脑损伤后,大鼠海马CA3区存在细胞凋亡及Bcl-2,Bax和Caspase-3的表达变化.Bcl-2/Bax表达比值下降早于Caspase-3的上升,Bcl-2/Bax表达比值改变可能与Caspase-3活化有关,进而启动并加重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4.
钙拮抗剂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后Bcl-2和Bax基因表达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实验性脑缺血后海马组织Bcl-2和Bax基因的表达及尼莫地平预处理对Bcl-2和Bax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模型;尼莫地平预处理;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测定其海马组织中Bcl-2和Bax mRNA。结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后,海马组织Bcl-2和Bax基因均被诱导表达,Bcl-2表达量持续升高,而Bax表达量在脑缺血24h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在脑缺血后6h和24h,经尼莫地平预处理7d的大鼠,海马组织Bcl-2基因的表达水平较未经预处理的大鼠明显上调,而Bax基因表达水平则较未经预处理的大鼠明显下调。结论钙拮抗剂尼莫地平能有效地调控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后海马组织Bcl-2和Bax基因表达的水平,为干预脑卒中后基因表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不同时间段亚低温对Bcl-2、Bax表达及二者比值的影响,探讨亚低温的保护作用及最佳治疗时间窗。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亚低温组。亚低温组根据亚低温时点不同分为缺血后、再灌注0、6、12、24h 5个亚组。采用四条血管阻断方法(Puisinelli-4VO法)制备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流式细胞仪对海马组织的Bcl-2、Bax蛋白的表达进行测定。结果亚低温可使大鼠海马细胞的Bcl-2表达增高、Bax表达降低,以再灌注后0 h亚低温效果最佳,随再灌注时间延长,效果下降。结论亚低温可有效干预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的凋亡,且最佳治疗时间窗为再灌注后0h,但再灌注24h也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体外模拟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S/RE)后大鼠脑皮质神经元内质网应激凋亡的机制及抑制细胞色素c(Cyt c)表达对内质网应激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SD乳鼠脑皮质神经元,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神经元纯度;用流式细胞术AnnexinV、PI双标检测调亡率及活性Caspase-3,-7,-9表达水平;用Westernblot免疫印迹方法检测Caspase-12、GRP78、Bcl-2、Cytc蛋白表达水平。结果SD乳鼠皮质神经元可纯化体外培养;空转染组神经元模拟缺血6h再灌注24h及48h(IS6h/RE24h、48h)细胞凋亡率分别是17.95%、22.62%;CytC基冈静默后凋亡率分别降至10.26%、9.37%,空转染组与转染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转染组神经元模拟缺血再灌注后GRP78、Cytc、活性Caspase-3、caspase-9、caspasel2表达均增加.Bcl2表达减少;siRNA Cyt c基因静默后神经元Bcl-2表达增加,GRP78、活性caspase-12、caspase-3、caspase-9表达明显降低,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转染组和转染组均未检测到caspase-7表达。结论体外模拟缺血再灌注后脑皮质神经元发生凋亡,线粒体、内质网应激参与了神经元凋亡;抑制细胞色素c释放对内质网应激凋亡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小檗碱对小鼠全脑缺血后神经元凋亡相关基因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 探讨小檗碱对小鼠全脑缺血后神经元凋亡相关基因的影响,以了解小檗碱保护脑缺血的机制,为其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改良的Pulsinelli-Brierley4血管闭塞法制成小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小檗碱用量为1mg/kg,于术前30min,术后每日1次,腹腔注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蛋白的表达。结果 正常组海马区未见Bcl-2或Bax蛋白表达;缺血组再灌注6h海马CA3区可见Bcl-2阳性细胞,24h达到高峰,48h开始下降;小檗碱治疗组再灌注24h、48h及168hBcl-2阳性细胞明显减少(P<0.01)。缺血组再灌注6h海马CA1区可见Bax阳性细胞;48h达高峰;168h明显下降;小檗碱组再灌注24h,48h及168hBax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结论 小檗碱可以增加小鼠全脑缺血后海马CA3区bcl-2基因的表达,降低CA1区Bax基因的表达,从而减少凋亡的发生,可能为其保护脑缺血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phencyclidine (a noncompetitive NMDA receptor antagonist) on expression of Bax and Bcl-2 (apoptosis-regulating proteins) in gerbil hippocampus after transient forebrain ischemia, brain sections were immunohistochemically evaluated 48, 72, 96 hand 7 days following ischemia. In ischemic control animals, the expression of Bax in CA 7 neurons was increased with time and peaked at 72 h, then disappeared at 96 h. In the phencyclidine (5 mg kg-1 , intraperitoneally)-treated animals, the intensity of Bax expression at 72 h was weaker than that of ischemic control animals. Furthermore, at 96 h, Bax expression was still observed in CA1 neurons. No expression of Bcl-2 in the CA1 neurons was detected in either control or phencyclidine-treated animals. From these results, it is possible that NMDA receptor antagonists exert their preventive effect against delayed neuronal death through inhibition of Bax protein expression, although the preci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unction of Bax protein and delayed neuronal death is still unclear. [Neural Res 1997; 19: 629-63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