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分析常规放射治疗计划、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计划和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MRT)计划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评估3DCRT和IMRT与常规治疗的优越性。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50例中晚期NSCLC(Ⅲ~Ⅳ期)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计划靶区处方剂量66Gy,利用治疗计划系统(TPS)对每例患者分别设计常规、3DCRT和IMRT三种放疗计划,通过剂量体积直方图,比较三种计划对肿瘤靶区和正常组织器官的剂量分布。结果 (1)靶区适行度:处方剂量为66Gy时,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和调强适形放射治疗达此剂量的计划靶区(PTV)体积和95%PTV体积下的照射剂量均高于常规治疗,同时,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均高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2)除全肺V20的IMRT检测外,3DCRT和IMRT治疗的肺受剂量均比常规治疗高。在全肺V5和全肺V10检测中,3DCRT比IMRT剂量低,其余检测中3DCRT比IMRT剂量高。(3)三种计划脊髓最大受照剂量均<45Gy。脊髓,食管及心脏受照剂量3DCRT均较常规放疗低,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3DCRT和IMRT较常规放射治疗明显提高了靶区的照射剂量和靶区的准确性,从而在相同处方剂量情况下提高了治疗肿瘤的控制率。(2)3DCRT和IMRT与常规放疗比较,对肺的保护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3DCRT和IMRT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正常组织受照剂量和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减少正常组织的放射损伤。(4)IMRT在靶区剂量分布上明显优于常规放射治疗和3DCRT,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更好的保护正常组织。  相似文献   

2.
王雅棣  李奕彤 《癌症进展》2014,(1):16-21,69
通过检索Pubmed近5年前列腺癌放射治疗相关专业文献,对放射治疗在前列腺癌治疗中的作用、照射方式、照射范围、照射剂量以及综合治疗等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以便为前列腺癌的治疗选择提供依据。结果显示外放射治疗、近距离放射治疗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手术一样,都是局限性前列腺癌行之有效的根治方法,中高危患者会从联合内分泌治疗中获益。前列腺癌根治手术后出现包膜外侵、切缘阳性、淋巴结转移等时,应尽早加用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不规则剂量分割放射治疗食管癌疗效。方法  80例食管癌随机分成二组 ,不规则剂量分割放射治疗组 40例 ,周一 2次 ,2 5Gy/次 ,间隔 6小时以上 ,周二至周五 ,每天 1次 ,1 5Gy/次。总剂量 66Gy/36次 ,42~ 45天。常规分割放射治疗组 ,每周五次 ,2Gy/次。总剂量 66Gy/33次 ,45~ 48天。全部病例均采用 6MV -X线外照射。结果 两组近期疗效基本相似 ,1、2、3年生存率不规则剂量分割治疗组分别为 71 1%、5 0 0 %、36 8% ,常规分割放射治疗组分别为 47 4%、2 6 3%、15 8%。两者生存率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结论 不规则剂量分割放射治疗组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常规分割放射治疗组 ,表明不规则剂量分割放射治疗是食管癌治疗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闫雷  谢涛  吉喆  孙海涛  王俊杰 《癌症进展》2018,16(6):686-689,693
放射治疗是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放射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近距离放射治疗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已有一定的经验积累.根据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的建议,在低复发危险乳腺癌的治疗中,近距离放射治疗可用于部分乳腺加速照射(APBI),这种近距离放射治疗方法可称之为部分乳腺近距离治疗(PBB).对复发后乳腺癌的挽救性治疗,近距离放射治疗亦具有一席之地.125I粒子植入作为永久植入的低剂量率近距离放射治疗方式,具有方便、快捷、局部剂量高等特点.本文综述了近距离放射治疗用于乳腺癌治疗的临床指南及临床研究,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及剂量学特征进行总结,表明PBB在乳腺癌治疗中的重要地位,并建议PBB的适应证、靶区定义及处方剂量.通过以上内容,进一步探讨了放射性粒子植入应用于乳腺癌治疗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头颈部肿瘤精确放疗摆位误差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头颈部肿瘤(如鼻咽癌)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放射治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其放射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每次实施照射时,靶区都能得到准确的剂量,同时邻近周围正常组织和要害器官得到充分的防护。随着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各种先进的方法、手段,如三维治疗计划系统、适形放射治疗、立体定向放射手术、体位固定装置等不断地应用于临床治疗,使放射治疗向着“增加肿瘤剂量,提高肿瘤控制率;减少肿瘤周围正常组织的受照体积,降低危及正常组织发生并发症的几率”的目标前进了一步。然而近年来研究表明,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每次治疗时患者的摆位位置会…  相似文献   

6.
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的剂量学验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理论上 ,调强适形放射治疗 (intensitymodulatedradiationtherapy,IMRT)与常规放射治疗相比较的优势 ,一是提高了靶区的剂量 ,二是减少了周围正常组织或关键器官的照射剂量。IMRT技术与常规放射治疗技术相比远为复杂 ,逆向计划的优化算法在某些方面还不成熟 ,放射治疗中还存在众多不确定因素 ,IMRT实施后的剂量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最终结果。虽然远期的治疗结果是检验IMRT计划乃至剂量准确性的金标准 ,但遗憾的是 ,至今还没有关于该技术治疗恶性肿瘤长期结果的报道。因此 ,治疗前的…  相似文献   

7.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中的物理学与生物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放射治疗作为一种局部治疗手段,其追求的目标是尽量提高放射治疗的治疗增益比,即最大限度地将剂量集中到病变(靶区)内,杀灭肿瘤细胞,而使周围正常组织和器官少受或免受不必要的照射。肿瘤致死剂量与正常组织耐受剂量之间差别一般不是很大,而正常组织特别是所谓“并行”组织的耐受剂量的大小取决于受照组织的范围,范围越大,组织耐受射线的能力越小,在某些深部肿瘤的放射治疗过程中,一些重要器官如脑干、脊髓、肾、性腺等位于或接近于病变(靶区)时,要特别注意保护。因此,理想的放射治疗技术应按照肿瘤形状给靶区以一定的致死剂量,而靶区周围的正常组织尽量少受到照射,要使治疗区的剂量分布与靶区的形状相一致,必须从三维方向上进行剂量分布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左乳腺癌术后调强放射治疗和常规二维切线野治疗的剂量学差异。[方法]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对10例左乳腺癌术后患者分别进行调强放射治疗、常规二维切线野进行计划设计,处方剂量为50Gy,分析靶区剂量分布和心脏、肺受量。[结果]调强放射治疗靶区(PTV)剂量均匀,PTV的V50为95.12%,正常组织的低剂量区域体积大,正常组织的高剂量区域体积小。常规二维切线野PTV的V50为73.21%。[结论]调强放射治疗在正常组织耐受剂量的范围内能给临床靶区最佳的剂量分布。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 1 6例脑干肿瘤的放射治疗结果 ,复习文献 ,讨论脑干肿瘤的治疗方法。方法  1 985年 3月至 1 995年 3月治疗脑干肿瘤 1 6例 ,放射治疗剂量 35- 60 Gy/4- 7周。结果  1 5例在放疗结束时症状和体征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1、3和 5年生存率分别为 56.3%、43.8%和 31 .3%。文献复习显示 ,放射治疗 5年生存率为 2 0 %~ 30 %。结论 放射治疗是目前治疗脑干肿瘤的主要手段 ,放疗剂量 50 - 60 Gy/6- 7周为宜。  相似文献   

10.
邵雨卉  付杰 《中国癌症杂志》2014,24(12):951-955
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是头颈部恶性肿瘤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但在IMRT过程中,摆位误差、解剖结构的移位及变形、肿瘤退缩或进展及形状改变等,可导致靶区和危及器官的照射剂量和体积出现“偏差”,影响IMRT的精确性。图像引导的放射治疗(image-guidedradiotherapy,IGRT)可部分纠正摆位误差,从而提高放疗精度,但不能解决非刚性误差以及解剖结构变化带来的剂量差异。自适应放射治疗(adaptive radiation therapy,ART)是在IMRT和IGRT基础上出现的新型放疗技术,能修正IMRT和IGRT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偏差。通过患者图像、剂量等反馈信息对原治疗计划重新优化和调整,这是一种基于反馈控制理论的治疗策略。其目的是使放射治疗更加精确化、个体化。  相似文献   

11.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放射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有部分患者因各种原因采用单纯放射治疗.多数学者认为,其照射剂量应不低于60Gy.靶区范围的制定,要结合肿瘤的生物学规律和患者的具体情况,体现治疗的个体化.超分割和大剂量分割放射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NSCLC的疗效.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为早期NSCLC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初步的临床实践表明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放射治疗是一个包括多环节 ,有复杂内容的完整过程。必须有医师、技术员、物理师和护士等密切配合及积极参与。临床上对放射线的选择应尽量符合放疗剂量学原则 ,即 :①照射肿瘤的剂量要求准确 ,且剂量分布均匀 ;②尽量提高肿瘤内照射剂量 ,降低正常组织受量。放射治疗是肿瘤病人一种独特治疗的手段 ,主要表现 :①放射治疗最常用于肿瘤治疗 ,其他疾病少用或罕用 ;②无论是非肿瘤科医护人员 ,还是患者、家属及社会公众对放射治疗知之甚少且存有许多模糊甚至错误概念。因此 ,在放射治疗过程中 ,病人及其家属存在这样那样的心理行为问题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13.
X(γ)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简称SRT,其特征是采用小野三维集束分次大剂量照射,SRT结合适形放射治疗对定位、摆位精度的要求很高。现代放射治疗技术进入了三精时代(即精确定位、精确设计、精确治疗)1。X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X-刀),一般经过定位、计划和治疗三个过程。利用立体定向装置,CT等影像设备三维重建技术,确定病变和邻近重要器官的准确位置和范围;利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确定X线束方向,精确地计算出一个优化分割法和邻近重要器官的剂量分布计划;最后到加速器下实施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14.
放射治疗是恶性肿瘤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一种局部治疗手段,放射治疗的理想境界是给予全部的肿瘤组织足够照射剂量、最大程度地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正常组织。  相似文献   

15.
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的放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晓  陈明 《肿瘤学杂志》2009,15(6):489-494
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治疗的主要进展来自于放射治疗,涉及放射治疗实施过程中的诸多细节,如放射治疗加入的时机,放射治疗的靶区、剂量和分割方式,预防性脑照射及老年患者的放射治疗等。  相似文献   

16.
适形放射治疗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适形放射治疗是束流调强的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intensitymodulated 3 dimensionalconformalradiationtherapy)的简称 ,是肿瘤放射治疗技术上的重大革新 ,代表着 2 1世纪肿瘤放射治疗的发展方向。它把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成像、治疗计划设计、放射治疗实施和验证 ,使放射高剂量分布与肿瘤立体形态基本保持一致[1 3] 。其最大优点是可使肿瘤获得比常规放射治疗高得多的剂量 ,而肿瘤周围正常组织的照射量显著减少 ,从而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率和无严重并发症的生存率。1 适形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不规则剂量分割放射治疗食管癌疗效。方法 80例食管癌随机分成二组,不规则剂量分割放射治疗组40例,周一2次,2.5Gy/次,间隔6小时以上,周二至周五,每天1次,1.5Gy/次。总剂量66Gy/36次,42-45天。常规分割放射治疗组,每周五次,2Gy/次。总剂量66Gy/33次,45—48天。全部病例均采用6MV—X线外照射。结果 两组近期疗效基本相似,1、2、3年生存率不规则剂量分割治疗组分别为71.1%、50.0%、36.8%,常规分割放射治疗组分别为47.4%、26.3%、15.8%。两者生存率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结论 不规则剂量分割放射治疗组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常规分割放射治疗组,表明不规则剂量分割放射治疗是食管癌治疗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肺癌不同放射治疗技术剂量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应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评价肺癌不同的照射方法,以明确肺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优势。方法:选用13例ⅢA、ⅢB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例,采用Cadplan 6.0.8三维治疗计划系统设计放射治疗计划,每例均做3个计划,分别为常规、常规加适形和适形放射治疗计划,计划的总剂量均为66Gy。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比较靶区剂量和正常组织的受照射剂量的差异。结果:3种治疗计划均能满足靶区剂量要求,剂量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常规、常规加适形和适形放射治疗计划的照射适形指数分别为0.13、0.24和0.35;全肺接受≥20Gy照射的体积百分比的均数分别为32%、26%、34%和22%;心脏平均剂量的均数分别为18.15和12Gy。结论:肺癌常规放射治疗设野方法基本能满足靶区的剂量学要求,然而正常组织的受照剂量明显高于其他2种治疗计划。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主要优势在于减少正常组织的受照剂量。  相似文献   

19.
0 引言 肿瘤放射治疗的根本目标,在于给肿瘤区足够的精确的治疗剂量,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率,尽量减少周围正常组织和器官受照,减少正常组织的放射损伤.放射治疗过程中的质量保证(QA)和质量控制(QC),成为放射治疗过程中确保治疗效果的有效手段[1].灯光野(light field)和辐射野(Radiation Field)的50%等剂量线范围的一致是确保定位精确的保证,在临床治疗中十分重要,是执行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崔佳宁  王俊杰 《癌症进展》2019,17(1):31-33,62
脊柱是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部位,常常导致骨相关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脊柱转移瘤邻近脊髓,如何在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的同时保护脊髓功能,成为临床工作的难点。传统的二维放射治疗由于缺乏靶区的高度适形性和准确性,治疗剂量常受到脊髓耐受剂量的限制,治疗效果欠佳。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适形放疗、调强放疗、体部立体定向放疗、近距离放疗等技术的出现,使得靶区可以达到更高的照射剂量,而脊髓剂量在耐受范围之内。目前,放射治疗已成为脊柱转移瘤的有效治疗方式。本文就脊柱转移瘤的放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