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口流迁与城市化:理解费孝通与霍华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口流迁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关键,应该回归到城市化问题分析的中心.不合理的人口流迁会带来"城市病"和"乡村病"的双重困境.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加上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特殊的制度性约束,中国城市化面临更加严重的人口流迁问题.本文重新解读了费孝通的小城镇理论和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规划,突出人口流迁的难题,探索人口流迁的道路,把社会城市作为城市化的最终目标,以此来理解费孝通和霍华德的城镇思想,这对分析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的合理流动和重新分布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与可持续城市化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快速城市化给我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带来巨大挑战。本文从结构、过程和功能三方面分析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属性,探讨了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正负两方面的效应,提出了要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化,必须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合理、过程高效、功能完善,并从这三方面讨论了可持续城市化的内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均生态足迹增长得到控制,城市代谢效率不断提高,居民福利不断增长。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城镇化伴随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过程。由于人口流向主要是从乡村向城市、从经济后进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长期持续的人口外流,在中西部地区形成城市人口增长和区域人口减少的空间格局。以四川省和河南省信阳市为例,提出了在中西部地区普遍存在的增长的城市和收缩的区域的人口分布现象,分析了大规模人口迁移对流出地人口结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中国城镇化发展和规划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与现代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蔚芳 《城市问题》2001,(3):16-19
当今世界经济高度发达的工业国 ,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而步入了后工业化时期 ,一些尚未达到现代化的国家也正朝着这个方向迈进。与工业化、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是世界范围的城市化。 180 0年全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只有5% ,而到 1990年 ,已有 4 5%的人生活在城市中 ,估计 2 0 0 0年将达到 50 %以上。我国城市化水平多年来一直严重偏低 ,1999年也只达到了 30 9% ,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 37% ,世界平均 50 %和发达国家70 %— 75%的水平。城市化进程严重滞后 ,加剧了我国人口、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 ,阻碍了我国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商洛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工程》2019,(35):226-227
以商洛市为例,构建人口-土地城镇化指标体系,根据协调发展模型计算商洛市2007-2016年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人口城镇化指数由2007年的0.1412增长到2016年的0.7312,土地城镇化指数由2007年的0.0963增长到2016年的0.7028,协调发展水平经历了失调、过渡和协调阶段。  相似文献   

6.
7.
城市化的虚荣——对我国城市化现状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城市化正处于加速阶段,但与发达国家城市化正常标准轨迹有所不同的是,我国的城市化更多地呈现出表象的城市化,即注重于城市人口比重、城市规模等硬性指标.本文旨在对我国表象的城市化进行探讨,认为目前的城市化存在大量“被动”现象,表现在统计的被动和空间的被动迁移.此外还分析了这种城市化模式下将产生农村土地的占用、城市新贫困群...  相似文献   

8.
结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对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城镇化质量和数量的关系、城镇化空间体系 的建立以及提高城市规划的质量几个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与城市质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者总结了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指出 ,在城市化进程中 ,必须在提高城市质量、特色上下功夫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美国城市化的新趋势及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美国的都市区化,反映了20世纪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于传统城市化的新规律。这一过程的主要特点是人口向都市区集中,都市区郊区化和多中心化;后期人口向中心城市回流。当前我国的城镇人口比重已经过半,正处于传统城市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型的关键节点。借鉴美国经验,都市区化是中国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都市区和城市群要发挥对人口的空间集聚和引领作用,都市区向更有效率的多中心空间模式转型。同时中心城市要避免功能空心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引导和郊区之间良性互动,最终实现都市区整体繁荣。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多种解释进行了梳理,认为这是两个各有特指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但二者也有互相联系的方面,并就现实生活中二者的联系做了解析.  相似文献   

12.
徐建中  毕琳 《物流科技》2005,28(3):97-99
城市化与产业发展的正相关关系,不仅为发展经济学所证明,而且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所证明。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城市兴衰的决定性因素。对我国来说,重视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产业支撑,根据产业结构的演进实施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与失地农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城市化的视角对当前失地农民问题进行了重新解读,提出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的本质在于城市吸纳能力与农村劳动力的释放规模之间的失衡,并在此基础之上详细剖析了失地农民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4.
城市思想与城市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如何看待城市思想的继续发展和端正城市规划建设指导思想的关系 ,这是认识当前我国城市形势的核心所在。城市思想应当继续发展 ;城市规划建设指导思想中出现的问题必须认真解决。用一句话概括 :中国的城市必须发展 ,中国的城市必须理性地发展。这个基本认识我觉得非常重要。应当辨证地认识这个问题 ,来不得片面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土地”城市化和土地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先从理论论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城市化应该快于人口城镇化。结合理论分析和中国土地城市化及人口城镇化发展趋势,得出中国土地城市化问题本质是土地城市化远远快于人口城镇化,而不是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镇化,指出即使土地城市化慢于人口城镇化,土地问题的严重性仍然存在。着重分析中国土地问题的根源,包括土地政策的两难、土地功能负荷过重、宏观发展目标间冲突等。最后指出中国土地问题挑战和潜在的政策困境在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下可能变得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异地城镇化的特征及趋势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仍然滞后工业化,区域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其中,城镇化过程中低质量的“异地城镇化”现象非常明显.在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如何保持“城镇化数量与城镇化质量”的健康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城镇化差距,提高后发地区域镇化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湖北省为例,针对“异地城镇化”的特点和问题,重点探索新时期“异地城...  相似文献   

17.
余慧芬 《价值工程》2010,29(29):114-115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中央在新时期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文章从城镇化建设的内涵,城镇化建设的意义,中国城镇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促进中国城镇化进程的相应措施等方面对我的城镇化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相似文献   

18.
Books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 Bruno Latour and Emile Hermant, Paris ville invisible William J Mitchell, E‐topia: ‘Urban life, Jim — but not as we know it’ Antoine Picon, La ville territoire des cyborgs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popular urbanization to describe a specific urbanization process based on collective initiatives, self-organization and the activities of inhabitants. We understand popular urbanization as an urban strategy through which an urban territory is produced, transformed and appropriated by the people. This concept results from a theoretically guided and empirically grounded comparison of Mexico City, Istanbul and Lagos. Based on postcolonial critiques of urban theory and on the epistemologies of planetary urbanization, we bring urbanization processes in these urban regions into conversation with each other through a multidimensional theoretical framework inspired by Henri Lefebvre focusing on material interaction, territorial regulation, and everyday experience. In this way, popular urbanization emerged as a distinct urbanization process, which we identified in all three contexts. While this process is often subsumed under the broader concept of ‘urban informality’, we suggest that it may be helpful to distinguish popular urbanization as primarily led by the people, while commodification and state agencies play minor roles. As popular urbanization unfolds in diverse ways dependent upon the wider urban context, specific political constellations and actions, it results in a variety of spatial outcomes and temporal trajectories. This is therefore a revisable and open concept. In proposing the concept of popular urbanization for further examination, we seek to contribute to the collective development of a decentered vocabulary of urbanization.  相似文献   

20.
Books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 Susan D. Blum, Portraits of “Primitives”: Ordering Human Kinds in the Chinese Nation Liz Zhang, Strangers in the City: Reconfigurations of Space, Power, and Social Networks within China's Floating Population Nancy N. Chen, Constance D. Clark, Suzanne Gottschang and Lyn Jeffery (eds.), China Urban: Ethnographies of Contemporary Culture John R. Logan (ed.), The New Chinese City: Globalization and Market Refor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