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排烃效率对于酪根累计产烃率影响的数学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简化有机质成烃机理,利用有机演化过程中元素组成的变化,建立了不同排烃条件下干酪根成烃的数学模型,计算了不同演化程度时的干酪累计产烃率和有机碳恢复系数。结合实验室模拟结果,分析讨论了排烃条件对有机演化进程的影响。该方法可为油气资源评价提供较为系统准确的参数。  相似文献   

2.
以聚四氟乙烯(PTFE)为对象,在γ射线作用下,进行预辐照接枝气相丙烯酸反应.通过红外光谱(IR)表征,确认发生了含氟聚合物-气相有机单体的接枝共聚.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方法,研究了PTFE在γ射线真空辐照作用下产生自由基浓度及特征,并用X-射线衍射仪测试了预辐照膜的结晶度变化关系,初步探讨了含氟聚合物-有机单体的辐射气相接枝引发机制,其反应条件对接枝率的影响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3.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是引发霾和光化学烟雾等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达到一定浓度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非甲烷总烃(non-methane hydrocarbon, NMHC)作为VOCs总量统计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简单、直观地反映VOCs污染状况,因此,监控NMHC对保护环境与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中制备了层状结构、球形结构和立方体结构3种不同形貌的Co3O4纳米材料,将纳米材料均匀负载于活性Al2O3颗粒表面作为NMHC分析专用催化剂。通过XRD、FESEM、BET和XPS技术对制备的Co3O4催化剂进行表征;并将催化剂用于NMHC的检测,对不同形貌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当煅烧温度为400℃、煅烧时间为3 h,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其中立方体结构催化剂具有最高的催化活性,能在236℃将NMHC完全降解,层状结构与球形结构催化剂分别在261℃与257℃将NMHC完全降解...  相似文献   

4.
排烃效率对于酪根累计产烃率影响的数学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简化有机质成烃机理,利用有机演化过程中元素组成的变化,建立了不同排烃条件下干酪根成烃的数学模型,计算了不同演化程度时的干酪很累计产烃率和有机碳恢复系数。结合实验室模拟结果,分析讨论了排烃条件对有机演化进程的影响。该方法可为油气资源评价提供较为系统准确的参数。  相似文献   

5.
根据分子拓扑针基团贡献法与拓扑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烃临界体积与其分子结构之间的定量关系,发展一种直接根据分子结构信息预测烯烃临体积的方法。对烯烃的预测结果表明临界体积预测值与实验值的一致性令人满意,平均误差1.88%,计算精度优于基因贡献法。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在气体搅拌筛板萃取塔中,空气-蒽醌工作液-水三相体系的流体力学性能,讨论了气相、有机分散相和连续相表观流速对有机分散相滞液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气相表观流速和有机分散相表观流速增大时,有机分散相滞液率均增大,而连续相表观流速对有机分散相滞液率没有影响.在有机分散相相对于连续相的相对速度计算公式的基础上,提出了计算有机分散相滞液率的方法.用该方法计算了文中实验物系和文献中提到的气-液-液三相或液-液两相体系的有机分散相滞液率,计算结果与相应实验及文献数据符合良好,相对偏差范围为4.9%~15.5%.  相似文献   

7.
以石油地质学和石油地球化学为理论指导,通过对长岭凹陷上白垩统烃源岩的有机岩石学、沉积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分析,将沉积有机相划为3种类型,即有机相A、有机相B和有机相B—C.3种沉积有机相类型中,有机相A腐泥组分含量较高,有机质类型为Ⅰ型,生烃性最好,具强生油力;有机相B腐泥组分含量较低,有机质类型以Ⅱ1为主,生烃性较好,具生油能力,有机相A、B主要分布在凹陷中心;有机相B—C有机质丰度低,显微组分以腐植型为主,生烃性较差,主要为油气混相,分布在凹陷边缘.  相似文献   

8.
运用有机岩石学和有机地球化学方法,对伊犁盆地侏罗系煤岩有机显微组分特征和生烃潜力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伊犁盆地中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和西山窑组煤有机岩石学及地化特征有较大的差异.八道湾煤中镜质组、壳质组含量远远高于西山窑组;反映生烃性能的有机地化指标也优于西山窑组.认为八道湾组煤属较好的煤成烃源岩,而西山窑组煤相对为较差的烃源岩.八道湾组虽然富含有利生烃组分,但由于成熟度偏低,煤系地层中砂岩比例较高,不易形成大规模的油气聚集.  相似文献   

9.
非甲烷总烃(NMHC)是指除甲烷外可挥发的碳氢化合物及衍生物,是形成臭氧和颗粒物重要的基础,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都具有严重危害.然而,可挥发的碳氢化合物的浓度一般比较低,无法有效分解.催化氧化作为一种潜在可持续的空气污染控制技术,可以将可挥发性碳氢化合物降解为无污染的H2O和CO2,其关键在于高效稳定催化剂的制备.因此,本工作采用了等体积浸渍法制备Pd-Cu/MXene催化剂,并应用于NMHC的催化降解,同时也考察了贵金属Pd负载量、焙烧温度及焙烧时间对NMHC催化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适的贵金属负载量、焙烧温度及焙烧时间可以极大地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当贵金属Pd的负载量为0.1%、焙烧温度为600℃、焙烧时间为2 h时,Pd-Cu/MXene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在330℃可将NMHC完全降解,并且经过多个催化氧化循环后仍能保持较高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0.
金湖凹陷是发育自晚白垩世的断陷湖盆,有效烃源岩识别对凹陷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文基于金湖凹陷三河次凹大量分析测试资料,对研究区阜二段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根据烃源岩演化过程中的物质平衡原理,将烃源岩现今残余总有机碳值恢复到生排烃前总有机碳值。通过烃源岩生排烃过程中饱和烃量与吸附烃量关系确定有效烃源岩下限,对研究区有效烃源岩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有机质类型多为II1型;总有机碳w(TOC)为0.05%~5.28%,生烃潜力(S1+S2)为0.01~33.29 mg·g-1;镜质体反射率Ro为0.4%~1.2%,烃源岩主要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研究区烃源岩总有机碳恢复系数为1.05~1.25,用恢复后的总有机碳值来确定有效烃源岩下限,避免了烃源岩生排烃作用影响及高温压物理模拟实验带来的结果偏差。确定研究区有效烃源岩下限w(TOC)=1.6%,与测井TOC预测结果相结合,进一步查明了有效烃源岩分布及其厚度,深凹带是三河次凹有效烃源岩主要分布区,其厚度可达160 m以上。  相似文献   

11.
电离层延迟误差是影响GNSS高精度定位的重要误差来源之一,分析和掌握各因素对电离层变化规律的影响,有助于建立高精度电离层模型。为此,本文采用IGS中心提供的1999年~2015年电离层GIM数据计算南北半球不同经度圈的峰值不对称指数,分析其与太阳活动情况和地磁活动情况的相关性,并对单日电离层峰值变化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表明:(1)峰值不对称指数具有明显的年周期性和季节周期性;(2)西半球峰值不对称指数与太阳黑子数的相关性大于东半球,但东半球和西半球峰值不对称指数与地磁指数相关性几乎相同;(3)除08:00 LT ~ 10:00 LT(Local Time) 赤道两侧不存在明显峰值外,剩余时段均有明显的峰值,且通常在12:00 LT ~ 16:00 LT 取得极大值。  相似文献   

12.
植物群落对空气负离子浓度具有直接影响。本研究于2022年4—12月在太原理工大学植物园开展实地观测,选取8种不同类型的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测定空气负离子浓度、空气温度、相对湿度、PM2.5、PM10等指标,分析不同植物群落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季节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日变化趋势不一致,春季呈上升趋势,其中9:00至10:00和17:00至18:00时段升幅较大,中午时段较为平稳;夏季呈上午上升、中午下降、下午再次上升的变化趋势,并且各植物群落在17:00至18:00时段达到全天最高值;秋季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即早晚时段空气负离子浓度较低,上午 10:00至12:00达到全天最高值;冬季变化不明显。(2)不同植物群落夏季空气负离子浓度值高于春秋两季,且植被组成结构复杂的植物群落高于植被组成结构简单的群落,其中,S4(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核桃Juglans regia+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和S7(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两个植物群落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均值高于其他群落。(3)不同植物群落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气象因素的相关关系不一致,总体呈现出与空气温度正相关,与相对湿度、PM2.5和PM10负相关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兰州城市八种主要空气污染物浓度分布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兰州市1983年以来的几次大规模的大气污染监测试验数据,采用偏度和峰度系数法进行了分布类型检验与统计分析,揭示了8种主要空气污染物浓度的分布类型及其冬、夏两季平均浓度变化特征,找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马鹿花光合参数的日变化规律及其与空气相对湿度RH、大气CO2浓度Ca、大气温度Ta、叶温Tl、光合有效辐射PAR、叶面水汽压亏缺VPD等主要影响因子间的关系,使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对马鹿花光合作用和水分生理生态特征参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马鹿花净光合速率Pn的日变化呈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12:00前后和16:00前后,出现"光合午休"现象;蒸腾速率Tr呈单峰型,在16:00达到峰值;水分利用效率WUE呈双峰型,上午高于下午.PnPARTaRH的响应程度不同,但均达到显著水平.马鹿花各参数间存在复杂的相关性,随着蒸腾速率增大,气孔导度增大,胞间CO2浓度减小,净光合速率升高,且影响马鹿花Pn下降的因素主要是非气孔因素.  相似文献   

15.
以盆栽三年生观光木为试材,利用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叶绿素荧光仪及叶圆片氧电极等在夏季对其气体交换特性、叶绿素荧光参数及离体叶片的光合放氧等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观光木幼树叶片的光补偿点(LCP)为10.1 mol m-2s-1 ,光饱和点约为(LSP)为8 00mol m-2s-1 ,CO2补偿点(CCP)为50.72mol mol-1,CO2饱和点(CSP)为1200mol mol-1.夏季晴好天气下,观光木净光合速率(Pn)的日变化曲线呈双峰型,第1个峰出现在08:00,Pn为9.0molCO2 m-2s-1,第2个峰出现在16:00,Pn为4.6 molCO2 m-2s-1,12:00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在光合有效辐射较高的时段(10:00至14:00),观光木的Fv/Fm和PSⅡ均处于低水平,特别是在12:00时,PSⅡ光化学效率(Fv/Fm)和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PSⅡ)降至最低值,表现PSⅡ活性明显下调,观光木叶片光合机构遭受严重的光抑制.观光木PSⅡ活性对强光的敏感性可能是其不耐高光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以固有频率为分子结构描述符,建立链烷烃蒸气压随温度和结构属性变化的关系模型,用Antoine方程计算不同分子在相同温度下的蒸气压,并用于不同分子的蒸气压与分结构固有频率(基频和总频)及分子中甲基数的定量-结构性质相关性(QSPR)分析,其相关系数r均大于0.967;再用不同分子的结构固有频率系数以温度T的二次幂函数模型进行QSPR分析,其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由此得到的链烷烃蒸气压估算方程用于蒸气压的预测,结果与文献实验值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图2,表3,参7.  相似文献   

17.
腾格里沙漠南缘2种沙地灌木植物的光合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沙坡头地区人工自然植被中的主要植物种油蒿(Artemisia ordosica)和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光合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2种沙地灌木植物光合速率(Pn)、微环境因子(光合有效辐射PAR、气温t、相对湿度RH)以及植物叶片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比(Ci)、气孔限制值(Ls)、蒸腾速率(E)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等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2种沙地灌木植物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呈双峰型.其中光合速率最大值出现在9:00左右,17:00左右出现第2峰值,这是沙地植物对强光照、高气温、低湿度的干旱自然环境条件的一种响应.2种沙地灌木植物光合作用的变化既受气孔因素的影响,也受非气孔因素的影响.其中在7:00~9:00与17:00~19:00时,两者光合速率的增加不仅仅是由于气孔导度的增加造成的,而9:00~15:00期间,植物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气孔限制.以上各项光合特征指标的综合分析表明:在研究区自然环境条件下,油蒿比柠条具有更好的光合适应特性.  相似文献   

18.
伊乐藻和苦草对硝氮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水族箱研究了伊乐藻和苦草对0~200 mg.L-1硝氮胁迫的急性生理生化反应.结果表明:两者的现存量在0<硝氮25 mg.L-1时,均明显正增长,苦草的生长好于伊乐藻;在硝氮为100~200 mg.L-1时,对其生长有不很严重的抑制.在硝氮≤25 mg.L-1时,伊乐藻的净生产力变化较小,苦草的净生产力则随着硝氮浓度的增加而缓慢增加,之后两者均缓慢下降;呼吸作用均无明显变化.随硝氮浓度的增加,两者的叶绿素含量在波动中缓慢下降,敏感性较低;两者的可溶性蛋白浓度均为单峰曲线,伊乐藻和苦草的高峰值分别在硝氮为100和25 mg.L-1时.SOD和POD活性的变化总趋势相近,随着胁迫浓度增加而增加,但在高浓度和较长时间胁迫下,其活性下降,POD活性比SOD更容易下降.  相似文献   

19.
 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测定旱作条件下引种栽培的两种冰草属植物光合生理特性。结果表明,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均为双峰型,第1峰值均出现在10:00左右,第2峰值均出现在16:00。在午后14:00,由于气孔限制因素所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光合“午休”现象,PAR是引起“午休”的间接因素。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日变化均为双峰曲线,峰值时间与净光合速率一致。胞间CO2浓度Ci日变化近似V字形,14:00左右降至最低。两种植物叶片水压亏缺VPD变化趋势一致,而水分利用效率WUE日变化相反。上述各光合生理参数日均值大小表现为蒙古冰草高于沙生冰草。环境因子Ca和Ta对蒙古冰草的Pn日变化影响较大;Ca和RH对沙生冰草的Pn日变化影响较大,同时对两种植物的Tr日变化影响也较大;两种植物的Pn和Tr的主要生理影响因子是Gs和VPD。  相似文献   

20.
<正>已往虽然对许多昆虫的性行为与温度、光暗日周期的关系有很多报道,但对它们与性信息素滴度,特别是呼吸、脉搏的关系及其日节奏尚甚少报道。 据研究,大袋蛾雌虫性信息素分泌腺体不属于Noirot.C.和Quennedey.A.对昆虫表皮腺体的分类中的任何一类,而是一种新的表皮腺体。腺体结构引起了特殊的释放信息素的机制。 在腺体释放分泌的机制的研究中,虽然有的研究者对其它目的昆虫做过一些推测,但尚未见到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的报道。 本文所报道的是对大袋蛾雌虫信息素含量、呼吸强度、心脏脉动频率的日节奏以及脉动频率与信息素释放速率间关系的研究,并阐述了大袋蛾释放信息素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