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钟晓青 《生态科学》2011,30(4):459-464
1958~1979我国明显处于马尔萨斯"诅咒"或"陷阱"时期,谷底在1960年.1949年以来的实践证明"警醒"或"陷阱"最主要作用是促进"政府干预"性质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的诞生和实施.本文利用总和生育率(TFR)模型P n =(TFR/ 2)P n-1计算了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从1949年起政策支持T...  相似文献   

2.
人口增长与渔业发展对武汉东湖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湖泊的水质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湖泊沿岸(汇水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二是湖泊中的渔业生产.在沿岸社会经济指标中,人口这一指标具有综合性和可比性,因为经济发展,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的国家,往往是与人口增长紧密相联的,而人口增长所造成的住房和道路需求、用水与耗电增长、生活污水大量排放,以及对食品特别是鱼产品的更多需求等等都给湖泊的环境质量带来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此外,鉴于人口指标较之其他社会经济指标的易获得性,本文研究以人口增长为代表的湖泊外部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以及渔业发展对东湖环境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L2[o,r2]上的人口算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LZ〔0,:。〕表示通常意义下的Hilbert空间.在空间L“〔0,1。〕中,人口发展算子A“2’定义如下:定义域。‘A,={。‘·,卜‘·,dP(了) dr一“(r)p(,)〔LZ〔o,:,〕;p(o)_。f犷,,_,.,、:,_、*,_、J_1、*‘_、二。,,、‘,*、‘_、__dp(:)=夕l无(r)h(了)户(,)d了卜对p(1)〔D(A),(AP)(7)=一丝书井三 rJ九一’一“一’J‘一‘一’dT一“(r)P(犷),其中,1。为社会中人能活到的最大年龄,〔;,,12〕为妇女育龄区间,h(1)表示生育模式,k(下)表示女性比例函数,那(犷)表示相对死亡率,口>o为妇女总和生育率.拼(r),k(了),h(了)满足下面条件(I).召(,),…  相似文献   

4.
岷江上游人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提取岷江上游5县1986~2003年统计年鉴的人口和经济数据,以研究区行政区划图(1:250000)为地理信息基础数据,在ArcGIS平台上,建立人口空间数据库,采用传统人口统计和GIS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岷江上游5县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与变化以及影响其变化的因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是以藏族、羌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为主的聚居区,其人口总量规模小、人口增长缓慢、人口密度偏小;人口的空间结构状况趋于不均衡化,人口再分布活力明显下降;人口重心从1950~2003年由北到南移动了6.30km。反映出研究区经济发展良好的区域在南部(即汶川县)方向;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有河流、道路、海拔、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经济吸引力等。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一个带有外来流入人口和快慢反应的SEIR肺结核模型,理论分析表明,只有外来潜伏者输入W_E=0时存在无病平衡点,当基本再生数R_O1时,无病平衡点全局渐近稳定。当R_O1时,无病平衡点不稳定.系统存在唯一的渐近稳定的地方病平衡点.最后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理论结果,并且发现外来流入潜伏者和快慢反应参数对于不同流入人口系统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基于地形起伏度的中国西南地区人口集疏格局演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钟静  卢涛 《生态学报》2018,38(24):8849-8860
中国西南地区复杂的地形起伏造就了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研究地形起伏度与区域人口增减以及集疏格局演化的关系,有利于深入理解人口的分布规律和流动趋势,从而为增进对区域人地关系的认识,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西南地区DEM数据和人口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人口密度、人口集聚度以及人口商度等指标,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西南地区1995—2010年期间地形起伏度与人口集疏格局演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县域尺度上的地形起伏度主要以中小起伏为主,其中小起伏(0—200m)占30.34%,中起伏(200—400m)占30.33%,且地形起伏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区域地貌类型分布状况基本一致,即小起伏主要出现在四川盆地盆中区域、广西丘陵以及青藏高原高原面,中起伏主要集中分布在云贵高原境内,大起伏和极大起伏主要分布在横断山区、青藏高原东南部边缘以及川西高原地区。(2) 1995—2010年间,西南地区人口"西疏东密"的集疏格局未发生明显变化,地形起伏度的整体格局根本上决定了区域人口格局的形成。人口流动主要发生在中小起伏地区,且流出人口比例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而地形起伏度较大的高山以及高原边缘地区多为人口稳定区域。(3)地形起伏度差异决定了西南地区高度集聚和极端稀疏两种人口格局并存的现状。平原、丘陵、低山等起伏较小的地区人口增长迅速;而地形起伏度大的高山以及高原边缘地区人口增减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人类种群与生物种群的共性与特点,给出一种人口增长的数学模型,并从生态学意义上作一些探讨。一、人口增长的确定性模型在人类种群的动态变化过程中,由于人类世代之间有重叠,因此宏观上可以认为种群数量是连续变化的,可以用一个实值连续函数x=x(t)表示t时刻人类种群的大小。人口运动的基本动态模型可表示为:  相似文献   

8.
鲜食大豆蚜虫种群增长规律与防治指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永利  姚士桐 《昆虫知识》2006,43(3):395-397
大豆蚜Aphis glycinesMatsmura种群增长随时间而变化,符合Logistic增长模型,得出回归方程N=58.5330/(1+e4.8704-0.2274t),当t≈21时,可作为防治大豆蚜的关键时期,此时正值田间大豆苗期的营养生长盛期。大豆苗期随着蚜量上升,危害损失增加。根据田间蚜虫密度与危害损失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大豆蚜的防治指标可确定为平均每穴蚜量24头或800头/百株。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过程中北京市人口时空演变对生态系统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坤  周伟奇  李伟峰 《生态学杂志》2016,27(7):2137-2144
应用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和MODIS-NDVI遥感数据,从城市、区/县和街道/乡镇3个尺度,分析了2000—2010年北京市人口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区域生态系统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研究期间,北京市总人口增长了43.9%,人口空间分布形成了明显的圈层特征,呈现向近郊转移聚集的趋势;北京市的年最大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呈增加趋势,在5~6环之间却显著降低.城区和远郊区的NDVI变化趋势与人口密度变化率呈显著负相关.城市化带来的人口数量增加不仅没有导致北京整体生态系统质量下降,反而通过城市功能调整和农民进城务工人口转移等方式,提高了城区和远郊区的生态系统质量.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机制是影响北京市人口时空格局变化及其生态影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王珞珈  董晓峰  刘星光 《生态学杂志》2016,27(10):3335-3343
根据系统科学理论,在科学界定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内涵的基础上,以甘肃省12个中心城市为例,分别构建了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使用耦合协调模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2005—2013年甘肃省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质量的综合发展指数以及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只能反映城市化进程的快慢,并不能衡量城市化发展的质量,单一的指标只能代表狭义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从时间序列来看,甘肃省土地和人口的城市化质量以及耦合协调水平呈现整体上升态势.总的来说,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程度低仍是制约甘肃省城市化质量的关键因素.从空间格局来看,2013年,除兰州属于人口城市化质量滞后型,其他11个中心城市的土地城市化质量均不同程度地滞后于人口城市化质量.甘肃省12个中心城市的城市化质量整体上处于较低水平的协调阶段.  相似文献   

11.
转双抗虫基因烟草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用改造的雪花莲凝集素基因GNAmm与合成的苏云金芽孢杆菌(Bt)毒蛋白cry1Ac基因构建了带有双价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在该表达载体中这两个基因的转录分别受笋瓜PP2启动子(SPP2P)和CaMV 35S启动子的调控。通过根癌土壤杆菌介导转化法,获得了一批抗卡那霉素的转化再生烟草植株。PCR检测及基因组DNA Southern blot\,Slot blot杂交分析的结果表明Gna基因和Bt基因已整合到烟草总DNA中。用Bt毒蛋白抗血清进行Western blot分析,转基因植株均有Bt杀虫蛋白的不同程度的表达。对转化再生烟草的虫试结果表明,在所受试的19株烟草中60%的植株上的棉铃虫在5天内死亡率达到100%,而且存活幼虫的生长发育受到明显抑制;蚜虫抑制生长试验表明,多数转化再生植株具有较强的抗蚜活性,平均能够抑制桃蚜50%~60%的蚜口密度,有的高达80%以上。以上结果表明利用这两个改造过的抗虫基因可以获得既抗虫又耐蚜的转双抗虫转基因植物。  相似文献   

12.
以分泌抗CD5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poly(A) mRNA为模板,通过RTPCR扩增出抗CD5单克隆抗体的重链可变区(VH)和轻链可变区(VL) cDNA片段组装出抗CD5单链抗体(ScFv) cDNA片段。该ScFv片段被克隆到pCANTAB 5E载体上,以E.coli TG1为宿主,进行噬菌体表面呈现。通过Molt4细胞表面分子CD抗原,对噬菌体表面呈现的ScFv进行免疫亲和富集筛选。经细胞ELISA鉴定,得到4株高亲和力克隆。DNA序列分析得知,单链抗体全长732碱基,其中VH为339碱基,VL为300碱基。抗CD5 ScFv在E.coli HB2151中以可溶形式分泌表达,产物主要分布于周质之中,占周质中总蛋白的20%。  相似文献   

13.
神农架地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树种更新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熊小刚  熊高明  谢宗强 《生态学报》2002,22(11):2001-2005
神农架山区山体的中部,选取代表性的常绿落叶阎叶混交林样地,总面积为2.4hm^2。在样地中对出现的林窗斑块以及相邻的对照的非林窗宙样方进行群落学调查。记录乔木树种的种类、胸径和高度以及它的幼苗和幼树的高度、数量。按照树种在林宙内外重要值的位序差值将群落出现的乔木层树种划分为4类生态种组,其中,对林窗强烈正更新反应的树种有6种,强烈负更新反应的树种9种,中等更新反应的9种,不明显更新反应的10种。林窗内外乔木树种生态种组的组成明显不同。不同生态种组树种的幼苗在林宙与非林窗斑块中的更新表现出显著的差别。对神农架地区常绿落叶阎叶混交林树种更新的反应和过程的研究结果支持了林窗—分享假说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拟除虫菊酯对家蝇Ca—ATPase和Ca—Mg—ATPase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通过对家蝇神经系统的Ca-ATPase、Ca-Mg-ATPase性质的研究,表明Ca-ATPase、Ca-Mg-AT-Pase反应的适宜pH值分别为7.0-8.5和6.5。适温皆为35-40℃;底物(ATP)最适浓度均为0.5mmol/L。比较测定了家蝇三个品系中两种ATPase的活性及拟除虫菊酯对该酶的抑制作用,实验证明,敏感与Del-R、2Cl-R品系间Ca-ATPase、Ca-Mg-ATPase活力无明显的差异。溴氰菊酯、氯菊酯可部分地抑制敏感品系家蝇Ca-ATPase活性,而对拟除虫菊酯抗性品系Ca-ATPase无抑制作用,从而证明,Del-R、2Cl-B品系Ca-ATPase对拟除虫菊酯的敏感性已明显降低,这可能能是击倒抗性机制之一。实验还表明,拟除虫菊酯对Ca-Mg-ATPase基本上无抑制作用,这说明在家蝇中,Ca-Mg-ATPase并不是拟除虫菊酯的一个靶标位点。  相似文献   

15.
EB病毒LMP-1在鼻咽癌细胞中通过JNK介导AP-1活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EB病毒潜伏膜蛋白 1 (latentmembraneprotein 1 ,LMP 1 )活化激活蛋白 1 (activatorprotein 1 ,AP 1 )信号传导途径与其致瘤作用密切相关 .为了探讨LMP 1活化AP 1信号传导的分子机制 ,在可诱导调控LMP 1表达的鼻咽癌细胞系L7中 ,首先通过荧光酶双报道系统确定了LMP 1表达能激活AP 1 ;在此基础上 ,用c JunPathDetect系统确定LMP 1表达活化AP 1是通过c Jun的磷酸化 (活化 )介导 .虽然LMP 1不能上调c Jun上游主要调节激酶c JunN端激酶 (c JunN terminalkinase ,JNK)的蛋白表达 ,但能显著促进JNK的磷酸化 (活化 ) ;在L7细胞中导入JNK相互作用蛋白 (JNK interactingprotein ,JIP)基因 ,抑制JNK的核移位能显著抑制LMP 1诱导的AP 1活化 ,同时对NFкВ活化也有部分抑制作用 .结果表明 ,EB病毒LMP 1在鼻咽癌细胞中通过JNK介导AP 1活化  相似文献   

16.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基因工程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迄今已合成了100多种新的聚酮类化合物。以糖多孢红霉菌A226基因组DNA为模板,用重叠PCR方法扩增出去除KR6酶域DNA的约3.2kb DNA片段,克隆于pWHM3载体,构建了同源重组质粒pWHM2201。PEG介导原生质体转化法将pWHM2201转入糖多孢红霉菌A226,并整合于染色体红霉素合成基因位点。整合体在R3M斜面上生长两代后,制备原生质体涂R3M平皿。利用PCR鉴定筛选出8株KR6敲除的突变体糖多孢红霉菌M(1-8)。ZabsPec Fab质谱鉴定,证实糖多孢红霉菌M1合成了3-脱氧-3-羰基-红霉内酯B,一种新的酮内酯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7.
 利用PCR技术扩增编码HIV 1GagP17m的DNA片段 ,进而构建了T7启动子控制下的C端His Tag融合表达质粒pMF P17mHT .SDS PAGE分析结果表明 ,融合蛋白 (约 2 1kD)在大肠杆菌BL2 1(DE3)中得到高表达 ,表达产物约占全菌蛋白 2 0 % .该融合蛋白主要以可溶性形式存在 ,通过金属离子 (Ni2 +)螯合亲和层析予以纯化 ,纯度在 90 %以上 .体外标记结果表明 ,融合表达的P17mHT能被人NMT有效地N端豆蔻酰化 .这些结果为深入研究筛选HIV 1GagP17或P55的豆蔻酰化专一性抑制剂 ,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弱毒疫苗ToMV-K的复制酶基因在2670-2672核苷酸处发生UGA突变,研究表明该突变是导致病毒弱化的主要原因。通过ToMV-K复制酶的突变区与其它具有UGA渗漏终止密码的植物ssRNA病毒基因组通读结构区的分析和比较,发现ToMV-K和其它植物病毒的UGA渗漏与通读相关基因的共同特征:CGG基元,通读区的α-螺旋结构和一些疏水氨基酸残基使UGA的通读成为可能。这些渗漏与通读的特征可能才是ToMV\|K致弱的根本原因。可以根据这一模式,探讨对其它植物ssRNA的病毒如PVX、PVY、CMV等的基因组改造和致弱研究。  相似文献   

19.
链霉菌S.tenebrarius H6产生多种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主要有阿普霉素、妥普霉素及卡那霉素B,其中阿普霉素因含有8碳糖的一种特殊结构令人注目,它的抗菌谱广,特别是对革兰氏阴性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不容易产生耐药性,对已有的耐药菌产生的氨基糖苷转移酶等失活酶仍有抵抗力.主要用于牛、猪、鸡等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支原体所引起的白痢、腹泻和肺炎等疾病.迄今有关八碳糖生物合成基因簇的研究在国内外尚无报道,在该菌株开展有关糖合成代谢基因的研究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酸雨和UV-B对玉米幼苗光合速率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玉米( Zea mays L.)的两个品种渝糯7号和苏玉糯为研究材料, 研究酸雨与UV-B辐射单一因子和复合处理对植物光合作用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机理, 模拟酸雨[pH6.5(A0), 4.5(A1)和3.5(A2)]和增强UV-B辐射[0(B0), 2.88(B1)和5 76(B2)kJ·m-2·d-1]及其复合作用下, 玉米叶片光合速率, 膜脂过氧化程度, 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与对照相比, 酸雨或增强UV-B辐射单因素处理下两个品种的玉米幼苗所测生理指标有相似的变化, 基本表现为: 净光合速率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 质膜透性与丙二醛(MDA)含量增加,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亦增加,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处理时间延长先升高后降低.复合处理下, 两个品种的玉米幼苗所测生理指标与对照相比也与单因素处理表现相似, 且随处理组合的不同, 复合胁迫下各指标的效果可能表现为协同效应, 但更多地表现为拮抗作用.以上结果说明, 模拟UV-B辐射升高和酸雨pH值降低促进了玉米叶片活性氧的代谢速率, 导致了抗氧化酶系统的紊乱, 抑制了光合作用.在复合处理下, 两个因子对不同指标在不同处理时间和复合水平下, 表现出一定的协同或拮抗效应可能与作物对环境变化产生一定的抗逆性和适应性有关.在不同时期两玉米品种对紫外辐射与酸雨敏感性不同.与苏玉糯相比, 渝糯7号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抗性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