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糖尿病足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感染多重耐药菌(MDRMs)的分布特点、耐药情况及糖尿病足感染MDRMs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本院内分泌代谢病科及骨科2006年9月—2011年3月收治的所有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发生MDRMs感染的糖尿病足患者34例为病例组,其余73例为对照组,分析MDRMs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病例组共分离出51株MDRMs,居前三位的MDRMs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41.2%)、铜绿假单孢菌(23.5%)和肠杆菌(21.6%)。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既往抗菌药物暴露史、暴露时间、因同一感染伤口住院次数>2次/年、神经缺血性伤口及合并骨髓炎与糖尿病足感染MDRMs有关(P<0.05)。结论既往抗菌药物暴露史、暴露时间、因同一感染伤口住院次数>2次/年、神经缺血性伤口及骨髓炎与糖尿病足患者发生MDRMs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某院恶性肿瘤患者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情况及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2月儋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1 280例,根据其药敏试验结果分为MDRO感染组(270例)和非MDRO感染组(1 010例),分析MDRO的检出情况。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恶性肿瘤患者MDRO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果 1 280例恶性肿瘤患者,MDRO感染发生率为21.09%(270/1 280)。270例MDRO感染患者共检出多重耐药菌菌株295株,居前3位的分别为鲍曼不动杆菌(31.19%)、铜绿假单胞菌(23.05%)及大肠埃希菌(19.3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长期卧床(OR=2.804,95%CI:1.725~4.364)、侵入性操作(OR=3.907,95%CI:2.914~7.523)、使用抗菌药物种类(OR=5.306,95%CI:4.105~9.248)、使用抗菌药物时间(OR=3.117,95%CI:2.208~6.731)、低白蛋白水平(OR=2.105,95%CI:1.286~3.740)是恶性肿瘤患者MDRO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MDRO的危险因素较多,应针对这些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以降低MDRO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当其出现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s, MDROs)感染将严重影响糖尿病足患者结局及预后。该文归纳了糖尿病足治疗中细菌耐药机制、糖尿病足创面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等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对糖尿病足创面感染MDROs的防控措施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右江医学》2019,(7):490-494
目的探讨社区泌尿系多重耐药菌(Multi Drug Resistent Organisms,MDROs)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的诊疗及早期采取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以2012年7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539例社区泌尿系细菌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药敏结果分为MDROs组(214例)和非MDROs组(325例);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社区泌尿系感染MDROs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DROs组和非MDROs组在血常规的白细胞≥10.0×10~9/L、尿常规的亚硝酸盐、使用三代头孢菌素、泌尿系感染史、前一年内的住院史、尿路梗阻性疾病≥3种、贫血、使用免疫抑制剂、尿管留置史、泌尿系统手术等10个因素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常规的白细胞≥10.0×10~9/L(OR=5.068,95%CI 1.674~15.344,P=0.004)、使用免疫抑制剂(OR=4.164,95%CI 1.265~13.707,P=0.010)、尿路梗阻性疾病≥3种(OR=2.763,95%CI1.276~5.981,P=0.010)、使用三代头孢菌素(OR=2.224,95%CI1.110~4.456,P=0.024)、尿管留置史(OR=2.079,95%CI1.066~4.055,P=0.032)是社区泌尿系MDROs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应严格控制使用抗生素的指征,特别是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尽量减少使用免疫抑制剂,减少尿管留置等以降低社区泌尿系MDROs感染的概率,对已具有相应指标的患者,应尽早加强感染防控。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相关性肺炎(SAP)发生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的危险因素及MDRO分布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49例急性SAP患者(年龄48~87岁)的临床资料,行临床标本病原学检测和药敏试验,按照其是否发生MDRO感染分为感染组及非感染组,比较各个因素组SAP发生MDRO感染危险因素的差异,并分析多重耐药菌的分布特点.结果 76例发生MDRO感染,感染率为51.0%.MDRO感染的患者共检出病原菌178株,其中多重耐药菌109株,G-杆菌67株,占61.5%;G+球菌35株,占32.1%;真菌7株,占6.4%.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晚发性肺炎、意识障碍、病房级别、卒中类型是急性SAP发生MDRO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4.025、3.531、2211、2.013,均P<0.05).结论晚发性肺炎、意识障碍、入住重症监护病房及卒中类型是急性SAP发生MDRO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我院呼吸科多重耐药菌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特点,提出对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首先对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间122例下呼吸道痰标本进行分离培养,然后对所有菌株鉴定和药敏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随之探讨多重耐药菌感染特点及护理对策。结果128株分离菌中革兰氏阴性菌120株(93.6%);革兰氏阳性菌8株(6.4%)。革兰氏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28株(21.9%)居于首位,其次是鲍曼不动杆菌27株(21.1%),阴沟肠杆菌13株(10.2%),铜绿假单胞菌12株(9.4%)。革兰氏阳性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6株(4.7%)。 AECOPD、COPD和肺心病为我科主要的多重耐药菌感染者。 AECOPD、COPD、肺心病和肺部感染主要的病原菌是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阴沟肠杆菌。结论通过调查提示对AECOPD、COPD和肺心病患者,护理工作应该在最早时间进行消毒和隔离,尽早进行多重耐药菌和药物敏感试验检测,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最终有效预防和控制了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9.
RICU多重耐药菌的耐药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多重耐药菌的分布特点、耐药情况,以及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008年4月至2009年5月收住RICU的79例患者的病原菌进行分析。同时在非多重耐药、多重耐药及泛耐药三组患者之间进行多重耐药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分离出的129株病原菌中前三位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24.0%)、金黄色葡萄球菌(22.5%)及鲍曼不动杆菌(15.5%);多重耐药菌72株,前三位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38.9%)、铜绿假单胞菌(25.0%)及鲍曼不动杆菌(19.4%)。泛耐药菌29株,以铜绿假单胞菌(48.3%)及鲍曼不动杆菌(44.8%)为主。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入住RICU次数、应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机械通气时间、留置导尿时间及合并糖尿病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RICU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高。患者入住RICU次数、应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机械通气时间、留置导尿时间及合并糖尿病与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ICU 老年卒中患者多重耐药菌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和病原学.方法 随机的对本院自2013年8月-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60例ICU 老年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且对60例患者均进行药敏检测,探讨多重耐药菌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和病原学.结果 ICU 老年卒中患者多重耐药菌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存在意识障碍、合并其他疾病、有创性操作、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等,对这60例患者的病原学进行分析,得知: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球菌、真菌是诱发ICU 老年卒中患者多重耐药菌肺部感染的病原菌,而且在这60例患者中,致病菌为革兰阴性菌患者有37例,所占比例为61.7%(37/60),革兰阳性球菌患者有18例,所占比例为30.00%(18/60),致病菌为真菌患者有5例,所占比例为8.3%(5/60).结论 ICU 老年卒中患者多重耐药菌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众多,药敏检测(多重耐药菌检测)是研究其病原学、控制病情恶化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全面了解肝硬化患者院内感染的特点、分析感染的部位、引起感染的病原体种类以及发生感染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关系,探讨引起院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256例肝硬化患者分为感染组(88例)和非感染组(168例),对感染部位、病原体种类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院内感染率为40.23%,共103例次;感染部位以腹腔感染为主(64例次,占62.14%);培养出真菌26株;G-杆菌12株;G+球菌7株和G+杆菌1株;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与肝功能Child-Pugh积分有明显的相关关系;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介入性操作、肝功能C级以上、并发症、血清白蛋白降低和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是肝硬化患者院内感染的确定因素。结论肝硬化患者院内感染的几率较高,感染部位以腹腔为常见;感染的菌种主要是真菌、G-杆菌和G+球菌,真菌感染有上升的趋势;院内感染的发生与肝功能的Child-Pugh积分密切相关,确定因素是年龄、住院时间、介入性操作、Child-Pugh积分C级以上、出现各种并发症、血清白蛋白降低和抗生素的滥用7种暴露因素。  相似文献   

12.
147例肝硬化医院内感染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本院肝硬化患者医院内感染的发生情况 ,加强医院内感染的控制。方法 :按照国家卫生部制定的《院内感染监测管理规范》实施 ,对 1995年 1月~ 2 0 0 0年 1月间院内感染监测资料及病例进行了回顾统计分析。结果 :肝硬化患者医院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一般疾病 ,总发生率为 44 8%。入院前 3 0天发生率为 64 7%,随住院时间延长而明显增加。呼吸道感染比例为最高占 48 5 %,消化系统感染居第二位达 43 9%,感染细菌菌种革兰氏阴性菌占 62 96%,革兰氏阳性菌为 2 5 92 %。主要菌株为大肠埃希氏菌、肺炎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及表皮葡萄球菌。肝炎后肝硬化发生医院内感染最多占 74 5 %,并发症愈多愈重医院内感染发生率愈高。在肝硬化院内感染中 ,上消化道出血占 5 2 9%,肝昏迷 5 0 %,白蛋白在 3 0g/L以下者为 3 8%。结论 :应加强肝硬化患者医院内感染的控制 ,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 ,应加强支持疗法 ,慎重进行侵袭性操作 ,以减少人为的感染诱因。  相似文献   

13.
我们对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396例肝硬化病人的医院感染资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大约有1.2亿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同时每年近30万的人死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肝病[1]。血流感染(bloodstram Infection,BSI)是肝硬化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可导致肝衰竭和死亡。大肠埃希菌是导致BSI的主要细菌之一,肝硬化患者一旦感染,则严重威胁患者生命[2]。因此了解其感染的危险因素,对识别高危患者,降低病死率有重大意义。现对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肝硬化并发展为大肠埃希菌BSI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大肠埃希菌BSI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李汉华  韩盛玺 《四川医学》2003,24(6):566-567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糖代谢障碍的机制。方法 对 32例肝硬化患者和 1 0例正常对照进行空腹及餐后血糖 ,空腹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素检测和比较。结果 肝硬化组存在糖耐量异常 ,空腹及餐后血糖 ,空腹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素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随着肝硬化的加重 ,Child分级的增加 ,糖代谢障碍更加明显 (P <0 .0 5)。结论 肝硬化患者存在糖代谢障碍 ,减轻胰岛素抵抗 ,降低高胰岛素血症及高胰高血糖素血症可能是预防和治疗肝源性糖代谢紊乱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CD64、白细胞总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等多种指标诊断肝硬化患者早期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肝硬化住院患者按照细菌培养结果和临床症状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血清PCT、IL-6采用化学发光分析仪进行检测,血清CRP采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中性粒细胞CD64采用流式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WBC和NEU%采用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进行分析。 结果 感染组各个指标均显著高于非感染组(P<0.01);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PCT、IL-6和CD64具有早期预测肝硬化合并感染的能力,其OR值分别为7.199(95%CI,2.180-23.771),1.010(95%CI,1.002-1.017)和2.312(95%CI,1.485-3.600)。然而CRP、WBC和NEU%则不具有早期预测价值;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CT、IL-6和CD64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1(95%CI,0.727-0.856),0.762(95%CI,0.693-0.832)和0.884(95%CI,0.835-0.933);三者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32(95%CI,0.897-0.967),诊断准确率为86.9%。 结论 PCT、IL-6和CD64可以作为早期诊断肝硬化合并感染的指标,三者联合检测能够提高临床诊断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对肝硬化并发症患者的影响。方法本院279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原发性肝癌均接受快速尿素酶试验和14C-尿素呼气试验进行Hp检测。结果Hp感染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原发性肝癌有不同程度的关系,尤其Hp阳性组中消化性溃疡伴出血、肝性脑病、原发性肝癌发生率均高于Hp阴性组。结论肝硬化患者中Hp感染与肝硬化并发症相关,根除Hp可能降低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原发性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与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7年6月~2009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19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随访3年,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结果性别、长期吸烟史、肝癌家族史、其他肿瘤家族史、糖尿病、抗病毒治疗及HBVDNA水平均会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发生。而长期吸烟史、糖尿病、未予以抗病毒治疗及HBVDNA阳性为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长期吸烟史、伴有糖尿病、未予以抗病毒治疗及HBVDNA阳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上需予以注意与预防,防止原发性肝癌(HCC)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研究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 PVT)形成的多种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肝硬化患者110例,其中39例肝硬化PVT患者作为PVT组,71例肝硬化未合并血栓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PVT形成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纤维蛋白原是肝硬化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2,P=0.031)。肝硬化患者应注意监测纤维蛋白原以便早期发现和预防PVT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肝炎病毒感染与酒精性肝硬化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82例年龄为25~75岁男性酒精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酒精性肝病患者人数占同年慢性肝病患者的比例呈增高趋势.由1991年的4.2%增至1995年的17.5%及1996年的21.3%。患者饮酒量与其肝硬化的发展密切相关,而且并发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肝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并发感染者。结论:中国酒精性肝病患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并发肝炎病毒感染加速酒精性肝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