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塔里木盆地满加尔凹陷地层埋藏史与有机质成熟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乔 《沉积学报》1997,15(1):172-176
本文根据厚度恢复的体积模型,利用回剥方法,研究了满加尔凹陷寒武纪至第四纪的地层埋藏史,并根据初始沉积速率,将该区的地层埋藏史分为三个阶段。在地层埋藏史恢复基础上,结合TTⅠ计算结果,分析了该区下古生界各生油层的生烃史和下奥陶统与中上奥陶统生油层最大可能生油气范围的发展演化。  相似文献   

2.
朝鲜北半部的下古生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一、朝鲜北半部下古生界概述朝鲜北半部的下古生界,过去长时间称为朝鲜界。后经过多年的工作,发现黄州地区的下古生界地层发育较好,化石亦较丰富,有其一定的代表性。在深入研究该区的基础上,将朝鲜界改称为黄州界。该界几乎全系浅海相沉积,且广泛分布于朝鲜北半部,剖面的下部常以碎屑岩为主,上部几乎全是碳酸盐岩,岩层的厚度一般为1200至1500m,最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突泉盆地双低阻层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方慧  钟清  陈树旺 《地质通报》2013,32(8):1253-1259
为调查评价大兴安岭南部地区晚古生代以来的油气资源前景,在内蒙古突泉盆地牤牛海凹陷区内实施了MT和AMT剖面测量工作.探测结果显示,在火山岩覆盖层下深度800~2000m和2000~8000m范围内发现2套低阻层.低阻层不仅厚度较大,横向分布也很连续.在钻井资料的约束下,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认为,第1套低阻层是早侏罗世煤系地层的反映,第2套低阻层可能是晚古生代以泥岩为主地层的反映.结合地面烃源岩调查结果,推定这2套地层都有可能发育较好的烃源岩.研究表明,突泉盆地具有寻找上古生界和下中生界油气资源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地下水》2017,(6)
根据苏里格气田上古生界小层划分标准,结合在研究区小层标志层特征,根据各小层岩性及电性特征与研究区沉积环境特征,对山1及盒8段各小层进行了精细对比和划分,使研究区的小层划分更合理、精细,为研究区的储层研究、分析等奠定了基础。根据小层划分结果,研究区地层有以下特点:山1段平均厚度51.2 m,山1段的三个小层厚度基本都保持在16 m左右;盒8段平均地层厚度为71.4 m。从骨架对比剖面看,不管是东西向,还是南北向,盒8、山1段地层厚度都比较稳定,只是在局部井点,由于地层中砂岩所占比重较大与差异压实作用的存在,使得地层厚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应用钻井、测井及古生物资料,对下扬子苏北盐阜地区中、古生界地层进行研究,同时综合了重、磁、电、二维地震、MT二维剖面等资料,探讨盐阜地区中生界残留地层展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生界白垩系浦口组在研究区广泛分布,厚度较大,且分布稳定,而赤山组、葛村组及侏罗系、三叠系局部零星分布;上古生界地层残存在滨海隆起—建湖隆起引水沟凸起一带,下古生界地层残存在淮阴凹陷—盐城凹陷地区。  相似文献   

6.
阿克库勒凸起下古生界地层遭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剥蚀,其中对油气有重大作用的主要有加里东中期和海西早期构造运动.运用地层厚度趋势法原理,首先计算出上奥陶统在海西早期的剥蚀量,反映出剥蚀发生在阿克库勒凸起中部塔河主体部位,向南北方向减薄.并恢复出海西早期前的构造特征为北西高南东低且在北西地区为剥蚀暴露区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按厚度...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低压异常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砂泥岩压实特征、压力成因的研究,结合上古生界不同岩性的组合关系分析,认为上古生界非烃源岩与烃源岩、砂岩和泥岩的地层压力成因有明显区别。非烃源岩系统泥岩的异常高压主要由“非均衡压实”作用产生;而生气作用是烃源岩增压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上古生界天然气运移、成藏的主要动力源;砂岩与泥岩弹塑性有明显差别,构造抬升剥蚀成为砂岩降压的主要机理,而对泥岩影响有限,石千峰-上石盒子组非烃源岩目前仍具明显非均衡压实特征,多处于高压异常,而储层表现为低—正常压力,目前上古生界为一个高低压相间共存的复杂压力系统。上古生界压力的形成与演化历史表明,对于上古生界用流体势的高低来研究互不连通砂体之间的区域运移可能并不适宜。利用Berg临界烃类柱高度的公式计算,上古生界储层能引起天然气运移需要的最小连续气柱高度在22.07 m~67.36 m,远大于砂岩的单层厚度(5 m~15 m)。从天然气的生产能力、天然气聚集、成藏角度分析,山2段毛管中值压力平均值小于6.21MPa、砂岩厚度大于4 m以上的优质储层,才具有聚集、成藏和产出天然气能力,而排驱压力大、孔隙结构差、厚度小的砂岩,由于成藏动力小于成藏阻力,难于形成具规模的气层。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雪峰山西侧地区震旦系—下古生界海相层系开展1∶5万高精度重力、磁法、大地电磁测深综合物探剖面测量,结合钻井、地质资料及物性统计特征,对获取的重、磁、电资料进行联合正、反演解释,解译了断裂构造及地层空间展布特征,定量解释了地层的分布、埋深及厚度,预测了油气有利储集构造带。研究结果表明,在雪峰山西侧的复杂地质条件和人文、工业严重干扰下,重、磁、电方法组合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地质解译的多解性,较准确地查明了该区震旦系—下古生界海相层系分布及褶皱、断裂、局部构造,为该区油气远景评价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关中盆地中深层地热资源丰富,为关中地区冬季供暖提供了保障。作为深层能地热开发利用的示范项目,首次在西安凹陷中施工了2 000m以深的两对U型对接井,对接井水平段长200m,形成了闭式地埋管换热器,且静置时间超过2年,能够反映初始地温。地层初始地温是深层地热井换热能力计算关键参数,高精度的测量可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利用进口直读式热电偶测温探头,对上述2组对接井(4口)初始地层温度进行了测量,并利用线性回归的方法计算了地温梯度。结果显示,在垂向上和平面上,4口井地温都表现出高度的重合性,显示区内对接井地温和地下流场稳定,地热能开采潜力大; 4口地热井单井地温梯度变化范围为3. 45~3. 47℃/hm,平均3. 46±0. 01℃/hm,地温梯度异常是由于关中盆地地壳厚度较薄,以及相对高的地幔热流的热传导和深大断裂沟通的水体热对流相互叠加造成的;蓝田-灞河组分布稳定、富水性好、渗透率高和导热性强,为区域稳定的热储层,根据地温和地温梯度的变化规律,建议区内对接井对接层段为1 866m以深的蓝田-灞河组,以保证最大的换热效率和持续稳定的热源;通过测井资料验证,对接井在1 500~1 600m存在地温异常,与地层地下水活动和地层含砂量高相关。  相似文献   

10.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沙四段和孔店组地层剥蚀厚度恢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改进的声波时差法原理,将优化孔隙度法的算法引入到声波时差法,模拟计算地层剥蚀厚度。对于被剥蚀地层沉积规律被改造的区域,则结合地震剖面的地层对比法来恢复地层剥蚀厚度,通过多方位运用地层对比法,然后再将所得计算结果加权平均得到最终的地层剥蚀厚度,使计算误差降低。计算结果表明,沙四段和孔店组地层剥蚀现象普遍,但总的剥蚀鞋较小,且剥蚀厚度相对较大的区域集中在凹陷的边缘沙四段地层剥蚀量大多集中在50~300m,平均剥蚀量为150m左右,最大剥蚀区在鲁东隆起区西侧的凹陷边缘,最大剥蚀量近1000m,但范围较小;孔店组的剥蚀量相对于沙四段要大,一般在150~400m,平均剥蚀量存250m左右,最大剥蚀区在惠民凹陷东北缘,最大剥蚀量在800m左右。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北缘大地热流测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7—1988年,在塔里木盆地北部的库车一轮台地区进行了热流测量,取得了西北地区的首批热流值。研究区在地质上属雅克拉一轮台基岩隆起带,巨厚的中新生界陆相碎屑岩不整合于古生界及前古生界基岩之上。西段雅克拉地区在深约5400m 的不整面之下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上覆厚仅数十米的侏罗系及厚约5300m 以上的下白垩统一第四系,在侏罗系及下白垩统之间有一沉积间断。  相似文献   

12.
剥蚀厚度恢复是进行盆地埋藏史、热演化史、油气成藏等定量分析的基础。文中利用镜质体反射率法、流体包裹体法、声波时差法和地层厚度趋势法等多种方法,恢复了内蒙古雅布赖盆地侏罗系和白垩系剥蚀厚度。计算结果表明,侏罗系和白垩系总剥蚀厚度为1610.9~2177.0m;在流体包裹体法和地层厚度趋势法约束下,恢复的侏罗系剥蚀厚度为930.2~1395.3m,白垩系剥蚀厚度为0~612.1m。雅布赖盆地侏罗系剥蚀厚度"北大南小",白垩系剥蚀厚度"南大北小",反映盆地改造强度具有晚侏罗世南弱北强、早白垩世南强北弱的特征。大规模隆升剥蚀,导致地层温度下降、烃源岩遭到破坏,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雅布赖盆地的烃源岩成熟演化以及油气生成。  相似文献   

13.
以冶里组和亮甲山组为目标层,通过统计学、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等理论方法,对华北东部白云岩型储层品质、层位判别以及目标层储层预测等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华北东部下古生界白云岩物性最佳(孔隙度平均值为6.73%,渗透率平均值为126.77×10-3 μm2),而冶里组(O1y)和亮甲山组(O1l)是下古生界中白云岩最发育的层位,其白云岩厚度分别占下古生界地层厚度的73.6%和64.9%,且储层物性较好,孔隙度、渗透率分别为:冶里组(O1y)5.34%和357×10-3 μm2;亮甲山组(O1l)5.89%和97×10-3 μm2,因此是重点预测层位.综合考虑白云岩有利的沉积环境、厚度规模、裂缝和溶蚀作用等因素认为,冶里组的潜在白云岩型储层位于黄骅坳陷北部、济阳坳陷东北部、内黄隆起-东濮坳陷以及吕梁隆起西南部;亮甲山组的潜在白云岩型储层位于冀中坳陷和沧县隆起北部(京津唐地区)、太行隆起中部-临清坳陷、内黄隆起-东濮坳陷、鲁西隆起区的济南-临沂地区以及吕梁隆起西南部.此项研究对前古近系油气战略资源选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部断陷盆地基底古 生界潜山具有良好的成藏条件,是基岩油藏重要的勘探领域。渤海湾盆地埕岛油田基底古生界沉积厚度大、岩石类型多、地层残留复杂、构造应力不同,决定了储层物性的平面及纵向差异性,进而影响 了油气成藏的差异性,因此开展地层残留规律的研究是区域古生界油气勘探的关键。以往对地层残留的研究多依据钻井揭示与地震解释的表象研究,缺乏成因过程的深入分析。基于井、震资料分析,开 展了地层发育序列、残留规律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研究区地层残留特征的构造意义。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1)研究区古生界主要发育了寒武系、下-中奥陶统、中-上石炭统及二叠系;(2)古生界整 体呈现出现今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特征。受负反转构造控制,潜山带构造低部位地层残留少;(3)从地层展布规律分析了其经历的主要风化剥蚀期次,推测了地质历史时期的构造特征,佐证了区域构造 演化过程;为东部叠合盆地基底古生界地层特征研究及构造演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杨志坚 《地质论评》1958,18(1):25-40
一、引言由于工作的关系,两年来,作者曾在华北平原边缘的唐山、河北的曲阳、唐县、井陉、元氏、山东的历城及河南的嵩山南北等区域进行了地质测量。工作中以古生界地层为重点,实测了一些地层剖面,从而也获得了一些初步的认识。总的说来,华北平原边缘古生界地  相似文献   

16.
利用米兰科维奇旋回划分柴达木盆地第四系层序地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柴达木盆地第四系自然伽马测井曲线的频谱分析结果表明, 地层中保存着厚度稳定的地层旋回.按柴达木盆地第四纪沉积速率0.87~0.90 m/ka计算,地层中保存的地层旋回厚度在厚度比值和沉积时间周期上都与米兰科维奇旋回周期一致,且主要受控于米兰科维奇旋回中的地轴倾斜度周期, 其引起的地层旋回厚度变化范围为25.0~36.1 m.据此采用Fischer图解法, 求取其可容纳空间变化曲线,以指导层序地层的正确划分.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由于全球资源量的需求增多,作为勘探程度较低的渭河盆地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而制约渭河盆地油气勘探的主要矛盾是缺乏烃源岩,若盆地存在上古生界烃源岩,则具有重要油气地质意义,可为氦载体气成藏提供物质基础。为了研究渭河盆地及周缘上古生界残留地层分布特征,本文系统收集、整理了渭河盆地及周缘已有地球物理资料,结合地质、地震、钻井、地球化学等研究成果,明确了研究区上古生界残留地层分布,通过对比盆地南北缘上古生界烃源岩特征,探讨渭河盆地内部上古生界天然气勘探潜力。结果表明,渭河盆地内确实存在上古生界地层,主要位于西安凹陷和固市凹陷内,固市凹陷中煤系地层的厚度较西安凹陷大,且厚度较大处靠近南部。烃源岩产生的甲烷气通过盆地内大量的断裂运移到新生界断层封闭的圈闭构造中成藏,新生代地层中发育优质的储盖组合,新近系张家坡组上部分布大范围的湖泛沉积泥岩,构成了良好的区域性盖层,为天然气提供了有利的保存条件。此外,天然气藏的存在可为盆地内氦气成藏提供基础条件。对渭河盆地基底气源岩认识的深化,为鄂尔多斯周缘盆地群油气基础地质调查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田涛  任战利  杨鹏  曹展鹏  杨甫 《古地理学报》2016,18(6):1002-1011
剥蚀厚度恢复是进行盆地埋藏史、热演化史、油气成藏等定量分析的基础。文中利用镜质体反射率法、流体包裹体法、声波时差法和地层厚度趋势法等多种方法,恢复了内蒙古雅布赖盆地侏罗系和白垩系剥蚀厚度。计算结果表明,侏罗系和白垩系总剥蚀厚度为1610.9~2177.0,m;在流体包裹体法和地层厚度趋势法约束下,恢复的侏罗系剥蚀厚度为930.2~1395.3,m,白垩系剥蚀厚度为0~612.1,m。雅布赖盆地侏罗系剥蚀厚度“北大南小”,白垩系剥蚀厚度“南大北小”,反映盆地改造强度具有晚侏罗世南弱北强、早白垩世南强北弱的特征。大规模隆升剥蚀,导致地层温度下降、烃源岩遭到破坏,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雅布赖盆地的烃源岩成熟演化以及油气生成。  相似文献   

19.
东营凹陷南坡王家岗-八面河地区潜山勘探程度很低,复杂的残留地层结构及其发育模式认识不清严重制约潜山的精细勘探。本文综合运用野外岩石地层对比、古生物时代划分与地震资料标定和追踪等多方法联合分析,初步明确残留地层的平面展布特征,同时基于构造演化恢复技术明确多期构造运动对地层剥蚀、残留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研究区遭受印支运动挤压成山、燕山运动拉张裂陷等多幕构造运动影响,残留地层表现为近东西向"跷跷板"式的产状模式;一系列北西向断层控制着中-古生界沿北西向展布,北西向断层上升盘地层普遍剥蚀严重,下降盘中生界具有"近厚远薄"特征、上古生界具有"薄底或凸底"特征而下古生界厚度则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20.
四川盆地加里东期剥蚀量恢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四川盆地是一个多旋回叠合盆地,加里东期剥蚀量是下古生界烃源岩热演化、早期油气藏的形成与演化以及下组合资源量计算等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基础参数。考虑到剥蚀量恢复方法固有的局限性和适用条件以及四川盆地早古生代时期的沉积构造演化特征,本文在分析了四川盆地志留系的原始沉积范围和下古生界残留地层分布格局的基础上,提出了"沉积速率比值+古热流反演+古地质图"法恢复四川盆地加里东期的剥蚀量。志留系原始范围广,覆盖了整个四川盆地,现今川中和川西地区志留系缺失是加里东期剥蚀所致,而不是当时没有沉积。利用钻至下古生界的29口探井的分层数据和130口虚拟井的地震数据,恢复了四川盆地加里东期的剥蚀量,并与古地质图结合,约束了剥蚀量的平面变化趋势。四川盆地加里东期剥蚀量主要受川中古隆起控制,古隆起区剥蚀量为700~1 200 m,川东和川南地区的剥蚀量一般为100~200 m,川北地区的剥蚀量为200~500 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