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基层血库管理和临床输血管理,已成为影响安全输血的主要因素。当今国际输血界已将“非传染性的输血危险”列为影响输血安全的主要因素,工作重点由血液安全向输血全安、由血站管理向基层血库管理与由血液机构向医院转移。虽然,几年来我市的采供血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朝着安全、科学、合理、规范的方向稳步前进。保证了全市临床用血需求,但在基层血库(输血科)和临床输血管理工作上的步伐和力度还参差不齐,有的医疗机构对《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的条款内容知之不多,落实不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泰安地区二级以上医院输血科(血库)的现状和临床用血的情况,为提高临床输血技术水平,促进临床有效安全的输血提供依据。方法:依据2010年县级医院输血科督导检查表和《输血技术规范》编制检查表,对27家医院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输血科设置、贮血设备、开展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和输血不良反应管理不合格的达77%以上,临床合理用血率仅为37.87%,手术不合理用血的现象高于非手术科室。结论:本地区二级以上的输血科(血库)和临床输血确实存在许多问题,临床输血治疗方面仍然存在许多盲点和误区,亟待医院加强输血科人员和临床医生的输血知识培训,提高安全用血的意识。  相似文献   

3.
输血反应调查与建立血液预警系统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医院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分析,探讨拟建立输血不良反应的预警网络系统,把输血科和临床输血工作信息联系起来,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数据收集、储存、分析与处理.方法:应用以往输血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临床输注血液相关制品后的输血反应进行统计和分析,记录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在输注红细胞悬液的患者中输血不良反应率最高,以发热反应多见,而输注血浆和机采血小板引起的不良反应则以过敏反应常见.结论:采用输血新技术,拟建立输血不良反应的预警网络系统.科学、合理地利用血资源,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分析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探讨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预防措施,提高输血安全性。方法:收集2014-01—2017-12上报到输血科的不良反应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回顾性分析近4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8 996例输血患者中,输血不良反应135例(0.47%)。其中红细胞悬液输注发生93例(68.89%),血浆输注发生35例(25.93%),血小板输注发生4例(2.96%),其他3例(2.22%)由洗涤红细胞和冷沉淀输注导致。所有不良反应发生类型中,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最常见,占所有不良反应的60.00%,其次为过敏反应,占34.81%,输血相关性循环超负荷(TACO)占1.48%,疑似输血不良反应占3.70%。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率显著性高于无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患者(P0.01)。血液成分与不良反应类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输血不良反应主要由红细胞悬液输注导致的FNHTR和血浆输注导致的过敏反应组成,除了2例诊断为TACO的严重不良反应外,没有溶血性及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TRALI)等严重输血不良反应和迟发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根据不同血液成分或不同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情况,采用相应措施进行预防,有利于减少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医院应加强医护人员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及上报的培训,建立积极血液预警系统,减少严重不良反应的漏报,保障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5.
《内科》2021,(3)
目的探讨以护理管理-护理技能-护理服务-护理安全(1M3S)模式为导向的戴明循环管理在输血治疗患者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在我院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210例作为对照组,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在我院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222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流程的输血治疗和质量管理,观察组患者接受输血治疗以及以1M3S模式为导向的戴明循环管理。比较两组输血治疗患者的血液标本不合格率、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血液返库率。结果观察组输血治疗患者的血液标本不合格率(0.33%)、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1.28%)、血液返库率(1.34%)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33%、2.19%、6.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输血治疗患者进行以1M3S模式为导向的戴明循环管理能显著提高血液样本的质量,降低输血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血液返库率。  相似文献   

6.
台州市25家医院临床用血管理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进一步规范、指导医院的临床用血,提高临床输血的整体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基本情况采用填表和现场验证的方法;临床用血采用抽查用血病历的方法,不合理输血判别依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附录的输血指南进行.结果:25家医院中11家设置独立输血科(血库);人员构成高级职称和医学专业分别占9.4%和11.8%;2005年三级医院每床位年均用血量(以红细胞与全血计)为7.69 U,二级甲医院4.75 U,二级乙医院为2.60 U;有些输血申请单和记录单项目填写不完整和不规范,部分没有输血治疗同意书和输血反应情况反馈;不合理输注红细胞制品、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的比例分别为9.5%、51.7%、21.2%.结论:输血科(血库)设置及人员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输血相关文书尚有缺陷;不合理输血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血浆不合理使用最为严重.以上情况应引起重视,需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正>输血是临床上一项重要的抢救和治疗措施,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但输血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传播疾病、不良反应等,一旦发生后果不堪设想,甚至危及到生命。为了更好规范临床科学、合理用血,确保输血安全,做好血源保护,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临床输血病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通过加强对输血病历的管理,促进临床输血的规范化,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防范输血所致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以《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为主要依据,每周随机抽查内、外科运行病历各6~10份,对输血病历中的输血相关文书、输血医嘱、输血适应证、护理输血医嘱执行情况、输血不良反应等进行检查,并现场反馈,每个月将检查结果进行通报,提出整改意见。结果:2012-03—2013-02共随机抽查住院患者输血病历为458份,外科265份(57.86%),内科193份(42.14%);其中,存在缺陷病历159份(32.78%),外科123份(77.36%),明显高于内科(36份,22.64%);以患者输血知情同意书和输血病程记录存在缺陷最为常见。结论:部分临床医生对输血病历质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应通过对输血病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加强对临床输血病历质量的检查、分析和改进,增强医护人员对临床输血风险的认识,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合理性,主动防范输血医疗纠纷发生。  相似文献   

9.
输血是临床抢救治疗的手段,是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主成部分。作为输血的重要科室输血科的主要任务是为临床提供合格、安全的血液及血液制品,以满足临床需要,同时指导临床科室合理,有效,安全用血。输血科为保证血液安全,输血应严格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执行输血管理制度,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以及对血液制品进行不良反应监控追踪。现对2004年2月我科建科以来在临床输血管理中的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红细胞临床输注情况的调查,减少红细胞不合理性输注,提高临床输血水平。方法:按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相关输血教材准则,会同本市临床及输血专家对本市2家三级甲等医院红细胞输注合理性做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红细胞输注合理性占66.7%,不合理性输注占33.3%。红细胞输注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输注指征过宽;输注剂量过大;慢性贫血需长期输血患者无计划输注。结论:临床红细胞不合理输注在本地区较普遍,手术科室明显高于非手术科室,应引起临床医生高度重视,加强输血知识学习,提高红细胞输注合理性,减少不合理输注。  相似文献   

11.
96例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临床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资料回顾分析,探讨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方法:按《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对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08—2009年各类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19865人次输血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96人次,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48%,主要表现为过敏及发热反应,其中过敏反应57人次,占59.38%,以输注血浆引起为主,发热反应34人次,占35.4%,以输注红细胞引起为主,负荷过重1人次,占1.04%,其他反应4人次,占4.17%。结论:提高科学合理用血水平及输血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有助于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2.
临床输血病历管理与临床输血医疗纠纷的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临床输血工作管理中,通过对临床输血病历的管理,达到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性,防范因输血导致的医疗纠纷。方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及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为依据,制定医院临床输血病历的管理办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06年9月临床住院患者输血病历进行检查分析。结果:2005年1月~2006年9月住院患者输血病历为2650例,检查了输血病历2321例,占总输血病历的87.6%,合格输血病历2109例,占检查输血病历90.9%,不合格输血病历212例,占检查输血病历9.1%。结论:通过对临床输血病历的检查,医护人员对临床输血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认识,风险意识有所增加,提高了临床输血的安全性,起到了防范临床用血管理不善及输血传播病毒性疾病引起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3.
陆祝选  周敬文 《内科》2010,5(5):505-506
目的了解南宁市农村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合理性情况。方法选择南宁市辖区六个县6所县人民医院、7所乡镇卫生院,每所县医院调阅45~50份、乡镇卫生院15份有输血治疗的病历(共394份),依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和"内科输血指南"对输血合理性进行评估,分析各临床科室用血特点、"少量血"和"搭配血"输注状况。结果 394份病历中,"合理用血"占50.51%,"部分合理"占4.31%,"不合理"占45.18%;手术科室"部分合理"和"不合理"用血比例(72.11%)显著高于非手术科室(28.43%)(P〈0.01)。不同血液成分"不合理"输血的比例为:血浆82.3%、冷沉淀66.7%、红细胞38.2%、血小板27.7%。"不合理"输血中,"少量血"和"搭配血"比例分别为36.42%和25.28%。结论不合理输血现象在基层医院中普遍存在,以手术科室尤为突出;血液成分不合理输注现象以血浆最为突出。不合理输注的类型主要有血浆与红细胞搭配输注、输注血浆补充白蛋白以及红细胞输血没有严格依据适应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建立并实施闭环式输血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血液全过程跟踪管理,观察其对临床输血质量的影响。方法:实施闭环管理后2013-05—2015-04患者为观察组,实施前为对照组,分析2组患者一般情况、红细胞输注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不同适应证分组输血前后血红蛋白变化和红细胞输注有效率。结果:(1)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红细胞输注量(U)分别为4.82±0.98、5.35±1.3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72%、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和对照组输血前血红蛋白值(g/L)分别为74.53±21.68、78.22±22.5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适应证分组间比较,输血前血红蛋白值除急性失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输血后血红蛋白值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红细胞输注有效率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72.7%vs 67.3%,χ2=96.87;P0.05)。结论:闭环式输血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对输血全过程进行监控,把握最佳的输血适应证,有效节约血液资源,提高输血疗效,及时发现不良反应,保证患者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统计武汉市第一医院近4年来临床对输血不良反应事件的回馈情况,对输血不良反应的主要类型、发生率及处理措施进行分析,为预防输血不良反应,提高输血安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统计2014-01—2017-12所有的《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对有输不良反应的类型、发生率、血液制品种类及处理措施进行整理分析。结果:4年共输29 077袋血液制品,发生79例输血不良反应,呈逐年下降,分别为0.31%(20/6 353)、0.30%(18/6 084)、0.26%(21/8 075)、0.23%(20/8 565);血浆、冷沉淀、血小板、红细胞及自体全血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13.92%(11/79)、1.27%(1/79)、35.44%(28/79)、49.37%(39/79)及0(0/79);发生32例非溶血性发热反应,29例过敏性输血反应,3例输血相关呼吸困难,2例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13例其他不良反应;发生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红细胞(21例),血小板(9例)较血浆(2例)多见,发生过敏性输血反应的血液制品分别为血小板(11例)、血浆(9例)、红细胞(7例)及冷沉淀(2例);1例输注血小板和2例输注红细胞发生输血相关呼吸困难;2例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均为输注血小板制品;自体全血无不良反应。结论:输血不良反应上报率较低,应完善不良反应回报管理制度,预防漏报不报情况;自体血液回输有利于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有孕产史的患者输血需要提高警惕,密切监测输血反应;不良反应类型与血液制品种类相关,应根据输血适应证,合理有效用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及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预防措施进行总结。结果:输红细胞发生不良反应有35例,占68.6%;输机采血小板发生不良反应有8例,占15.7%;输血浆发生不良反应有5例,占9.8%;输冷沉淀发生不良反应有3例,占5.9%。不良反应的表现主要是非溶血性发热和过敏,其中非溶血性发热反应39例,占76.5%,过敏反应12例,占23.5%。结论:在合适的时机给合适的患者输注合适的血液品种,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因技术原因造成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7.
<正>输血是救治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因肿瘤及血液学进展以及重大手术增多,近20年血液及血液成分需求大幅增长。然而,输血可能导致急慢性并发症以及相关传染病传播等潜在危险,使临床用血安全及科学合理用血等问题日益突出。为全面监督管理临床用血,国家卫生部颁布实施《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5号),推行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制度,推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血、保护血液资源、保障用血安全和医疗质量。笔者围绕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运作  相似文献   

18.
科学合理的输血能够挽救患者生命,反之则危害生命。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取决于2个要素:①血液和血液制品是安全的,成本合理,数量上满足临床需要;②临床合理应用血液和血制品。从2000年10月1日《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实施以来,我院成分输血比例逐年上升,  相似文献   

19.
输血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枝在临床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是其它方法不可替代的。输血的风险与重要均并存,因此如有不慎就可发生医疗事故及或引发医疗纠纷。为此于1999年1月5日卫生部颁发了《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2000年卫生部又颁发《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这为临床规范输血提供了法律依据,并为临床输血提供了规范化、正规化的标准。在输血过程中要形成许多文字记录,即输血文件。现就有关输血文件书写中存在的问题及它在医疗纠纷中重要作用浅谈一些自己的规浅认识。  相似文献   

20.
临床输血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是确保临床输血安全的措施,只有科学、合理利用血液资源,才能达到安全、有效的输血目的,输血是治疗患者疾病和抢救生命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大风险,患者可能因输血感染各种疾病、发生输血反应危及患者生命。因此,为了提高输血安全性,降低输血风险,避免因输血所导致的医疗纠纷的发生,质量管理的建立对输血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