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对猪脂控制氧化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用气相色谱-质谱对挥发性化合物进行分析,结合谱库检索技术和保留指数对化合物进行鉴定,应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共鉴定出59种挥发性成分,相对总量为69.12%。其中相对含量最高的是(E,E)-2,4-癸二烯醛(39.97%),其次是(E,E)-2,4-庚二烯醛(5.14%),2-十一烯醛(2.80%),3-甲基戊酸(2.11%),(E)-2-庚烯醛(1.53%),2-戊基呋喃(1.38%),(E)-2-辛烯醛(1.33%),己醛(1.15%),壬醛(0.97%)。主要的挥发性成分是羰基化合物(58.54%),它们是参与美拉德反应形成杂环类肉味香气成分的主要前体物质。   相似文献   

2.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 Extraction,HS-SPME)-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对5种不同品种的苦荞易挥发性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与比较。结果表明:通过GC-MS分析,5种不同品种的苦荞共检测到烷烃类、烯烃类、酯类、醛类、醇类、含N物质及其他7类挥发性化合物。5种苦荞共有14种共同组分,包括9种烷烃化合物(2,2,4,6,6-五甲基庚烷、十一烷、十二烷、十三烷、2,9-二甲基十一烷、3-亚甲基十三烷、十四烷、壬基环戊烷、正十五烷)以及5种烯烃类化合物(乙基苯、萘、1-十二烯、1-十三烯、2E-十四烯);不同品种的挥发性成分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醇类、醛类以及酯类化合物,醇类及酯类化合物一般具有花香和果香,醛类化合物有脂肪香味,这些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综合气味,从而使不同品种的苦荞呈现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对猪脂控制氧化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用气相色谱-质谱对挥发性化合物进行分析,结合谱库检索技术和保留指数对化合物进行鉴定,应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共鉴定出59种挥发性成分,相对总量为69.12%。其中相对含量最高的是(E,E)-2,4-癸二烯醛(39.97%),其次是(E,E)-2,4-庚二烯醛(5.14%),2-十一烯醛(2.80%),3-甲基戊酸(2.11%),(E)-2-庚烯醛(1.53%),2-戊基呋喃(1.38%),(E)-2-辛烯醛(1.33%),己醛(1.15%),壬醛(0.97%)。主要的挥发性成分是羰基化合物(58.54%),它们是参与美拉德反应形成杂环类肉味香气成分的主要前体物质。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猴头菇、榛菇、黄蘑菇、香菇和松茸挥发性成分的异同,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分析了这5种食用菌的挥发性成分,并对检测结果进行了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5种食用菌样品中总计检测到酯类、醛类、醇类、烯烃类、酮类、酸类、含氮杂环化合物等121种化合物。5种食用菌样品中共有特征挥发性组分仅有9种,有112种特征挥发性组分存在差异,特征挥发性组分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一致。挥发性风味组分正己醇、1-辛烯-3-醇、丙基环戊醇、肉桂酸甲酯、反式-肉桂酸甲酯、月桂酸甲酯、椰子醛、1-辛烯-3-酮、松香芹酮、2,6-二甲基吡嗪、双戊烯是区别5种食用菌样品的主要特征性物质,可作为鉴定及区分5种食用菌的化学辅助手段,同时还可为评定5种食用菌的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GC-MS)技术,对2种传统面酱(M1和M2)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分析。从M1中鉴定出53种挥发性化合物,占色谱流出峰总面积的77.408%,包括醛类6种,酯类5种,酸类14种,烃类2种,醇类2种,杂环类化合物12种,酮类2种,其他化合物10种。从M2中鉴定出48种挥发性化合物,占色谱流出峰总面积的64.455%,包括醛类6种,酯类8种,酸类6种,烃类4种,醇类5种,杂环类化合物9种,酮类4种,其他化合物6种。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不同提取方法对丹桂挥发油成分的影响,同时采用水蒸气蒸馏(SD)、同时蒸馏萃取(SDE)、超临界CO_2萃取(SFE-CO_2)和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技术对丹桂挥发油进行提取和GC-MS分析。结果表明:SD和SDE方法提取得到的化合物种类较多,且主要化合物均为酮类和醇类及其氧化物,含量最高的化合物分别为β-紫罗兰酮和植酮。SFE-CO_2和HS-SPME得到的化合物种类较少,但主要化合物明显,均为醇类及其氧化物,含量最高的化合物分别为顺-α,α-5-三甲基-5-乙烯基四氢化呋喃-2-甲醇和(E)-呋喃芳樟醇氧化物。此外,SD和SDE方法提取得到的丹桂挥发油颜色变化较大(浅黄),且香味失真。SFE-CO_2得到的挥发油颜色鲜艳(橙红),香味浓郁。因此,SFE-CO_2和HS-SPME更适于丹桂挥发油的提取或分析。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旨在分析4个主产地(四川、重庆、云南和广西)的沃柑果皮中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性,并为沃柑的产地溯源和深加工提供数据支撑。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了沃柑果皮挥发性成分,共鉴定出50种挥发性成分,其中萜烯类18种、醇类11种、醛类10种、酯类8种、酮类1种、其他类2种。柠檬烯是主要的挥发性物质,月桂烯、α-蒎烯、芳樟醇、正辛醇、正辛醛、香茅醇、己醛、反式-2-己烯醛、桧烯、香芹酮和α-松油醇等次之。基于挥发性成分半定量结果,建立四川和重庆,云南和广西沃柑的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模型,进而筛选出潜在生物标志物。结果表明,柠檬烯、芳樟醇和香茅醇可作为区分重庆和四川的潜在生物标志物,醋酸辛酯和α-松油醇可作为区分广西和云南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不同来源蝉花子实体挥发性物质的组成和差异。方法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对两个不同来源的7个蝉花子实体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7个样品共鉴定出95种挥发性化合物,酯类化合物21种、烯烃类化合物21种、酮类化合物17种、烷烃类化合物9种、醛类化合物6种、醇类化合物6种、酸类化合物5种、炔烃类化合物1种、其他化合物9种,其中10种为共有化合物。相对含量分析表明, A实验室样品挥发成分以烯烃类化合物为主, B实验室样品挥发成分以酯类、烯烃类和酮类化合物为主。主成分分析提取得到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3个,累积方差贡献率达81.2%,可对不同来源的蝉花子实体样品进行初步区分。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鉴别出两实验室培养蝉花子实体的主要差异挥发性化合物有8种。聚类分析结果表明A、B实验室培养样品各自聚为一类,聚类热图分析表明两实验室培养蝉花子实体在挥发性化合物的组成存在明显差异,可将二者进行区分。结论 从本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两个不同来源的蝉花子实体样品挥发性成分存在一定差异,但同一来源不同批次样品间差异小于不同来源之间的差异。可为蝉花子实体的品质控制和鉴定提供理论和实...  相似文献   

9.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对全豆腐乳和传统腐乳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和分析。从全豆腐乳中共鉴定出63种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酯类21种、酸类10种、烃类9种、醇类7种、酮类7种、萜烯类4种、醛类2种、其他物质3种;在传统腐乳中也鉴定出63种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酯类23种、烃类12种、醇类8种、酸类8种、萜烯类4种、醛类3种、酮类2种、其他物质3种;全豆腐乳和传统腐乳中主体挥发性成分的相同程度为90%。  相似文献   

10.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对不同发酵时间芽菜的挥发性香气组分进行萃取,再经气质联用进行分析鉴定,共鉴定出75个挥发组分.其中,新鲜芽菜含有挥发性香味成分29种,新腌制含有22种,腌制40天含有21种,腌制80天含有22种,腌制120天含有22种,腌制160天含有27种.挥发性的醇类、酸类、酯类和烷烃类等化合物构成了芽菜的主体香味物质.  相似文献   

11.
杏果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实验以兰州大接杏等6种甘肃省种植的杏果为实验材料,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从供试的杏中鉴定108种挥发性物质,主要包括:酯类25种、萜烯及萜烯醇类16种、醛类14种、烃和芳香烃类14种、酮类13种、醇类12种、内酯类9种、酸类5种。其中未见报道的有2-甲基丙酸庚酯、丙酸香茅酯、乙酸香叶酯、γ-己内酯、δ-十一内酯、5-羟基-7-癸烯酸内酯和5-羟基-2,4-癸二烯酸内酯等多种风味成分。  相似文献   

12.
13.
虎玉森  杨继涛  杨鹏 《食品科学》2010,31(12):223-225
利用水蒸气蒸馏法从黄花菜中提取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 质谱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色谱分离了100 个组分,鉴定了其中36 个组分,占总含量的95.68%,其中含量最高的是3- 呋喃甲醇,为76.17%。  相似文献   

14.
温室鳖与池塘鳖肌肉和裙边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质联用技术研究了温室鳖、池塘鳖肌肉和裙边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共鉴定出113种化合物,温室鳖肌肉含59种,池塘鳖肌肉含34种,温室鳖裙边含60种,池塘鳖裙边含50种.113种化合物中含芳香族化合物23种、醛类23种、醇类19种、酮类12种、N、S化合物10种、烷烃类10种、酯类8种、酸类5种、呋喃类化合物3种.  相似文献   

15.
豆酱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鑫  付雯  乔宇  黄红霞  康旭  汪超  李冬生 《食品科学》2011,32(2):222-226
对工厂化生产的豆酱SPM04 和传统酿制的豆酱SPS06 样品进行了初步的感官评价,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吸附并结合气质联用(GC-MS)的方法对两种样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共鉴定出化合物61 种,SPM04 与SPS06 豆酱分别为39 种和38 种,这些化合物包括醇2 种、酸1 种、醛7 种、酮4 种、酯13种、酚7 种、烷烃8 种、含氮杂环化合物5 种、呋喃7 种、以及其他化合物7 种等10 类;其中苯甲酸乙酯、苯乙酸乙酯、安息香醛、风信子醛、苯乙醇、麦芽酚、2- 乙酰基吡咯和对乙烯基愈创木酚8 种化合物在两个样品同时检出,且含量相对比较高,分别占总的风味物质含量的43.1% 和48.49%,对豆酱的风味起着重要作用。传统豆酱在色泽、气味和体态方面均优于工业化生产的豆酱。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臭黄荆叶主要理化组成及挥发油成分,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臭黄荆叶挥发油,应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挥发油进行分离分析,鉴定出具体化合物的组分和含量。结果表明:臭黄荆鲜叶中水分含量(质量分数,下同)为79.06%;臭黄荆叶粗粉中灰分含量为7.37%,果胶含量为35.57%,蛋白质含量为18.70%,粗脂肪含量为4.27%,粗纤维含量为6.87%,总黄酮含量73.43mg/g,总多酚含量为29.44mg/g;挥发油中鉴定出68种化合物,约占挥发油总量的96.34%,包括醇14种(24.5%)、烯14种(18.85%)、酮8种(8.81%)、酯6种(7.95%)、醛8种(6.41%)、呋喃2种(3.95%)、烷3种(1.93%)、石竹烯氧化物(9.71%)、1,1,5,6-四甲基-茚(3.06%)、长叶松萜烯-(V4)(1.25%)等;臭黄荆叶挥发油中含量较高的成分主要有1-辛烯-3-醇(11.45%)、石竹烯氧化物(9.71%)、α-石竹烯(5.82%)、反式-β-紫罗(兰)酮(3.43%)。臭黄荆叶中含有多种具有食用或药用价值的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7.
单杨  李忠海 《食品科学》2006,27(11):421-424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制备样品,应用气质联用(GC-MS)技术进行温州蜜桔精油中挥发性化学成分鉴定,共鉴定出42种化学成分,不饱和烃类化合物占挥发物总量的96.56%,主要成分为异柠檬油精(25.92%)、2-(1-甲基乙缩醛)-二环[2,2]庚烷(19.82%)、4-甲基-1-(1-甲乙基)-环己烯(15.81%)、2-乙基-1-辛烯-3-炔(9.20%)、β-香叶烯(8.59%)、3,7-二甲基-1,3,6-辛三烯(6.41%).鉴定的挥发性成分占挥发物总量的98.77%.  相似文献   

18.
顶空固相微萃取与GC-MS联用法分析米饭及其制品气味成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新鲜米饭和方便米饭为原料,采用75μm CAR-PDMS涂层探头的固相微萃取器顶空取样,提取样品的挥发性成分,用气-质联用仪(GC-MS)对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检出新鲜米饭含有挥发性风味物质41种,方便米饭含有35种,均以挥发性羰基化合物和烃类化合物为主。方便米饭的醇类和烷烃含量相对较少,含有呋喃,吲哚等新鲜米饭没有的物质,这些差异构成了这两种米饭的不同气味。  相似文献   

19.
金橘挥发性成分的SPME-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金橘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从金橘挥发性物质中分离出46个组分,鉴定出39个组分,并测定各组分相对含量,包括α-蒎烯(0.76%),β-月桂烯(656%),D-柠檬烯(8223%),β-顺式-罗勒烯(052%),乙酸辛酯(1.02%),δ-榄香烯(0.86%),乙酸橙花酯(1.23%),大(栊)牛儿烯D(2.40%)等.通过对金橘挥发性成分的研究,为金橘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菜花中挥发油化学成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钰虎  陈小燕  何华玲 《食品科学》2011,32(20):157-159
目的:分析油菜花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油菜花挥发油,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的分析。结果:共检测出30种成分,并鉴定出其中21种化合物,其相对含量占挥发油总量的97.40%,主要化合物为正四十烷(38.14%)、正四十四烷(30.24%)、异硫氰酸烯丙酯(10.94%)、异硫氰酸丁烯酯(9.56%)、石竹烯(1.02%)、柠檬烯(1.01%)、硫氰酸烯丙酯(0.75%)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