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0 毫秒
1.
目的评价针刺外关、支沟穴治疗脑卒中手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手痉挛状态改良Ashworth分级评价≥Ⅰ级且≤Ⅲ级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外关、支沟穴结合康复治疗,对照组予单纯康复治疗,针刺治疗、康复治疗均每日1次,每星期5次,共观察3个月。通过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对患者治疗前后手痉挛程度的动态改变进行评价;采用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法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手功能的变化;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MAS评定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B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关配伍支沟针刺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手痉挛状态;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可以明显改善患手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其效果优于单纯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2.
《光明中医》2021,36(9)
目的探究电针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软瘫期上肢肌张力及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脑卒中软瘫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80例与观察组80例,对照组开展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电针,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简化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改良巴氏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估2组肌张力、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前2组MAS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MAS 1~2级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2组FMA评分及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FMA评分及M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电针配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软瘫期应用可提升上肢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筋理论指导下的冲击波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2组均行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冲击波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分级,患侧上肢肱二头肌、肱肌、肱桡肌剪切波速度(SWV),上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2组治疗后MAS分级、患侧上肢肌群SWV、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或P<0.01),且治疗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经筋理论指导下的冲击波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上肢痉挛程度,提高其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新加芍草汤加味在脑卒中肌痉挛康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试验组采用新加芍草汤加味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疗程均为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修订的改良Ashworth分级法(MAS)评估肢体肌张力,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评估上肢运动能力,FIM行走能力评分评定下肢行走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8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MAS分级、FTHUE-HK评分、FIM行走评分、MBI评分显著改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加芍草汤加味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肌痉挛疗效优于常规康复治疗,可改善肢体的痉挛状态,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针刺督脉结合筋膜松解手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临床确诊为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调控血压、血糖、血脂等基础治疗,对照组以口服巴氯芬片结合常规中风后康复训练为治疗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施以针刺督脉穴位为主的针刺治疗联合筋膜松解手法治疗。在治疗前后,采用改良的Ashworth痉挛状态量表(MAS)、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上肢痉挛程度、上肢功能及自理能力进行评估,根据MAS分级结果对两组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并检测两组血清γ-氨基丁酸(GABA)水平。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AS分级、FMA-UE及MBI评分、血清GABA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4周后对照组除MBI评分无明显改善外(P>0.05),FMA评分、MAS分级及血清GABA水平均有改善(P<0.05,P<0.01),而观察组MAS分级、FMA-UE评分、MBI评分及血清GA...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拘挛方热敷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同水平上肢痉挛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同水平上肢痉挛脑卒中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拘挛方热敷,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治疗前、疗程结束后两组上肢肌张力分级、痉挛程度的变化;以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及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定治疗前、治疗3个月两组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治疗疗效分级、肌张力分级及痉挛程度分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FMA评分、MBI评分、SS-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拘挛方热敷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同水平上肢痉挛脑卒中疗效优于单独康复训练治疗,可改善患者肌张力及肌痉挛程度,提升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李建军  王争胜  葛健文 《新中医》2021,53(19):169-172
目的:观察皮内针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 例缺血性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4 例。2 组均给予内科基础治疗和上肢功能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加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加用皮内针治疗。采用改良Ashworth 量表(MAS)、Fugl-Meyer 评定法(FMA)、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 指数(BI) 量表对2 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痉挛情况进行评分。结果: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 组患者上肢MAS 分级均有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 组患者上肢FMA 评分与BI 量表评分均升高(P<0.01),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8%,高于对照组的82.35%(P<0.05)。结论:皮内针疗法可有效缓解缺血性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痉挛程度、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与常规针刺相比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运动针法联合康复训练与常规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非急性期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脱落1例)。在常规西药及康复训练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行运动针法,对照组行常规针刺,两组均穴取百会、大椎,患侧T1~T8夹脊穴、天宗、肩贞、肩髃、曲垣等,均每日治疗1次,14d为一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于治疗前,治疗7、14 d后,比较两组上肢简化Fugl-Meyer(FMA-UE)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级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结果:治疗7、14 d后,两组FMA-UE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且治疗14 d后观察组FMA-U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7、14 d后,两组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及掌指关节处MAS评级均明显改善(P0.05);与治疗7 d后比较,两组治疗14 d后肘关节、掌指关节MAS评级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14 d后观察组肘关节、掌指关节MAS评级改善更明显(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7、14 d后MBI评分升高(P0.05,P0.01),对照组治疗14 d后MBI评分升高(P0.01)。结论:对于非急性期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运动针法联合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上肢运动功能、肘关节及掌指关节的肌张力,疗效优于常规针刺联合康复训练,且能提高日常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拮抗肌穴位联合康复训练等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予神经内科常规西药、头针及康复训练,对照组加用传统针刺治疗,治疗组加用针刺拮抗肌穴位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4天,观察临床疗效,并比较改良Ashworth痉挛等级(MAS)、下肢功能积分(FMA)及日常活动能力指数(Barthel)的变化情况。结果 1治疗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2.50%和70.00%;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MAS等级、FMA积分及Barthel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MAS等级、FMA积分及Barthel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拮抗肌穴位联合康复训练等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可明显缓解患者下肢痉挛,增强下肢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皮部浅刺加药线点灸对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痉挛状态的康复效果。方法:将脑卒中后遗留有上肢偏瘫痉挛状态的100例住院患者据其住院号的单双随机分成皮部浅刺加药线点灸治疗组和常规针刺拮抗肌经络腧穴治疗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选取患侧上肢拮抗肌群阿是穴进行皮部浅刺加药线点灸治疗,对照组选取常规穴位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初期(治疗前)、末期(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Ashworth评价量表(MAS)、Barthel指数评价量表(MBI)评价患者偏瘫上肢痉挛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康复效果。结果:两组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组在Ashworth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部浅刺加药线点灸可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后患者偏瘫上肢痉挛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低温热塑板矫形器合巴氯芬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给予服用巴氯芬,治疗组则配合佩戴低温热塑板矫形器,观察治疗前后肘关节最大伸展范围、疼痛指数(VAS)、改良Ashworth量表(MAS)、简化Fugl-Meyer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肘关节最大伸展范围、VAS评分、MA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温热塑板矫形器合巴氟芬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遗症期上肢痉挛患者的肘关节最大伸展范围,缓解疼痛及痉挛程度,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且无明显副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康复训练配合中药口服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予常规综合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配合中药口服;治疗1~2疗程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和Barthel指数对两组治疗前后肢体痉挛状态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分.结果 两组治疗后上、下肢痉挛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而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 康复训练配合中药口服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痉挛状态,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滋水涵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8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1例。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滋水涵木"针刺治疗,对照组仅予以常规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Ashworth量表(MAS)、运动诱发电位(MEP)、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临床疗效各项评分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FAM-UE评分、MEP波幅和MBI指数与治疗前比较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且治疗组提高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改良MAS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且治疗组下降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1%(39/4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9%(30/3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滋水涵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联合康复训练对脑梗塞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作用。方法:将60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在康复训练后配合安慰剂治疗,治疗组在康复训练后运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静脉输液。2周后观察两组患者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量表、改良Ashworth评定(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积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改良Ashworth评定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肌张力评分降低,总体运动功能评分以及总体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升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轻微。结论: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联合康复训练可增强脑梗塞患者的上肢功能,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阴阳平衡透刺法联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上肢痉挛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阴阳平衡透刺法,穴取患侧肩髃透臂臑、曲池透少海、阳陵泉透阴陵泉、悬钟透三阴交等。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5 d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 d,治疗4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级、患侧上肢表面积分肌电值(i EMG),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上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变化,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①治疗后,两组患者MAS评级均降低(P0.05),观察组0~Ⅰ+级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腕屈肌、腕伸肌、指伸肌、拇短展肌最大等长收缩时iEMG值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患侧各肌肉i EMG值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降低(P0.05),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升高(P0.05),且观察组NIHSS评分降低幅度及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升高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③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高于对照组的70.0%(21/30,P0.05)。结论:阴阳平衡透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上肢痉挛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可改善上肢痉挛程度,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交互抑制"电针拮抗肌法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两组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拮抗肌电针法。治疗前、治疗28天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MAS)、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Barthel指数(BI)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果:治疗后,两组MAS、FMA和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交互抑制"电针拮抗肌法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状态,提高患者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手抓握协同强化上肢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则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配合手抓握协同强化上肢功能训练,采用Brunnstorm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治疗组Brunnstorm评分、FMA评分、MBI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抓握协同强化上肢功能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运用Rood技术刺激手三阳经对脑卒中后软瘫期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136例脑卒中后软瘫期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对照组予以电针、上肢关节被动活动、滚筒作业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中药烫熨治疗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Rood技术刺激手三阳经。2组治疗时间均为4周,观察脑卒中后软瘫期患者的上肢肌张力(改良的Ashworth)、运动功能(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改良的Ashworth、FMA评分和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升高(P 0. 05),观察组上肢改良的Ashworth、FMA评分、MBI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 0. 05)。结论运用Rood技术刺激卒中后软瘫期上肢手三阳经,可以提高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在常规康复训练中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脑卒中后偏瘫BrunnstromⅠ~Ⅱ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1例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32例采用中药补阳还五汤结合康复训练,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分别进行Brunnstrom分级、简式Fugl-Meye运动功能评测(FMA)(上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Barthel指数)和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结果:(1)治疗前两组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周后治疗组FMA评分、ADL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Brunnstrom分级、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药补阳还五汤结合康复训练能改善脑卒中后偏瘫Brunnstrom I~II期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针刺联合体外冲击波(ESWT)与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治疗的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60例,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联合组,每组30例。针刺组在神经内科基础治疗和常规作业治疗基础上给予针刺疗法治疗,每日1次,每周6次,连续治疗3周。联合组在针刺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ESWT治疗,每3 d 1次,每周2次,连续治疗3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分级、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定量表(UFMA)评分、运动诱发电位(MEP)波幅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的变化,并根据MAS分级变化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MAS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联合组低于针刺组(P0.05);2组UFMA评分、MBI评分以及MEP波幅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均0.05),且联合组高于针刺组(P均0.05)。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高于针刺组的80.0%(24/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ESWT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疗效优于单用针刺疗法,且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