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PG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腹部术后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3组均在腹部术后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30例加用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治疗;针刺组30例加用常规针刺治疗;电针组30例加用电针治疗。3组均治疗5 d后统计疗效,比较3组治疗后出现首次出现肠鸣音时间、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比较3组治疗期间腹痛、腹胀及恶心呕吐症状评分情况。结果电针组总有效率96.67%,针刺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86.67%,电针组及针刺组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电针组与针刺组疗效相当(P0.05)。电针组及针刺组首次出现肠鸣音时间、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腹痛、腹胀及恶心呕吐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电针组在首次出现肠鸣音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评分改善方面均优于针刺组(P0.05)。结论电针治疗腹部术后PGD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改善症状表现,进而可以减轻患者痛苦,促进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通腑降气"针方对胆石症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严格采用分层抽样法将60例胆石症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术后常规处理;治疗组在术后常规处理的基础上予以"通腑降气"针方干预,针方组成:天枢、阳陵泉、足三里、上巨虚,针刺得气后接电针,波形选择疏密波。两组患者干预时间均为2天。结果:治疗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较短,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腑降气"针方可促进胆石症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变频电针治疗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8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红缨  邓景元  王忠华 《陕西中医》2009,30(10):1376-1377
目的:探讨变频电针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治疗效果。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变频电针足三里、上巨虚、天枢、中脘等穴,观察两组病人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以及排气、排便时间。结果:治疗组肠鸣音恢复时间和排气、排便时间与对照组分别为32.72±8.25h、40.13±4.28h、51.47±4.37h,38.43±9.46h、53.82±5.79h、67.18±5.82h,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本方法能够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新中医》2016,(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外科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80例,其中对照组以西医术后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温中理气、活血化瘀为主的中药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患者排气、排便及肠鸣音恢复时间。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75%,对照组为78.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及排便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外科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促进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脐灸治疗妇科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 11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妇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37例、B组38例和C组37例。A组采用电针治疗,B组采用脐灸治疗,C组采用电针配合脐灸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胃动素(MTL)、胃泌素(GAS)、血管活性肠肽(VIP)含量变化,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3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肠鸣音恢复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MTL、GAS和VIP含量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后MTL、GAS和VIP含量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总有效率为86.5%,B组为81.6%,C组为97.3%。C组总有效率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配合脐灸是一种治疗妇科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评价术前电针干预对血管外科术后患者胃肠功能障碍是否具有预防意义。方法:将于相同全身麻醉处理方案下行血管外科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于术前一天上、下午予针刺双侧内关、足三里与上巨虚,其中足三里、上巨虚连接电针,连续波,频率15Hz,留针20min;对照组仅行常规手术,不予特殊电针干预。记录患者腹胀发生率及程度、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两组间腹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7%(5/30)vs 36.7%(11/30),P0.05];观察组术后72h的腹胀程度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5.33±1.30)d vs(7.33±1.71)d,P0.05]。结论:术前24h针刺内关、足三里和上巨虚穴对改善全麻下血管外科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具有一定程度的临床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枳术散热敷腹部治疗结肠癌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作用。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结果:两组在肠鸣音恢复、肛门首次排气、排便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枳术散热敷腹部治疗结肠癌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腹部手术后的病人常出现胃肠功能紊乱,其机理为手术导致解剖关系改变,部分神经支配被阻断,以及内容物污染,腹腔冲洗,渗血等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以及水、电解质失去平衡,均导致脏器运动功能的障碍,临床表现为恶心、腹胀、呕吐、肠鸣音减弱或消失,不排气、排便,或时间较长,并伴有发热、腹胀、腹痛等继发症状,其中又以术后缩短排气排便时间为关键,如术后病人长时间不恢复胃肠功能,将造成营养摄入不足,机体抵抗力下降,以及出现肠粘连,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加重了病人的痛苦.本研究观察了电针足三里、上巨虚对腹部术后患者的胃肠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外科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80例,其中对照组以西医术后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温中理气、活血化瘀为主的中药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患者排气、排便及肠鸣音恢复时间。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75%,对照组为78.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及排便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外科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促进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陈建阳 《河北中医》2011,33(3):355-356
胃肠功能一般于手术后48~72 h开始恢复,但部分患者由于麻醉、手术创伤、刀口疼痛等因素的影响,早期胃肠蠕动得不到恢复,可出现腹胀、呕吐、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及其他并发症,如术后肠粘连、肠梗阻等。以往围手术期基本处理方法及依靠胃肠道功能的自然恢复,难以达到减少术后并发症、预防肠源性感染的目的,而中药疗法可取得良效。2003-05—2010-06,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畅枢汤保留灌肠治疗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128例腹部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其中对照组46例,采用术后常规治疗;治疗组82例,在术后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畅枢汤保留灌肠。观察治疗后腹胀程度及肠鸣音、排气排便情况。结果:治疗组显效49例,有效33例,无效。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显效4例,有效17例,无效25例,有效率4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畅枢汤保留灌肠治疗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针刺治疗胆囊结石术后胃肠功能紊乱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下合穴对胆囊结石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将40例胆囊结石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予术后常规处理加针刺胃、大肠、小肠、胆经下合穴,对照组予术后常规处理。结果治疗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临床症状、体征及一般情况计分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下合穴能缩短胆囊结石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紊乱的自然疗程。  相似文献   

13.
柴平汤治疗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4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 《光明中医》2005,20(4):65-65
胃肠功能紊乱是腹部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我们临床上对手术后期出现的腹痛、腹胀采用中药柴平汤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46例患者均为腹部手术后,其中男性21例,女性25例,胃大部切除术后16例,结肠癌术后13例,胆囊切除术后10例,阑尾切除术后7例。年龄最大者75岁,最小者27岁,临床表现为腹部手术一期愈合后出现腹痛、腹胀、不欲饮食,经透视腹部无液平,膈下无游离气体,均除外机械性肠梗阻。2治疗方法本组病例均采用中药柴平汤加减治疗,方药如下:柴胡12g,人参6g,半夏10g,黄芩12g,陈皮15g,厚朴15g,苍术10g,甘草6g,姜枣为引,气虚…  相似文献   

14.
《光明中医》2021,36(13)
目的 分析探讨针灸治疗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效果及护理体会。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进行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患者80例,将8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40例)及护理组(40例)。对照组40例患者予以常规治疗,护理组40例患者予以针刺治疗,同时均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自主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治疗后,护理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护理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2. 50%(37/40)、97. 50%(39/40)、7. 50%(3/40),对照组患者临床总有效、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2. 50%(29/40)、75. 00%(30/40)、30. 00%(12/40),护理组患者各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护理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排气时间以及术后首次进食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对于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予以针刺治疗和有效的护理干预有益于临床效果的提高和自主功能的恢复,且可以缓解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金华 《新中医》2016,48(10):73-74
目的:观察针刺下合穴治疗胆结石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50例胆结石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行常规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加行针灸足三里、上巨虚、阳陵泉等穴位。结果:2组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优于对照组。2组临床疗效比较,总有效率对照组82.67%,观察组9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下合穴能尽快使机体排气排便,促进肠鸣音,能有效改善胆结石术后患者的胃肠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6.
笔者从1988年2月至1998年2月采用小承气汤佐治腹部手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146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治疗方法患者术后均接受输液、补充电解质,应用抗生素,必要时输血等常规治疗。同时服用小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各15g。属血瘀型加鸡血藤20g...  相似文献   

17.
清肠饮治疗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10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桐 《河北中医》2009,31(7):1014-1015
2005—05—2008—12,笔者采用清肠饮加味治疗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105例,并与西医常规治疗105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8.
针灸在腹部外科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治疗中显现出了显著的疗效。笔者从穴位选取、针刺方法、灸法、穴位注射、耳针、电针治疗等方面对近年来针灸在腹部外科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治疗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9.
中药治疗腹部术后重症胃肠功能紊乱1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朝阳  冯运章 《陕西中医》1994,15(11):499-499
<正> 临床资料 本组120例,男性78例,女性42例;年龄20岁以下4例,20~40岁51例,40~70岁62例,70岁以上3例。化脓性胆管炎、胆结石行胆囊切除、脱总管引流术后56例。胃肠穿孔合并全腹膜炎45例,阑尾炎穿孔合并腹膜炎术后11例,肠梗阻粘连和肠切除术8例。  相似文献   

20.
胃肠功能紊乱是腹部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以嗳气、腹胀、纳呆、便秘甚则腹痛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西药疗效不甚理想,白2005年5月起,笔者用加味泻心汤治疗该并发症50例,并以生理盐水组30例作对照,疗效满意,现小结如下。I一般资料 本次观察共80例患者均来源于本院外科住院部,分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30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