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为了研究中原地区民间虎头帽形制与传统手工针法工艺,通过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和河南博物院馆藏的虎头帽深入分析与研究,对虎头帽的形制和手工缝制工艺进行分类研究,探索性地恢复了虎头帽的传统历史文化记忆。并通过寻访中原地区虎头帽民间制作艺人,探寻虎头帽所赋予的历史文化本源,研究分析出修复传统制作虎头帽的手工方法,对遗留下的残缺虎头帽进行传统手工缝制针法修复。以此研究证明了纯手工针法修复的优越性与可行性,为年久失传的传统民间服饰品修复提供参考路径。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肚兜的形制与手工针法,通过对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和婺源博物馆馆藏肚兜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与分析,对肚兜形制和缝制手工针法技艺进行分类,探索性地恢复了肚兜的历史文化记忆。研究出修复保留传统肚兜的纯手工方法,本着遵循田野考察实践,访寻民间手工制作艺人,探寻了肚兜的文化内涵本源,并对遗留下来的残缺肚兜采用传统手工针法进行尝试性修复,证明了手工修复的可能性与优越性,为年久残次的纺织服装品提供参考的修复跨径。  相似文献   

3.
虎头鞋和虎头帽是中原地区丰富的刺绣非遗文化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文章以河南鹿邑县宋河镇的虎头鞋与帽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其与传统刺绣之间的关系。研究显示,作为鹿邑地区传统文化的代表,虎头鞋与帽以其多样款式和精美刺绣著称,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制作工艺和刺绣技巧是其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一非遗民俗中精美刺绣的研究,旨在保护传统文化及其精湛手工技艺,并维护文化多样性的传承。  相似文献   

4.
中原地区虎头帽的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中原地区虎头帽的制作工艺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实地考察与民艺采风的方式,对虎头帽的制作纸样、制作工艺与制作材料逐一进行了研究。在纸样方面,包括帽身纸样与五官纸样2个组成部分,对眼、鼻、牙、嘴等五官部位纸样分别作了记录并制图;在工艺方面,对帽身与五官的制作步骤与制作方式作了记录与分析;在材料方面,从面料、里料、衬料与辅料等方面逐一作了记录与评述。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中原地区虎头帽范式与随机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结合、整料与零料相结合、拼贴与刺绣相结合的工艺特色。  相似文献   

5.
手工千层底布鞋是民间传统技艺的典型代表,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针对目前手工布鞋传统技艺面临濒危以及对其工艺记录比较粗略的现状,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对民间传统手工千层底布鞋的制作工艺进行了比较详尽的研究分析。缝制准备部分,记录与分析了打袼褙及鞋样的工艺特点;缝制工艺过程中,阐述了鞋底、鞋面以及绱鞋的工艺步骤及要点;布鞋后处理阶段,介绍了千层底布鞋的合体性、舒适性的处理方法。总结归纳手工布鞋的制作技巧和发展创新,剖析蕴含民间工艺的造型美和工艺美,以期传承和保护民间特色的手工艺遗产。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流行趋势的冲击和商业化生产模式的作用下,儿童虎头帽的生存空间逐渐缩减。从图案特征、工艺特点、造型方法等方面分析了中原地区儿童虎头帽的审美诉求;通过实地调查和市场分析,总结出通过改良工艺规范化、设计和工艺市场化、材料选择多样化等方式改良中原地区儿童虎头帽的制作方法,可使其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7.
《丝绸》2018,(11)
针对豫皖交界地区的绣花鞋进行实地考察,对豫皖地区的绣花鞋形成工艺进行总结。主要包括民间传统绣花鞋的"千层鞋底"制作工艺过程、纳鞋底针法及鞋帮制作工艺研究。通过调研发现该地区的纳鞋针法主要有枣花菱形和单针菱形两种形式,保留的绱鞋方式主要有明绱、暗绱和翻绱三种形式,使用最多的是明绱;刺绣方式主要包括剪纸贴花绣法和平针绣法两种形式;绣花鞋图案来源主要根据民间风俗和对自然界景物的抽象化演变而来。这为中原地区的绣花鞋成型工艺提供完整的理论依据,帮助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与文化传承,侧面反映了豫皖地区的民俗风情与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8.
虎头帽传统民间儿童服装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蕴含着长辈对孩童的关爱与祝福以及寄托着对年轻一代未来的期待,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以虎为原型的虎头帽在我国不同的区域形成了各地与众不同的特征。本文以山西地区虎头帽为研究对象,对当地虎头帽的艺术特征进行阐述,重点介绍了其独特的装饰图案和色彩特点,并分析这些特征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间传统手工印染的传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小龙  刘月蕊 《丝绸》2007,(10):50-52
通过对中国民间传统手工印染的历史发展与代表性工艺种类的分析比较,指出其在天然面料、染料及手工制作等硬件方面与文化理念、工艺创新、市场把握等软件方面所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之处,从中也看到中国民间传统手工印染蕴含着的无穷生命力,打“文化牌”与“环保牌”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印染传承发展的定位点与着眼点。  相似文献   

10.
从结构和缝制技艺两方面入手,对传统汉族民间中单进行研究。中单是汉族传统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款式、形制和缝制技艺彰显出自身的艺术特征。以田野式调研和文献研究的形式,观摩并记录了一款典型的汉族民间传统中单的制作工艺流程,从裁剪和缝制工艺制作方面深入分析蕴藏其中的制作技艺,得出传统民间中单在遵循传统造物思想的基础上所体现的工艺技巧性、美学特征性,客观地反映了中单所展现的安定平稳、天人合一的审美特性,并以此表达了人伦有序的思想道德观念,同时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相似文献   

11.
双襟形制服装作为大襟形制服装的异化形态,在近代民间服饰衣襟中比较少见,通常出现在女装和童装中。选取了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上海艺风堂博物馆、上海纺织博物馆馆藏近代双襟形制的服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南通民间工艺传人的调研,结合相关书籍和资料,从裁剪工艺、缝制工艺两方面入手,逐一记录了制作双襟服装的裁剪工艺、缝制工艺流程,并绘制了相应的示意图。重点分析了其裁剪工艺过程中的裁衣片、开双襟线、裁里襟等工艺,以及其缝制工艺过程中的双襟、里襟等缝制工艺。讨论并总结了双襟服装在裁剪与缝制工艺过程中"拔""缩"和"贴""滚"工艺的巧妙处理运用。  相似文献   

12.
手工印染在我国传统的中华文化艺术中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工艺,目前,其传承和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威胁,存在于民间的手工印染工人数量已经不多。为了改善我国传统手工印染工艺落后的现状,对其历史、特点、种类和质量进行分析,并与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工艺种类进行对比,找出民间传统手工印染工艺中手工制作、染料和面料的优势,正视其在市场把握、工艺创新和文化理念的缺陷,促进我国民间传统手工印染工艺繁荣强大。  相似文献   

13.
虎头帽是中国传统民间儿童服饰中典型的童帽样式之一,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寄托着长辈对未来一带的殷切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同地区的虎头帽代表着该地区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审美意识。文章选择千阳虎头帽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造型、图案、色彩三方面的艺术特征来了解千阳虎头帽的内涵和地域民风民俗,由此更好地将千阳虎头帽继续传承发扬下去。  相似文献   

14.
云肩是我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形制多样,题材丰富,蕴含丰富的民俗文化寓意与历史文化底蕴。文章以中原服饰文化馆馆藏云肩为研究对象,从装饰图案设计特征、造型特征、色彩特征和工艺特征四个方面对中原地区云肩的艺术特征进行研究。通过分析云肩的本体形式、解读云肩的文化内涵来品味中原地区的文化取向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阳新布贴是现存于湖北黄石阳新一带的民间手工艺,主要包括服饰品、生活用品和宗庙饰品等。现通过对阳新布贴艺术中的剪样、拼贴、缝制及一些辅助技巧等步骤进行制作实例阐述,展示和说明阳新布贴制作过程中的关键步骤的制作工艺技巧,并对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法,为研究阳新布贴传统手工艺术爱好者及设计者提供一些思路和启发,让民间艺术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县志文化解读和田野调研分析,从历史文化、结构和缝制技艺方面入手,对民间马尾绣背带进行研究。马尾绣背带是贵州水族少数民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款式结构、刺绣技艺、缝制工艺彰显了本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特征。本文采用田野式研究方法,记录了一款经典民间马尾绣背带的缝制工艺流程。在进行主体制作和细部设计剖析时,深入分析孕育其中的缝纫技术和刺绣技艺,得出民间马尾绣在遵循传统技艺造物观的基础上体现的技术性、技巧性、艺术性和文化意蕴特征,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水族人热爱生活,祈福保平安的情感以及协调统一的审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丝绸》2017,(9)
肚兜是中国传统内衣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载体,为了更好地保存和展示中国服饰文化的技术内容,文章采用了实物分析的方法,从造型、色彩、材质等对所收藏的中原地区民间肚兜进行了介绍。通过数据采集和裁片描绘,从技术角度对斜裁肚兜藏品进行深入分析,总结了相关的尺寸数据、穿着效果、局部设计的方法。通过对其缝制工艺、装饰工艺和辅助工艺的解析,提出肚兜在制作方面具有合理简化、讲求实际的特点,在装饰方面具有理性、适度、与功能相结合的价值取向,体现了质朴、务实的设计思维。  相似文献   

18.
《丝绸》2021,(4)
乌珠穆沁蒙古族服饰是蒙古部族服饰文化中较为典型的部族服饰之一,其制作工艺在传统蒙古族服饰工艺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特色。基于艺术人类学和符号学的视角,通过多次深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西乌珠穆沁旗对乌珠穆沁蒙古族服饰形制、制作方式与工艺流程等方面进行田野考察,并结合相关文献,文章试释乌珠穆沁蒙古族服饰的文化传承与符号意义,旨在从艺术人类学和符号学视阈对乌珠穆沁蒙古族服饰工艺与文化的阐释提供不同的研究思路与参考。通过乌珠穆沁服饰工艺与文化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加了解乌珠穆沁蒙古族服饰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9.
陆洁 《毛纺科技》2021,49(1):61-65
为了更好地说明手缝边饰工艺与设计在现代服装中具有的装饰借鉴作用,针对手缝边饰工艺与设计是传统旗袍中的重要环节且容易被忽略的这一问题,探讨手缝制作针法和设计思路的一般规律。通过考察法归纳手缝边饰工艺的类型特征和制作技法,得出传统工艺勾勒平面服装轮廓的独特手法。手缝边饰设计需结合面料色彩与质地,是突出装饰工艺特点的一种思维方式,对激发现代设计灵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表明,手缝边饰工艺与设计是传统旗袍文化内涵在现代服装设计和应用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内收藏的女装实物资料的研究、整理,将近代汉族传统滚边装饰工艺分为单独滚边工艺和组合滚边工艺两大类别,并将典型的工艺制作步骤、针法等信息详细记录下来。在此基础上,分别总结出单独滚边工艺、滚滚组合、滚镶组合、滚嵌组合工艺各自的缝制特点,并进一步从装饰部位、类型、面料、演变等方面总结出滚边装饰规律;从裁剪、缝制等方面总结出滚边工艺技巧。物质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消失,但信息却可以较好地保存延续。为有效地传承传统装饰工艺的精髓,对传统滚边工艺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传承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