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无论是在连续传代的过程中,还是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保存的过程中,工程菌株WH-1均不稳定,其不稳定性主要表现在培养特征的变化和产生抗生素性能的衰退两个方面,且都是一个由量变逐渐转化为质变的过程。采用连续多次单孢子分离筛选的方法可以获得比较稳定的高产菌株。本实验主要通过5次单孢子分离筛选,得到了WH-1-1、WH-1-2、WH-1-3、WH-1-4和WH-1-5共5个较稳定的高产菌株  相似文献   

2.
提高西索米星生产菌产量的遗传育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西索米星产生菌橄榄星孢小单孢菌无锡亚种M-41的选育过程中,以常规诱变育种为主,结合一些综合处理方法,如原生质体再生、在8-甲氧基补骨酯存在下用近紫外光照射、氯化锂和紫外线的复合处理,筛选自身产物抗性解除反馈调节突变株,同时结合单菌落自然分离纯化法经几十代选育,得到了稳定高产菌株96-37,比原始野生型菌株产量提高近30倍,主组分含量提高到85%以上。经20吨规模发酵罐试验,证实菌株96-37是一株高产、稳产的工业生产菌种。  相似文献   

3.
螺旋霉素高产菌种的推理选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螺旋霉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对螺旋霉素产生菌产二素链霉菌进行推理选育,并获得了高产菌种。首先在紫外线诱变的基础上,筛选豆油耐性变株,得到菌株XC2-37,其发酵效价较出发菌株XC1-29提高9%。通过培养基优化,菌株XC2-37的发酵效价提高61.8%。再以紫外线处理菌株XC2-37,并筛选缬氨酸诱导变株,得到菌株XC3-11,其发酵效价较菌株XC2-37提高20%。菌株XC3-11经自然分离得到菌株XC4-18,发酵效价达到4500u/ml,为原始出发菌株XC1-29的2.25倍。传代试验表明菌株XC4-18的高产遗传特性稳定。菌株XC4-18应用于50m3发酵罐进行工业化生产,与原始出发菌株XC1-29相比,发酵效价和发酵指数分别提高84.9%和43.6%。  相似文献   

4.
利用亚硝酸诱变原生质体筛选L—亮氨酸高产菌株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实验以L-亮氨酸产生菌黄色短杆菌CFN-19为出发菌株。我们首先对CFN-19菌株制备原生质体,原生质体制备率为95.1%,再生率为25%,然后对原生质体进行亚硝酸、利福平、氯化锂复合诱变处理,从再生菌株中筛选出一株高产菌株H6-66,产酸量由原来的23.1mg/ml提高到32.6mg/ml,提高率达41%。同时又对H6-66菌株进行遗传稳定性考察,考察结果H6-66菌株是高产稳定菌株。  相似文献   

5.
Avermectin产生菌异亮氨酸诱导变种的选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紫外线处理avermectin(AVM)产生菌StreptomycesavermitilisXC1-25,并在含有L-异亮氨酸(L-Ile)的平板培养基上筛选L-Ile诱导变种。结果表明:Ilei变株发酵产生的AVMB1a效价高于自然分离株与紫外线诱变株,其中Ilei变株XC2-26的AVMB1a效价较亲株提高22%。该变株经自然分离获得菌株XC3-8,其AVMB1a效价比出发菌株提高50%以上,传代试验表明菌株XC3-8的形态和高产性能稳定,它在7m3发酵罐生产试验,产生AVMB1a效价与发酵指数均比出发菌株提高56%。  相似文献   

6.
通过重组DNA技术,从农抗5102产生菌10-22菌株中得到1株工程菌株WH-1,它的培养特征与出发菌株10-22有明显差别,前者气生菌丝白色,不吸水,基内菌丝浅黄色,可溶性色素淡黄;后者气生菌丝深灰,在大多数培养基均能吸水,基内菌丝暗柠檬色,可溶性色素淡褐。两者在28℃和37℃均可良好生长。菌株WH-1能产生菌株10-22所产生的3种5102抗生素,而且活性均更强,尤其是5102-Ⅰ几乎要高出10倍。菌株WH-1尚能产生菌株10-22不产生的1种活性物质(5102-Ⅳ)。该活性物质只能在琼脂培养基上产生,却不能在液体培养基中得到重复  相似文献   

7.
利福霉素B产生菌─—地中海诺卡氏菌的推理选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福霉素B的生物合成受芳香族氨基酸(Trp、Tyr、Phe)的反馈抑制。用紫外线处理N.mediterraneiXC-102菌丝悬浮液后,并在含0.1%芳香族氨基酸的琼脂平板上分离芳香族氨基酸抗性变种。结果表明,芳香族氨基酸抗性变种的发酵效价高于自然分离株和紫外线诱变株;色氨酸抗性变种(Trpr)的发酵效价又高于酪氨酸抗性变种(Tyrr)和苯丙氨酸抗性变种(Pher);0.5%Trpr变种比0.1%Trpr变种更高产。其中0.5%Trpr变种XC-540的生产能力较出发菌株XC-102增加42.16%。传代试验表明XC-540的遗传特性稳定,在7m3罐做发酵放大,与出发菌株相比,发酵效价和发酵指数分别提高51.11%和51.02%。  相似文献   

8.
农抗5102产生菌工程菌株WH—1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重组DNA技术,从农抗5102产生菌10-22菌株中得到I株工程菌株WH-1,它的培养特征出出发菌株10-22有明显差别,前埂气生菌丝白色,不吸水,基内菌丝线黄色,可溶性色素淡黄;后者所生菌丝灰,在大多数培养基均能吸水,基内菌丝暗柠檬色,可溶性色素淡褐。两者在28℃和37℃均可良好生长。菌株WH-1生菌株10-22所产生的种5102抗生素,而且活性均晚强,尤其是5102-1几乎要高出10倍。菌  相似文献   

9.
生技霉素E(4″—异戊酰螺旋霉素Ⅰ)的分离和结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高产的4″-异戊酰螺旋霉素,将4″-异戊酰基转移基因整合入螺旋霉素产生菌Sspiramycelicus F21染色体,构建成功卫株稳定的生物工程菌WSJ-1,继从该菌株代谢产物中分离获得生技霉素A1(4″-异戊酰螺旋霉素Ⅲ),生技霉素B1(4″-异戊酰螺旋霉素Ⅱ),又分离获得一主要组分生技霉素E。  相似文献   

10.
G0041-3菌株是从印度新德里市郊的土壤中分离得到的1株放线菌。初步的分类研究认为:G0041-3菌株归属为链霉菌属。该菌株的发酵液具有很强的抗革兰氏阳性菌活性,且对肿瘤KB细胞有较强的杀伤作用。发酵液经提取与分离,得到5个组分。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均为蒽环类抗生素。分别被鉴别为:cosmomycinB、β-rhodomycinIV,iremycin。另外2个组分G0041-3a和G0041-3c被鉴别为新的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  相似文献   

11.
以从红豆杉树皮中分离得到的高产紫杉醇(paclitaxel)菌株013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线诱变、亚硝基胍诱变交替进行的方法,同时复合含1%乙酰胺的理性化筛选模型,获得一株遗传性状稳定的链格孢单孢变种ST 026,摇瓶发酵产量可稳定达到227mg/L,比出发菌株产量提高81.6%。  相似文献   

12.
从各种海泥分离纯化到多株海洋嗜盐细菌,经筛选发现其中F-5菌株等属于嗜盐杆菌属,能产生胡萝卜素,在经选定的最适条件下发酵时,其所产生的胡萝卜素经提取和纯化,获得紫红色的结晶,通过现代化波谱技术,包括紫外和红外吸收光谱,质谱,质子和碳-13-磁共振谱的鉴定,确认是β-胡萝卜素,除F-5菌株外,还有一些待鉴定的菌株也能产生胡萝卜素。这是嗜盐细菌能产生β-胡萝卜素的首例报告。  相似文献   

13.
普那霉素产生菌的推理选育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根据普那霉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对普那霉索产生菌始旋链霉菌进行推理选育,原始出发菌株Streptomyces pristinaespiralis ATCC25486经过12次单菌落分离,其间经历5次UV诱变并分别筛选0.1%AA^r突变株、0.3%AA^r突变株、0.1%VH^r突变株、200u/ml KTM^R突变株、0.1%DOG^r突变株,获得了突变株S.pristinaespiralis 12-55,其生产能力较原始出发菌株S.pristinaespiralis ATCC25486提高了100倍,达到3000u/ml。传代试验表明普那霉素高产突变株S.pristinaespiralis 12-55的高产性能遗传特性稳定。  相似文献   

14.
从假单胞菌的野生菌侏SP-821出发,经化学、物理诱变,获得CL-7ACA酰化酶高产菌株79u-18,酶活性700u/L。在菌株选育过程中一个突破性进展是分离获得构成型GL-7ACA酰化酶产生菌株,即该菌在培养中不需加入戊二酸作诱导剂。本文介绍上述菌株的获得及培养条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2,4-二氨基-5-氟-6-取代苄氨基喹唑啉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疟、抗肿瘤和抗菌活性,这类化合物的合成是由5-氟-2,4,6-三氨基喹唑啉(6a)与取代苯甲醛缩合成Schiff碱,然后经还原、甲酰化、亚硝化或甲基化制得。5-氟-2,4,6-三氨基喹唑啉(6a)尚未见文献报道,由5-氟-2,4-二氨基喹唑啉(4)经硝化生成异构体5a和5b分离得5a后再经还原制得。经对伯氏鼠疟原虫Plasmodiumberghei抑制性治疗筛选,有6个化合物I2,4.5,6和II5,6以每日1mg·kg-1,给药4天,抑制率为100%;体外抗肿瘤活性以I4最强,对L1210白血病细胞的IC50为9.86×10-4μg·ml-1,优于氨甲蝶呤(MTX);经对18种常见菌进行体外筛选,发现对肺炎双球菌Diplococcuspneumoniae活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对1986年从南京地区临床分离的金葡球菌中筛选出的1株耐药株的细胞结合青霉素酶进行了研究。不同生长条件对实验菌株细胞结合青霉素酶的产酶影响表明,在1%CY培养基中,含0.04mol/L柠檬酸钠,37℃培养18h为有利产酶条件。应用冻融法破壁,细胞结合青霉素酶活力为处理前的2.14倍。破壁后,细胞结合青霉素酶的溶解度与溶液的pH值和TritonX-100浓度有关,在pH7.5含0.1%TritonX-100的Tris-HCl缓冲液中,细胞结合青霉素酶的溶解度为20.7%。  相似文献   

17.
应用胆固醇生物合成的体外酶反应筛选系统,从1000多株真菌中筛选出具有抑制胆固醇生物合成活性的SIPI-8917菌株;对SIPI-8917菌株的代谢产物进一步研究,应用丙酮浸泡、溶媒萃取、硅胶柱分离和LH20凝胶层析等方法,从其菌丝体中分离出SIPI-8917-Ⅰ化合物。通过元素分析和质谱,确定其分子式为:C22H20O7(分子量396.2905),综合UV、IR、1H-NMR、13C-NMR及HMBC和HMQC等图谱数据的解析,确定其结构为蒽环类化合物,与文献报道的1,3-二甲醚奥佛尼红素(1,3-Di-O-methylaverufin)结构一致。  相似文献   

18.
应用胆固醇生物合成的体外酶反应筛选系统,从1000多株真菌中筛选出具有抑制胆固醇生物合成活性的SPIP-8926菌株;对SIPI-8926菌株代谢产物研究,应用溶媒萃取、硅胶柱分离、LH20凝胶层析和重结晶等方法,从其发酵液中分离出活性成分SIPI-8926-Ⅳ。通过元素分析和质谱,确定其分子式为:C30H50O3(分子量为:458.376),综合紫外光谱、红外光谱、^1H-NMR和^13C-NM  相似文献   

19.
应用胆固醇生物合成的体外酶反应筛选系统,从1000多株真菌中筛选出具有抑制胆固醇生物合成活性的SIPI-8917菌株;对SIPI-8917菌株的代谢产物进一步研究,应用丙酮浸泡、溶煤萃取、硅胶柱分离和LH20凝胶层析等方法,从其菌丝体中分离出SIPI-8917-Ⅰ化合物。通过元素分析和质谱,确定其分子式为:C22H20O7(离子量386.2905),综合UV、IR、^1H-NMR、^13C-NMR  相似文献   

20.
生产头孢菌素C的工业生产菌株产黄顶孢霉C_B经氯化锂加紫外线加博莱霉素三重复合处理后,结合筛选工艺的改进,选育得到一株高产变株419。对419菌株采用单孢子分离技术稳定其高产性状,最后得到稳产高产变株419-6。其摇瓶发酵水平较原种提高16.37%,头孢菌素C百分含量提高3%。本文报道了419-6高产变株的选育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