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业务评定一般是以定性的方法进行的,即从主观感觉和表面现象对一个人的工作做一个大概的估计,或给一个评语。如“很好”、“较好”、“业务能力强”等,很少用定量的方法,即用精确的数字对一个人的工作态度、业务能力、贡献大小作出令人信服的分析。这样,在实际工作中能够通过数字反映一个人的工作经历时,就占了主导地位,例如:工作年限、学历、资历、出勤情况等;而不能用数字反映  相似文献   

2.
有这样一个故事:三个人都在干着泥瓦匠的活,有人问他们在干什么?第一个说在垒墙,第二个说在挣钱,第三个说在建楼。他们虽然干的是同一种工作.却有着不同的动机.反映出他们不同的从业观。仔细想来,认为是在“垒墙”和“挣钱”的两虽略有差别.但基本上都属于把工作仅仅当成生存的手段来对待的一类:而持“建楼”态度则是把工作当作一项事业去做。  相似文献   

3.
一般人看来,只要识字的人都能做校对工作,此言差矣。常言遭:隔行如隔山,七十二行各有其门道,这话一点不假。诸位看报人或是习惯测览文章标题攫取时势信息,或是三眼两瞥地横扫竖抹内文以求知其一二,对精彩的描写或论述咬文嚼字以为乐事的虽不乏其人,却也时常忽略文字使用的正误,哪像做一个校对眼盯嘴嚼,一字一词地印在脑里,吞到肚里,末了还是只见树不见林,一篇文章看了几遍,只是把握了字词的正确,却对文章内容一知半解,这就是作为校对与普通读报人的差别。 对于一个合格校对的要求,责任心更甚于学识水平。当校对既辛苦又枯燥,一字一字一篇文章看几遍你能不烦?你校对的文章被评上优秀奖,获奖有作者、编辑的名字你却挨不到边你能不泄气?出  相似文献   

4.
新闻的发现     
一个记者的本领,首先体现在善于发现新闻上。同样到一个地方去采访,同样参加一个会议,同样阅览一天的来稿,有的记者抓住了有价值的新闻,有的收获却很小。这种差别,反映了记者在发现新闻能力上的差距。发现新闻取决于记者的新闻敏感。新闻敏感不是一种特有的天赋,而是记者政治水平、生活阅历、业务能力的综合表现。新闻敏感强的记者,善于在每天接触的大量事件中迅速判断出有重要价值的新闻。怎样增强新闻敏感?我的体会,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谈人事档案规范管理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事档案一直是记录个人成长工作经历、政治思想、品德作风、业务能力、工作业绩的重要载体.它装载着个人最原始凭证材料,是组织人事部门、用人单位及相关单位考察和了解个人行为的重要依据,是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6.
少年时,跟人扯一个颇为有趣的话题:大家估算在自己的一生当中,到底能认识多少人。所谓的认识,是指双方见面能叫得上名字,或多或少有过些交往的人。要不然我认识林青霞钟楚红关之琳,她们却不认识我,也不会上我家来玩,这当然不能算在内。我想了好半天,说了一个自认为很保守的数字:一千人。我当时心想,亲戚、街坊、以及各级同学相加,就有好几百人,以后工作也会认识些人;将来结婚,对方的亲戚朋友又会认识一些;还有通过社会交往认识的人,总共加起来,一千个人是很容易达到的了。  相似文献   

7.
社会上某时某地会有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工作能力很强的同志仕途坎坷,遭受压抑,得不到提拔,而一些工作能力平平的人却会仕  相似文献   

8.
<正>感言一恩格斯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传媒现代化的进程也再次证明,“需求”是推动传媒科技创新和进步的原动力。感言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既是一种资源,也意味着市场,谁把握了用户和消费者的有效需求,谁就掌握了资源和市场,谁就有可能创造新的业务、新的技术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把握宏观需求及其发展趋势,作出适时、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应是新闻媒体领导的工作任务之一。感言三“需求”是动态的、发展的,既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又有新旧之别。隐性的需求就像地下的矿藏,需要发现、需要挖掘;新的需求则像正在成长的幼苗,需要催生、需要培育。对需求的透彻体验和正确把握,是需求得以充分满足和实现的先决条件,也是目前新闻媒体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感言四对于隐性需求或新需求,为什么有的人能发现,有的人却视而不见呢?这牵涉到一个人的“发现”能力,而这种“发现”能力又与人的观念密切相关。只有拥有创新的理念,才会提升发现的能力,只有发现并把握住新的需求,才会开创新的业务、技术和产业。这里,用得着一句广告词: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感言五对于先进的技术,用户最关心的是它的实用性、经济性,是能否满足工作和生产的实际需要,是能否带来实实在在的社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不应单纯追求所谓的“先进”,而应以满足实际“需求”为主导。  相似文献   

9.
新闻价值与道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作为一个有着20多年新闻工作经历的媒体人,把这个两个概念混在一起,似乎容易引起同行们的耻笑。而恰恰在我们的工作中,常常出现追求了新闻价值却违背道德的现象。因此,正确处理新闻价值与道德的关系,是我们每一个新闻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当报纸编辑,一要会编新闻,二要会写言论,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在现实的工作中,特别是地市报,真正能动手写言论(社论、评论员、杂感、随笔、小品文等)的人不多。即使刊发的言论作品,大多数“句句是原理”,读音不屑一顾,更谈不上感染人、影响人、教育人。  相似文献   

11.
在中央电台众多的节目中,有两个节目名字几乎一样。一个叫《祖国各地》,一个叫《在祖国各地》,差别就一个“在”字。一般人都以为就是一个节目,甚至有些专业广播工具书也出现了误差,说起来似乎不应该,但区分这两个节目还真有其难度。  相似文献   

12.
何峰 《大观周刊》2006,(45):26-27
拿两个亚欧女性来说吧.一个在东京、一个在法兰克福:观察一下她们洗脸、涂抹精华液或润肤霜——如果她们怕脸上出现色斑的话.还会涂上防晒霜。看着她们在镜子里嘟嘟嘴、皱皱眉、做各种表情.你很快就会发现,这两个女人之间的差别不限于地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新闻业务研究”栏目长期以来探讨的内容十分宽泛,题目也不断翻新,但贴近现实的内容却不多,难免给人以陈旧之感。《典型报道的新生面》一文,如同它的题目一样,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新闻业务研究的“新生面”:即不脱离新闻业务探讨的轨道,又紧密联系当前新闻报道的“热点”。作者在文章中,就近一个时期新闻传媒对徐虎的报道从三个方面进行了业务方面的探讨,读者看后,无疑会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新鲜的启示。结合一段时期的宣传报道热点问题开展业务研讨,应是办好我们这个栏目的一项基本要求,希望来稿能注意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14.
图书报刊差错多的状况,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造成编校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编校人员的主观因素。主观因素中除职业道德、业务素养水平等有重大影响外,心理素质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日常工作中常常发生这样的情况:一个工作责任心很强,业务功底扎实的编辑负责编校的书刊出版后,也会懊丧地发现一些不应有的差错。这种情况对于采用电脑排版和因人手少实行编校合一的报刊可能更为突出。 编辑、校对是独特的精神劳动,编校人员必须具有与从事这种劳动相应的心理调适能力。这主要包括防止对文稿态度的偏差,克服阅读认知整体效应的负面影响和养成良好的注意品质。 一、防止对文稿态度的偏差 态度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心理状态和心理倾向。它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图三个因素,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方式。态度也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种反映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出版物的一些差错与编辑对作者文稿态度上存在的偏差有一定关系。我们应当注意防止以下两种主要不良倾向。 1.迷信权威。当前,一些图书报刊喜欢约请名人撰稿、题词,以提高档次,吸引读者。诚然,利用“名人效应”,这本是一种很好的出版策略,但对这些“名人”:著名专家、学者、领  相似文献   

15.
人事档案工作是组织人事工作的重要内容,是记载和反映一个人的经历、政治思想、品德作风、业务能力、工作表现、工作业绩等原始材料,是历史地、全面地考察了解人才的重要依据。这就要求必须做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使人事档案能起到“人才信息库”的作用,为人事工作提供更可靠、更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全国两大联合编目中心MARC著录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图和CALIS是全国最大的两家联合编目中心,然而两家的MARC著录数据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如果两家能联手合作,制订出我国统一的图书著录规则,那么我国的编目数据则会真正走向规范化.本文对此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7.
提起档案工作,很多人的脑海中会出现两个词语,那就是"寂寞"与"清贫".而这么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工作,赵长玉默默无闻地干了20年.用他的话说:"只要真心投入,用心坚守,再简单的事情也能做得不简单,再平凡的工作也会变得有滋有味……"  相似文献   

18.
衡量生命的质量一直有两个比较客观的标准——健康与长寿,而且这两个标准是互补的。既往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生活条件较好,生存环境不错,包括饮食、居住和娱乐等,就会在生理和心理上满足人和生物的生存条件与空间,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生命质量。当然,对于人来说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条件——成就感。其实这也可以划归到心理满足中去,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娱乐,如果能使人心情舒畅,就可能有较和谐而愉快的心理,使人拥有较高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9.
人事档案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活动中形成的记述和反映个人德才表现,以个人为单位组合起来,以备日后查考的文件材料。人事档案是个人经历和实践的历史记录,是个人思想品德、业务能力、工作表现和成长过程的真实写照,既能反映出人们经历、学历和技术职称,又能反映个人的社会关系和奖惩等情况。  相似文献   

20.
职场孤独     
他们正当壮年业务娴熟,却对工作不再有热情;他们没有病,却时常感觉消耗殆尽;他们身居职场,却备感孤独"你关掉录音笔",心理治疗师李京生压低声音对记者说,"我不信任你。""为什么不信任我?""你会乱写。""如果我是一个会乱写的记者,关掉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