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和(或)脑炎临床特点,为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提供经验。方法与结果回顾分析102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和(或)脑炎患者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缓慢进展的颅内高压症状、脑膜刺激征和脑神经损害症状,累及脑实质者可出现癫发作、偏瘫、精神障碍、共济失调等。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和(或)脑炎误诊率较高,尤其易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对疑似患者,反复多次脑脊液细菌涂片、乳胶凝集试验和影像学检查相结合,可提高诊断准确性。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诱导治疗后联合氟康唑维持治疗是目前临床常用治疗方案,可取得较好疗效,外科手术(如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是治疗合并脑积水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和(或)脑炎的有效方法。结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和(或)脑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对于疑似患者,应反复多次行脑脊液细菌涂片,结合乳胶凝集试验和影像学检查尽早明确诊断。对于诊断明确的患者应采用联合、长期抗真菌治疗方案,必要时积极采取外科手术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临床和头颅MRI 6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新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临床特点及头颅MRI对其诊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6例经病原学检查明确诊断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及影像学特点.结果新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起病隐袭,病程较长,临床表现多样,以头痛起病多见.4例病人头颅MRI有异常发现.结论头颅MRI对某些病人的早期诊断可能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及脑脊液改变特点.方法 对2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例病人均有发热、头痛、脑膜刺激征阳性.突出特点是颅内压力显著增高,脑脊液涂片墨汁染色1例在入院后首次检查发现新型隐球菌,另1例反复多次检查才发现新型隐球菌.死亡1例,痊愈1例.结论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除脑膜炎的表现外,突出特点是颅内压力显著增高,脑脊液墨汁染色查见新型隐球菌是确诊的依据,但需多次检查才能发现新型隐球菌,导致诊断困难,不能及时抗真菌治疗,本病预后差,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新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临床特点及头颅MRI对其诊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6例经病原学检查明确诊断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及影像学特点。结果新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起病隐袭,病程较长,临床表现多样,以头痛起病多见。4例病人头颅MRI有异常发现。结论头颅MRI对某些病人的早期诊断可能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及脑脊液改变特点。方法 对2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例病人均有发热、头痛、脑膜刺激征阳性。突出特点是颅内压力显著增高,脑脊液涂片墨汁染色1例在入院后首次检查发现新型隐球菌,另1例反复多次检查才发现新型隐球菌。死亡1例,痊愈1例。结论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除脑膜炎的表现外,突出特点是颅内压力显著增高,脑脊液墨汁染色查见新型隐球菌是确诊的依据,但需多次检查才能发现新型隐球菌,导致诊断困难,不能及时抗真菌治疗,本病预后差,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6.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分析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M)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预后,探讨CM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例CM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确诊前均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多数患者无基础病变(65.0%).首发症状多表现为发热(90.0%),头痛(95.0%);发热、头痛、呕吐、视盘水肿和脑膜刺激征阳性为主要临床表现;19例脑脊液涂片墨汁染色阳性,1例多次涂片阴性,培养出隐球菌.氟康唑和二性霉素B联用疗效显著.结论 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表现、脑脊液常规、生化及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脑脊液墨汁染色和细菌培养为确诊依据.氟康唑和二性霉素B联用效果好,二性霉素B鞘内注射联合5-氟胞嘧啶口服能显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01~2006-12确诊的13例AIDS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护理。结果13例AIDS并发新型隐球菌感染脑膜炎患者,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发热、头痛、呕吐、口腔黏膜白斑、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应注重心理护理、消毒隔离预防措施和临床症状的观察护理。结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通过有效的护理,可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8.
新型隐球菌性和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鉴别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新型隐球菌性和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和脑脊液及神经影像学鉴别要点。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两种脑膜炎的主要临床表现 ,脑脊液及脑 CT或 MRI改变。结果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亚急性起病 ,进展性头痛 ,轻—中度发热 ,视乳头水肿伴有出血 ,脑脊液压力高 ,蛋白升高多在 0 .5~ 1g/ L之间 ,而葡萄糖含量明显下降 ;结核性脑膜炎多以急性起病 (71.43% ) ,夜间头痛为主 ,发热在 38.5℃以上 ,脑脊液蛋白明显升高伴氯化物的降低。两种脑膜炎脑脊液白细胞数差异无显著性 ;神经影像学改变各有不同。结论 :根据起病形式 ,临床特征 ,结合脑脊液及神经影像学检查可以初步对两种脑膜炎进行鉴别 ,确诊有待于病原学检查  相似文献   

9.
新型隐球菌颅内感染101例临床特点及诊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总结新型隐球菌颅内感染的临床特点及临床诊断。方法用临床病例分析统计方法,对101例确诊的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或脑炎患者的发病规律和临床特点进行归纳、分析。结果101例患者中95例(94.1%)为亚急性或慢性起病,85.0%以上的患者有头痛、发热,72例(71.3%)患者出现呕吐,另外意识障碍、精神异常、发作性抽搐、视力、听力损害也较常见。97例脑脊液涂片发现隐球菌;2例多次涂片阴性,隐球菌培养阳性;1例经脑实质穿刺活检病理确诊;1例小脑囊肿术后病理确诊。大部分病例确诊前被误诊为其他疾病。结论新型隐球菌颅内感染大多数以亚急性或慢性起病,临床表现、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及头颅影像学检查均缺乏特异性。脑脊液或脑组织病原学检查发现隐球菌为诊断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0.
<正>本刊2014年第8期报道专题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重点内容包括:对当前结核性脑膜炎病因诊断的几点建议;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研究现状;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发展简史;结核性脑膜炎临床研究进展;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分子机制及应对策略;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和(或)脑炎诊断与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特点分析与脑脊液Th1-Th2细胞因子检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和(或)脑炎102例诊断与治疗经验;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26例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1.
新型隐球菌颅内感染的临床表现及其抗原检测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新型隐球菌性颅内感染的临床特点、脑脊液的相关检查和隐球菌抗原胶乳凝集系统检测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临床病例分析统计方法,对本院78例确诊的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或脑炎患者的发病规律、临床特点和脑脊液检查进行归纳、分析,并进行脑脊液隐球菌抗原胶乳凝集系统的检测。结果78例患者中有69例(88.5%)为亚急性或慢性起病,9例(11.5%)为急性起病,64.1%以上的患者有头痛、发热;第1次腰穿隐球菌抗原胶乳凝集检查阳性者为97.4%。结论新型隐球菌颅内感染起病形式各异,临床表现、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及头颅影像学检查均缺乏特异性;隐球菌抗原胶乳凝集对早期诊断新型隐球菌颅内感染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 ,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作者在援非医疗队期间中非友谊医院于 1998年8月~ 2 0 0 0年 12月收治的 3 1例HIV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HIV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以头痛、高热最为常见 ,脑脊液检查 ,墨汁染色见新型隐球菌 2 6例 (83 9% ) ,隐球菌多糖荚膜抗原 (ELISA法 )阳性 2 9例 (93 5 % )。治疗采用两性霉素B与 5氟胞嘧啶 (5 FC)或与咪唑类药联合治疗。结论 :讨论了HIV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 ,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隐球菌性脑膜炎合并感染后炎症反应综合征(PIIRS)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例隐球菌性脑膜炎合并PIIRS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患儿为12岁男性,反复发热、头痛、呕吐半月,CSF涂片、培养提示新型隐球菌阳性,予以抗真菌、降颅压等治疗后病情好转,但随后再次出现头痛加重、频繁呕吐。复查CSF涂片、培养均阴性,头颅MRI提示病灶较前增多、范围增大,考虑PIIRS。加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泼尼松10 mg/d)口服治疗后,患儿头痛、呕吐逐渐缓解,复查头颅MRI提示颅内病灶范围较前明显减少、部分病灶消失。结论 免疫功能正常的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在抗真菌治疗过程中出现反常恶化,但CSF培养持续阴性,同时出现新的头颅影像学表现,尤其是大脑额顶叶区域出现脑膜增厚强化需要警惕PIIRS。早期识别并及时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有助于改善隐球菌性脑膜炎合并PIIRS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01~2006—12确诊的13例AIDS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护理。结果13例AIDS并发新型隐球菌感染脑膜炎患者,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发热、头痛、呕吐、口腔黏膜白斑、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应注重心理护理、消毒隔离预防措施和临床症状的观察护理。结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通过有效的护理。可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总结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与治疗原则,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进展。方法对26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总结其治疗经验。结果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头痛、发热,脑脊液乳胶凝集试验阳性,其中21例脑脊液墨汁染色可见新型隐球菌生长。经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氟康唑治疗,总有效率达76.92%(20/26);4例早期采用两性霉素B联合伏立康唑治疗的患者症状与体征明显改善。结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误诊率高,脑脊液乳胶凝集试验阳性有助于早期明确诊断,可减少误诊率。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氟康唑均为一线抗真菌药物,联合用药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6.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ryptococcosisMeningi—tis,CM)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脑膜和脑实质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亚急性或慢性炎性疾病,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真菌感染,同时也是误诊率较高的一种慢性脑膜炎。现将1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误诊为焦虑症患者的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格特隐球菌性脑膜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膜炎,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并发症、治疗、预后和实验室检查与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均有不同,临床对其认识不足。文中主要就格特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治疗和实验室检查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结核性脑膜炎(TBM)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颅内感染,占全身结核病的6% [1].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NM)是由新型引球菌感染脑膜和脑实质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亚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疾病,目前确诊方法主要依靠病源学检查[2].  相似文献   

19.
高分辨力影像学技术,特别是MRI技术的发展使得脑膜成像变得十分清晰,尤以硬脑膜显示得更充分。这就使得发生在脑膜的弥漫性病变在高分辨力影像学技术的显示下更易被人们发现和逐渐认识。结核性脑膜炎和隐球菌性脑膜炎是神经科较为常见的慢性脑膜炎,这两种脑膜炎的病理改变都是慢性肉芽肿性炎,在炎症分类中属于增生性炎症。慢性肉芽肿性脑膜炎的影像学和肉眼观察到的病理改变均为受累脑膜弥漫性增厚,很难与另一类临床常见的脑膜增生性疾病——脑膜弥漫性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9例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例患者临床表现以头痛(100%)、恶心/呕吐(94.7%)、发热(78.9%)、颈强直(84.2%)为主。7例CSF蛋白升高,10例CSF葡萄糖下降及11例CSF压力升高。CD4+细胞计数平均值为(58.9±27.8)/mm3。影像学检查显示多为脑积水、脑梗死、脑萎缩和脑疝。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脂质体、氟康唑和氟胞嘧啶的使用率为31.6%、21.1%、47.4%和47.4%,仅2例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19例患者误诊率为31.6%,死亡率为21.1%。结论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起病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误诊率较高,及早诊断并早期使用抗真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有助于控制其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