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经手术治疗的18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12例为大面积大脑半球梗死,6例为大面积小脑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8例,死亡2例,均为大脑半球的大面积梗死患者。在随访的16例患者中,大面积脑梗死在大脑半球的患者10例,术后均恢复满意。大面积小脑梗死的6例患者,2例恢复良好,4例遗留轻微的共济失调。结论早期的大骨瓣减压术不仅可以明显的降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病死率,而且可以获得较满意的功能预后。对高度怀疑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应及时行CT或MRI检查,以便能早期诊断并得到更积极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大面积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面积脑梗死具有起病急、进展快、致残率病死率高、预后差及治疗困难等特点。为进一步了解当前可能有效的治疗措施,促进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预后的改善,为临床提供可参考的研究证据。本文综述了与大面积脑梗死临床处理相关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早期实施去骨瓣减压术和内科药物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以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正确治疗方法,减少死亡率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对2005年8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76例采用去骨瓣减压术治疗36例(外科组)和采用内科药物治疗40例(内科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和康复情况,并探讨影响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手术组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内科组,康复情况明显优于内科组,P均〈0.05。术前脑组织中线偏移≥10mm者,术后预后不良;48h内手术者较48h后的预后好。结论:早期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较单纯内科保守治疗可降低其死亡率和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去骨瓣减压术治疗20例大面积脑梗塞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对大面积脑梗塞的治疗效果及实施手术的时机.方法对我科近三年来20例大面积脑梗塞病人行去骨瓣减压术治疗进行分析研究.结果20例中14例生存,6例死亡,6例早期手术者均存活.结论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塞效果良好,早期手术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后的恢复进程。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10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行常规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组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两组恢复效果。结果:治疗前、治疗3 d后,两组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脑梗死病灶面积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周、2周后,观察组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病灶面积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面积脑梗死后采取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可缩小脑梗死病灶面积,减少并发症,缩短患者恢复进程。  相似文献   

6.
回顾性分析去骨瓣减压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患者30例和内科保守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患者38例的临床资料,分析两组患者的死亡率、生存情况。手术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组和内科保守治疗组相比较,手术联合亚低温治疗组死亡率低、生存情况好(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大面积脑梗死对内科治疗效果较差者及时转外科去骨瓣减压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能明显提高生存率,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7.
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100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去骨瓣减压手术的100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病例,总结其手术指征、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比较不同年龄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及随访的预后情况。结果:死亡16例,病死率16%,死亡原因主要为各种难治的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等,其中年龄超过70岁者13人,达60%。住院时间:20~180d,平均50d,老年人大部分超过60d。随访1~5年,恢复生活自理能力者35例,轻残生活需照顾者38例,重残11例,死亡16例。结论: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关键是强有力的控制继发的脑水肿以及随之而来的急性颅内压增高,去骨瓣减压术是解决这个关键性问题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应尽早施行,可大大降低病死率,但对于年龄过大的患者手术应特别慎重。  相似文献   

8.
卢群 《护士进修杂志》2013,(14):1277-1279
目的总结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早期去骨瓣减压术后的观察与护理。方法对16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早期去骨瓣减压术后进行常规观察与护理;并发脑水肿、中枢性高热、肺部感染的观察与护理;心理护理;早期康复及训练。结果按GOS评分标准随访6个月:良好11例(68.7%),中残3例(18.75%),重残1例(6.2%),死亡1例(6.2%)。结论早期去骨瓣减压术能提高大面积脑梗死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功能恢复,术后综合治疗与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手术指征、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2003年4月至今本院手术治疗的16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16例,死亡1例,在随访的12例患者中,9例恢复满意。3例大面积小脑梗死的患者,2例在住院期间恢复良好,未遗留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1例遗留轻微的共济失调。结论 去骨瓣减压术不仅可明显降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病死率,而且可以获得较好的功能预后。对高度怀疑脑梗死的患者,应及时行MR检查,以便得到更积极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期继发大面积脑梗死6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2000年6月~12月共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42例,其中6例术后早期(3d内)继发大面积脑梗死,预后差,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尤瑞克林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大面积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0例)接受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尤瑞克林治疗。观察比较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Barthel指数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评估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0、20 d后各项评分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1或 P<0.05)。结论尤瑞克林注射液可以明显改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意识及神经功能缺损,降低病死率,有助于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恩必普注射液)治疗脑梗死(CI)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院脑梗死患者予以肠溶阿司匹林100 mg,每晚1次;阿托伐他汀钙40 mg,每晚1次,同时进行高压氧和系统康复治疗。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组患者同时使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25 mg静脉滴注,每12小时1次,连续使用14 d,通过ESS评分、Glasgow评分和NIHSS评分比较疗效。结果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组在治疗中神经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有效。  相似文献   

13.
赵群 《临床医学》2012,32(11):32-33
目的研究人血白蛋白治疗伴糖尿病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1例伴糖尿病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人血白蛋白注射液静脉滴注。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好转,治疗组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血白蛋白治疗伴糖尿病大面积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纳洛酮在心肺脑复苏(CPCR)患者中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将126例心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63例。对照组给予CPCR常规治疗措施,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注射液静脉推注。比较治疗24h后2组患者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态评分(APACHEⅡ评分)、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GCS评分)变化;比较2组自主循环恢复率、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率、恢复时间,复苏成功率及48 h存活率。结果 2组患者治疗24 h后APACHEⅡ及GCS评分平均值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治疗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自主循环及自主呼吸恢复率、复苏成功率及48 h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结论在常规CPCR基础上,联合应用纳洛酮可显著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自主循环及自主呼吸恢复率,缩短自主循环及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从而提高复苏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可作为心脏骤停的药物辅助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5.
李健  李爱平  朱沂 《新医学》2022,53(1):62-65
受各种条件限制,广大基层医院采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救治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少见。该文报道2例90岁以上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女性患者,严格按相关指南的纳入及排除标准予以规范化的rt-PA静脉溶栓治疗,及时挽救了患者生命,脑梗死相关症状好转出院,随访显示2例均获得较理想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6.
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连续脑电图构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应用连续脑电图监测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观察其表现模式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的住院患者42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15例,年龄47~87岁,平均年龄69.21岁;脑梗死16例,脑出血26例,均为有意识障碍且昏迷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给予连续脑电图检查,按昏迷的脑电图模式分析脑电图构型.结果 42例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连续脑电图全部异常.表现为弥散性慢活动13例,共3例死亡;间歇性δ节律3例,无死亡病例;癫痫样活动9例,4例死亡;三相波2例,1例死亡;爆发-抑制模式1例,死亡;单节律活动3例,均死亡;6例表现为低波幅活动,全部死亡;局灶性异常5例,无死亡.结论 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连续脑电图表现主要有:弥散性慢活动、间歇性δ节律、癫痫样活动、三相波、爆发-抑制、单节律活动(α昏迷、θ昏迷)低波幅活动及局灶性异常.弥散性慢活动、间歇性δ节律及局灶性异常预后较好,低波幅活动、单节律活动、癫痫样活动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在不同年龄段脑梗死患者中二级预防的效果。方法 将脑梗死患者分为暴露组(服用阿司匹林)与非暴露组(不服用阿司匹林或任何抗血小板药物),回顾性分析不同年龄段(41~50岁,51~60岁,61~70岁,71~80岁,81~90岁)脑梗死的复发、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情况。结果 与非暴露组比较,各个的年龄段暴露组(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脑梗死复发率明显降低;上消化道出血率明显增高(P<0.05)。在61~90年龄段,暴露组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增加趋势低于非暴露组(P<0.05)。41~80岁年龄段,各暴露组脑出血率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71~90岁之间,各暴露组脑出血率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率增加(P<0.05)。需治疗例数在71~90岁年龄段增加(P<0.05);在61~70岁年龄段相对危险度最高,81~90岁年龄段归因危险度最大。结论 阿司匹林在不同年龄段脑梗死患者中二级预防效果存在差异,41~60岁之间应用阿司匹林进行二级预防获益最大,风险最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的情况,分析其临床有关因素,探讨可能机制。方法 25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每日服用阿司匹林100mg,连服10d,服用最后1d后,24h内抽取空腹静脉血,分别用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诱导做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检测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AR)。结果 患者中AR发生率8.24%,阿司匹林半敏感(ASR)者占30.59%,年长者及女性AR或ASR患者中女性敏感者居多;如有吸烟者较AR或ASR者居多(11.53% vs 5.05%)。结论 AR在脑梗死患者中确实存在。ASA用于抗血小板治疗及预防动脉硬化事件的脑血管病患者,若有AR存在,应及时换用其它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制剂,因阿司匹林需要长期应用,今后预测AR及抗血小板治疗个体化,将是未来抗血小板治疗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治疗。14d为一个疗程。在治疗前、治疗后检查两组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在两个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①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治疗第7、14天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第7、14天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与对照组同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能够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