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较为真实的椭圆轨道代替了原区域气候模式中的圆近似轨道,并进行了10年模拟试验,用以了解该模式对东亚季风区气候年际变化的模拟能力,同时比较地球轨道参数计算变化对现代东亚季风气候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把模式中的地球轨道计算从圆形改为椭圆时,中国东部的降水模拟有所改进,东亚地区的温度、降水、比湿等气候要素均出现夏季降低(减少)而冬季升高(增加)的季节变化趋势,而且亚洲冬、夏季风也均有减弱.但从总体上说,现代气候状况的模拟对地球公转轨道的计算方案不敏感.通过该工作的模拟研究说明,对较短时期的现代气候模拟,地球公转轨道采用圆近似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地球静止轨道闪电探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高空NASAU 2飞机的探测资料与其他科学研究方法 ,开发了一种空间探测器。其空间分辨率为 10km ,检测效率 90 % ,具有昼夜映像地球静止轨道的云内和云对地放电的能力。这种闪电图像探测器 (LMS)可连续监视风暴。闪电探测器中新的固态马赛克聚焦平面和较强信号处理相结合 ,为检测微弱的背景受污染信号提供具有权威性的技术 ,并满足白天监测闪电。LMS的视场为10 .5° ,覆盖全美国大陆 ,大范围海域、中美洲、包括安第斯山脉及亚马逊河流域在内的南美大部以及热带辐合区的大部分地区。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LMS会随GOES卫星飞行。该文介绍LMS的特性和设计以及应用这种仪器进行科学研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利用美国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公用气候系统模式(CCSM2.01)进行了一组改变青藏高原地形高度和地球轨道(岁差)参数的数值模拟试验,以探讨青藏地区地球轨道和地形变化对高原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同样的岁差强迫,青藏地区与湿度相关的各种气候要素(如降水、地表径流、降雪和积雪深度)在高地形情况下的响应要比在低地形情况下的响应强烈得多。当近日点的时间由现代的1月份变为7月份时(如距今约1万年前的全新世初期),会造成高原中南部及高原南侧夏季降水和径流显著增加,冬季高原西北部降雪增加,但高原中南部的冬季降雪却会明显减少。上述区域气候变化特征与岁差强迫下大气环流的改变密切相关。这些数值模拟结果也有助于理解该地区相关地质气候记录中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对轨道尺度气候变率的调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地球自其形成以来,是不断运动和不断变化着的。包围着地球的大气圈也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着。大气运动就是指各种不同规模的大气环流及其所引起的天气、气候现象;大气变化是指大气圈与地球表层及宇宙空间之间进行的物质交换(物理的和化学的)而引起的大气成分变化。大气成分的变化可以影响大气运动,也会给生息在地球上的包括人类的各种生物生存条件带来难以预测的后果。这就是当前各国政府和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要求保护地球大气的缘故。根据探测技术对行星大气的了解,地球大气的构成在我们的太阳系中是独一无二的。但对地球上原始物质的分析后,有充分  相似文献   

5.
干旱地区绿洲和沙漠辐射收支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32,自引:14,他引:32  
季国良  邹基玲 《高原气象》1994,13(3):323-329
本文利用HEIFE中绿洲(张掖)和沙漠两个测站1991年取得的观测资料,分析了两种不同下垫面太阳辐射能收支及其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绿洲地区反射率明显小于沙漠区,季节变化明显;地面有效辐射绿洲小于沙漠,沙漠地区季节变化明显,绿洲则季节不明显;地表净辐射绿洲大于沙漠,不论冬,夏季该地区地面均为热源。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在最近四年中,关于地球天气与太阳(或太阳风)变化之间关系的研究已经得到加强。有关这方面的大部分研究工作,根据时间尺度可分为三类: (1)与太阳输出长期变化相关的几百年至几千年的气候变化; (2)与22年太阳周期相关的气候变化; (3)与太阳短期活动相关的时间尺度为几天的天气变化。不论哪一种时间尺度,都还没有定论性结果表明太阳-天气之间的相关关系,但却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进一步研究是有意义的和有价值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有关气候长期变化方面的证据,这种长期气候变化可能与低于全部观测到的  相似文献   

7.
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称21世纪将是人口、经济、环境与资源的矛盾更加尖锐的时代。探讨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已经从一般的学术性问题上升为具有维护社会和政治稳定、确保经济持续发展意义的一个重大问题。 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后果 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分——人类的活动,包括人口无控制的增长和不科学的开发,严  相似文献   

8.
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外气象卫星从定时开展全圆盘观测逐步发展到定时全圆盘观测与灵活的区域观测相结合的灵活机动观测模式。定时全圆盘观测主要用于支持大尺度天气系统追踪,数值预报应用以及气候数据集建设;区域观测主要是充分发挥新一代卫星成像仪器时间空间分辨率的优势,开展1000~2000km尺度天气系统,尤其是中小尺度快速变化的对流系统和台风的监测,为天气分析和预警服务。选取有代表性的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两类成像仪器,以采用长线列二维扫描成像机制的美国GOES-R成像仪/欧洲MTG成像仪和采用焦平面成像机制的韩国气象海洋卫星海洋水色仪作为典型光学成像类仪器,讨论其灵活成像模式,以期为我国第二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的观测模式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称21世纪将是人口、经济、环境与资源的矛盾更加尖锐的时代。探讨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已经从一般的学术性问题上升为具有维护社会和政治稳定、确保经济持续发展意义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大气中的甲烷含量一直在增加。新西兰核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小组,使用碳放射性同位素,发现大气中甲烷的32%来源于化,石燃料。调查南极的冰,结果表明,大气中的甲烷含量,经过过去了3万年以上,大体是一定的,约为现在的一半。甲烷的增加,大约从400年前开始的,在过去的10年,每年增加  相似文献   

11.
地球自转与东北地区夏季温度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研究了东北地区夏季温度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关系.得到:地球自转减慢时东北温度偏低, 当自转年变量ΔU≤-22时出现典型的低温冷害年; 自转加快时东北温度偏高.东北地区夏季温度与极移振幅的位相也有较好的关系:在极移振幅的峰值年附近容易发生冷夏年, 在极移振幅的谷值年附近容易发生热夏年.  相似文献   

12.
沙漠腹地秋季地温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为试验区,利用2009年9~10月不同深度的地温数据,分析了秋季各层地温的变化特征以及其对气温的响应。结果表明:秋季各层地温呈波动缓慢下降过程,变化倾向率为负值,且由浅至深向下递减,0 cm的地温下降趋势显著,递减变化率为0.22℃/d;地温日变化呈正弦曲线变化过程,白天高,夜间低。随深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13.
正芬兰几家企业合作启动并得到欧盟研发项目280万美元资助的Iceye小卫星项目,计划将雷达送入小卫星平台,从而能有效避免云层、坏天气和黑暗的干扰,实现全天候对天气系统的有效监测。研发企业用成熟的可移动技术,将雷达传感器压缩到可载入小卫星平台,同时采用小型化和工业制造方式批量生产适合的雷达图像仪,最终装载到数十颗重量仅是目前地球观测卫星1/20的小  相似文献   

14.
地球系统科学、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当今全球性环境危机问题,阐述了地球系统科学、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提出只有积极地进行全球变化研究,才能很好地协调自然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地球环境和全球变化研究中心的研究目标是针对全球变化研究领域中新的分支学科”地球环境和气候变化的系统”和气象业务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相关高新技术问题开展研究。研究中产心旨在提高我国环境和气候系统变化及其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检测和预测水平,并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建设成为我国一流水平的研究中心。中心有部门级大气化学开放实验室、计算机室、青海瓦里关山大气本底观象台、3个区域大气本底站、3个臭氧观测站、包括86个站点的酸雨网、中南极长城气象站和中山气象站。具有装备先进的大气化学和大气边界层野外科学试…  相似文献   

16.
引起气候变化的可能机制包括:由于太阳变化引起地球轨道变化的摄动效应、火山活动、地壳构造的运动、太阳输出的变化、冰川活动以及海洋反馈。而在一个几百万年这样的时间尺度里,对于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的因子则是地球自转周期的增长,但这一因子目前尚未受到普遍的重视。这种增长是很小的(~2.5毫秒/百年),并且正在延续着。现在已经知道地球自转速率对于大气和海洋环流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必然会影响到气候变化。所以研究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对于古气候演变的影响并检验这种推断是否符合已知事实,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石家庄市周边秸杆焚烧导致云凝结核变化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DMTCCN仪定点观测的云凝结核(cloud condensation nuclei,CCN)粒子浓度资料,对2007年6月11—13日石家庄市出现的一次空气质量和能见度均十分差的灾害性极端天气事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极端事件与周边地区焚烧秸杆的人为活动密切相关;对流层中、高层维持的下沉气流,迫使烟雾聚集在近地面层而使得CCN粒子数相对增加;垂直湍流交换微弱抑制了近地面层烟雾的垂直扩散,从而加剧低能见度的恶化,并导致霾天气形成;逆温层的厚度和地面静风、风速偏小同样使形成的烟雾在特殊地形作用下聚集  相似文献   

18.
人类对地球环境的改变,从地理范围来说是广泛的,而且几乎包括了自然界的各个方面。例如,人们所饮的水、所吃的食物、所呼吸的空气以及所居住的小环境,从全球范围来说,都被人类改变了。在过去二十年中,人们对当前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表示了关切,认为这种影响可能已经大到足以引起气候变化,而这种变化反过来又会在农业和其它方面产生显著后果。对当今和未来的气候有一种广泛流传的成见,认为只有现代技术才影响环境,这使多数研究  相似文献   

19.
地球自转速率变异与长期天气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苗峻峰  王贵生 《气象》1994,20(9):3-8
近些年来,随着长期天气预报理论基础的不断完善,人们逐渐认识到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异是导致长期天气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该文概述了80年代以来国内外有关地球自转速率变异与长期天气变化相关关系的研究成果,从不同的侧面归纳分析了地球自转速率变异对长期天气变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20.
银峰  张其林  纪彤彤  姜苏 《气象科学》2015,35(4):480-487
全球雷电活动在地球-电离层空腔中产生的极低频(ELF)信号干涉叠加,在一系列固定频率上产生舒曼共振(SR)。利用2012年5月以色列Mitzpe-Roman(MR)站ELF水平磁场资料,采用频谱变换、时间平均、分析了实测SR日变化信号的时域和频域特征。同时基于全球ELF传播模式,利用OTD/LIS雷电卫星资料模拟了5~30 Hz磁场功率谱日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时域背景信号幅值的均值和偏差满足正态分布的期望和标准差;水平磁场前三阶SR谐振频率非常稳定,月平均下的谐振频率日变化相对8、14、20 Hz理论值的偏移量分别不超过0.3 Hz、0.55 Hz和0.6 Hz。东南亚和美洲地区雷电活动主要响应于南北磁场分量第一阶SR的07—09时和19—22时时段内。而东西磁场分量前三阶SR在12—15时时段内都对非洲地区雷电活动有指示作用。磁场功率谱日变化模拟结果与实测基本一致,表明利用单站正交磁天线的不同阶SR信号能够指示全球不同"热斑"区域的雷电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