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胃肠外营养 (TPN)是目前临床对危重患者进行代谢支持的重要手段 ,对危重患者的救治发挥着重大作用。现将我科对 32例患者施行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进行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观察护理体会 ,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男性 2 8例 ,女性 4例 ;年龄 2 9~ 83(32±2 .6 0 )岁。其中胃癌 10例 ,食管癌 8例 ,结肠癌 8例 ,肠梗阻 6例。置管术后出现导管感染 1例 ,高血糖 1例 ,无气胸、血胸等严重并发症。1.2 方法 :全组均在局麻下经锁骨上途径行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 ,在水平层流超净台配置营养液 ,按照 16 7~ 188KJ/KG/…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应用ARROW导管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方法。方法:应用ARROW导管对60例住院病人进行了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结果:穿刺置管成功率为100%,在一针穿刺成功方面,右侧为87.23%,左侧为57.14%。结论:应用ARROW导管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是一种安全、快捷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植物状态(Vegetative State,VS)[1]的患者已失去正常人的某些生理功能而仅仅保留一些植物所具有的功能,如呼吸、新陈代谢等生长和发育功能,但没有意识,不能与外界进行感情沟通,没有指令性动作,这种状态持续达1个月及以上称之为持续性植物状态.由于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病程长,多有营养不良,治疗时间长,输液时间也长的特点,因此建立能够长期输液的通道,对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X线导引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性分析锁骨下静脉第 2段X线解剖特点 ,探讨X线导引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技术的要点。资料与方法 在X线实时监视下 ,采用Arrow中央静脉管 ,行锁骨下静脉穿刺上腔静脉置管 180例次 ,包括右侧 110例次 ,左侧 70例次。穿刺点取锁骨中点下 1~ 2cm ,采用改良Seldinger穿刺技术 ,穿刺针对准锁骨头方向斜向内上、紧贴锁骨后缘穿刺 ,Arrow导管头留置于上腔静脉 ,3M敷贴外固定导管。并记录导管进入锁骨下静脉第 2段的解剖位置。结果 锁骨下静脉第 2段一般走行于锁骨内侧中下 1/3处 ,占 80 .6 % (14 5 /180 )。其解剖位置在左右和性别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穿刺成功率 10 0 % ,对准锁骨头中下 1/3处 ,一针穿刺成功率达 95 %。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X线导引下锁骨下静脉穿刺上腔静脉置管术安全、微创 ,成功率高。熟悉锁骨下静脉的X线解剖 ,掌握正确的穿刺方向 ,可以提高一针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不同年龄右锁骨下静脉在X线下解剖学位置的变化,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测量220例经右肘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患者,按年龄不同分为:A组(<65岁);B组(≥65岁),每组110例.在仰卧位X线胸片下测量PICC管顶端纵向与横向在第一肋圈中的位置分布情况.结果 A组68例(62%) PICC管顶点通过第一肋圈中1/3;B组70例(64%)通过第一肋圈下1/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组PICC管顶点距第一肋弓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65岁以上高龄患者右锁骨下静脉的顶点位置较成年患者偏下,可为临床高龄患者锁骨下静脉穿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锁骨下静脉置管术是近年来广泛用于临床的护理技术 ,它代替了静脉切开 ,能及时建立可靠持续的输液通道 ,保证抢救顺利进行 ,对癌症、危重、衰竭及手术创伤病人采用TPN ,补充每日所需全部营养要素 ,在禁食状态下仍然可以维持良好的营养状况。我院外科病房 1996年开展 8例锁骨下静脉置管术 ,实行TPN疗法 ,均收到满意效果。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 ,癌症 3例、脑外伤 2例、肝硬化 1例、十二指肠损伤 2例。其中男 5例、女 3例 ,年龄最大 68岁 ,最小 43岁 ,维持时间最长 86天 ,最短 3 0天。均未发生不良反应。2 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前准备 ,操作方…  相似文献   

7.
临床上常有些患者由于自身或疾病的原因难以在标准体位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 ,从而影响抢救治疗 ,为此近年来我们探索了非标准体位 (半卧、侧卧或半侧卧位 )下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技术 ,经10 7个病例的应用 ,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材料和方法一、材料本组 10 7例 ,其中男 5 8例 ,女 4 9例 ;年龄 :4 5~91(平均 6 9)岁。无法在标准体位下穿刺的疾病 :脑梗死 2 3例、帕金森病 11例、老年痴呆 2 7例、支气管哮喘 7例、恶性肿瘤颈部淋巴结广泛转移 8例、右心功能衰竭 16例、库欣综合征 (重度肥胖 )合并肺炎 5例、梅尼埃病 3例、脊柱畸形 5例、…  相似文献   

8.
经皮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165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3年9月- 2007年10月,我科共行经皮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165例,未出现1例并发症,现将穿刺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2种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方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方法 ,提高成功率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110例患者采用传统方法操作 ,13 1例患者采用改进的方法操作 ,对两种方法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传统方法成功率92 .7%,改进的方法成功率为 98.4%(P <0 .0 5 ) ;传统方法操作时间平均为 3 4min ,改进方法为平均 2 3min ,传统方法并发症发生率为 6.3 %,改进方法为 2 .2 %。结论 :改进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方法安全有效 ,便于操作  相似文献   

10.
我院于 1997年 7月~ 1999年 12月间对 6 4例晚期癌症患者采用经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管 ,现将置管所出现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总结如下。对象与方法一、对象6 4例患者 ,男性 4 4例 ,女性 2 0例 ,年龄 39~ 87岁 ;置管时间 10~ 6 8d。二、穿刺部位选择及穿刺方法穿刺点定位于右锁骨下方 3cm ,相当于锁骨下窝处 ,利于导管的固定。穿刺时 ,右上肢平放 ,穿刺针与锁骨及皮肤成 15°~ 30°角紧贴锁骨下方向右胸锁关节方向穿刺 ,穿刺针接上注射器 ,带负压穿刺。穿中时 ,可见血液回流。穿中后调整穿刺针口平面 ,使其指向下方以利导丝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外周静脉留置针与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肿瘤化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06年1月—2007年4月60例首次化疗的肿瘤患者分为两组,40例外周静脉留置针为A组,20例PICC置管为B组,两组基本情况无明显差异。治疗中观察记录留管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A组留置针保留时间为1~5 d,中位时间3.7 d,B组PICC置管保留时间为15~280 d,中位时间157.5 d;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主要并发症有局部渗出、静脉炎及管腔堵塞。A组发生局部渗血18例、静脉炎29例及管腔堵塞10例,B组发生局部渗血4例、静脉炎1例及管腔堵塞0例。A组日常生活需人照顾,B组日常生活无需人照顾。结论PICC置管安全、保留时间长,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在肿瘤病人的化疗中的临床价值显著高于外周静脉留置针。  相似文献   

12.
回顾性分析了208例重型脑外伤CT征象及相关临床资料,据此提出了一个重型脑外伤CT分型标准。分析了不同类型CT表现与病情和预后的关系。着重探讨了CT分型的临床意义,结果证实CT分型具有早期判断重型脑外伤严重性及预后的价值。CT分型与临床分型相结合,更能提高早期预后判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实验性脑损伤后脑皮质及血浆儿茶酚胺含量的改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大鼠脑损伤模型,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伤后6、24、72及168小时脑皮质及血浆儿茶酚胺(CA)含量。结果表明,脑皮质CA含量在伤后6小时显著升高,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及多巴胺(DA)分别为对照组的200%(P<0.01)、295%(P<0.001)和126%(P<0.05),其后迅速下降,于伤后72小时3种CA含量均明显低于正常值(P<0.05)。血浆CA含量也于伤后6小时达峰值,NE、E及DA分别达对照组的331%(P<0.01),740%(P<0.001)和180%(P<0.05),以后缓慢回降,至伤后168小时NE、E含量仍明显高于正常值(P<0.05)。对脑损伤后CA变化的机理及其对继发性脑损害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急性脑损伤后继发性脑肿胀和脑水肿发生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研究脑损伤后脑继发性损害中,脑肿胀和脑水肿的病理改变,探讨其相互关系。方法通过脑损伤动物模型,按时间顺序分成4个时相观察组(即6、24、72小时和7天),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脑损伤后不同时相的病理变化,同时测定脑含水量。结果发现脑肿胀在伤后6小时已出现、24小时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而脑水肿在伤后24小时明显、72小时达高峰、1周后开始下降。结论脑损伤后脑继发性损害是先出现脑肿胀而后出现脑水肿,而并非只出现脑水肿一种病理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中心静脉抗菌导管的抗菌效果。方法100例ICU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于治疗结束拔出中心静脉导管前,用安尔碘消毒留置导管处,截取一段,同时抽取5ml血液,置入肉汤培养液中进行生化检验。结果 抗菌组与普通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抗菌导管能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大鼠大脑损伤后皮质NMDA受体活性变化与脑水肿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脑损伤后释放的谷氨酸通过其受体,主要是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而发挥神经元兴奋毒作用;通过对脑损伤后不同时期伤侧大脑皮质NMDA受体活性和含水量的测定,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以自由落体致伤方法制作脑损伤模型,采用放射性配基结合分析法对伤后不同时间的大鼠伤侧大脑皮质NMDA受体进行测定,用干湿法测脑皮质含水量。结果伤后30分钟脑皮质含水量开始增加,伤后6小时达高峰,伤后168小时恢复正常;NMDA受体的最大结合量(Bmax)于伤后15分钟开始升高,伤后30分钟达高峰,之后逐渐降低,于伤后6小时达最低值,以后逐步升高,伤后72小时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实验结果提示NMDA受体过度激活是脑损伤后早期继发性脑水肿的重要启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镧示踪法观察大鼠颅脑损伤后血脑屏障形态学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颅脑损伤后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BBB)通透性的变化,是导致外伤性脑水肿的最直接的因素.研究脑BBB改变对探讨颅脑损伤脑水肿发生发展过程有重要意义.方法:本实验采用镧示踪法观察大鼠脑损伤后BBB超微结构的变化,同时定量检测了伤区脑组织脑水肿发展过程.结果:研究发现伤后10分钟组,已可见BBB开放,伤后24~48小时组渗出最为严重,伤后7天组BBB功能尚未完全恢复.颅脑损伤后伤区脑组织伊文氏蓝(evansblue,EB)含量及伤区脑组织含水量的变化过程与BBB的改变相一致.结论:对颅脑损伤后脑水肿的治疗应从早期开始,并持续1周以上.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研究大鼠液压脑损伤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RNA原位杂交组织化学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核酸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SHH)检测大鼠轻、中度脑损伤大脑皮层和海马BDNF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伤后皮层局灶周围、海马BDNFmRNA表达皆有增加,分别于伤后2、4小时达高峰,海马中以CA2区增加最明显,中度损伤时表达增加的幅度比轻度损伤时大。结论脑损伤后脑皮层和海马BDNFmRNA表达增加,提示机体对颅脑损伤存在自身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20.
高原脑损伤血脑屏障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高原条件下颅脑损伤后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ier,BBB)变化的特点.方法:采用自由落体致伤法(致伤冲量为1200g·cm)造成颅脑损伤模型.BBB变化的定性测定采用伊文氏蓝(evansblue,EB)染色,利用荧光比色法测定组织中EB含量来定量代表BBB通透性变化,同时电镜观察毛细血管的病理改变.结果:高原脑损伤后局部损伤区出现蓝染带较早且范围宽.脑组织中EB含量较平原损伤时含量有非常显著的增高.脑组织中毛细血管损伤严重,以基底膜破坏明显,其周围有大量的水肿液.结论:高原低压低氧条件可加重颅脑BBB损伤破坏,通透性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