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送教上门”是针对特殊教育领域中严重残疾学生的一种教学模式,“送教上门”教学模式在我国由来已久。传统“送教上门”是教师到学生家中去,帮助学生拓展知识,但传统“送教上门”形式下,教师工作量巨大,再加上需要面对众多残疾学生,导致“送教上门”过程困难重重,“送教上门”效果受到极大影响。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使得“送教上门”教育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成为一种高效“送教”手段,极大地改善送教上门教学质量。鉴于此,文章从“送教上门”角度出发,对信息化技术在小学数学送教上门中的应用意义进行阐述,并对其实施策略展开了研究,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李守旭 《中国新通信》2022,(24):164-166
在全面落实“送教上门”工作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着眼于语文教学的特殊要求,充分凸显“互联网+”的教育优势,稳步提升教育的信息化质量及水平。逐步搭建现代化的网络送教平台,合理安排送教时间,促进个性化资源的有效开发及整合利用,保障最佳的送教上门质量和效果。信息化教学与“送教上门”工作之间的结合符合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对改善特殊教育语文教学质量有重要的影响。教师需要坚持站在宏观的视角,了解重度残疾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对教育工作的具体诉求,借助网络技术进一步打造线上教育平台,有效改善落后的送教上门面貌,确保语文教学工作能够取得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崭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融合学校教育与传统学徒制优势,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实现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培养既懂理论又有实际操作经验的技术技能人才。在现代学徒制教学组织过程中,教育者和学习者建立针对性指导关系,形成即时反馈通道,教育者帮助学习者及时解决疑问,进行专项训练,提高技术技能水平。通过教育信息化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现代学徒制充分应用技术手段、高效匹配学业职业和稳定运行夯实成果,其构建策略主要有三大路径:依托教育信息化,搭建“云+网+端”构架;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促进合作共享,提升教学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4.
李婧 《中国新通信》2022,(16):194-196
教学信息化背景之下,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提升高校英语听说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评价质量,满足高校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需求提供了新模式。本文以信息化教学环境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为背景,通过分析高校英语听说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听说教学评价模式进行了尝试性探讨,以期为建设高质量的英语教学课堂提供相应的参考,让教学评价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并最终实现高质量的高校大学英语听说教学。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态势下,互联网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体现在教育行业,对学校的教学环境有很大的改善,教学质量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教育信息化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要求教师将现代化教学手段融入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利用网络系统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以此保证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山美娟 《电子世界》2012,(24):188-189
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时代国家教育部对各级院校提出的新要求,在此背景下,大学计算机教学中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等各方面都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以日本、韩国和新加坡三个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先进经验为基础,结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我国本科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7.
刘华 《中国新通信》2022,(11):39-41
针对我国各大高校图书馆而言,其开办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面向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场所。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各大高校图书馆自身的服务形式也变得更加多元化和智能化。立足于这一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应主动转变传统的人工服务形式,积极引进先进电子信息技术,全面优化图书馆的借阅、检索等有关应用系统。因此,本文首先阐述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构建的意义,并由此为基础阐述图书馆智能服务模式的内容,其次,依据实践经验探索图书馆建设过程存在问题,并最终提出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智能服务模式的构建策略,希望为相关人员带来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8.
华静  王士卫 《中国新通信》2022,(17):188-19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这时就需要用到世界通用语言英语,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就更应该重视培养高素质的英语人才。随着我国进入到“互联网+”时代,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该学会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保证教学质量与水平。本文主要阐述信息化背景下构建英语课堂生态模式的优势,分析构建英语课堂生态模式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互联网+”、“信息化”成为我国教育领域发展的主要趋势。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如何更好的利用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是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从高校教育教学角度思考,设计信息化教学平台,需要立足于教学实际情况,从教师、学生、系统管理的角度入手,搭建信息化平台框架,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形成多层次、全覆盖的教学平台,为学生的线上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环境。文章简要分析了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学平台建设的原则,提出具体的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学平台的设计路径。  相似文献   

10.
在高校教育教学的管理实践中,应该充分全面的依托于信息技术手段,科学高效的实现教学资源以及课程的整合,在不断拓展教学内容的同时,切实优化以及改革创新其教学方式,更好的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进一步促进他们的成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已成为大多数高校采取的招生和培养思路,如何确定大类招生包含的专业、合理制定分流原则、制定科学的课程体系、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不仅关系高校招生生源质量,而且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以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为例,详细阐述了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对当前阶段的电网信息化营销现状进行简要介绍,然后深入分析现阶段我国在电力信息化营销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以此解决现阶段我国电力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加速我国电网信息化营销建设,推动我国智能电网系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信息化时代对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学研作为培养应用型研究生教育的最佳途径之一,越来越受到高等学校和企业的普遍关注。本文在对传统产学研概念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研为纽带,产学联动”的产学研新阐释,构建出了科研项目开放式的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并对其进行了简单探究。  相似文献   

14.
针对工程教育认证中对电类专业本科毕业生提出的12方面要求,结合电气专业“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授课经验,提出从教学大纲、实践教学、教学方法等几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另提出将课程思政、OBE教学理念等教学理念融入教学过程中,以此来提高课堂授课效果,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毕业5年后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协同创新理论,结合本科教育规律、信息类专业特征及企业需求,明晰了育人模式中“校业企师”四元协同的地位与作用,构建了“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途径,明确了“知识+技术+创新+应用”的卓越型人才培养目标,最终提出并在教学全过程中贯彻了“四元协同、四位一体”的卓越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性实践。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计算机网络信息应用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提出了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以期为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正常使用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7.
张浩 《现代电子技术》2006,29(14):107-108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制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将信息化工具的建设和信息化资源的建设混为一体。通过将教育信息化工具的建设和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建设分离,各自分别由信息化技术人员和专业学科教师完成,将会大大推进中国的信息化教育建设。  相似文献   

18.
在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的背景下,针对现有的电子信息专业实践教学方式的弊端,提出了基于OBE-CDIO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探索。该实践教学体系根据OBE模式明确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导向,根据CDIO理念改进了实践教学过程和考核机制。结合OBE-CDIO的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和考核机制与新工科建设的总体思路相对应,在新形势下积极培养符合新工科建设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有利于高等院校一流专业建设、一流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9.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大学生从学校受益最直接、最核心、最显效的就是课程。为进一步提高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以运动控制系统“金课”建设为抓手,以永磁同步电机滑模变结构控制案例的设计与调试为载体,以系统观念为指导,使学生在掌握运动控制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工程思维,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需要。该教学案例研究不仅对运动控制系统课程中基于传统感应电机的磁场定向控制进行补充与拓展,同时为提升该课程整体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做出了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提出我国发展“信息高速公路”之初必须妥慎考虑的一些关键问题,主要讨论通信网;信息产业;改革开放取得的经验;科技研究转变为生产力和政策与立法五个问题。文中简单说明了这些问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