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院于1992年10月至1996年6月,应用动态脑电监测临床诊断儿童癫痫52例, 结果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52例中,住院者18例,门诊34例,男性33例,女性19例 ,年龄1岁5个月至14岁,平均6.5岁,病程最长7年,最短近3个月,均有反复发作现象.  相似文献   

2.
唐芳  涂秋香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12):2375-2377
[目的]探讨睡眠监测中捕捉异常脑电信息对提高癫痫(EP)临床诊断率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0例临床诊断疑为癫痫、而经过常规脑电图(REEG)及相关检查不能确诊的患者,采取部分剥夺睡眠后行自然睡眠脑电监测3 h左右,并与入睡前先行的自身常规脑电图记录作对照分析.[结果]120例患者自身REEG异常仅占15%,均呈非特异性异常,睡眠脑电监测异常91.67%,其中特异性异常85.45%,非特性异常14.55%,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睡眠脑电监测异常信息明显高于REEG,且有很高的特异性,其简便易行,无创伤性,对临床诊断癫痫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永宝 《浙江临床医学》2012,(10):1295-1296
颅脑损伤是最常见的急诊之一,多见于机械伤和交通事故。颅脑损伤包括颅骨骨折、脑组织损伤和头皮损伤等,病情变化快,如不及时作出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的生存和后续治疗都会有不利影响。随着螺旋CT扫描及成像技术的提高与逐渐成熟,CT检查已经成为对颅脑损伤病情、预后及确定治疗手段的重要评估依据。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176例颅脑损伤患者的CT检查资料,探讨不同程度颅脑损伤的CT表现规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血清降钙素原动态变化对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颅脑损伤患者120例,根据30d是否存活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在入院第1、3、5、7天均抽血检测降钙素原水平,并在当天进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用受试者工作(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特征曲线下面积分析颅脑损伤患者血清降钙素原变化对预后的评估效能。结果:两组患者第1天血清降钙素原水平、APACHE-Ⅱ与SOFA评分均显示有明显差异(P0.05);存活组从第3天开始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便明显下降,死亡组变化不明显,与当天APACHE-Ⅱ与SOFA评分均呈正相关性(P0.05)。受试者工作曲线显示,患者第5天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对评估患者30d预后有重要价值。结论:动态监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降钙素原对评估患者30d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动态水平变化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淮北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0例,根据患者最终是否并发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n=36例)和未感染组(n=24例),其中感染组经过治疗有21例好转,15例感染持续。分析比较患者入院第一天及确定感染当天、3 d、7 d的PCT和CRP水平差异。结果 ①入院第一天感染组患者PCT水平明显高于未感染组患者(t=5.162 3,P0.05),CRP水平差异不明显(t=1.197 0,P0.05),两组患者WBC和NG均处于较高水平,但差异不明显(t=1.333 3、1.872 9,均P0.05);②确定感染当天好转组与持续组PCT、CRP水平差异不明显(t=–0.696 1、–0.593 4,均P0.05),感染后3 d、感染后7 d好转组PCT水平均明显低于持续组(t=–7.856 3、–14.558 5,均P0.05),感染后3 d、感染后7 d好转组CRP水平均明显低于持续组(t=–3.011 4、–18.113 9,均P0.05);③好转组感染后PCT、CRP水平均呈下降趋势;持续组感染后PCT水平大体呈上升趋势,CRP水平变化不明显;④治疗后,感染好转组WBC和NG水平明显低于感染持续组患者(t=2.670 0、–3.441 5,均P0.0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PCT、CRP水平变化有助于进行肺部感染预测、诊断及了解病情进展,早期肺部感染PCT较CRP诊断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6.
2004-07~2005-01我们对我院颅脑不同程度损伤的患者425例从人院时开始监测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H)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出院后进行了跟踪随访,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对迟发性颅脑损伤的诊断价值,使病人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方法:搜集颅脑损伤后首次CT检查阴性复查为阴性和首次CT检查阳性复查原病变扩大或出现新病变90例,前8例,后82例。结果:颅脑损伤的迟发性CT表现为脑挫裂伤、脑内血肿形成、脑肿胀、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弥漫性轴索损伤及外伤性脑梗塞等。结论:颅脑外伤病人经治疗后未见好转,有加重趋势或突然恶化,应考虑到迟发性病变的可能,CT复查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重型颅脑损伤其发病率仅次于四肢损伤,死亡率高,幸存者往往留有严重的并发症及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颅脑创伤后的脑损伤根据其损伤的时间过程可分为原发性脑损伤和继发性脑损伤.原发性脑损伤包括急性硬膜下血肿(SDH)、急性硬膜外血肿、脑挫裂伤、弥漫性轴索损伤(DAI)、脑内出血(ICH)和原发性脑干损伤等.  相似文献   

9.
脑电地形图对大脑半球梗塞的诊断价值林妍李丙选郑爱青张淑英(山东省潍坊医学院附属青州医院,青州262500)现将我院资料较完整的大脑半球脑梗塞130例的脑电地形图(BEAM)和CT检查结果对比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78例,女52例,年龄36~82(...  相似文献   

10.
选择在我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72小时内发病的急危重症脑血管病患者112例,对其进行动态脑电检测(AEEG)监测,确定患者的EEG分级。结果表明,AEEG监测及其分级可以准确、客观地反映出急危重症脑血管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并能较好地对预后进行预测,准确率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动态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的监测及其意义。方法选择伤后72h内首诊入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非监护组和监护组各60例作为研究对象。非监护组采取常规治疗;监护组中伤后〈24h内入院36例,伤后24-72h入院24例,进行持续CPP和同步生理监护,以患者入院时的CPP值分为A组(CPP≥9.33kPa)和B组(CPP〈9.33kPa),根据监测指标的变化(MABP.PaO2、体温、PaCO2等)给予早期临床干预。结果伤后24h内入院的监护组中,B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BP)为(8.33±1.08)kPa、血液PaO2为(7.88±2.78)kPa,明显低于A组的MABP(12.68±1.13)kPa和Pa02(12.22±2.33)kPa,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24~72h入院的监护组中,B组颅内压(ICP)为(4.04±0.12)kPa,较A组(2.55±0.09)kPa明显增高(P〈0.05)。监护组与非监护组疗效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的早期动态CPP监护有助于病情变化的正确判断,可为疾病的正确治疗、护理及其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与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动态脑灌注压(CPP)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护理要点。方法:选择首诊入院的符合重型颅脑损伤纳入标准的患者110例,并随机分别为非监护组和监护组各55例。非监护组采取常规治疗;监护组进行持续动态脑灌注压监测和同步生理监护,根据监测指标的变化采取相应早期临床干预治疗。结果:监护组治疗前后平均ICP分别为5.72和1.75,治疗前后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监护组治疗前后平均CPP分别为6.01和9.86,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监护组治疗并发症和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监护组治疗疗效和常规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的早期动态CPP监护可作为病情变化的判断指征,为重型颅脑损伤的正确治疗提供论据,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合理细致的护理对于进行动态CPP监护患者的治疗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保证其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神经电生理研究的迅速发展为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后昏迷患者的预后判断提供了重要手段。动态脑电图是连续动态监测脑电活动的仪器,可以通过动态观察脑电活动的变化及睡眠周期的脑电图  相似文献   

14.
背景:24h动态脑电图是在常规脑电图基础上延长描记时间,以便对各个状态下的脑电活动进行监测,从而大大提高了癫痫患儿的检出率。目的:通过对癫痫和可疑癫痫患者进行24h动态脑电图监测,探讨其对儿童发作性脑疾病的评估价值。设计:病例分析。单位: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对象:选择2001—07/2004—10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及门诊的发作性脑疾病患儿151例,其中男99例,女52例,年龄3个月~14岁。根据临床诊断分为两组:癫痫组85例,可疑癫痫组66例。151例患儿中有39例曾行脑电图检查,21例行CT检查,3例行MRI检查。方法:对参加者详细询间病史、神经科查体,进行24h动态脑电图监测(凡在监测期间出现棘波、尖波、棘(尖)慢综合波、爆发性高幅慢波、高度失律波、新生儿单一节律爆发波者,以及过度换气早期突破或局限性爆发性慢波者均为痫样放电;背景波异常,儿童期枕部阵发性慢波,睡眠期极度纺缍波及新生儿散发性一过性尖波,偶见不典型尖-慢波综合均属非特异性异常),并收集常规脑电图、CT或MRI检查结果。主要观察指标:①观察24h动态脑电图对儿童发作性疾病的异常率、痫样放电率。②痫样放电时间、部位、临床发作与异常发作的关系。⑧将24h动态脑电图对儿童发作性疾病的异常率、痫样放电率与常规脑电图、CT或MRI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51例患儿均进入结果分析。①151例患儿动态脑电图监测结果异常122例,其中痫样放电97例。癫痫组痫样放电率明显高于可疑癫痫组[79%(67/85),45%(30/66),(X^2=18.008,P〈0.005)]。②癫痫组中动态脑电图痫性放电以一侧半球或局限性一侧偏胜以及双侧大脑半球为主,可疑癫痫组中以双侧大脑半球痫样放电出现率最高。⑧痫样放电时间以睡眠时期为主,占74%(72/97),其中68%(44/97)见于浅睡期。④癫痫组临床发作14例,痈样放电出现率93%(13/14),明显高于可疑癫痫组[临床发作25例,痫样放电出现率12%(12/25),(X^2=6.741,P〈0.01)]。⑤151例患儿中有39例曾行常规脑电图检查,其中非特异性异常19例,痫样放电7例;动态脑电图中非特异性异常5例,痫样放电29例,两组患儿的常规脑电图以非特异性异常为主,动态脑电图以痫样放电为主。结论:24h动态脑电图用于诊断儿童发作性脑疾病的痫样放电率明显增高,并能确定放电部位及时间,充分体现了动态脑电图对儿童发作性脑疾病评估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背景:24 h动态脑电图是在常规脑电图基础上延长描记时间,以便对各个状态下的脑电活动进行监测,从而大大提高了癫痫患儿的检出率.目的:通过对癫痫和可疑癫痫患者进行24 h动态脑电图监测,探讨其对儿童发作性脑疾病的评估价值.设计:病例分析.单位: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对象:选择2001-07/2004-10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及门诊的发作性脑疾病患儿151例,其中男99例,女52例,年龄3个月~14岁.根据临床诊断分为两组:癫痫组85例,可疑癫痫组66例.151例患儿中有39例曾行脑电图检查,21例行CT检查,3例行MRI检查.方法:对参加者详细询问病史、神经科查体,进行24 h动态脑电图监测(凡在监测期间出现棘波、尖波、棘(尖)慢综合波、爆发性高幅慢波、高度失律波、新生儿单一节律爆发波者,以及过度换气早期突破或局限性爆发性慢波者均为痫样放电;背景波异常,儿童期枕部阵发性慢波,睡眠期极度纺缍波及新生儿散发性一过性尖波,偶见不典型尖-慢波综合均属非特异性异常),并收集常规脑电图、CT或MRI检查结果.主要观察指标:①观察24 h动态脑电图对儿童发作性疾病的异常率、痫样放电率.②痫样放电时间、部位、临床发作与异常发作的关系.③将24 h动态脑电图对儿童发作性疾病的异常率、痫样放电率与常规脑电图、CT或MRI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51例患儿均进入结果分析.①151例患儿动态脑电图监测结果异常122例,其中痫样放电97例.癫痫组痫样放电率明显高于可疑癫痫组[79%(67/85),45%(30/66),(x2=18.008,P<0.005)].②癫痫组中动态脑电图痫性放电以一侧半球或局限性一侧偏胜以及双侧大脑半球为主,可疑癫痫组中以双侧大脑半球痫样放电出现率最高.③痫样放电时间以睡眠时期为主,占74%(72/97),其中68%(44/97)见于浅睡期.④癫痫组临床发作14例,痫样放电出现率93%(13/14),明显高于可疑癫痫组[临床发作25例,痫样放电出现率12%(12/25),(x2=6.741,P<0.01)].⑤151例患儿中有39例曾行常规脑电图检查,其中非特异性异常19例,痫样放电7例;动态脑电图中非特异性异常5例,痫样放电29例,两组患儿的常规脑电图以非特异性异常为主,动态脑电图以痫样放电为主.结论:24 h动态脑电图用于诊断儿童发作性脑疾病的痫样放电率明显增高,并能确定放电部位及时间,充分体现了动态脑电图对儿童发作性脑疾病评估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颅脑损伤恢复期的CT与脑电地形图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将 1996~ 1999年我院 46例闭合性脑外伤患者脑电地形图 (BEAM)与CT检测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探讨二者对颅脑损伤的诊断价值。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 46例患者中 ,男 31例 ,女 15例 ,年龄14~ 6 2岁 ,平均 36 4岁 ,均有明显的头部外伤史。病程 1a以内者 15例 ,1a以上者 31例 ,最长达 37a。1 2 方法 采用国产DYD - 5 0 0型脑电地形图系统 ,按国际10~ 2 0标准导联系统安放电极 ,做常规脑电图 (EEG) ,行单极、双极描记及过度换气试验 ,并转换成脑电地形图。BEAM由 1~ 15个不同颜色灰度组成 ,灰度代表大脑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动态监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可溶性髓样细胞表达的激发受体-1(sTREM-1)及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CRP/ALB)的变化对肺部感染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手术治疗的1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监测并记录术后1、3、5d的血清PCT、CRP、ALB、sTREM-1及CRP/ALB水...  相似文献   

18.
李娟 《当代护士》2007,(11):18-19
总结了7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动态颅内压监护经验,主要包括监测前准备、消毒方法、病情变化的观察与处理、重视基础护理等.认为动态监测颅内压的变化有助于准确判断病情,辅以细致周到、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对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MRI和CT对颅脑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临床查体高度怀疑为颅脑损伤的3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均对本组患者CT检查和MRI检查,将最终的临床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MRI、CT诊断颅脑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39例患者中,29例患者最终的临床病理结果证实为颅脑损伤。MRI诊断颅脑损伤的敏感性为64.10%,与CT诊断的82.76%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性为90.00%,准确率为87.18%,高于CT的40.00%、71.79%,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T比较,MRI在颅脑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更好。  相似文献   

20.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MRI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0例临床表现符合DAI的病例MRI表现特点进行分析。结果:MRI表现为中线未见移位,多数病灶较小且为非出血性,脑干和胼胝体损伤灶多见于重度头部损伤病人,本病常伴有其他类型脑部损伤。结论:MRI是DAI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结合临床,能对DAI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