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了解腰背区的神经供给及配合腰腿痛病因研究的目的,我们解剖了100侧中国成人尸体的臀上皮神经。据本组观察,臀上皮神经可由胸_(12)、腰_(1~5)和骶_1脊神经后外侧支的皮支成分组成。参与此神经的组成情况如下:胸_(12)40例,腰_1及腰_2各100例,腰_3 96例,腰_4 48例,腰_5 11例,骶_1 4例。我们的观察表明腰_(4,5)脊神经后支有大量的外侧皮支,这与以往文献引用的胚胎学的说法不一致——后者否认腰_(4,5)脊神经后支有外侧皮支。根据我们的资料,我们把臀上皮神经分成四型:单支型1例;二支型15例;三支型66例;四支型18例。臀上皮神经的内侧支和最内侧支之半数以上,穿过附于髂嵴的腰背筋膜后层附着部的深面,进入臀部浅筋膜中。当腰部急剧扭转时,此附着部对神经的牢固固定及紧张的牵拉可能部分地有助于这些穿支的损伤。骶棘肌外侧缘与髂嵴之交点或该点稍内侧处,为臀上皮神经穿出的体表定位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背阔肌复合组织瓣转位重建上肢运动功能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通过解剖16侧10%福尔马林液固定成人尸体标本,观察背阔肌形态变化及其起点处与腰背肌的解剖结构关系。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  结果 背阔肌起点处肌质薄,肌束分两大部分,肌束方向不一致,胸背神经分两支分别支配。背阔肌起点处与腰背肌表面的胸腰筋膜愈着紧密,此处胸腰筋膜腱膜增厚;背阔肌起点处与腰背肌之间有血管、神经自肌肉深面穿过,解剖位置恒定。  结论 背阔肌解剖形态特点及胸背神经支配特点是肌肉转位后前臂力量不足的主要原因;背阔肌携带起点处的浅层腰背肌肉的背阔肌复合组织瓣可以增强转位术后前臂肌力,且无需吻合血管。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腰椎后路术后引流管放置提供解剖基础。方法 :解剖观察了 2 8例成人腰神经后支外侧支走行 ,深筋膜浅出点与后正中线的距离及相邻上下外侧支之间的距离。结果 :外侧支在深筋膜的浅出点集中于肩胛下角至骶髂关节连线的附近 ,其与后正中线距离的均数在 5cm以上。结论 :根据本文结果引流管出口宜在距后正中线 5cm以内 ,避开后支外侧支浅出处 ,以免形成疤痕或刺激神经 ,导致术后腰背疼痛。  相似文献   

4.
根据臀上皮神经的解剖学特点再论腰腿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臀上皮神经与腰腿痛的关系。方法:①在52侧标本上对腰神经后外侧支及臀上皮神经行程特点、分支及毗邻关系进行解剖观测,对腰神经后外侧支浅出点作了体表定位;②结合68例“腰腿痛”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①腰神经后外侧支穿腰背筋膜浅层的体表投影在髂嵴最高点及其下方1.3cm处作的2条水平线与距后正中线外侧6.4cm和7.4cm的2条垂直线,上述线的4个交点区域即为其浅出的投影区;②有36.5%腰神经后外侧支浅出处的筋膜略增厚,神经相对固定;③臀上皮神经行程中未见明显的纤维管或沟槽。结论:臀上皮神经不易损伤,似与腰腿痛无关;腰神经后外侧支浅出处易受卡压,可能是腰腿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形成带感觉神经的游离背阔肌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0例40侧成人躯干标本上,观测了分布于背阔肌区域的肋间神经、胸脊神经的来源、走行及分布规律。结果:T5~10神经外侧支的后支在腋前线1~2cm相应肋间穿出,呈节段性重叠性分布肩胛线以外的背阔肌区皮肤;其中T6~8分布于皮瓣范围较大、神经蒂较长并距血管蒂接近。第6~11胸脊神经后支穿出骶棘肌后,在胸腰筋膜中走行4~5cm距离,后穿出在背阔肌浅层行3~5cm,呈重叠性节段性分布于肩胛线内侧的背阔肌区的皮肤。其中以第8、9胸脊神经后支在皮瓣中分布较大。结论:可设计以第6~8肋间神经外侧支的后支和/或以第8、9胸脊神经后支为神经蒂的感觉背阔肌皮瓣。  相似文献   

6.
腰神经后支的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观察测量了腰神经后支、后内侧支及后外侧支的直径、长度、行经及其通过的骨纤维孔、骨纤维管以及髂嵴上缘与腰背筋膜之间孔道的形成、内径及位置。根据对174侧标本的观察,统计了中国人臀上皮神经的组成及类型,并对臀上皮神经在髂嵴上缘的位置和经过作了详细的观察和描述,提出了臀上皮神经在髂嵴上缘定位的方法和理论根据。结合腰神经后支的解剖特点,论证了腰腿病的解剖因素及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腰椎间盘脱出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本文对腰椎间盘脱出症的电生理诊断技术和诊断价值进行了综合评述。 解剖及临床特征 脊神经前根和后根分别通过蛛网膜下腔到椎间孔以前,两者互相接近合成根神经。根神经向外经脊神经节后称为脊神经索,该索在椎孔内分成前支和后支,后支细而短,又称为肌皮支或原发后股,分布于枕颈部肌肉、脊椎两旁的椎旁肌、骰棘肌和颈、背部皮肤。前支粗而长,形成颈、臂、腰骶丛,由各丛再发出相应的各神经干,分布于躯干腹侧和四肢的肌肉和皮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骶韧带耻骨阴道肌筋膜交叉缝合术联合骶棘韧带悬吊术治疗中、重度盆腔器官脱垂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应用骶韧带耻骨阴道肌筋膜交叉缝合术联合骶棘韧带悬吊术治疗32例中、重度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盆腔器官脱垂患者均以中盆腔、前盆腔缺陷为主,子宫脱垂程度均为Ⅲ度以上,都合并不同程度的阴道前后壁脱垂。行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阴道前后壁修补术+骶棘韧带悬吊术+骶韧带耻骨阴道肌筋膜交叉缝合术(有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加行尿道后韧带折叠术)。手术时间60~120 min,失血量100~300 m L,无严重并发症发生。32例术后无1例复发。结论骶韧带耻骨阴道肌筋膜交叉缝合术可显著减少骶棘韧带悬吊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术后前盆腔缺陷复发概率,可显著加固前盆腔,且简单、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经皮椎间盘切除已成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一种成熟的方法,但仍有并发症发生。探讨经皮穿刺至椎间隙的局部解剖学特点,为提高手术质量和临床疗效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11例成人尸体的L_(3.4)、L_(4.5)和L_5S_1间隙经皮椎间盘切除的进针过程可能遇到的组织结构进行局部解剖学研究,结合临床实际提出操作时应采取的措施。结果 人体正中矢状面后侧旁开3~5cm,从皮肤到椎间隙途经皮肤、皮下脂肪、深筋膜骶棘肌外侧部、腰方肌、腰大肌和神经根下方,L_5S_1间隙有10例遇到髂骨翼。外侧途径经皮肤、皮下脂肪、深筋膜、骶棘肌中部、腰方肌、腰大肌和下位椎体的上关节突。旁开8~10cm途径皮肤、皮下脂肪、深筋膜、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膜后方和腰大肌,有4例遇到结肠。结论 经皮椎间盘切除以正中矢状面后旁开8~10cm、进针方向与椎间隙平行且与正中矢状面成45°~60°夹角最为安全,L_5S_1间隙遇到髂骨翼时可行髂骨翼钻孔进入。  相似文献   

10.
腰骶神经根的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采用动物腰骶神经根和人体新鲜腰骶神经后根标本进行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发现电刺激诱发痉挛的后根小束的神经纤维为 AchE 反应阳性,高位后根内感觉和肌支传入纤维相混合,不利于手术中进行电刺激选择。本研究结果为临床选择性腰骶神经后根切断术的手术部位和电刺激选择的必要性等问题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正> 采用背阔肌、骶棘肌和人工腱联合重建臀肌功能30例,术后随访6个月~3年,优良率达90%,本文介绍了此术的方法,并将其符合生物力学要求的几点因素与既往采用的腹外斜肌、骶棘肌与阔筋膜张肌及髂腰肌  相似文献   

12.
L4、5神经前支和腰骶干与骶髂关节毗邻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为单纯或合并临近神经损伤的骨盆后环骨折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 2 0具防腐成年尸体标本依次选取不同平面用分规和克氏针测量L4、5神经前支、腰骶干与骶髂关节间的水平距离。结果 :L5神经前支在其出椎间孔处、L4神经前支在L5椎间孔处、腰骶干在其汇合点处、腰骶干在平骶岬处、腰骶干在骨盆环处与骶髂关节间的距离分别为 :(2 3 .4± 4.0 )mm、(17.8± 4.8)mm、(13 .3± 2 .8)mm、(11.8± 3 .2 )mm、(9.6± 3 .6)mm ,其中在骨盆环处腰骶干与骶髂关节间距离最短 ;在分离神经时可见L4、5前支和腰骶干与骶骨之间有结缔组织相连 ;有 3具标本L4、5神经前支在进入小骨盆前未汇合成腰骶干。结论 :在单纯或者合并L4、5前支和腰骶干损伤的骨盆后环骨折手术中 ,由于骨盆环处腰骶干外缘与骶髂关节间距离最近 ,因此一定要小心辨认 ,勿损伤该神经。  相似文献   

13.
取15具科研用尸体,以3倍眼镜式放大镜观察了30侧腰臀区皮瓣。按自身比例将该区分为上、中、下三区。三个区的动脉平均有3.27支、2.57支、2.33支;动脉来源广泛,最多的为第11肋间动脉、肋下动脉和第3、第4腰动脉。动脉外径0.5毫米以上者分别为86.76%,85.71%、91.43%。穿出点上区81.63%在第1、2腰椎棘突之间;中区79.22%在第3腰椎棘突或其上下方处;下区68.57%集中于第4腰椎棘突平面和腰4与腰5棘突之间;纵向看多数集中在距正中线5~9厘米之间。下区动脉中有55.71%在骶棘肌外侧缘、腹外斜肌与髂嵴上缘之间穿出腰背筋膜,特名髂嵴上缘皮动脉。其中84.62%的髂嵴上缘皮动脉恒定地位于两侧髂嵴最高点连线处穿出,30例皮瓣均存在此动脉,此动脉寻找方便。钼靶片观此支髂嵴上缘皮动脉与上下左右的动脉吻合丰富,并有伴行静脉和神经(86.67%),蒂长平均15.62毫米,外径平均0.82毫米,可作为腰臀区皮瓣血管蒂的主干。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下腰部的局部解剖,探讨下腰部多裂肌间隙的位置和多裂肌周围的神经血管分布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5具尸体进行下腰部局部解剖,观察胸最长肌、腰髂肋肌和多裂肌的起止、走行和位置关系,观察脊神经后支外侧支和腰血管背支的分支、分布和走行特点,测量脊神经后支外侧皮支从多裂肌外侧缘穿入腰髂肋肌点距棘突的距离。结果翻开胸腰筋膜,可见胸最长肌和腰髂肋肌;将两者分开,可见到深面的多裂肌及其间隙;在多裂肌的后方和外侧可见脊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发出的分支及伴行的腰血管背支。结论下腰部腰椎后路手术经多裂肌间隙入路,位于多裂肌和腰髂肋肌之间,该间隙分布着大量的脊神经后支外侧支和腰血管背支,手术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  相似文献   

15.
在六侧新鲜儿童标本上,对臀肌重建术进行了应用解剖学和生物力学优化分析,比较了骶棘肌、腰大肌、背阔肌和腹外斜肌重建臀肌的效果,得到了移位肌的最优移置部位和移位后重建臀肌功能的估算。结果表明骶棘肌重建臀肌的效果最好,以下依次是腰大肌、背阔肌和胸外斜肌。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带缝匠肌深层肌间隙筋膜蒂的髂前上下嵴间骨瓣转位治疗殴骨颈部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28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下肢标本上,对缝匠肌、阔筋膜张肌和股直肌三者之间的肌问筋膜的血管分布和走行进行观察。并进行12例手术应用。结果:所需的肌间筋膜位于髂前上棘下10cm的范围内,由缝匠肌、阔筋膜张肌和股直肌三者之间的肌间的近侧段所组成。该肌间行走的主要血管:来自旋股外侧动脉的升支及其分支—髂嵴支、臀中肌支、髂前下棘支和来自旋髂浅动脉与旋股外侧动脉的缝匠肌节段性血管,上述血管相互吻合形成丰富的肌间筋膜血管网。采用缝匠肌深面肌间筋膜蒂的髂前上下棘间骨瓣移植,髂嵴支和缝匠肌的节段性血管可保留,肌筋膜蒂的长度可以达到6~8cm。结论:采用带缝匠肌深层肌间筋膜蒂的髂前七下棘间骨瓣转位移植治疗股骨颈部病变,方法简便,是治疗股骨颈部病变中需要植骨时可选用的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29岁,汽车驾驶员。1993年3月2日,在路上驾车行驶时,被后方汽车追尾,至伤腰背部,当即,腰骶部疼痛,不能活动,并伴左下肢麻木,被人抬送地方医院,拍片检查,腰骶椎骨质未见异常改变,以“腰椎间盘突出症”收住院治疗半月余,上述症状无好转,并出现左下肢肌萎缩,痛觉过敏,小便失禁,下肢麻木感觉平面上移。于同年4月,转入我院,询问病史,自述有久站或远行时,左下肢酸胀乏力感觉,休息后缓解。查体:腰椎生理弯曲变平直,轻度左突右弯,腰背肌紧张。腰5骶1棘突间隙左侧压痛明显,疼痛向左上臀部及下肢放散,…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Ediswan脑电机表面电极及针电极,观察了在各种姿势和运动中骶棘肌的活动。一、舒适放松站立位时,骶棘肌电位无活动。立正站立位骶棘肌有“明显”电位活动。二、直立位后伸躯干时,先有一爆发性收缩,随身体后仰而消失。由已伸的姿势前屈至直立位过程中亦未有电位活动。三、自直立位前屈时,出现“明显”电位活动,至30度左右的“临界点”时,电位突然消失,进一步完全充分屈曲亦无活动,在此姿势中起伸,直到再度达“临界点”才复出现活动。四、舒适放松坐位及充分蹲下位时,能棘肌无活动。五、自直立位侧屈躯干时,对侧骶棘肌出现电位活动而本侧无活动。六、走步时,除前步末期及支撑腿垂直瞬间无电位活动外,其他各运动相都有活动。七、结合模拟农民插秧及锉工站立作业姿势动作进行了肌电观察。八、对骶棘肌在脊柱屈曲及伸直运动中的作用,结合临床等方面进行了初步讨论。并提出了粗浅的预防腰背劳损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腹直肌外侧入路显露骶髂关节周围重要结构的位置关系进行测量及描述,探讨入路的安全性及安全操作空间。 方法 选取新鲜成人完整尸体标本,对每具骨盆标本经双侧腹直肌入路逐层解剖,观察腹膜、髂外血管、髂腰肌、闭孔神经等重要组织结构的位置关系,重点观测L4、L5、S1神经与闭孔神经位置,测量分析神经至骶髂关节的距离。 结果 腹直肌外侧入路可清楚显露骶髂关节、腰骶干、S1神经根、骶骨翼等结构。 L5神经前支出椎间孔处与骶髂关节距离左侧为(23.56±4.30)mm,右侧为(23.69±3.41)mm,L4神经前支与骶髂关节在L5神经前支出椎间孔处的距离左侧为(17.97±1.58)mm,右侧为(17.49±1.49)mm,腰骶干外缘在其形成汇合点平面与骶髂关节的水平距离左侧为(14.34±2.51)mm,右侧为(13.81±2.21)mm,平骶岬处腰骶干外缘与骶髂关节的水平距离左侧为(12.19±1.98)mm,右侧为(12.22±1.55)mm。 结论 腹直肌外侧入路可用于复位固定骶髂关节周围骨折脱位,具有安全的操作空间,且经该入路的操作为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引起的神经损伤提供了探查松解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骨盆后环骨折神经损伤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了解骨盆后环骨折易损神经的相对解剖位置及其与骨折的关系。方法:解剖20具骨盆标本,神经外膜下置管造影CT扫描5例,测量腰区各神经的走行特点、与骨盆壁和骶髂关节的距离。结果:腰4腰骶干支、腰5神经和腰骶干与骶骨翼的距离不超过1cm,距离骶髂关节不超过2.5cm。闭孔神经、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与骨壁的距离依次渐远。CT测量结果和人工测量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腰4腰骶干支、腰5神经和腰骶干是与骨盆壁和骶髂关节的关系最为紧密的神经,它们在骨盆后环骨折及其治疗时最易受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