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猕猴属动物自发性肿瘤9例尸检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猕猴属动物自发性肿瘤9例尸检报告严清明(中国实验动物云南灵长类中心)猕猴的许多生物学特性与人类相似,是人类肿瘤的病因、预防、治疗研究的理想动物。因而,猕猴属(Macaca)动物肿瘤日益受到实验动物科技界及生物医学界的重视。猕猴属动物实验性肿瘤时有报道...  相似文献   

2.
针刺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具有一定的影响。本实验以雌猕猴为对象,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系统观察并对比了针刺前后月经周期雌激素分泌的情况。结果报告如下。实验对象与方法健康育龄雌性猕猴6只(由福建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平均体重5kg 左右。本实验采取自身对照法。考虑到雌猕猴性周期的变化特点,针刺实验前的血清样品的采集时间与针刺实验期间的血清样品的采集时间,分别为上下年度的相同时期一春季。为系统观察针刺对雌猕猴内分泌的影响,针刺实验前血清样品自该猕猴月经开始的第1天直至下1个月经周期开始,每日采集1个血清  相似文献   

3.
目的构建子宫内膜异位症(EM)猕猴动物模型。方法选择5只健康、月经规律的雌性猕猴(4只实验猴、1只对照猴),在月经第8~15天,雌激素高峰的第3~5天,手术将猕猴的子宫内膜种植到盆腔子宫腔以外的部位,对照猕猴用大网膜取代内膜种植。在术后第2、4个月动物月经周期的第8~15天开腹或腹腔镜探查。结果术后第2个月探查,4只实验猴中,3只异位内膜种植存活,其中2只形成异位囊肿。术后第4个月,对2只已形成EM的猕猴行腹腔镜再次探查,其盆腔粘连,异位内膜生长情况与术后第2个月基本相似;3只形成EM的猕猴精神状态、饮食、体质量增长情况均较对照猕猴差,2只发生肠套叠死亡。结论本研究根据种植学说原理成功地构建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猕猴动物模型,但猕猴的个体差异是模型是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因而认为遗传因素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中的另一重要机制,子宫内膜异位生长对机体的整体机能有较为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异位症猕猴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构建子宫内膜异位症(EM)猕猴动物模型。方法 选择5只健康、月经规律的雌性猕猴(4只实验猴、1只对照猴),在月经第8~15天,雌激素高峰的第3~5天,手术将猕猴的子宫内膜种植到盆腔子宫腔以外的部位,对照猕猴用大网膜取代内膜种植。在术后第2、4个月动物月经周期的第8~15天开腹或腹腔镜探查。结果术后第2个月探查.4只实验猴中,3只异位内膜种植存活,其中2只形成异位囊肿。术后第4个月,对2只已形成EM的猕猴行腹腔镜再次探查。其盆腔粘连,异位内膜生长情况与术后第2个月基本相似;3只形成EM的猕猴精神状态、饮食、体质量增长情况均较对照猕猴差,2只发生肠套叠死亡。结论本研究根据种植学说原理成功地构建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猕猴动物模型。但猕猴的个体差异是模型是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因而认为遗传因素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中的另一重要机制,子宫内膜异位生长对机体的整体机能有较为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60Co伽马射线照射引发的猕猴白细胞和血小板变化情况。方法用60Co伽马射线机对12只猕猴(雌雄各半)分别进行全身中心位440 CGy、40 CGy/min辐照,正面和背面各一半剂量。辐照后观察40 d,并测定第2、5、8天、第10~27天、以及第30、33、36、40天的白细胞、白细胞分类值与血小板的数据。结果辐照后第2天白细胞数反弹性增高以后急剧下降,在第5~24天,白细胞数都维持在较低水平(P<0.01),25 d后恢复至基础水平;血小板计数在第10天出现反弹性的增高,而第11~24天,猕猴的血小板数低于辐照前基础水平值(P<0.01),第25天以后逐渐恢复至辐照前基础水平值。结论60Co伽马射线照射猕猴可制作在短时间内白细胞数量急剧减少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Balb/c小鼠胆道梗阻模型的建立,并与报告的新生Balb/c小鼠感染猕猴轮状病毒(RRV)模型小鼠生存曲线进行比较。方法 将生后5~7天的Balb/c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胆总管结扎,然后关腹。对照组打开腹部后关腹不结扎胆总管。实验完成后每天观察小鼠的体重变化、无毛区皮肤颜色变化、小鼠存活天数以及在术后5、10天分别取小鼠动物肝脏做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小鼠在结扎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小鼠的体重及肝体比、无毛区皮肤颜色、存活天数、肝脏病理等都存在一定变化。小鼠体重增长逐渐缓慢,术后第2天就会出现无毛区的皮肤变黄,在尿道口会有淡黄色的液体并随后出现陶土样便。在术后5天及10天时取肝脏做肝体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小鼠在术后10天左右会出现死亡高峰。 结论 新生Balb/c小鼠胆总管结扎模型是研究胆道梗阻的可靠动物实验,其生存曲线与报告的猕猴轮状病毒致胆道闭锁大体类似。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生物医学的研究中越来越广泛地使用猕猴(Macaca mulatta)作为实验动物,因此对正常猕猴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十分必要。有关猕猴的血像国内已有一些报道,而猕猴乳酸脱氢酶同工酶谱的报道不多,本文主要报道正常猕猴血清蛋白的电泳结果和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谱。材料和方法 1.动物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动物室的健康成年猕猴20只,雌雄各半,体重为4~7kg,产地为江西省官山自然保护区。 2.采血同日上午8~9点对20只猕猴  相似文献   

8.
猕猴中期妊娠剖腹取胎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因科研需要 ,剖腹取中孕猕猴 1 2只的胚胎组织。方法 猕猴剖腹产术。结果 猕猴的剖腹取胎术式与人剖腹产术有不同之处。结论 总结猕猴中孕剖腹取胎术操作方法 ,对相关的猕猴动物实验科研工作以及保护珍贵猕猴动物资源 ,减少因剖腹取胎术引起的死亡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SHIV-B'whu感染中国猕猴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方法 SHIV-B'whu感染中国猕猴,4次传代(P1~P4),定时测量动物体温变化,对各代感染的猴在第14天处死,进行病理学解剖观察,并且对全身主要脏器以及多处淋巴结组织取材做病理分析.结果 中国猕猴在感染急性期体温有短暂升高,经病理分析,4代感染猴均有典型的间质性肺炎特征,肝组织有点状或灶性坏死,淋巴窦扩张,淋巴滤泡萎缩,淋巴细胞减少,淋巴结出现噬红细胞现象,组织巨噬细胞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率从P1到P4逐步增加,从3.5%到22%.结论 SHIV-B'whu能成功感染中国猕猴,引起与HIV感染人后所相似的免疫病理学变化.  相似文献   

10.
猕猴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免疫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动态观察猕猴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及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趋势,旨在探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免疫学机制.材料选择6只健康、月经规律的雌性猕猴(其中5只为实验猴,1只为对照猴),在月经第8~15天,雌激素高峰的第3~5天,采用外科手术直接将猕猴的子宫内膜种植到盆腔子宫腔以外的部位,对照猕猴采用大网膜取代内膜种植.术后每个月经周期的第8、16天留取外周血,术后第2、第4个月,月经周期的8~15天行开腹或腹腔镜探查验证模型构建情况.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放射免疫检测技术、电化学发光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等检测猕猴建模前后各个时期外周血中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因子HGF、1CAM-1、TNF-α、IL-6、IL-8及肿瘤标志物CA125表达水平的相应动态变化.结果 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猕猴细胞免疫功能下降,CD3、CD4、NK(CD16)比率下降,CD4/CD8比值下降,NK细胞活性下降;IgG、IgM水平略有下降;血清CA125水平逐渐升高,ICAM-1、IL-6、TNF、IL-8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结论 本实验显示所有在人类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身上发现的免疫异常均可在猕猴模型上体现,提示猕猴模型对探索新的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方法很有价值.同时,本实验还发现肿瘤标志物CAl25在猕猴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病情发展过程中呈渐进性上升,因此动态观察对判断疾病的预后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生物医学研究的发展,实验用猕猴数量增加,出口需求也增多.皖南山区猕猴属于福建亚种,是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实验动物种质资源,对皖南山区猕猴进行实验动物化,建立封闭群和普通级猕猴,可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数量与质量合格的实验猕猴.本文就皖南山区猕猴的野外分布、人工饲育、遗传特征及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为皖南山区猕猴的实验动物化工作奠定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腹泻是猕猴常见肠道症状,相关肠道病变资料多源于猕猴尸检,尚无成功肠镜检查报告。本文旨在建立猕猴全结肠内镜检查方法及获得猕猴全结肠内镜图像。8只猕猴无2月的慢性腹泻史,管喂芒硝后,结肠清洁度符合内镜观察需求。采用电子消化内镜对猕猴全结肠进行观察,操作时间约10~20 min/只。4只动物结肠无明显异常病变,仅部分结构与人类有轻微差异。在4只1 d轻泻的猕猴中,内镜观察到结肠小片糜烂及溃疡,其中1只存在明显狭窄。术中及术后1周均无动物死亡。本文建立的猕猴全结肠内镜检查安全有效,对及时诊治猕猴结肠炎、评估药物干预疗效及提供优质实验动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笼养停经期猕猴行为、体征及体内性激素变化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停经期猕猴外部体征、表情行为及体内性激素水平变化规律。方法:根据性皮肤规律性变化周期,观察停经期猕猴外部体征及表情行为变化,并选择时机拍照录像,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其体内雌、孕激素变化规律。结果:8只停经期猕猴性皮肤规律变化周期天数平均为33天;停经期猕猴性皮肤浅淡期与正常猕猴经前期体征及行为基本一致,性皮肤红肿期与正常猕猴卵泡期基本一致;性皮肤浅淡期阴道涂片细胞学变化与正常月经期猕猴经前期基本一致,性皮肤红肿期与卵泡期基本一致;二猴E2在停经期性皮肤规律变化过程中有一明显分泌高峰,大约在指定周期的11天左右,随后在周期第19天左右亦出现一上升段;二猴体内孕酮在停经期性皮肤规律变化过程中有一分泌高峰段,大约在指定周期的19天。结论:停经期猕猴行为、体征及体内性激素水平变化规律与其正常月经周期时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猕猴的许多生物学特性与人类相似。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猕猴作为实验动物最为理想。应用猕猴做研究的范围极为广泛,包括环境卫生、传染性疾病、神经生物学、病理学、生殖生理、心血管、代谢、免疫性疾病、发生生物学、内分泌、免疫遗传、肿瘤、药物致畸以及灵长类行为等研究。猕猴在实验动物中的  相似文献   

15.
猕猴(Macaca mulatta)是一种常用实验动物,广泛用于医学实验,因此,对正常猕猴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显得十分必要。近年来对其血清分析和蛋白质的多态研究较多,有关猕猴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的正常值国内已有报道,但关于猕猴组织LDH同工酶谱尚未见报道。本文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比较分析猕猴的心、肺、肝、脾、肾、骨骼肌、胃和肠等8种组织的LDH同工酶的组织分布特异性,为应用猕猴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些生化数据。材料和方法一、材料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饲养的猕猴,雌雄各1只,体重2公斤左右,产地贵州。二、方法 1.组织液的提取:动物经麻醉放血后,每只猕猴取心肌(左心室)、肺(左上叶)、肝(左叶外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SHIV-B''whu感染中国猕猴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方法 SHIV-B''whu感染中国猕猴,4次传代(P1~P4),定时测量动物体温变化,对各代感染的猴在第14天处死,进行病理学解剖观察,并且对全身主要脏器以及多处淋巴结组织取材做病理分析.结果 中国猕猴在感染急性期体温有短暂升高,经病理分析,4代感染猴均有典型的间质性肺炎特征,肝组织有点状或灶性坏死,淋巴窦扩张,淋巴滤泡萎缩,淋巴细胞减少,淋巴结出现噬红细胞现象,组织巨噬细胞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率从P1到P4逐步增加,从3.5%到22%.结论 SHIV-B''whu能成功感染中国猕猴,引起与HIV感染人后所相似的免疫病理学变化.  相似文献   

17.
艾滋病、结核病、SARS等重大传染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研发预防和治疗这些传染病的疫苗、药物是战胜疾病的重要手段。研发疫苗和药物离不开动物实验,由于与人类亲缘关系近,猕猴是研究人类重大传染病的重要模型动物。由于猕猴体型较大、动作敏捷、难以驯养、爱攻击、喜抓咬,因此重大传染病的猕猴动物实验有较大的生物安全风险。探讨此类动物实验中的生物安全问题,对确保生物安全意义重大,十分必要。本文分析了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Animal Biosafety Level 3 Laboratory,ABSL-3)猕猴动物实验中可能存在的生物安全风险,提出了风险防控对策和系统化的生物安全管理思路。  相似文献   

18.
医药学领域内常用猕猴做为实验动物或各种疾病的动物模型,欧、美、日等国家在科研中每年需进口大量猕猴。为保障动物质量及实验人员安全.经常性对动物进行致病菌的检测是非常必要的。志贺氏菌和沙门氏菌是猕猴重要的肠遭致病菌,着重对这两种致病菌进行了检测。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性成熟猕猴15例(5~6岁,体重4~6kg)为对象,观察其在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即月经期(月经期第1天)、卵泡期(第7天)、排卵期(第14天)、黄体期(第21天)和月经前期(第28天)的阴道细胞指数(用改良巴氏染色法计数200个细胞)和血糖含量(空腹抽血,以邻甲苯胺法测定)的变化情况。每猴观察一个月经周期。观察结果表明,猕猴阴道上皮细胞指数在月经周期中的动态变化,与人的正常生育期女子的变化过程基本相似,即随着体内雌激素水平的升降而变化。角化细胞指数和血糖含量亦都表现出基本一致的平行升降规律:月经  相似文献   

20.
28只猕猴,体重3.8~9.0kg,分为5组。第1~3组热暴露每天1次,肛温分别升至40℃,40.8℃和41.6℃;第4、5组热暴露每天2次和隔天1次,肛温均升至41.6℃。热习服期共10天,第5组共10次。动物在干球温度41℃、湿球温度38℃的热箱内热暴露。于热习服期前后,在热暴露同样的条件下各进行1次肛温升至41.6℃的标准高温试验。结果表明,热习服肛温升至41.6℃的三组具有明显的热习服效果,耐热时间延长(P<0.01),肛温映低1.14~1.83℃,以每天热暴露组的效果最显著。因而认为每天热暴露1次,肛温升至41.6℃,共10天,是猕猴热习服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