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海拔对神农架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this study,five typical vegetation types were selected along the elevational gradient in Shennongjia Nature Reserve,including shrubs, coniferous forest, mixed forest between coniferous and deciduous...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我国人工杉木林土壤碳汇功能,在贵州省兴义市三江口镇选取立地条件基本相同而林龄不同的退耕还林杉木林,研究了其土壤有机碳含量及活性碳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林龄与0~20cm、20~40cm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分别平均每年增加1.58、1.63g/kg ,不同土层间的有机碳含量相关性显著;不同活性有机碳含量在0~40cm深度内随林龄的变化显著,而在40~60cm层变化不显著。高活性、中活性、低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比较稳定,分别为5.45%~9.98%、13.12%~17.80%、16.23%~18.83%。杉木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总有机碳含量的随林龄增长而有所增加,土壤碳汇功能也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3.
不同土地利用形式下表土有机碳含量和密度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西江流域肇庆市三叉顶自然保护区典型样地调查,对比分析了林地(针阔混交林、竹林、马尾松林)、农用地(果园、稻田、旱地)与邻近荒地的0~20em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有机碳含量大小顺序为林地(20.71±5.24g·kg^-1)〉农用地(13.50±6.05g·kg^-1)〉荒地(12.87±4.20g·kg^-1)。林地比农用地、荒地表土有机碳含量分别高出53.35%和60.83%。林地表土有机碳含量极显著高于农用地和荒地,而农用地和荒地间则无显著差异。表土有机碳密度差异极显著,有机碳密度大小顺序为林地(3.09±0.88kg·m^-2)〉荒地(2.99±0.93kg·m^-2)〉农用地(2.28±1.01k·m^-2)。(2)针阔混交林、竹林、马尾松叶林3种林分类型的表土有机碳含量、密度的大小顺序均为针阔混交林〉竹林〉马尾松林;在有机碳含量方面,针阔混交林与马尾松林有显著差异;针阔混交林、竹林均与荒地有显著差异,而马尾松林与荒地则无显著差异。在有机碳密度方面,针阔混交林与马尾松林有显著差异。(3)3种农用地有机碳含量大小顺序为果园〉稻田〉旱地,果园与旱地之间有显著差异,旱地有机碳含量比果园低41.91%,旱地与水稻田之间无显著差异,三者与荒地均无显著差异。有机碳密度顺序有所变化,大小顺序为果园〉旱地〉稻田,三者之间均无显著差异,但旱地、水稻田均与荒地有显著差异。(4)土壤氮水平、电导率对林地、农用地土壤碳固定有正效应,而容重则有负效应;而受施肥和耕作等因素影响,农用地的表土有机碳含量还与石砾含量显著负相关;荒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则仅与容重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以凤阳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与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林与针阔混交林0~20 cm土层为研究对象,采用干筛法,研究同一采样点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稳定态有机碳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总体上,各林分土壤团聚体内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稳定态有机碳含量随团聚体粒径变小均呈逐渐升高趋势。常绿阔叶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稳定态有机碳分别在0.5~2.0 mm(14.81 g/kg)、0.5~2.0 mm(1 748.28 mg/kg)和<0.5 mm(3.35 g/kg)粒径内最高,杉木林与常绿阔叶林分布规律一致;针阔混交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稳定态有机碳分别在<0.5 mm(12.77 g/kg)、2~5 mm (1 724.65 mg/kg)和<0.5 mm(2.88 g/kg)粒径内最高,柳杉林均在<0.5 mm粒径内最高。常绿阔叶林各粒径团聚体内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稳定态有机碳含量基本高于杉木林同粒径;柳杉林各粒径团聚体内有机碳和稳定态有机碳含量也...  相似文献   

5.
采用常规方法,测定、分析了川西亚高山5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结果显示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是上层大于下层。在0~10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表现为灌木林地落叶松林地退耕还林地云杉林地农田;10~20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表现为灌木林地落叶松林地云杉林地退耕还林地农田。上下层平均值来看灌木林地有机碳含量最高为79.86g.kg-1,是云杉林地的2.85倍,是落叶松林地的1.49倍,是退耕还林地的1.62倍,是农田的3.34倍,表现为灌木林地落叶松林地退耕还林地云杉林地农田。上下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均表现为灌木林地落叶松林地退耕还林地云杉林地农田;上下层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均表现为落叶松林地灌木林地云杉林地退耕还林地农田。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鹅掌楸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状况,为合理经营鹅掌楸人工林、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以不同林龄鹅掌楸人工林(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测定各粒级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含量,分析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主要指标即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阐明土壤...  相似文献   

7.
使用德国耶拿仪器公司Multi N/C 2100S总有机碳水质分析仪,参照<水质总有机碳的测定方法(GB/T13193-1991)>,通过对总有机碳测定过程的分析,找出了影响测定结果的各个分量,影响测定结果的分量主要有:标准溶液、回归曲线、试样平行试验、总有机碳水质分析仪、取样等,在此基础上对测量的不确定度进行了评定,并按照计量技术规范,给出了标准的表示法.  相似文献   

8.
以若尔盖县麦溪乡已实施多年水位提升和植被恢复工程的高寒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重度退化(HD)湿地、未退化(UD)湿地以及不同恢复模式下湿地各土层(0—20 cm、20—40 cm、40—60 cm、60—80 cm)土壤样品,分析土壤有机碳轻重组分的变化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恢复措施均能造成退化湿地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在各土层之间的空间分异,但补播草种措施不能显著提升各土层总有机碳含量;恢复措施对退化湿地土壤中重组分有机碳和轻组分有机碳含量提升效果不显著。综合RDA分析来看,单一补播草种措施短期内不能根本改善湿地退化状况,水位提升措施能使土壤碳组分结构趋近于未退化湿地,土壤TN是影响土壤有机碳组分的最关键因子,可作为反映高寒沼泽湿地恢复的关键指标。  相似文献   

9.
10.
不同森林植被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态碳的比较   总被引:38,自引:2,他引:3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碳库平衡是土壤肥力保持的重要内容[1].不同森林类型,由于其凋落物数量、类组及分解行为不同,因而形成的土壤碳库大小与特征将存在较大差别.常绿阔叶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p.)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Hook.)林和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Carr.)H.de Lehaie)林是我国亚热带最主要的4种森林类型.  相似文献   

11.
测定并分析了不同经营模式下硬阔叶混交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结果显示:采伐强度和采伐后是否更新都对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显著影响,中度采伐的硬阔叶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弱度和强度采伐都会对造成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减少;采伐后更新的林分土壤中有机碳含量较未更新和对照的林分高,表层土壤的有机碳含量较深层土壤高。  相似文献   

12.
以焦作中马矿区矸石山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例,借鉴了国内外对煤矸石资源综合利用的实践经验和成果。在介绍中马矿区矸石山的立地情况和社会经济属性的基础上,分析了针对目标矿区煤矸石资源化利用的技术和途径,并探讨了我国煤矿区煤矸石资源化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海拔梯度变化对表层土壤(0~20 cm)全量养分的影响,以西藏色季拉山西坡的高山灌丛(AS)、杜鹃林(RF)、急尖长苞冷杉林(AGSF1-6)和林芝云杉林(PLLF)为试验对象,研究了林地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易氧化态碳(ROC)和颗粒有机碳(POC)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色季拉山西坡,高海拔植被类型具有较高的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分配比例.表层土壤SOC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大.SOC最大的是AS,为77.167 g·kg-1,PLLF最低为22.351 g·kg-1.表层土壤TN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大.TN最大的是AS,为2.430g·kg-1,PLLF最低为0.830 g·kg-1.表层土壤C/N最大者为AGSF4,达到了43.57,最小者是PLLF为26.93.海拔和林分对土壤MBC和MBN含量具有显著的影响.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POC占TOC含量的比率从44.81%降至19.32%,ROC占TOC含量的比率从41.72%降至7.07%.不同林地POC和ROC含量与SOC含量具有正相关关系.土壤活性有机碳与土壤总有机碳显著相关,土壤易氧化有机碳与颗粒有机碳的相关性也比较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4.
农田营造早竹林后土壤有机碳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农田营造早竹林后不同年限土壤有机碳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1)竹林3年生时,各层次土壤有机碳含量都呈现下降的趋势,其中表土层(0~30 cm)下降幅度最大;竹林满园后,由于采取了集约经营措施,竹林土壤有机碳含量迅速回升,至9年生时,各层次土壤有机碳含量都超过了农田相应层次水平,但是12年生时竹林各层次土壤有机碳含量又呈现下降趋势.(2)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相似,竹林3年生时各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均呈现下降趋势;6年生时,除了0~30 cm土层继续下降外,其余各层次有机碳密度都增加;至9年生时,有机碳密度都超过相应农田各层土壤有机碳的密度;12年生时,各层土壤有机碳密度都呈现下降趋势.(3)3年生竹林土壤有机碳储量下降了近22%;以后土壤有机碳储量均逐渐增加,9年生竹林,土壤有机碳储量要超过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储量;12年生时竹林有机碳储量下降,但是依然高于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储量.  相似文献   

15.
岷江上游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密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岷江上游云杉人工林、紫果冷杉人工林、岷江冷杉人工幼龄林、高山栎天然次生林4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密度。结果表明:4种森林类型不同土层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均差异显著,都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且土壤有机碳集中分布在表层土(0~20 cm)中;4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从高到低排序为:云杉人工林(5.896 g.kg-1)紫果冷杉人工林(5.479 g.kg-1)高山栎天然次生林(5.019 g.kg-1)岷江冷杉人工幼龄林(2.245 g.kg-1);土壤有机碳密度从高到低为:云杉人工林(0.03541 kg.m-2)高山栎天然次生林(0.03134 kg.m-2)紫果冷杉人工林(0.02474 kg.m-2)岷江冷杉人工幼龄林(0.01573 kg.m-2)。说明林分起源、树种组成、植物根系、地表枯落物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着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密度。  相似文献   

16.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organic carbon and black carbon in soils of Wuyi Mountain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ontents of organic carbon in 2000-250 μm fraction, 250-50 μm fraction and <50 μm fraction ranged from 7.16 to 78.78 g·kg-1, 1.48 to 10.30 g·kg-1 and 0.58 to 3.86 g·kg-1 respectively. The contents of black carbon in corresponding fraction varied from 0.58 to 22.19 g·kg-1, 0.11 to 3.57 g·kg-1 and 0.07 to 0.87 g·kg-1,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organic carbon and black carbon were mainly presented in 2000-250 μm fraction.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linear or logarith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black carbon in corresponding fractions and whole soil, and the proportion of black carbon to organic carbon was 6%-35% in different soils. The data also suggested that the black carbon had a high relative content in <50 μm fraction of red soil, yellowish red and yellow soil, but in 250-50 μm fraction of meadow soil.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明晰不同林分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库特征,以期为平原沙土区土壤碳库的提高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江苏省平原沙土区丰县16年生杨树纯林、柳树纯林、杨柳混交林3种林分类型及相邻的撂荒地(对照)为对象,测定0~20、20~40、40~60、60~80、80~100 cm等5个土壤层次有机碳及活性组分和土壤酶活性,计算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并对土壤有机碳库特征和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1)3种林分类型及对照各土层有机碳含量和储量范围分别为1.03~5.88 g·kg−1和3.53~17.55 t·hm−2。与对照相比,0~100 cm土层,3种林分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了45.2%~82.2%。杨树纯林0~100 cm土层有机碳储量分别是柳树纯林、杨柳混交林和对照的1.23、1.24、1.83倍。(2)与对照相比,0~100 cm土层,3种林分类型的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分别提高了28.6%~48.0%、6.8%~9.7%和21.6%~33.4%。3种林分类型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显著高于100%(P<0.05)。(3)林分类型显著影响土壤蔗糖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P<0.05),杨柳混交林0~100 cm土层多酚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杨树纯林和对照(P<0.05)。(4)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库特征受多酚氧化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显著影响,有机碳含量和储量、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及碳库管理指数受蔗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影响,微生物生物量碳受蔗糖酶活性显著影响。冗余分析表明,土壤碳氮比和细根生物量是土壤有机碳库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论 平原沙土区营造人工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组分和有机碳库稳定性,杨树纯林提高土壤有机碳储量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海坨山不同林分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性质相关关系,为华北地区森林土壤碳库准确评价及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择不同5种典型林分(油松林、核桃秋林、蒙古栎林、针阔混交林、山杨林)分别设置3块标准样地,采集0~100 cm不同土层土样,并分析相关土壤理化性质,分析不同土壤理化因子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研究该林区不同林分土壤碳含量及密度的分配特征。 结果 不同林分类型下土壤各层次有机碳含量为9.35~50.25 g·kg−1,均值为27.42 g·kg−1。林分类型对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显著(p < 0.05),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由小到大排序:山杨林 < 针阔混交林 < 核桃楸林 < 蒙古栎林 < 油松林。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垂直变化趋势相同:从表层向下逐渐降低,表聚性明显,表层(A+AB)占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约57%。不同林分类型10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密度为21.4~76.6 t·hm−2,均值为45.7 t·hm−2。各林分间土壤总有机碳密度大小为:山杨林 > 核桃楸林 > 针阔混交林 > 蒙古栎林 > 油松林。单位cm厚度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垂直变化规律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相同,从表层向下逐渐降低,表层(A+AB)土壤有机碳密度占土壤总有机碳密度的35%~40%。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全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23~0.985),与土壤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r=−0.971~−0.996)。 结论 林分类型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垂直分配的重要因素之一,且其影响程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下降;仅山杨林下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黏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其它林分与黏粒含量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