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概况早产儿是指出生时胎龄未满37周的新生儿,其身体各器官构建和生理功能呈不同程度的不成熟,根据不同胎龄分为极早早产儿(28周)、早期早产儿(28~32周)、中晚期早产儿(32~37周)[1]。2010年全球大约有1490万婴儿早产,占所有活产婴儿的11.1%[2]。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妇幼司统计,我国早产发生率约为7%,每年约有120万早产儿出生。早产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  相似文献   

2.
当前如何降低早产儿、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率,提高其存活率与质量,是儿科医师关注的问题。我院新生儿科自2000年1月至2006年11月全部住院新生儿861例中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共107例,早产儿占住院新生儿12.4%,临床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全部病例为我院产科转入和来院就诊者,107例早产儿中男48例,女59例,胎龄<29周2例,29~32周6例,32~34周51例,34~37周48例(最小28 1周,最大36 4周),平均胎龄33.4周;出生体重900g1例,1300g2例,1350g2例,1400g3例,1500g~2000g52例,2000g~2450g47例,平均出生体重1920g。在本科室最早出生20min,最晚27h,平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不同胎龄新生儿气胸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探讨不良结局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二新生儿科住院并诊断气胸的新生儿临床资料,按照胎龄分为早产组和足月组,按照结局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比较各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气胸结局的因素。结果全部患儿150例,男101例,女49例(2.06:1),死亡14例(9.3%),院外出生103例(68.7%),单侧气胸123例(82.0%)。早产组60例,胎龄28~36周,出生体重624~4000 g,死亡5例(占早产组8.3%);足月组90例,胎龄37~42周,出生体重2650~4700 g,死亡9例(占足月组10.0%)。早产组胎膜早破≥24 h(26.7%)、出生时复苏(26.7%)、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30.0%)及诊断气胸前需机械通气(无创+有创)(56.7%)者比例明显高于足月组(12.2%、13.3%、3.3%及26.7%,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膜早破≥24 h(OR=1.230,95%CI 3.800~3.940,P<0.05)、需要机械通气(OR=2.491,95%CI 1.322~4.694,P<0.05)及气胸后发生肺出血(OR=36.846,95%CI 5.840~232.462,P<0.05)增加死亡风险;1 min Apgar评分≥7分(OR=0.157,95%CI 0.032~0.761,P<0.05)降低气胸死亡风险。结论新生儿气胸多发生于出生48h内,单侧为主;早产儿气胸多与围生因素有关;多种因素增加气胸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4.
我院 1992年 1月— 1997年 4月在新生儿科收治的 9847例患儿 ,其中死亡 10 9例 ,做尸检 5 9例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 72例 ,女 37例 ,其中足月儿 6 1例 (5 5 96 % ) ,早产儿 48例(44 0 4% )。住院治疗时间 :≤ 2 4h 6 1例(5 5 96 % ) ,1~ 3d 2 8例 (2 5 6 9% ) ,4~7d 13例 (11 93% ) ,>7d 7例(6 42 % )。1 1 1 患儿孕周、日龄及体重情况 见表 1。  从表 1可见日龄越小病死率越高。1 1 2 病死率与原发病的关系 见表 2。2 高危因素2 1 分娩后 1minApgar评分 0分 5例 ,2分 12例 ,4分 6例 ,6分 9…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医源性早产因素构成及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为医源性早产临床诊治提供流行病学资料。方法将2012年本院产科分娩的单胎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医源性早产组和自发性早产组。分析医源性早产因素构成,比较两组孕母情况、早产儿结局、疾病情况等。结果251例医源性早产儿中,晚期早产儿占79.7%,医源性早产因素前五位分别为胎儿宫内窘迫(23.1%)、母亲重度先兆子痫(20.7%)、前置胎盘(16.7%)、母亲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16.3%)和胎盘早剥(9.2%)。医源性早产组剖宫产率和母亲产后出血发生率均高于自发性早产组(94.4%比32.2%,6.0%比1.3%),早产儿出生体重低于自发性早产组[(2378±579)g比(2540±597)g],住院比例高于自发性早产组(51.4%比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早产儿住院患儿中,医源性早产儿组新生儿湿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电解质紊乱发生率高于自发性早产儿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低于自发性早产儿组(P<0.01)。结论对于医源性早产,重视孕期保健及产前检查,选择合适的孕周及分娩方式对母婴安全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
早产儿慢性肺疾病的高危因素和预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早产儿慢性肺疾病(CLD)的患病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方法统计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12年间收治的CLD患儿,总结患儿的出生体重、性别、有否围生期窒息、孕周、原发疾病、机械通气时间、用氧浓度、吸气峰压、呼吸暂停、并发症及预后。结果(1)12年间NICU收治的922例早产儿中,发生CLD52例,发生率为5·64%。出生体重1501~2500g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1001~1500g)和超低出生体重儿(≤1000g)CLD发生率分别为2·37%、12·09%和23·52%,有非常显著性差异(χ2=42·92,P<0·01)。(2)出生体重≤1500g,有围生期窒息,胎龄≤32周,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吸氧浓度≥60%,动脉导管未闭,呼吸暂停,气胸,感染是CLD的高危因素,而性别,吸气峰压与CLD无明显关系。结论早产儿CLD是由多种因素所致,需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 eonatal necrotizingenterocolitis,N EC)是新生儿时期多种原因所致的小肠、结肠局限性或广泛性坏死性炎症,临床上以早产儿发生率较高。但同卵双胎在肠道同一部位同时发生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者尚未见报告。现将我院两例早产同卵双胎患儿同时发生升结肠N EC病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病例1:G1P1L2,孕33+3周,于2005-2-28剖宫产。双胎之长子体重为1700g,身长42cm,头围29cm,生后1m in、5m in A pgar评分均为10分,2h后因早产收入院,胎龄评分34+4周,入院体查无阳性体征,入院诊断为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入院后给…  相似文献   

8.
023037进贤县中小学生贫血息病状况调查/徐贵文…//江西医学院学报一2002,42(2)一89~91 测定结果:农村和城区中小学生缺铁性贫血患病率分别为32.82%、18.41%。农村学生的患病率高于城区〔分~41.92,尸<。.001),且不同年龄组的农村学生患病率高于城区(P<0.05).13岁及以上年龄组贫血患病率高于其它年龄组(尸<0.01),不同性别的学生患病率无统计学差别(P>0.05)。表3参3(林榕) 023038国产盆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滚防治早产]L贫血的临床效果研究/赵志斌…//临床儿科杂志一2002,20(3)一1 56~159 将40例胎龄(34周的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两…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胎龄32周早产儿晚发型败血症与早产儿脑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住院的400例胎龄32周的早产儿围生期资料,于纠正胎龄足月时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并根据败血症发生情况进行分组比较。结果 400例胎龄32周的早产儿中,晚发型败血症79例(19.8%),其中血培养阳性45例(11.3%),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最多见病原体(33.3%)。MRI检查胎龄32周早产儿脑病发生率28.2%(113/400例),其中,晚发型败血症组早产儿脑病发生率36.7%(29/79例),无败血症组早产儿脑病发生率26.2%(84/321例),晚发型败血症组早产儿更易发生早产儿脑病(OR=1.759,95%CI:1.033~2.997,P=0.038)。结论与无败血症组早产儿相比,晚发型败血症组早产儿更易发生早产儿脑病,提示晚发型败血症可能是早产儿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的发生率、高危因素。方法对2010年1~12月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符合ROP筛查标准的早产儿,于生后4周或纠正胎龄32周开始由资深眼科医师开始行间接眼底镜检查眼底。结果 178例早产儿发生ROP11例,发生率为6.18%。对178例早产儿行单因素分析得出,胎龄、出生体重、窒息、机械通气、输血史、呼吸暂停、PDA与ROP的发生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生体重、吸氧、呼吸暂停及机械通气是影响ROP发生的主要因素。结论早产是ROP发生的根本原因,预防早产,防治早产儿的各种并发症、规范氧疗是预防ROP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产儿胆汁淤积症临床特征影响因素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新生儿科住院并诊断为胆汁淤积症的112例早产儿(病例组)临床资料,同时选取同期住院、相同数量、胎龄及出生体重与其相近的非胆汁淤积症早产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了解早产儿胆汁淤积症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探讨其对早产儿发育的影响。结果病例组112例,男女比例2.02∶1;胎龄25~36周,中位胎龄(四分位间距)30(28,31)周,胎龄<32周者占78%。出生体重440~3840 g,中位出生体重(四分位间距)1142(979,1300)g,出生体重<1500 g者占83%。病例组肠外营养时间、住院时间、开始肠内喂养时间、达全肠内喂养时间分别为37 d、62 d、5 d、37 d,对照组分别为23 d、45 d、4 d、22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中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动脉导管未闭、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发生率分别为16.1%、15.2%、91.2%,对照组相应疾病发生率分别为4.5%、6.1%、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发生胆汁淤积后体重增长速度8 g/(kg·d),对照组体重增长速度13 g/(kg·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肠外营养时间久是早产儿胆汁淤积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早产儿胆汁淤积症多见于超早和极早产儿或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胆汁淤积症促使发生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并延长住院时间;肠外营养时间久是早产儿胆汁淤积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043 5 5 4 早产 13 0例临床分析 /朱继文∥河北医药 .-2 0 0 4,2 6(5 ) .-4 15方法 :选取在我院分娩的 13 0例早产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早产的原因、分娩方式及新生儿的预后情况。结果 :干预性早产占 71% ,其次是胎膜早破 ,双胎妊娠、剖宫产率达 75 %。胎龄小于3 2周者新生儿病死率明显升高 ,在有规律进行产前检查的病例中 ,新生儿病死率明显下降。表 2参3 (原文摘要 )0 43 5 5 5 按摩治疗对促进早产儿体质量增长的效果观察 /王桂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 0 0 4,13 (10 ) .-12 83选择早产儿 86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 5 0例 ,对照组 3 …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3月1日至2016年2月29日江苏省9家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脑损伤早产儿(包括脑梗死、脑水肿、颅内出血、脑白质损伤及基底神经核损伤等)的临床资料。结果在9 239例早产儿中符合早产儿脑损伤者2 515例(27. 22%),其中男1 406例、女1 109例,平均胎龄(31. 2±2. 8)周,平均出生体质量(1 825.6±819.8)g。早产儿出血性脑损伤以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VH-IVH)多见,占67.57%;非出血性损伤以脑水肿(50.93%)及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37.94%)为主;PVH-IVH及PVL分级多集中于Ⅰ和Ⅱ级。脑白质损伤、基底神经核损伤、脑梗死、脑水肿以及颅内出血早产儿的胎龄、出生体质量、性别、Apgar评分以及分娩方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胎龄32周的患儿脑白质损伤比例较高;出生体质量1 500 g的患儿脑白质损伤、脑梗死、颅内出血比例较高,出生体质量在1 500~2 500 g的患儿基底神经核损伤、脑水肿比例较高;Apgar评分3分在脑梗死患儿中的比例较高,颅内出血患儿中较低;剖宫产在脑梗死患儿中比例较高。早产儿脑损伤的好转率为89.34%。结论出血性脑损伤以PVH-IVH多见,而非出血性损伤以PVL为主,PVH-IVH及PVL分级多集中于Ⅰ和Ⅱ级。低Apgar评分、小胎龄以及低出生体质量是各型早产儿脑损伤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早产的危险因素 ,同时研究其与早产儿颅内出血及肺透明膜病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将本院近 4年出生的 14 2 0例早产儿早产的危险因素分类排序 ,将 14 2 0例早产儿中颅内出血 (ICH)及肺透明膜病 (RDS)的发病率按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不同胎龄与体重的关系及相关的不同早产危险因素分类排序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32 0 2 2例活产婴儿中 ,早产发生率为 4 4 3% ,与早产有关的危险因素依次为多胎妊娠、胎膜早破、妊高症、胎盘异常、子宫因素、胎儿宫内窘迫等。②ICH为 6 7例 ,患病率为 4 71% ;RDS 88例 ,患病率为 6 19%。在RDS的患儿中有 9例同时发生颅内出血 ,占 10 2 2 % ,均为 2 8~ 32周出生。③宫内缺氧缺血是ICH和RDS的重要危险因素 ,胎膜早破也是ICH的危险因素。结论 早产的发生是多因素的 ,缺氧缺血与早产儿RDS及ICH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我国早产儿在出生后早期的营养状况和影响其生长的高危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 ,收集2005年1月1日至2006年6月30日10所医院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对影响早产儿生长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组间行X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结果入选对象1000例,收集合格调查表974份.中位胎龄32.6周,中位出生体重1732.2 g.开始喂养时间为2(1,3)d.早产配方奶喂养占77.0%,母乳+早产配方奶喂养占13.6%.肠外营养应用氨基酸占87.3%,开始使用时间为2.5(2,3)d;平均使用时间为11(6,17)d;应用脂肪乳剂占56.9%,开始使用时间为3(2,5)d;平均使用时间为12(7,18)d.住院期间总热卡达120 kcal/(kg·d)者占74.1%,达标日龄平均为(16.3±9.4)d;口服热卡达100 kcal/(kg·d)者占84.1%,达标日龄平均为(17.0±9.4)d.早产儿平均生理性体重下降幅度为出生体重的7.54%±4.7%,恢复体重日龄(10.92±5.10)d,住院期间平均体重增长速度(13.4±6.0)g/(kg·d).对696例单胎早产儿在出院时以相应胎龄的百分位数进行评价,分别有60.0%、58.9%、29.5%的早产儿其体重、身高和头围低于第10百分位,较出生时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结论出生体重小于第10百分位、开始喂养时间晚和体重增长速度慢是导致早产儿生后生长迟缓的危险因素.积极的营养支持策略对改善我国早产儿的营养状况及远期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超声检测VLBW早产儿胼胝体生长率,为早期评价和改善脑发育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120例胎龄小于33周早产儿,分为26~29+6周组(64例),30~32+6周组(56例),比较两组胼胝体生长率,分析胼胝体长度与小脑蚓部长度之间的关系,胼胝体生长率与临床因素的关系及其与智能发育之间的关系。结果 早产儿胼胝体生长率于生后2周下降,26~29+6周组患儿生后3周~、5周~及7周~纠正胎龄40周时胼胝体生长低于30~32+6周组(P< 0.05)。胼胝体长度与小脑蚓部长度之间呈性线正相关。小于胎龄儿(SGA)生后2周内胼胝体生长率较差(P< 0.05)。12例智力发育严重异常早产儿胼胝体生长率于生后3~6周低于非严重异常组;5例运动发育严重异常早产儿胼胝体生长率于生后3~6周低于非严重异常组(P< 0.05)。结论 早产儿生后2~6周胼胝体生长率下降,可使其发生神经运动发育严重异常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产儿早期神经发育趋势。方法随访早产儿及足月儿于12、24月龄时(早产儿为校正年龄),以Bayley婴幼儿发育量表评估的智力发育指数(MDI)及运动发育指数(PDI)的差异。结果 12月龄时,出生胎龄32周、32~33~(+6)周、34~36~(+6)周早产儿各组与足月儿组之间按校正年龄(CA)的PDI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0);足月儿和出生胎龄34~36~(+6)周组按实际年龄(UCA)的MDI和PDI得分均高于32周和32~33~(+6)周组,足月儿组的PDI得分高于34~36~(+6)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出生体质量早产儿与足月儿组之间按CA的PDI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6),≥2 500 g早产儿及足月儿组按UCA的MDI和PDI得分高于出生体质量1 500 g、1 500~1 999 g及2 000~2 499 g早产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4月龄时,按UCA的MDI得分足月儿组高于出生胎龄32周、32~33~(+6)周、34~36~(+6)周早产儿组,也高于出生体质量1 500 g、1 500~1 999 g及2 000~2 499 g早产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 500g早产儿组按UCA的MDI曲线呈下降趋势,而按UCA的PDI曲线呈明显上升趋势。结论早产儿CA12月龄、24月龄时神经发育基本达同龄足月儿水平。  相似文献   

18.
073050162例早产原因及对母婴影响的分析/王丽红…∥中国妇幼保健.-2007,22(6).-752~753孕期母亲是否产前检查及胎膜早破与早产有关(P<0.01),差异非常显著;不同孕周2组早产对母亲影响无差异(P>0.05);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死亡及新生儿窒息,差异非常显著(P<0.01)。表4参4(林榕)073051NICU出院早产儿1岁时神经发育预后及干预依从性对其的影响/张国庆…∥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7,9(3).-193~197210例患儿智能发育测试(CDCC)评分正常、临界和异常者分别为123例(58.6%)、61例(29.0%)和26例(12.4%),共有精神发育落后儿18例(8.6%)和脑…  相似文献   

19.
早产儿肺功能测定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呼吸系统疾病是早产儿最常见疾病之一。肺功能测定是判断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疾病的严重程度 ,鉴别呼吸系统疾病性质 ,评价药物疗效 ,指导呼吸机参数调整的重要手段。本文对 5 0例健康早产儿进行了肺功能主要指标测定 ,希望能为临床提供正常参考值 ,以利于早产儿呼吸功能的判定。  研究对象 :来自 2 0 0 0年 8月至2 0 0 1年 2月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院新生儿科病房收治的出生体重 15 0 0~ 2 5 0 0g的早产、适于胎龄儿 5 0例。男2 6例 ,女 2 4例。胎龄 (3 4 3± 1 4)周 ,出生体重 (2 0 86± 2 66) g ,受试体重(1993± 2 79)g ,…  相似文献   

20.
早产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3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早产儿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高危因素、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特点,探讨早产儿VAP的防治措施.方法 对采用机械通气(MV)治疗的80例早产儿(MV时间均≥48 h;男38例,女4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早产儿VAP的发生率,探讨其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MV时间、插管次数与VAP发生率的关系.早产儿隔日均应用无菌一次性吸痰管吸取下呼吸道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及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80例早产儿发生VAP 35例,发生率43.8%.男女VAP发生率(42.1% vs 45.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12 P>0.05).胎龄≤32周与>32~37周的早产儿VAP发生率(55.6% vs 28.6%)、体质量≤1 500 g与>1 500~2500 g的早产儿VAP发生率(66.7% vs 18.4%)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χ2=9.23,14.57 Pa<0.05).MV时间48~72 h与>72 ~96 h 、>96 ~218 h的早产儿 VAP发生率(32.7% vs 58.9%,87.5%)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8.56 P<0.05).插管<3次与>3次的早产儿VAP发生率(28.3% vs 90.0%)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8.69 P<0.05).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对头孢西丁、阿米卡星及环丙沙星等敏感;革兰阳性菌均对万古霉素敏感.结论 胎龄、出生体质量、MV时间、插管次数是早产儿发生VAP的高危因素,在控制原发病的基础上,应尽早拔管撤机,缩短MV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