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临床及CT、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24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CT、MRI表现特点,着重观察其部位、大小、形态、边缘、CT密度或MRI信号、强化形式等。结果:24例均为中老年男性,20例有嗜烟史。24例CT和MRI共发现56个病灶,其中单发9例,多发15例。49个病灶位于腮腺浅叶,7个病灶跨叶,32个病灶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极。病灶长径0.3~4.6cm,平均长径约2.9cm。53个病灶包膜完整,边缘清楚。30个病灶呈实性,26个呈囊实性,囊变区呈裂隙状或分隔状。实性部分CT表现为密度均匀肿块,增强多呈中度至明显强化。MRI平扫病灶信号均匀或不均匀,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多呈早期明显强化、延迟期强化减低。部分病灶可见血管包绕或小血管穿行,邻近下颌后静脉受压推移。结论:腮腺腺淋巴瘤的临床和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分析其CT和MRI表现并结合临床资料,可为诊断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CT、MRI表现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CT、MRI表现。结果 24例腮腺腺淋巴瘤共发现37个肿瘤(单侧单发13例,单侧多发6例.双侧多发5例),其中30个(81.1%)位于腮腺浅叶和后下象限。肿瘤一般呈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整,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囊变区呈类圆形液性密度灶;T1WI呈低信号,T2WI及压脂T2WI呈低、高混杂信号,囊变区呈明显的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后表现为早期轻中度强化。结论腮腺腺淋巴瘤有一定的临床和影像特点.根据其发病年龄、性别、部位及影像学表现,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Warthin瘤)的CT及MRI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腮腺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12例行CT平扫,其中10例行增强扫描;2例行MRI平扫,其中1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14例共22个病灶,单侧多发3例,单侧单发9例,双侧单发2例且其中1例为术后14年对侧再发。16个(72.7%)病灶或病灶主体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极,长径0.8~5.0cm,平均长径(2.3±1.3)cm,病灶呈圆形或卵圆形;19个(86.4%)病灶边缘光整,3例单发病灶边缘模糊,手术证实合并感染。12例(共18个病灶)CT平扫14个(77.8%)病灶密度均匀,4个(22.2%)病灶密度不均匀;10例(共15个病灶)增强扫描7个(46.7%)病灶呈明显强化,5个(33.3%)病灶呈中度强化,3个(20%)病灶呈轻度强化。3个病灶可见边缘线样强化。MRI上肿瘤呈均匀或不均匀信号,T1WI呈低信号,T2WI呈中等或高信号;平扫包膜呈环状低信号,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结论中老年男性,病灶位于腮腺后下极,边缘清晰,明显强化,特别是双侧或多发病灶,并有吸烟史者,应首先考虑腮腺腺淋巴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Warthin瘤)的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表现,以提高术前诊断准确性。方法对手术病理证实的29例腮腺腺淋巴瘤的术前MRI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27例,女性2例。年龄42~85岁,平均(62±8)岁。结果 29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中共发现54个肿瘤(单侧单发20例,单侧多发4例,双侧多发5例),其中36个(67%)位于腮腺浅叶和中下极,无单独发生于深叶的病灶。肿瘤一般呈类圆形、椭圆形或浅分叶状软组织结节或肿块,边缘光整、大部分可见包膜(50个),病灶小者信号较均匀、较大者信号混杂,T1WI大部分低信号,T2WI及压脂T2WI高低混杂信号、灶周及部分病灶内见留空血管影,增强后实质成分表现为较明显强化,且大部分早期强化、延时期减退。其中19例可见囊变,囊变区呈类圆形液性信号影,囊变区呈明显的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结论腮腺腺淋巴瘤有一定的临床和影像特点,根据其发病年龄、性别、部位及影像学表现,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腮腺腺淋巴瘤的CT、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Wartthin瘤)的CT、MRI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活检病理证实的12例腮腺Warthin氏瘤的CT、MRI的影像学表现.结果:12例腮腺Warthin瘤均为单侧发病,男性10例,女性2例,50岁以上8例(66.7%).单发9例,多发3例,共16个病灶,其中9个(56.3%)病灶位于腮腺后下方.病灶呈圆形、椭圆形及分叶状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整,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囊变区呈类圆形液性密度灶;MRI T1WI病灶呈低信号,脂肪抑制T2WI呈高信号,囊变区呈更长T1、长T2信号,大多表现为早期轻中度强化.结论:根据腮腺Warthin瘤的发病年龄、性别、部位及影像学表现,有助于该病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涎腺腺泡细胞癌(ACC)的影像学特征,提高该病影像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014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ACC影像学表现。影像学上分析病变的形状、境界、密度或信号及增强后表现MRI特点。结果腭部2例(左右各1例),腮腺14例(左腮腺6例,右腮腺8例),均位于腮腺浅叶。根据其密度或信号及成分特点分实性单结节型、实性多结节型、单囊型、多囊型,肿瘤信号多不均匀,主要呈CT低密度,MRI表现T1WI压脂多为等信号,T2WI压脂多为等略高信号,增强扫描除1例无明显强化外,余肿瘤实性部分均呈中度至明显强化。结论 ACC表现多样,但MRI表现尚有一定特征性,老年女性患者,囊实性肿块,T2WI压脂序列呈"灰色"信号,浸润表现,应考虑到该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腮腺良性肿瘤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27个病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良性肿瘤患者的MRI资料,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23例中多形性腺瘤9例,腺淋巴瘤8例(12个病灶),囊性淋巴管瘤3例,血管瘤、基底细胞腺瘤和脂肪瘤各1例。肿瘤大部分形态较规则,与正常腮腺组织分界清;9例多形性腺瘤中7例位于腮腺浅叶,2例位于深叶;于T_1WI上呈等信号,T_2WI上呈高信号,增强后有较明显强化。8例腺淋巴瘤在T_1WI上呈稍低信号,T_2WI上呈等低信号,增强后轻度强化。3例囊性淋巴管瘤均呈多房囊性病灶,形态不规则。1例血管瘤信号不均匀,呈明显长T_1、长T_2信号,静脉注射Gd-DTPA后病变强化明显,并可见异常增粗的血管结构。1例基底细胞腺瘤,来源于腮腺深叶,T_1WI呈欠均匀等低信号,T_2WI呈明显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呈轻中度强化。1例脂肪瘤在T_1WI及T_2WI上均表现为明显高信号。本组病例MRI定位和定性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5.7%和82.6%。结论:腮腺良性肿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MRI在腮腺良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沈耀  方军  李强  李盛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2):207-209,213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CT双期增强的影像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手术及组织病理学证实的17例腮腺腺淋巴瘤增强前后的CT表现,观察病灶的部位、形态、大小、密度、边界、强化程度及方式。结果 17例腺淋巴瘤单侧单发12例,单侧多发2例,双侧发病3例,共22个病灶,其中16个(72.7%)病灶位于腮腺后下象限;病灶多呈类圆形、椭圆形或浅分叶软组织影,边界清晰,密度均匀(15个)或不均匀(7个),不均匀者见囊变区;CT双期增强扫描,早期病灶实性部分CT值上升约30~68HU,其中12个(54.5%)病灶见包绕血管和(或)血管贴边征;晚期15个(68.2%)病灶强化减退,CT值下降约10~35HU,多呈"快进快出"表现,囊变区无强化。结论腮腺腺淋巴瘤的CT双期强化方式有一定特征性,结合发病年龄、性别、部位等特点可提高诊断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腮腺Warthin瘤的CT及MRI表现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1例腮腺Warthin瘤患者的CT和MRI表现,分析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数目、CT密度、MRI信号及强化特点。结果:31例患者共43个病灶,单发20例,多发11例;74.4%(32/43)的病灶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极;95.3%(41/43)的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90.7%(39/43)的病灶边缘清楚;33个病灶呈实性,10个呈囊实性。CT增强扫描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动脉期实性部分呈不同程度强化,CT值增加(42.3±17.1)HU;静脉期强化程度减低,CT值增加(25.4±9.8)HU。MRI平扫信号均匀或不均匀,T1WI呈等、稍低或稍高信号,脂肪抑制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或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实性部分多呈明显强化(6个),静脉期强化程度减低。其中25个病灶内可见小血管通过或包绕。结论:腮腺Warthin瘤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性别、年龄、病变部位,有助于术前作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RI对腮腺腺淋巴瘤的表现特征的显示。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腮腺腺淋巴瘤的影像资料。结果 (1)17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中男16例,女1例,50岁以上者13例。9例病灶单发,8例多发,共32个病灶,病灶中心位于腮腺后下象限者18个(56.25%),形态呈类圆形28个(87.5%),分叶4个(12.5%),边缘清楚31个(96.88%),边缘模糊1个。(2)和肌肉相比,病灶在快速自旋回波(FSE)T1WI显示为等、稍高、高信号的数目分别占5/32个(15.625%),25/32个(78.125%),2/32个(6.25%);FSE T2WI及T2WI脂肪抑制序列呈中等高信号,数目分别为17/32个,15/32个;2/32个,30/32个;FSE T1WI信号均匀31/32个,FSET2WI及T2WI脂肪抑制序列信号不均匀者32/32个,小囊变区18/32个(56.25%),32个病灶均显示低信号包膜;(3)增强轻度强化比率31.25%,中度强化31.25%,明显强化37.5%;(4)17例中,误诊为混合瘤4例,2例笼统诊断为良性肿瘤,余11例均正确诊断为腺淋巴瘤。结论中年以上的男性,MRI发现腮腺浅叶的后下象限具有良性肿瘤病灶特征,平扫各序列显示有低信号包膜,在FSE T1WI,FSE T2WI及FSE T2WI脂肪抑制序列信号特征多为稍高/中等高/高信号。采用FSE T2WI脂肪抑制序列观察到内部有小囊变区,强化多为中等或明显强化,且病灶多发时,诊断时应首先考虑腺淋巴瘤可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BCA)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腮腺BCA的CT和MRI表现。10例中男3例,女7例;右侧腮腺4例,左侧6例。结果:10例肿瘤均为单发,肿瘤最长径平均为2.4cm。10例肿瘤中不规则形或深分叶状2例,圆形或类圆形8例;边缘均光滑清楚。MRI检查2例,表现为长T1、短T2信号实性肿块,伴稍低信号包膜,增强扫描后病灶呈均匀明显强化。CT检查8例:6例呈实性,2例呈囊实性、内有大片液化囊变,实性部分明显强化。结论:腮腺BCA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头颈部孤立性纤维瘤(SFT)的影像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头颈部 SFT 患者的 CT 和 MR 表现。10例均行 CT 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2例行 MR 检查。结果10例病灶均表现为孤立的肿块,最大径20~115 mm,中位最大径约35.5 mm。肿瘤发生于眼眶2例、鼻腔鼻窦4例,腮腺、面颊、锁骨上区及枕部各1例。病变边界清楚8例、模糊2例,呈椭圆形7例,分叶状3例。CT 平扫呈等或稍低密度,其中4例密度均匀,6例密度不均匀(2例见多发囊变区,1例见结节状钙化灶)。增强后9例呈明显均匀(n=3)或不均匀(n=6)强化,1例呈轻度均匀强化。CT 双期增强强化模式包括快速强化缓慢廓清8例、快速强化快速廓清1例和延迟强化1例。与脑实质相比,T1 WI 呈均匀等信号1例,等、低混杂信号1例;T2 WI 呈均匀等信号1例,等、高混杂信号(多发囊变)1例;增强后分别呈均匀和不均匀显著强化。结论头颈部不均匀的富血供肿瘤要考虑到 SFT 的可能。瘤体 T2 WI 与脑实质相比呈等或稍低信号,CT 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双期增强呈快速强化缓慢廓清的强化模式可能是有诊断价值的影像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膜后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的CT、MRI表现特点,提高其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14例,回顾性分析其CT、MRI表现及病理学特点.结果:右侧5例,左侧9例.大小2.3 cm×2.5 cm×2.6 cm~17.6 cm×23.8 cm×14.5 cm.肿块以囊实性为主,以囊性为主者3例,以实性为主者7例,基本呈实性者4例,未见完全囊性病灶.CT平扫表现为等或等低混杂密度灶,边缘清楚,实性部分密度与腹主动脉相近,CT值约为38.5~49.3 HU,囊性部分CT值平均约为18.9 HU.MR检查囊性部分呈长T1长T2异常信号,实性部分呈等T1长T2异常信号.增强扫描后动脉期表现为明显不均质强化肿块,囊性部分无强化,实性部分CT值约为69.5~117.3 HU.门静脉期CT值峰值略下降,信号降低,实性肿块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CT值约为64.7~103.5 HU,平均77.8 HU.延迟期实性部分密度、信号逐渐下降.结论:腹膜后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有一定的CT、MRI表现,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能得出比较准确的诊断结果.  相似文献   

14.
朱娟  李葆青  张宁   《放射学实践》2012,27(10):1073-1078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的CT增强特点及其病理基础,提高对不同病理类型腮腺肿瘤的影像特征认识。方法:搜集本院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的CT检查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均行64排螺旋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分析肿瘤的CT增强特征,测量平扫和双期增强的CT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类型腮腺肿瘤平扫均为等或稍低密度结节,其中腺淋巴瘤平扫密度最高,腺淋巴瘤和基底细胞瘤可见明显的囊变。增强特点:多形性腺瘤表现为缓慢持续强化,腺淋巴瘤表现为早期显著强化及快速流出,基底细胞瘤表现为早期显著持续强化,恶性肿瘤表现为延迟显著持续强化;腺淋巴瘤的动脉期CT值明显高于较其他类型的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类型肿瘤静脉期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腮腺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基底细胞瘤及恶性肿瘤各有其不同的强化特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动态增强特点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MRI在巨大子宫肌瘤的诊断价值及巨大子宫肌瘤的CT、MRI特征。方法:回顾性总结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巨大子宫肌瘤患者的CT和MRI表现,并将CT和MRI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肿瘤直径在15~20 Cm者8例,20~25cm者6例,25 cm以上者4例。11例位于浆膜下,7例位于肌壁间,黏膜下型无。12例CT检查5例为实性肿块,边界较清晰,平扫密度均匀,与子宫肌密度相当或偏低,7例为混杂密度灶,内可见玻璃样变性及坏死、囊变或黏液样变性,增强扫描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原低密度区不强化,1例为囊性低密度,增强扫描囊壁强化,其内无强化;6例MRI表现为肿块包膜完整,与周围脏器分界清晰,T_1WI为等或略低信号,T_2WI为中等信号,其内可见不规则高信号,注射Gd-DTPA后肿块明显强化,其内见不规则不强化灶,显示包膜更清晰,无强化。结论:CT、MRI可显示巨大子宫肌瘤较具特征的征象,特别是MRI有较好的软组织分辨力,可多方位成像,加上脂肪抑制技术,有利于显示肿块的成分与包膜,对诊断有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和MRI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和MRI的影像特点(6例CT检查,3例MR检查).9例中男4例,女5例,中位年龄58岁(40~79岁).对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CT密度或MRI信号及强化形式进行分析.结果 9例患者均为单发肿瘤,8例位于腮腺浅叶,1例位于腮腺深叶.9个肿瘤中7个为类圆形,无分叶;2个为长椭圆形,有浅分叶.9个肿瘤边缘均光滑清楚;MR检查3例,2个肿瘤周边见T2wI低信号的包膜,1个肿瘤周边见一较薄的T2WI高信号环.3个肿瘤MRI均表现为长T1、短T2信号,增强后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内见裂隙样、小片状低信号,并出现延迟强化,1例见壁结节;CT检查6例,平扫肿瘤均表现为低密度,其中4个肿瘤CT强化共同特点均为薄壁环形强化,且有大小不等的壁结节,肇结节呈中~重度强化(平均CT值增加为65.5 HU),另外2个呈均匀中度强化.结论 老年女性患者腮腺浅叶内单发边界清楚病灶,CT增强表现为薄壁环形强化且有壁结节,MRI表现为长T1、短T2信号,强化内见裂隙样、小片状低信号且出现延迟强化,要考虑基底细胞腺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对腮腺腺淋巴瘤的论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腺淋巴瘤患者的CT特点,分析病灶部位、数目、形态、大小、密度以及强化程度。结果:13例患者中位于单侧单发9例,单侧多发2例,双侧多发1例。居浅叶8例,深浅叶同时受累3例,深叶1例;肿瘤均呈圆形或类圆形,病灶最大径1.6~4.8cm,平均2.5cm。密度均匀4例,密度不均8例,伴囊性变者3例,增强后实性部分均有不同程度强化。结论:对于年龄〉50岁的男性患者,腮腺后下极出现单发或多发无痛性肿块,边界清晰,内部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后实性部分早期明显强化,可考虑为腮腺腺淋巴瘤可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脏单发囊性转移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分析14例肝脏单发囊性转移瘤的CT(5例)和MRI(9例)表现。结果肝左叶5例,右叶9例。2例包膜下转移瘤呈扁丘形,其余12例呈圆形或类圆形。肿瘤直径0.7~5.5cm,平均2.7cm。病灶表现为均匀薄壁型2例,均匀厚壁型2例,不均匀厚壁型7例和分隔型3例。病灶的囊壁和分隔CT平扫呈低密度,MRI T1WI呈低信号,MRI T2WI呈高信号、无钙化。12例有强化,3例延迟增强MR扫描呈现外周冲洗现象。病灶囊内部分为水样密度或信号、无强化,3例有液平。病灶通常不伴肝硬化、门静脉栓子以及胆道扩张,但有时同时显示肝外原发肿瘤或者腹部他处转移灶。结论肝脏单发囊性转移瘤具有一定的CT和MRI特征,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此类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