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为探讨P波离散度对心房颤动(房颤)的预测价值观察.方法观察5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组)的P波离散度,并和50例健康人(对照组)作对比分析.结果阵发性房颤患者的P波离散度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阵发性房颤病人的P波离散度≥40ms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波离散度≥40ms是预测房颤发生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体表心电图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心房颤动之间的关系。方法 观察测量5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P波最大时限,P波离散度并与50例正常对照组做对比分析。结果 房颤组与对照组P波最大时限,P波离散度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P波离散度是预测房颤的一个可靠无创的体表心电图新指标。  相似文献   

3.
阵发性房颤患者P波离散度(Pdisp)增加,可以作为预测心房颤动的特异性指标。本组通过观察冠心病患者的阵发性房颤的发生与无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冠心病患者的P波时限和Pdisp的比较,观察Pdisp增加冠心病患者的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情况。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及扩心病合并有阵发性房颤患者P波离散度(pdisp,Pd)、P波最大时限(Pmax)对扩心病患者合并阵发性房颤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扩张型心肌病患者112例,按有无房颤分为两组:I组为扩心病合并有阵发性房颤病史的患者;Ⅱ组为单纯原发性扩心病和继发性扩心病患者,测量各组的Pd及Pmax,评估其对扩心病患者合并阵发性房颤的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I组与II组Pd和Pmax增大(45.3±12.7、121.5±16.3、24.7±10.5、107.3±10.3),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Ⅰ组Pd明显增大,Pmax持续时间、Pd与LAD大小呈正相关,即随着心房的扩大,Pmax在Ⅰ组明显>Ⅱ组(P<0.05)。[结论]Pd作为房颤的心电图预测指标,具有无创、简便、比较可靠的特点,可作为预测扩张型心肌病合并阵发性房颤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P波离散度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房性心律失常之一,不仅好发于心脏病患者,而且随着年龄增长,正常人群房颤的发病率也呈增多趋势。P波离散度是近年提出的一种预测房颤和房性心律失常的无创性心电检查方法,是心房非均质性电活动的标志,它的增加与心房颤动的发生和复发相关。测量P波离散度,尤其是将P波离散度与P波最大时限结合观察,对心房颤动的预测具有很高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心房结构改变以及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关系,以了解它们预测高血压患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意义。方法:58例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及50例老年单纯高血压患者全部同期完成彩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及12导联体表心电图检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P波离散度(Pd)、最大P波时限(Pmax)及左心房内径(LAD)。结果: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的P波离散度、最大P波时限和左心房内径均明显高于高血压病不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波离散度和最大P波时限可作为预测老年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的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黄维军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8):19-20,59
目的评价P波离散度及左房内径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发生房颤的预测价值。方法 42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按是否伴有房颤分为房颤组(n=20)和无房颤组(n=22),分别测量两组患者的心电图P波最大时限、P波最小时限并计算P波离散度,同时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房内径,对这些指标进行两组间的比较。结果房颤组较无房颤组P波最大时限、P波离散度及左房内径明显增加(P0.01);房颤组与无房颤组患者比较,心电图P波最大时限140ms、P波离散度40ms、左房直径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P波最大时限140ms、P波离散度40ms和左房直径增大是预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并发阵发性房颤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8.
陈园频 《广西医学》2001,23(2):269-270
目的 :探讨 P波离散度 (Pdisp)与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体表心电图测定 4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在转复成窦性心律时的 P波离散度 ,并与 46例健康体检者 (对照组 )对比分析。结果 :46例阵发性房颤组的 Pdisp为 (5 2± 10 ) ms,其中 Pdisp≥ 40 ms者为 42例 (91.3%) ;46例对照组的 Pdisp为 (2 8± 7) m s,其中 Pdisp≥ 40 ms为 5例 (10 .8%)。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P波离散度是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一个可靠的指标 ,当 P波离散度≥ 40 ms时预测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波离散度改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P波离散度改变规律。方法 观察 3 4例高血压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 (房颤组 )的最宽P波 (Pmax)和P波离散度 (Pdisp) ,并与 3 9例无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高血压病患者 (对照组 )对比分析。结果 房颤组的Pdisp为 5 1± 11ms ,其中Pdisp≥ 40ms为 2 9例 (85 .2 9% ) ;对照组的Pdisp为 3 6± 9ms ,其中Pdisp≥ 40ms为 5例 (12 .82 %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结论 Pdisp是预测高血压病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的可靠指标 ,当Pdisp≥ 40ms时预测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 观察测量30例阵发性颤动患者P波离散度和P波最大时限,并与无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相比较。结果 阵发性心房颤动组P波离散度和P波最大时限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P波离散度是预测心房颤动的一个体表心电图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波变化对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预测价值。方法:测量20例PAF患者最大P波时限(Pmax),P波离散度(Pdisp),并与无PAF的对照组比较。结果:阵发性房颤组Pmax、Pdisp均高于对照组,差别有显著性(P≤0.01)。以Pmax≥120ms为标准,预测房颤的敏感性为77.6%,特异性为82.4%,准确性为79.1%,以Pdisp≥40ms为标准,预测房颤的敏感性为80%,特异性为87.2%,准确性为84.1%;联合Pdisp ≥40ms和Pmax≥120ms,则预测房颤的敏感性为74%,特异性达90.3%,准确性为83.1%。结论:Pmax及Pdisp是一个可用于预测PAF的心电图指标。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对Q-T离散度研究证实.Q-T离散度可作为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指标.将Q-T离散度引伸到心房,产生了P波离散度(Pd)的概念.它是指同步记录的12导联心电图不同导联P波最大时限与最小时限间的差值。1998年Dilaveris等首先提出了以Pd评估心房内非均质性电活动,并认为它是预测心房颤动的敏感指标.近年来国内的很多研究报道也支持该观点,但某一疾病群体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与Pd的关系的研究少见报道。高血压病是最易并发心房颤动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高血压病伴发心房颤动患者发生栓塞性并发症如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明显增加。为此.我们观察了有阵发性心房颤动高血压病患者的Pd,并与无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高血压病患者比较,以探讨Pd能否预测高血压病患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方法79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观察组(39例合并阵发心房颤动患者)和对照组(40例高血压病不伴心房颤动患者),记录全部病例的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测量P波最大时限(Pmax),P波最小时限(Pmin)及P波离散度,左房直径(LA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观察组P波离散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Pmin和LVEF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左房直径2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别(P〉0.05)。单变量分析显示Pnlin.P波离散度和LVEF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但多变量分析显示仅P波离散度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具有独立的预测价值。结论P波离散度可以识别高血压病患者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高危人群。高血压病患者易发生心房颤动。心房颤动的发生与心肌肥厚,心肌缺血和纤维化.心室顺应性减退,左房扩大导致心房肌电生理紊乱有关。心房颤动可使外周动脉栓塞、心功能减退。因此早期确定高血压病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对选择预防措施和治疗对策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探讨P波时限和P波离散度是否能作为高血压病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Pwd)和P波最大时限(Pmax)对老年高血压病并发阵发性房颤的预测价值。方法86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两组:Ⅰ组(高血压病并阵发性房颤组)41例和Ⅱ组(高血压病不伴房颤和其它房性心律失常组)45例。两组患者均行标准12导联心电图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均测量最大P波时限、最小P波时限,计算P波离散度。结果Ⅰ组P波最大时限、P波离散度、左房内径与Ⅱ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1,P〈0.05);Ⅰ组Pwd≥40ms的阳性率为80.49%,Ⅱ组Pwd≥40ms的阳性率为26.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24.91,P〈0.01);Ⅰ组Pmax≥110ms的阳性率为68.29%,Ⅱ组Pmax≥110ms的阳性率为24.4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16.64,P〈0.01)。结论Pwd、Pmax对老年高血压病人是否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是简单可靠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P波离散度对持续性房颤、阵发性房颤3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表明,心房内不同部位电活动的不均匀性可引发房颤,而体表心电图P波的离散度可反映心房内电活动的不均匀性,并提出该指标可用于预测阵发性房颤的发生,但对持续性房颤的预测价值尚无报道。为进一步探讨该指标对阵发性房颤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对持续性房颤的预测价值,对我院1996-2000年收治的发作前有常规心电图记录的12例持续性房颤病人和20例阵发性房颤病人进行了P波离散度的回顾性测定,并随机抽取20例无房颤病人(且无房颤常见的易患因素)的常规心电图P波离散度的测定作相互对比,以期客观地评价P波离散度的临床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体表心电图检测研究P波离散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检测68例冠心病并发阵发性房颤患者(观察组)的P波最大时限、P波离散度,并与42例冠心病无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两组各20例患者的左房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的变化。结果 P波最大时限和P波离散度观察组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左房内径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左室射血分数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P<0.05) 结论 P波最大时限和P波离散度可作为预测冠心病并发阵发性房颤最简单的心电图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高血压病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波离散度(pd)及心房颤动发生率的影响,探讨其预防心心房颤动动的疗效。方法:将107例高血压病伴阵发性心心房颤动动的患者随机分为替米沙坦组(52例)及对照组(55例)。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最大P波时限(Pmax)、Pd均较治疗前下降,但替米沙坦组比对照组的Pmax、Pd下降的更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替米沙坦能够降低高血压病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P波离散度,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P波离散度预测特发性阵发性房颤的价值。方法  5 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心电图 ,测量最大P波 (Pmax)和最小P波 (Pmin) ,求两者之差 ,即P波离散度 (Pdis)。结果 阵发性房颤患者与对照组比较 ,Pdis延长 ,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Pdis显著增大是预测阵发性房颤的一种有价值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9.
陆炜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3):58-59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Pd)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房颤动的临床预测与辅助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科2009年1月~2010年12月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60例,按有无阵发性心房颤动分为观察组35例(有阵发性心房颤动)和对照组25例(无阵发性心房颤动);测量两组的最大P波时限(Pmax)、最小P波时限(Pmin)、P波离散度(Pd=Pmax—Pmin),并计算Pd≥40ms、Pmax≥120ms时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两组最大P波时限(Pmax)、P波离散度(Pd)、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左心房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Pd≥40ms时预测急性心肌梗死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灵敏度为87.6%、特异度为90%、阳性预测值91.3%;Pmax≥120ms时的灵敏度为83.7%、特异度为85%、阳性预测值87.3%。结论我们可以将Pmax、P波离散度联合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是否发生心房颤动的预测,这有助于临床辅助诊断和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真正提高患者的预后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20.
雷米普利对房颤复律后患者P波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到目前为止,已有很多临床研究证明了P波离散度(Pd)与房颤之间的相关性,Pd能有效地预测房颤的发生。Pd≥40ms时,预测房颤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超过80%,阳性预测准确度为85%。心房颤动的发生及维持的主要机制为心房的解剖学及电学重构,反映到体表心电图上,则表现为P波时限延长和Pd加大。因此,通过药物治疗,如能缩短P波时限和减小Pd则可能减小房颤转复窦性心律后复发的机会。本观察旨在探讨雷米普利对于非瓣膜病持续性房颤转复窦性心律后并服用胺碘酮的病人的P波时限和Pd的影响,从而确定雷米普利对房颤复发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