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苏颖 《吉林中医药》2014,(1):12-14,73
刘温舒,北宋哲宗文官朝散郎,任大医学司业。于北宋元符二年即公元1099年撰《素问入式运气论奥》3卷。该书阐述五运六气之理,解惑分图,推究五运六气的本源,是五运六气研究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传承五运六气之学、运用图表概释运气规律、引经据典阐述天地造化之理等3个方面的研究表明,《素问入式运气论奥》是中医运气学史上的重要著作。其对于研究天地阴阳变化之理,探索自然规律的恒动性与规律性,解释五运六气经典问题具有重要价值。其中还有很多重要的观点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运气学说以阴阳五行为核心,以六气、三阴三阳等理论为基础,运用天下地支为符号来阐述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  相似文献   

3.
通过解读古代医家"随机达变、因时制宜"的运气观,以及分析现代有关气候和疾病不单受时间因素,同时亦受地理因素影响的研究结果,应该充分肯定疫病与气候密切相关这一学术思想的正确性,并以此作为预测疫病发生、流行和发展变化的基本出发点;同时综合考虑时间和地理因素对气候和疾病的影响,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五运六气学说。  相似文献   

4.
李星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9):1905-1906
平衡的规律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平衡的观点是中医理论的主要观点,运气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运气学说的平衡论思想是平衡观点的重要体现,是对自然界平衡规律的重要认识,亢害承制是运气平衡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癸巳年(2013)运气特点及疾病防治要点.方法:从该年五运及六气客主加临推演.结果:癸巳年无论从五运或六气客主加临推演,均主正常气候,上半年风气主事,下半年少阳相火在泉,火气主事.结论:运气结合,风气和火气为全年气象的主要特征,并提出自初气至终气发病的临床特点及治法、方药、预防重点.  相似文献   

6.
运用五运六气相关理论,通过运算而推演出近10年气候变化情况,与闽西地区实际气候表现相比对,计算符合率并研究其符合情况。运气理论推算与10年实际气候比对结果显示,中运为4年相符,相符率40%,3年基本相符,相符率30%,3年不符,比率为30%;10年60气相符情况为:25气相符,比率41.667%,22气基本相符,比率为36.667%,13气不符,比率为21.667%。表明五运六气理论推演气候变化与实际情况相符率较高,对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据《洛杉矶时报》报道,同样体重的人,梨型身材可能比苹果型身材的人更健康。因为脂肪累积在下半身,与累积在上半身与腹部比较起来,后者(苹果型身材)对身体所带来的健康危险可能更大。  相似文献   

8.
李磊 《国医论坛》2013,(3):56-58
本文分析整理了《素问遗篇》中的运气针法,将其归纳为间气升降失常针法、司天迁退失常针法、司天在泉刚柔失守针法和脏虚迁正失常针法四种。认为运气针法把运气学说和时间治疗紧密结合在一起,深刻体现了古代医家试图全面把握人体生命现象的睿智和努力;认识《素问遗篇》中的运气针法,对于全面理解传统中医时间医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12004年运气概述1 .1大运主运客运1.1.1大运《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出 :“先立其年 ,以明其气。”《素问·六微旨大论》说 :“天气始于甲 ,地气始于子 ,子甲相合 ,命曰岁立。”根据甲子纪年法 ,2004年系我国农历第48个甲子周期的第21年 ,即“甲申”年。《素问·天元纪大论》说 :“甲己之岁 ,土运统之 ;乙庚之岁 ,金运统之 ;丙辛之岁 ,水运统之 ;丁壬之岁 ,木运统之 ;戊癸之岁 ,火运统之。”这段文字说明公元2004年为“土运”之年 ,在十干中“甲干”在数为一 ,用奇、偶划分阴阳之法 ,“甲干”即为“阳干”,2004年的“土运”即为“阳土”。…  相似文献   

10.
蒋俊民  曹敏玲  顾植山 《新中医》2017,49(3):192-195
<正>鼓胀亦称单腹胀、臌、蜘蛛蛊等,属风、痨、鼓、膈四大顽症之一,为历代医家所注重,以腹胀大、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特点,最早见于《灵枢·水胀》、《素问·腹中论》。《灵枢·水胀》曰:"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1])《素问·腹中论》曰:"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  相似文献   

11.
运气理论历来是中医学理论中争议颇大的一部分,历代医家以至当今学者都对其褒贬不一。崇之者谓运气理论"最为补泻之要"、"阴阳之精论",诋之者则云:"五运六气者,虚位也,岁有是气则算,无是气则不算。"近年来,出现了大量对运气理  相似文献   

12.
唐代医学文献学家王冰,在次注<素问>时补入的"七篇大论",系以"五运六气之应见"来阐述自然界气象变化对人类健康及生物发育的影响,把五行发展为五运,提出了亢害承制的五行调控新规律,又把五脏和六气致病的关系概括出"病机19条",开病机理论之先河,叙述了五运和六气之常与太过、不及时的各种疾病模式和相应的治法用药,论中以干支推演周期来预判气象和疾病流行的周期性.所提出的周期和疾病预判,可堪为千年以来不能终止的研究和争论课题.鉴于人类对自然界的干扰愈来愈大,致病因素日趋复杂,实难以几年、某几个地区的资料来验证五运六气规律的真确性.  相似文献   

13.
以五运六气理论为基础,综合分析2022年自然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关系。从五运、六气、客主加临等方面研究壬寅年运气特点对疾病防治的意义。发现壬寅年木运太过,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全年气候特征多为风和火。发病特点以风、火为邪,其中初之气因气候温热,加之岁冬不藏精,多温病为患。结合大运及六气特点,以六壬年运气主方苓术汤、寅申之岁的六气时方升明汤为临床施治代表方,总体体现敛肝、运脾、泻火的治法。运气学说内涵精深,并充分反映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对临床疾病的诊疗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五运六气预测不是机械推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对五运六气学说存在一极大误区:认为该学说是仅仅根据年干支就推断该年的气候和疫情。有些盲目崇信运气者力图证明这一观点,而反对运气者加以驳斥的也是这一观点。其实,《黄帝内经》明确指出:五运六气有常有变,有未至而至,有至而未至,有至而太过,有至而不及,有胜气、复气之异,有升降失常之变。若把五运六气看作六十干支的简单循环周期,仅据天干地支就去推算某年某时的气候和疾病,这样的机械推算显然是不科学的,是违背《黄帝内经》运气学说的精神的。古代有些医家反对的,正是这种胶柱鼓瑟的“五运六气”。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运气角度研究肺结核咯血患者出生日期的五运六气分布特点及差异。方法:对419例肺结核咯血患者出生日期的岁运、天干、司天在泉、主气、客气等要素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通过卡方检验判定其间差异性。结果:人体出生时的天干、岁运及主气分布与罹患肺结核咯血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天干为壬,岁运为木太过,主气为阳明燥金,运气相合为小逆、不和、天刑年者,最易发病;天干为丁,岁运为木不及,主气为少阴君火,运气相合为岁会、同岁会年者,不易发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肺结核咯血的发病与出生日期的五运六气及运气相合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6.
运气学说是中医整体观念组成部分,对中医学术流派产生及理法方药运用有着深远影响。本文从易水学派四大代表医家对运气学说运用着手,探讨运气学说指导意义。易水学派将运气学说中太过不及、生克制化、顺时而为、标本中气理论用于阐释病机、理解脉理、确立治法、因时选方、择时用药、预判转归等多个方面,产生了脏腑辨证、运气方药、中土论、阴火论、阴证论等重要理论。  相似文献   

17.
1五运六气的概念 运气学说是以天体运行规律,演绎自然规律和人体生命规律的一门学科。内涵为以人肉眼所能观测到的天体现象变化规律,与自然界气候、物候的变化规律相联属,对人体生命与疾病变化规律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肺炎发病与出生日期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运用运气理论对7 589例肺炎患儿出生日期特点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儿童肺炎患儿出生在秋季、天干为丙、岁运为木运、主气为阳明燥金、客气为少阳相火、司天为少阳相火者最易发病;出生在冬季、天干为己、岁运为金运、主气为太阳寒水、客气为太阴君火、司天为太阴湿土者最不易发病,两...  相似文献   

19.
陈军  李静 《河南中医》2010,30(10):952-953
五运六气学说简称运气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与基石,是研究和阐述与人息息相关,而又不可须臾分离的外在自然气候与人体关系的学说。理解气与运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是掌握运用运气学说的关键,可避免误入机械性的推算,从而达到更加灵活、准确、辩证的运用运气学说。  相似文献   

20.
五运六气预测疫病的科学态度和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ARS的发生,使运气学说“三年化疫”的理论得到了应验;SARS的证候特点也与五运六气高度一致。过去有些人把五运六气看作六十干支的简单循环周期,仅据天干地支就去推算预测某年某时的气候和疾病,这样的机械推算显然是不科学的,是违背《黄帝内经》运气学说的精神的。“运用五运六气理论预测疫病流行的研究”课题采用多因子综合和从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的方法,所作近2年疫情预测,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对于五运六气的疫病预测理论,只要我们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它,用辩证的方法去运用它,用现代科技手段去发展它,相信可以使中医学的这一瑰宝重放光芒,为现代防病治病及疫病预测作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