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
利用储层流体包裹体和原油地球化学资料,结合钻井地质和测试分析,对泌阳凹陷古城油田的油气来源、成藏期次、 成藏过程和成藏模式的研究结果表明,东南深凹区核三下、核三上亚段烃源岩沿着古城油田北西构造抬升方向顺层两期供油, 其中廖庄组沉积末期是油气大规模充注成藏时期。核一段沉积末期,泌阳凹陷东南部深凹区核三下亚段烃源岩达到生排烃 高峰,油气从深凹(高势区)沿古城三角洲砂体进入古城鼻状构造(低势区),形成一定规模的古油藏;廖庄组末期构造抬 升和断层活动,古油藏遭受一定破坏,同时核三上亚段烃源岩达到生排烃高峰,大规模成熟油气沿古城三角洲砂体横穿断 层形成断阶式向上聚敛成藏。  相似文献   

2.
蒋有录  房磊  谈玉明  慕小水 《地质论评》2015,61(6):1321-1331
东濮凹陷是渤海湾盆地典型富油气凹陷,利用烃源岩生排烃史模拟和储层流体包裹体分析,对凹陷内不同区带、不同层系油气藏的形成时期及差异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存在两期成藏:第一期为古近纪东营组沉积后期至抬升初期,第二期为新近纪明化镇组沉积末期,其中第一期为主成藏期。不同区带、不同层系油气充注成藏时期存在明显差异:第一期成藏范围广泛,在全区均有分布,第二期成藏则主要分布于近生烃凹陷区;中浅部层系多为第一期单期成藏,深部层系多为两期成藏,第二成藏期主要分布于深部主力生烃层系中。不同区带及不同层系成藏的差异性主要受控于烃源岩主生排烃期断层活动性和高成熟烃源岩的分布。  相似文献   

3.
伊通盆地梁家~五星构造带油气成藏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通盆地梁家~五星构造带存在有效烃源岩、优质储层、良好盖层及有利的圈闭和保存条件,因而具备优越的油气成藏条件。通过地层回剥技术恢复烃源岩的生烃史,可知双阳组、奢岭组和永吉组烃源岩进入生烃门限和大量排烃的时间不同,因此所产出的流体性质存在差异。利用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沉积埋藏史及热史综合研究,确定工区油气经历了二期的充注与成藏过程,建立了油气的成藏模式。油气成藏遵循:"切源断层控制油气的输导;储层质量控制油气的充注;构造和砂体控制油气的分布;烃源岩成熟度决定油气藏的类型"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基于成熟烃源岩稳态连续排烃机制,分析陆相成熟烃源岩区内连通砂体对油气运移的控制作用,并深入探讨烃源岩内砂体与烃源岩的接触面积、砂泥互层烃源岩层系中砂岩含量、砂体物性、砂体分布及其连续性对排烃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将连通砂体与烃源岩的接触类型分为垂向沉积相变接触型、侧向沉积相变接触型及交错复合接触型,其中前两者是烃源岩-连通砂体的主要接触类型;烃源岩-连通砂体配置组合以在异常压力驱动下的稳态连续排烃为主;烃源岩内砂体与烃源岩的接触面积越大、砂岩含量越大、砂岩物性越好、砂体分布稳定及连续性好有利于成熟烃源岩排烃,则排烃效率越大,进而控制主要排烃方向和资源量。烃源岩内连通砂体对油气二次运移的作用主要取决于其与烃源岩外连通砂体的分布连续性与物性连通性。如果烃源岩内砂体是孤立的,油气无法运移出烃源岩区,则形成烃源岩内油气藏;如果烃源岩内砂体与烃源岩外砂体分布连续且物性连通,则油气运移距离大,可在更为有利的圈闭分布区成藏。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海拉尔盆地油气成藏期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储层自生伊利石测年法、烃源岩生排烃史法和包裹体均一温度法等综合分析了海拉尔盆地油气成藏期次。综合分析表明:海拉尔盆地油气成藏期主要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油气成藏时期在距今120~80 Ma,相当于伊敏组沉积时期—青元岗组沉积早期,是海拉尔盆地各凹陷最主要的成藏时期,油气大规模注入储层时期应该在距今105~90 Ma,相当于伊敏组二、三段沉积时期,此时期为烃源岩大量生排烃时期,油气运移动力充足,有利于油气发生运移并聚集成藏;第二阶段为青元岗组沉积至今,青元岗组沉积以来,发生过近东西向的挤压反转,使已形成的油气藏重新调整,同时二次生成的油气继续注入成藏。优质的烃源岩、断裂和稳定的厚层泥岩是控制研究区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郯庐断裂带是渤海海域重要的活动断裂带,控制着该地区油气成藏的生储盖运圈保条件。以辽东湾坳陷辽中凹陷为研究对象,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平衡剖面分析对郯庐断裂几何学特征、演化特征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郯庐断裂走滑活动对烃源岩发育、分布、演化及生排烃的影响。辽东湾坳陷新生代构造演化分为为五个构造演化阶段、三个构造演化旋回。郯庐断裂走滑活动可错开先期、同期发育的烃源岩,改变烃源岩位置及生烃潜力的空间分布,有利于形成局部水体更深的还原环境,发育生烃潜力更大的烃源岩。走滑活动使断裂带附近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升高,有利于降低生烃门限。郯庐断裂不同时期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活动性质,对油气运移起封闭或者运移通道作用。东营组沉积期晚期和明化镇组下段沉积期至今的断裂走滑活动与烃源岩大量生排烃期、油气成藏时期具有良好的匹配关系,提出郯庐断裂走滑活动可形成"拖曳"生排烃现象,使与走滑断层相关的圈闭中即使烃源岩条件较差亦可能具有勘探价值,从而突破了传统的油气勘探思路。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2016,(6)
泾河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的泾川、长武地区,泾河2井区地质背景复杂、控藏因素多样,因而很有必要研究其控藏因素并指导未来开发井位部署。结合泾河2井区内的钻井、测井、录井、岩心测试和三维地震资料及其研究成果,通过对烃源岩,储层砂体及源储配置关系进行深入解析,探究其成藏模式。JH2井区烃源岩主要为长73段湖相页岩,厚度一般在10 m左右,生烃量有限,属于有限烃源和供烃条件,储层为紧挨烃源岩的长81分流河道砂岩。JH2井区虽发育近直立走滑断层,但对于成藏并未造成影响,长8砂体成藏受控于源储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空间配置,即源储配置关系直接控制着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  相似文献   

8.
龚永杰 《世界地质》2012,31(4):748-752
综合应用圈闭形成时期、烃源岩生排烃史、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储层自生伊利石测年等4 种方法对乌尔逊凹陷南部油气藏的形成时期进行了研究。认为研究区油气成藏期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距今110 ~ 90 Ma,相当于伊敏组沉积晚期,是研究区最主要的成藏期。油气大规模注入储层时期在100 ~ 92 Ma,此时为烃源岩大量生排烃期,油气运移动力充足,有利于油气运移并聚集成藏。第二阶段始于青元岗组沉积。青元岗组沉积以来,发生过近东西向的挤压反转,使已形成的油气藏重新调整,同时,二次生成的油气继续注入成藏。  相似文献   

9.
断裂对辽河西部凹陷大洼油田油气成藏和分布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位于辽河西部凹陷的大洼油田属于多断块油田,受大洼断裂带的影响,不同断块不同油层的原油性质和化学组成有较大差异,并且浅层原油成熟度高于深层原油的成熟度。这些差异反映断层在不同时期的活动对油气运移和分布产生的作用不同。大洼主干断裂是一个基底断裂,是一个古近纪长期活动的生长断裂,它控制着清水洼陷的沉积;在始新世形成的断层成为沙三段烃源岩向东营组地层供烃的油源断层;在东营组末以来形成的断层为控制东营组油气分布的控藏断层。断层多期活动以及烃源岩排烃动力的幕式变化导致大洼油田不同深度油层的油气成熟度垂向分布“颠倒”。不同时期烃源岩排烃动力的变化与东营组地层内不同砂体孔渗性的差异,导致油气进入储层时的动力和阻力的差异也是大洼油田油气水分布复杂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0.
针对松辽盆地南部大情字井向斜区葡萄花油层石油成藏及富集规律研究程度低的问题,从有效烃源岩、优质储层、油源断层及断裂密集带4个方面入手,深入开展石油富集规律及成藏模式研究。根据断裂发育特征及构造高程,将向斜区进一步划分为3个次级构造单元,并对不同构造单元油藏类型和石油分布特征进行剖析:向斜断裂深洼区以断层-岩性油藏为主;向斜过渡缓坡区以岩性油藏、断层-岩性油藏和构造-岩性油藏为主;向斜过渡陡坡区发育少量岩性油藏。平面上,受断裂密集带发育位置的影响,石油主要呈条带状富集于向斜断裂深洼区和过渡缓坡区;垂向上,受储层发育位置的影响,石油集中分布于葡萄花油层Ⅱ砂组。以此为基础分析向斜区石油富集规律,得出石油富集的4个主控因素:①有效烃源岩厚度控制石油富集;②油源断层组成垂向优势输导通道;③分流河道岔道口是石油富集的有利部位;④断裂密集带控制石油富集。最终建立了向斜区4种成藏模式:①向斜断裂深洼区黑157井以南,嫩一段烃源岩供烃,超压倒灌,油源断层沟通,反向构造控藏;②向斜断裂深洼区黑157井以北,青一段烃源岩供烃,油选择性充注分流河道成藏及断裂密集带内断层组合形成的局部构造控藏;③向斜过渡缓坡区,构造-岩性和岩性圈闭控藏模式;④向斜过渡陡坡区岩性圈闭控藏模式。  相似文献   

11.
根据尚家油田尚9-4圈闭油气空间分布特征、油气成藏时期与断裂活动时期匹配关系,及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对比结果证实,尚家油田葡萄花油层原油不是尚家油田扶余、杨大城子油层原油通过断裂垂向运移注入的结果。钻井资料分析证实,尚家油田葡萄花油层的砂体虽然厚度小,但分布范围大,尚家油田葡萄花油层的原油是三肇凹陷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通过断裂沟通的砂体侧向运移至该区而成藏的。控制尚家油田葡萄花油层原油侧向运移聚集成藏的关键因素是断裂与砂体的组合形式:同向断层与砂体组合有利于油气进行长距离侧向运移;反向断层与砂体组合不利于油气的侧向运移,但利于形成断层遮挡圈闭,使油能够聚集起来。流体势场的空间分布同时控制着尚家油田葡萄花油层原油侧向运移及聚集的部位。  相似文献   

12.
大庆长垣南部两翼葡萄花油层油气运移及聚集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庆长垣南部构造两翼葡萄花油层油气资源丰富,但油水分布复杂、油气聚集成藏规律认识不清,导致两翼油气资源探明率低、探明储量动用效果差。利用测井、地震、试油和地球化学分析数据,在系统油源对比基础上,结合断裂系统划分标定油源断裂,分析断裂与砂体配置关系对油气运移、聚集的控制,建立成藏模式。研究得出,大庆长垣南部葡萄花油层油主要来自于本地下伏青一段源岩,主要排烃期为明水组沉积末期及其后,因此,坳陷期形成、反转期继续活动的断层以及断陷期形成、坳陷期和反转期继续活动的断裂为主要油源断裂,油气沿油源断裂垂向运移至葡萄花油层,受砂体规模及断层侧向封闭性限制,油气在葡萄花油层中侧向运移距离较短;油源断裂为主要控藏断裂,宏观控制葡萄花油层油水平面分布,油源断裂与砂体空间配置控制着油气聚集层位及范围;油源断裂下盘、反向断阶、单斜式地垒和顺向断阶等高位断块为两翼有利油气聚集部位。  相似文献   

13.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地层厚度自北向南逐渐减薄,其减薄模式一直存在较大争议,造成油气垂向分布认识混乱。利用1 024口井测井曲线和10口井岩心对葡萄花油层层序格架和储层沉积特征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表明:葡萄花油层为三角洲末端边沉积边受构造抬升控制的顺源逐层减薄过程产物,其顶底砂泥突变面并不是其真实的顶底界面,而是自北向南砂岩相变为泥岩的砂泥对接面;葡萄花油层发育典型的河控浅水三角洲,微相类型主要为密集且连续的顺直型分流河道及末端河控席状砂;葡萄花油层垂向上发育先快速水退后缓慢水进的沉积演化序列,控制葡萄花油层中部(低水位期)分流河道砂体发育,组成了油气侧向运移优势输导通道和富集层位。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同类油田的开发调整方向和潜力目标,以滚动勘探开发为目的,以A油田为例,探讨了黄河口凹陷中央构造脊北端新近系多油水系统油藏成因。储层与油源断层的有效配置是控制该类油气聚集的关键因素。基于已开发油田井震一体化精细地层对比和储层展布研究,细化了储层空间展布,并结合油源断层特征剖析,系统分析了储-断耦合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首先,油源断裂垂向活动强弱的差异与储层的匹配控制着油气垂向上主要聚集层位;其次,断裂平面发育程度的差异与储层展布的耦合控制着油气在平面上的分布;再次,储-断接触关系影响着油气的富集和赋存规律。  相似文献   

15.
渤海湾盆地垦东凸起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渤海湾盆地中南部地区垦东凸起是一个新的油气勘探领域。为了深入研究垦东凸起的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规律,寻找有利的油气圈闭,就下列问题进行探讨:渤海湾盆地中、南部的区域构造特征,垦东凸起的构造演化和构造样式和油气圈闭类型和油气富集特征。通过对本区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认为,渤海湾盆地中南部区域由于成带状的伸展断陷-断凸和连接它们的横向调节带的存在,构造上呈现出南北分带、东西分段的断块构造格局。构造发展史表明,垦东凸起及北部斜坡带经历了裂谷期前、裂谷期和裂谷期后3大发育阶段,纵向上呈3层结构分布。垦东凸起可分为西段高凸起、东段低凸起,分别与北部斜坡带西段和东段相连。其中北部斜坡带的构造样式主要为同向的阶梯状正断层。凸起内部主要为背向正断层组合形成的地垒和面向正断层组合形成的地堑。垦东凸起圈闭可分为5种类型,其中构造圈闭主要有牵引背斜、逆牵引背斜、屋脊断块以及披覆背斜等。油气主要来自古近纪黄河口伸展断陷生油中心,自北向南沿砂体、不整合面和正断层呈阶梯状侧向和垂向运移至北部斜坡带和凸起,在新近纪和古近纪地层组成的有利圈闭处聚集。  相似文献   

16.
葡北油田东部空白区断层分割强、 油水分布复杂,本文针对这种情况对研究区开展了井震结合沉积微相研究。首先依据岩心、 录井和测井曲线等资料建立了葡萄花油层等时地层格架,在葡萄花油层取心井段单井岩心沉积微相精细分析基础上,建立了葡萄花油层水下分流河道主体、 水下分流河道、 水下分流河道边部、 主体席状砂、 薄层席状砂、 水下分流间泥6种测井相模式;其次精细刻画了研究区开发区块沉积微相,总结了砂体的演化规律和葡萄花油层沉积微相特征,并且用井震结合法绘制了全区沉积微相图;最后,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研究了“断-砂”匹配方式对成藏的影响。研究表明,断层与砂体的匹配关系是控制成藏的主要因素,砂体与断层在构造高部位以高角度相交控制的井试油结论最好。该研究结果为葡北油田下一步的勘探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新村油田石炭系构造特征、储层、油气分布特征、主要油藏类型及其成藏条件的研究,建立了该区成藏综合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总体上处于构造斜坡带,具有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南北分块的构造特征,地层产状平缓;研究区在石炭纪处于区域拉张构造应力背景,并在拉张应力作用下形成以北东—南西向展布为主的拉张型断裂组合样式;研究区大部分地区地层等高线平直,不利于形成背斜构造圈闭,但各级断裂发育,为形成断层遮挡圈闭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可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依据石炭系断裂分布、断裂模式及其组合,将研究区的断裂划分为复合地垒系统、复合地堑系统和零星断裂系统。控制研究区油气运聚成藏的主要地质因素是断裂、裂缝及岩性变化或物性封堵。  相似文献   

18.
川西坳陷深层叠复连续型致密砂岩气藏成因及形成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西坳陷深层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发育典型的致密砂岩气藏,由于该气藏多期构造演化、多期生排烃过程、多期成藏及储层致密化过程复杂的特点,其成因类型和成因机制经过多年的勘探和研究仍然存在争议。文章在剖析典型气藏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构造演化、烃源岩生排烃史和储层致密化过程的研究,综合判识了致密气藏的成因类型,并分析其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川西坳陷深层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藏具有“叠复连续资源潜力大、构造高点低点富气共存、高孔低孔储层含气共存、高压低压气层共存、气水分布复杂”的地质特征。目前气藏的成因类型为“后成”型致密气藏与“先成”型致密气藏的叠加复合型,属叠复连续型致密气藏。川西坳陷深层须家河组演化过程中存在浮力成藏下限和成藏底限,致密砂岩气藏形成和演化受控于2个界限控制下的3个流体动力场的分布和演化。叠复连续型致密砂岩气藏成藏过程可划分为4个阶段:①三叠纪沉积初至三叠纪末,初期天然气成藏条件准备阶段;②三叠纪末至中侏罗世末,早期常规气藏形成阶段;③中侏罗世末至晚侏罗世末,“先成”型致密气藏与“后成”型致密气藏形成阶段;④早白垩世至今,叠复连续型致密油气藏形成及改造阶段。  相似文献   

19.
Based on the theory of formation dynamics of oil/gas pools, the Dongying sag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dynamic systems regarding the accumulation of oil and gas: the superpressure closed system, the semi-closed system and the normal pressure open system.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genesis of superpressure in the superpressure closed system and the rule of hydrocarbon expulsion, it is found that hydrocarbon generation is related to superpressure, which is the main driving factor of hydrocarbon migration. Micro fractures formed by superpressure are the main channels for hydrocarbon migration. There are three dynamic patterns for hydrocarbon expulsion: free water drainag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drainage through micro fissures. In the superpressure closed system, the oil-driving-water process and oil/gas accumulation were completed in lithologic traps by way of such two dynamic patterns as episodic evolution of superpressure systems and episodic pressure release of faults. The oil-bearing capacity of lithologic traps is intimately related to reservoir-forming dynamic forc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dynamic conditions for pool formation can effectively predict the oil-bearing capability of tra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