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信息.方法:对我院2005年5月~2006年4月上报的41例ADR分别从报告人、引起ADR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报告者主要是医生(78.05%)和护士(19.51%).在41例ADR中涉及抗生素17例占41.46%,中药注射剂12例占29.27%.经静脉给药引起的ADR 33例占80.49%.ADR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为主.结论:临床在使用抗生素及中药注射剂时,特别是静脉给药时,要严密监测,有不良反应征兆时及时处理,以免发生更严重的ADR.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我院2010年上报国家和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207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7例ADR中,女性多于男性;≥60岁的患者占38.65%;抗感染药引起的ADR最多见,占48.79%,其次为抗肿瘤及辅助治疗用药;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引起的ADR为主;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35.42%.结论:医务人员应强化合理用药意识,开展和加强临床ADR监测,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韩杰霞 《北方药学》2016,(7):186-188
目的:分析我院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与特点,保障临床用药合理与安全.方法:统计、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上报的179例儿童ADR报告.结果:179例ADR报告中静脉输液致ADR发生率最高,占96.65%;抗菌药物致ADR发生率最高,占54.75%.最常见的ADR临床表现为皮肤损害.结论:应针对性加强我院ADR检测及上报工作,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我院2012年~2014年的所上报的共132份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找出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所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提高ADR上报质量,促进ADR监测工作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方法按照国家ADR监测中心制定的标准,对我院2012年~2014年所上报的132份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我院ADR上报呈现以下特点:1上报数量逐年增加,上报质量提高,新的、严重不良反应上报开始增多;2不良反应的发生存在年龄结构以中老年群体为多发、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占绝对多数、药品种类以抗生素及中药注射剂为居多、ADR发生类型主要以过敏反应和皮疹类型为主。结论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整体有所提高,但存在不足,需确实增加严重和新的不良反应的上报率,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蔡杰  李琼  黎汉坤  苏美霞  郑亮 《北方药学》2015,(12):145-146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上报的391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391例ADR报告中,60岁以上老年患者所占比例较大,涉及药品21个大类,其中抗微生物药物致ADR例数最多,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居多.结论:医护人员应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特别是对老年病患者、非经胃肠道给药、抗微生物药物及中药注射剂应引起重视,提高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减少ADR.  相似文献   

6.
《中国药房》2015,(2):225-227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2-2013年我院上报的192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汇总、分析。结果:192例ADR报告中,ADR发生最多的人群为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占42.18%;引起ADR发生的主要给药途径是静脉滴注,占92.71%;引起ADR最多的是抗感染药,有65例,占33.85%,其中头孢菌素类居首位,占26.15%;累及器官或系统中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37.50%。结论:临床应加强抗感染药及静脉滴注给药方式的监测,重点关注老年患者等特殊人群的用药安全及ADR对其皮肤及其附件的影响,进一步提高安全合理用药水平,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刘俊 《中国药事》2013,27(3):338-341
目的 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规律.方法 对我院2011年上报的746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女性及老年患者发生ADR较多;新的、严重的ADR分别占总数的3.22%和5.23%;静脉滴注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方式,其次为口服用药;联合用药占6.84%;抗感染药、中成药及抗肿瘤药为发生ADR的主要药品,其中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及刺五加发生例数最多;ADR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其次是皮肤及附件组织损害.结论 应加强ADR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 ADR)发生的情况及特点,为促进医院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上报的568例有效ADR报告,分别按患者年龄、给药方式、药物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结果 ADR发生在大于60岁的人群占31.69%;发生在小于14岁的人群占18.13%;ADR发生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占72.89%;引起药物不良反应品种中,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最多;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共282例,占49.65%,临床表现为皮疹、红肿、瘙痒等;累及胃肠道反应共260例,占45.77%,临床表现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为主。结论注意药物合理使用及加强ADR的预防和监测,可以有效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儿童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基本情况和发生特点进行分析总结.方法:对2009年至2011年我院上报给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的351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男222例,女129例;1~3岁幼儿发生ADR的比例最高(38.50%);静脉滴注引起的ADR比例最高(79.45%);皮肤及附件损害为最主要的ADR,占75.50%;抗生素和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占较高比例.结论:应加强儿科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保障患儿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我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2年上报的310例抗菌药物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研究,登记患者性别、年龄、原患疾病,药品名称、给药途径,ADR名称、级别、转归。结果ADR集中发生在40~50岁年龄段,女性比男性比例高;新的、严重的ADR分别占总数的1.29%和6.45%;静脉滴注引起的ADR175例,占总数的56.45%,口服给药引起的ADR112例,占总数的36.13%;左氧氟沙星及阿奇霉素ADR发生比例高;ADR临床表现分布广泛,以皮肤及附件损害和消化系统损害为主。β-内酰胺类是引起严重ADR的主要抗菌药物。结论抗菌药物引起ADR的原因较为复杂,应加强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我院105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我院2012年1-12月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1 056例ADR报告为对象,对其一般情况、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056例ADR报告中,年龄≥60岁的患者发生ADR比例最高(355例,占33.62%);静脉给药引起的ADR最多(986例,占93.37%);引起ADR最多的药物为抗菌药物(434例,占41.10%),其次为中药注射剂(288例,占27.27%);ADR损害类型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460例,占43.56%)。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的监测与上报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2.
药物不良反应报告392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六安市人民医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集到的392例不良反应填报完整上报并作分析评价的ADR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收集的392例ADR报告中,静脉滴注导致ADR比例占首位,有277例,占70.7%.我院抗微生物药引起的ADR占第1位,有138例,占35.2%,中药注射剂、调节水电解质及营养药分别占第2、3位;ADR临床表现主要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有184例,占46.9%;其次为消化系统症状,有70例,占17.9%.结论 加强我院不良反应监测及上报工作,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我院39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维忠  魏润新 《中国药房》2009,(11):862-86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与特点方法:对我院2003~2007年上报的393例有效ADR报告按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给药途径、药物种类、损害类型及临床表现等逐一检索,进行信息的汇总、整理和分析结果:≥61 a人群ADR发生率最高(占21.88%);引起ADR的主要用药途径为静脉给药(占83.71%);最易引起ADR的药物为抗感染药(占72.26%); ADR损害类型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占39.94%);新的、严重的ADR为36例,仅占9.16%。结论:加强医院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充分利用医院ADR信息,有利于合理用药和提高临床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我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11月上报的666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66例ADR报告中,大于70岁老年患者发生率最高(96例,占14.41%);引发ADR的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589例,占88.44%);引起ADR的药品种类以抗感染药最多(173例,占25.98%),中药制剂次之(135例,占20.27%);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常见(252例,占37.84%).结论:应正确认识和重视ADR监测工作,合理用药,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我院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1月1日~2008年8月31日的550份ADR报告.对引起ADR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所致器官损害、ADR患者的不良反应史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50例ADR报告中,中老年患者占28.0%;抗生素ADR占61.64%;静脉滴注给药时发生ADR占70.0%.ADR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皮疹、头晕、头痛及胃肠道反应.结论:应结合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严格把握用药适应证,加强用药监护,采取有针对性地监测和管理,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41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世启  陶阳 《中国药事》2012,26(1):98-100
目的 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 ADR)发生的特点和一般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07~2009年收集的419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19例ADR中,抗感染药物占53.70%,中药制剂占15.27%.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76.37%;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37.09%.ADR多发于60岁以上人群.结论 应重视ADR的监测和上报工作,规范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孙志明 《中国药房》2014,(18):1692-169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5-2012年收集的223例ADR报告进行分析。结果:抗感染药和中药制剂引起的ADR较多,分别占42.60%和29.15%;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的ADR占总报告例次的37.22%;静脉滴注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占86.55%。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重视合理用药,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保障患者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8.
我院372例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9年上报的372例儿童药物不良反应(ADR)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372例ADR中,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93.0%;抗菌药引起的ADR占总例数的55.0%;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占23.4%.临床表现以皮肤损伤最常见,占总例数的87.3%.结论:应加强ADR监测,避免或减少ADR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9.
我院46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金小坡  卢美娇 《中国药房》2009,(20):1582-158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6年4月~2008年3月上报浙江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465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引发ADR的药品中,抗感染药引起的ADR最多,有315例(占67.7%);神经系统用药次之,有39例(占8.4%)。静脉用药引起的ADR占83.0%,其次为口服给药占16.1%。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占54.9%。ADR的转归中,好转占71.2%,治愈占28.8%。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监测工作,提高报告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我院抗感染药致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探讨引起ADR发生的因素.方法:对2008~2009年我院上报的442例抗感染药致ADR病例报告按性别、年龄、药物类别、给药途径、ADR的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涉及ADR的药品65种,头孢菌素类居首位,其次为喹诺酮类;用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主要ADR类型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