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照性研究前路和后路手术治疗青少年胸腰段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效果。方法:按照同一标准,从1998年1月~2006年1月手术治疗的231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中选出胸腰段脊柱侧凸61例。A组前路手术,28例。B组后路手术,33例。结果:随访2~6年(平均3.5年)。手术时间A组4.5h±0.8h,B组3.1h±1.0h(P〈0.01)。出血量A组1400ml±350ml,B组1100ml±230ml(P〈0.05)。术后引流量A组380m1±190ml,B组250ml±150ml(P〈0.05)。固定节段A组4.5±0.6个椎体,B组7.1±1.2个椎体(P〈0.01)。平均矫正率A组75%,B组74%(JD〉0.05)。剃刀背矫正度A组3.8°±2.4°,B组4.1°±2.6°(P〉0.05)。2年后矫正度甲均丢失A组4.3°±1.4°,B组5.4°±2.1°(p〉0.05)。随访2年尢假关节及内固定失败病例。术后交界性后凸角B组发生率高(P〈0.01)。结论:畸形的矫正、剃刀背的改善、矫正度的丢失前路和后路相当。后路手术有损伤小、出血少,术后引流量少。后路手术容易产生PJK。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照性研究前路和后路手术治疗青少年胸腰段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效果.[方法]按照同一标准,从1998年1月~2006年1月手术治疗的231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中选出胸腰段脊柱侧凸61例.A组前路手术28例.B组后路手术33例.[结果]随访2~6年(平均 3.5年).手术时间A组4.5 h±0.8 h,B组3.1 h±1.0 h(P<0.01 ).出血量A组1 400 ml±350 ml,B组1 100 ml±230 ml(P<0.05 ).术后引流量A组380 ml±190 ml,B组250 ml±150 ml(P<0.05 ).固定节段A组4.5±0.6个椎体,B组7.1±1.2个椎体(P<0.01 ).平均矫正率A组75%,B组74%(P>0.05).剃刀背矫正度A组3.8°±2.4°,B组4.1°±2.6°(P>0.05).2年后矫正度平均丢失A组4.3°±1.4°,B组5.4°±2.1°(P>0.05).随访2年无假关节及内固定失败病例.术后交界性后凸角B组发生率高(P<0.01 ).[结论]畸形的矫正、剃刀背的改善、矫正度的丢失前路和后路相当.后路手术损伤小、出血少,术后引流量少.后路手术容易产生PJK.  相似文献   

3.
4.
[摘要]目的:探讨后路截骨矫形治疗儿童不完全分节半椎体畸形所致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1月~2010年11月期间收治的14例先天性半椎体脊柱后凸畸形的患儿,其中男6例,女8例;年龄5.6~13岁,平均10-3岁。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MossMiami前路矫形系统对特发性胸腰段或腰段脊柱侧凸的手术效果。方法:对21例胸腰段或腰段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经前路胸腹联合入路行MossMiami矫形内固定,自体肋骨椎间植骨融合术。测量手术前后Cobb角以及躯干侧方位移。结果:Cobb角术前平均53°,术后平均5°,矫正率为90%。上方代偿性胸椎侧凸术前平均17°,术后矫正至平均5°。下方代偿性腰骶椎侧凸术前平均43°,术后自发矫正至19°。随访12~24个月,Cobb角平均丢失19.7°,胸腰段(T11~L1)术前平均前凸0.3°(0~4°),术后平均后凸3°(0~5°)。躯干侧方位移从术前平均26mm矫正至术后5mm。1例术后出现一侧下肢交感神经切断症状,2例术后并发气胸。无感染、截瘫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结论:MossMiami前路器械具有操作简单和低切迹的优点。棒的预弯、去旋转矫形、正确选择螺钉置入部位和椎间植骨可防止固定节段后凸畸形的形成。对Risser征小于4度的患者应密切观察上方代偿性胸椎侧凸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6.
贺西京  闫伟强 《中国骨伤》2005,18(6):326-328
目的:评价经前路松解联合后路矫形对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1例(男16例,女35例;年龄8~17岁,平均13.2岁)特发性脊柱侧凸行前路松解及后路脊柱畸形矫形植骨融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结果:本组中行前路松解、植骨,阻滞椎间盘平均2.4个。联合后路椎弓根钉(钩)-棒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后特发性脊柱侧凸Cobb角<90°者额状平面平均矫正率为57%,矢状面后凸平均矫正率为50%;Cobb角>90°者额状平面平均矫正率为71%,矢状面后凸平均矫正率为74%。术后随访10~35个月,平均随访21.6个月,无矫正度的丢失及其他神经系统及血管损伤并发症。结论:脊柱前路松解安全、有效,联合后路相适应内固定系统矫形、植骨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可获得满意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一种复杂的脊柱畸形,运用三维矫形理论与技术治疗AIS的目的就是纠正脊柱的三维畸形,达到冠状面矫形、矢状面恢复生理曲度和轴位消除旋转。1998年1月~2005年1月作者先后采用后入路、经胸入路及胸腔镜下手术治疗胸椎脊柱侧凸33例,通过回顾性分析对三种手术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选择性前路和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段或腰段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 1998年3月~2004年9月,共64例胸腰段或腰段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接受手术,其中36例采用选择性前路手术(A组),28例采用选择性后路手术(B组),随访时间为2~4 年.结果 A组术前胸腰段或腰段弯曲角度平均 42°,术后平均 18°;B组术前平均46°,术后平均18°.2 组患者术后弯曲都得到了明显改善,且2组患者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的出血量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手术时间(179 min) 相似文献   

9.
Li M  Ni JQ  Fu Q  Zhu XD  Ma WQ  Gu SX  Cao HH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2):109-111
目的 探讨Lenke5、6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选择性前路手术的筛选指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3月至2004年5月期间收治的52例Lenke5、6型AIS患者,随访2~4年(平均34个月),评估术前各相关参数.按术后结果 分成两组:满意组(胸弯减小)A组,不满意组(胸弯加重)B组.结果 A组(n=46)术前胸弯平均33°,术后平均18°,腰弯术前平均49°,术后平均21°.B组(n=6)术前胸弯平均38°,术后平均45°.腰弯术前平均46°,术后平均25°.B组患者中2例由于术后脊柱失平衡,进行了后路翻修术.结论 胸椎柔韧性和患者的成熟度决定了该方案外科手术的效果.在各种结构参数中,(TL/L:T)Cobb比率和胸椎柔韧性,是筛选患者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0.
选择性前路胸腰段或腰段融合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选择性前路胸腰段或腰段融合治疗PUMCⅡd1型(Lenke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行选择性前路胸腰段或腰段融合的PUMCⅡd1型(Lenke5型)AIS病例.所有病例均行前路单棒节段性固定融合,随访18~42个月,平均36个月.术前、术后及随访时均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对躯干偏移、上下融合椎邻近椎间盘开角、下固定椎的倾斜、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进行测量分析.测量数据使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胸腰弯或腰弯冠状面Cobb角术前平均45.6°,术后9.7°,末次随访14.4°.胸弯冠状面Cobb角术前平均29.7°,术后17.6°,末次随访20.1°.躯干偏移术前平均14.0 mm,术后14.8 mm,末次随访5.1 mm.下端固定椎(LIV)倾斜术前平均-21.8°,术后-1.5°,末次随访-2.1°.冠状面上端固定椎(UIV)上位椎间盘开角(UIVDA)及LIV下位椎间盘开角(LIVDA)术前分别为0.5°和0.6°,术后为0.9°和4.9°,末次随访时均显著加重,为3.0°和7.8°.矢状面胸段(T5~12)及胸腰段(T10~L2)曲度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均保持良好.矢状面腰前凸(L1~S1)及固定融合节段Cobb角在术后有所减小,末次随访时均保持良好.所有病例末次随访时均未见假关节形成及其他并发症. 结论 选择性前路胸腰段或腰段融合是治疗PUMCⅡd1型(Lenke 5型)AIS的安全、有效的方法,融合节段上、下椎间盘开角增加及部分病例残余胸弯过大现象需进一步随访评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比较青少年特发性胸腰段/腰段脊柱侧凸前路或后路矫形固定融合术后椎间角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此类患者接受前路(组A)或后路(组B)矫形固定融合手术前后侧凸Cobb角及椎间角的变化.结果 组A共30例患者,组B共12例患者.组A与组B术前、术后主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48.9°和11.7°,44.3°和5.3°,矫形率分别为76.1%和87.7%.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18.1°和7.7°.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椎间角组A分别为3.2°、5.6°和8.2°,组B分别为3.3°、3.6°和3.2°.二组间比较,术后侧凸冠状面Cobb角、侧凸矫形率、随访时侧凸冠状面Cobb角、冠状面Cobb角丢失组B均优于组A(P=0.022,P:0.022,P=0.005,P=0.019);术后椎间角组A与组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8),随访时椎间角组A较组B大(P=0.001),随访时椎间角丢失组A较组B多(P=0.043).结论 对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胸腰段/腰段侧凸,采用后路全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融合手术随访时椎间角及椎间角丢失优于前路手术.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前路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传统的手术治疗多通过后路融合和固定,后路手术一直是AIS治疗的金标准。由于脊柱侧凸是发生于冠状面、矢状面及额状面的三维畸形,如何达到畸形三维矫正一直是广大学者所追求的目标。随着内固定器械的发展,后路多钩、钉节段内固定系统的应用,对AIS的疗效较过去明显提高,可较好地解决冠状面的畸形,但仍不能完全重建胸椎的后凸,额状面的矫正亦不理想,融合节段较多,牺牲了较多的运动节段,而且体瘦的患者内固定隆起及迟发性感染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侧前路减压、脊柱重建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侧前路减压与重建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9例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侧前路减压及髂骨、肋骨、钛网植骨加Z—plate、Kaneda内固定系统重建脊柱稳定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经平均13个月随访,术后脊柱序列及生理曲度恢复正常,椎管无占位,植骨融合良好,无继发性后凸畸形发生,无钢板、螺丝钉断裂及松动等并发症。结论侧前路手术可一期实现椎管前方减压.且直接、彻底,使神经获得最大限度的功能恢复,Z—plate、Kaneda内固定直接作用于骨折部位可以对椎体间支撑和对植骨加压,促进植骨融合,适合于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的脊柱稳定性重建和早期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胸腔镜在特发性脊柱侧凸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2年,德国Daniel Rosenthal及其同事[1]和美国Mcichael Mack、John Regan[2]等人分别单独地开始了胸腔镜用于脊柱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对特发性脊柱侧凸(IS)手术治疗的目的是矫正畸形、恢复脊柱矢状位和冠状位平衡,并尽可能多地保留运动节段.目前,脊柱侧凸三维矫形手术主要分为前路矫形融合术与后路矫形融合术.对于不同类型的侧凸通常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6.
胸腰段脊柱侧凸前路矫正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观察胸腰段脊柱侧凸前路矫正术后对症护理的效果。方法:2000年10月--2002年2月应用中华长城内固定系统对68例胸腰段脊柱侧凸患者进行了前路手术矫正,护理过程中,加强了胸腔闭式引流管护理疼痛护理、及神经血管损伤牵拉引起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结果:本组术后均1—2d拔除胸腔闭式引流管,未出现心肺功能异常;术后止痛治疗40--60h,疼痛均得到了有效控制;术后9—11h出现恶心呕吐症状者有6例,术后1d以后均得到缓解;术后出现单侧下肢皮温异常症状者4例,术后3d下肢皮温恢复正常,无严重并发症,保持了脊柱平衡,重塑了外观形象。结论:抓住胸腰段脊柱侧凸矫正手术的每一个环节对症护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Lonner  BS  Kondrachov  D  Siddiqi  F  范纯泉 《脊柱外科杂志》2006,4(5):319-320
胸椎后路脊柱融合内固定术是外科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胸椎脊柱侧凸的金标准。但是最近也有人开始通过经前路电视辅导下胸腔镜手术进行脊柱融合内固定。Baron S.Lonner等回顾了51例脊柱侧凸手术患者的X线影像学资料、脊柱侧凸研究会的患者主观症状改善调查表、肺功能以及手术记录。分析的X线影像学参数包括冠状面曲线纠正值、器械固定的椎体最尾端的倾斜角纠正值、冠状面平衡性、胸椎后凸程度。评估的手术相关参数包括手术时间、估计失血量、输血率、融合的节段数、应用的骨移植物的类型、术中和术后发生的并发症的数量。肺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一种复杂的脊柱畸形,运用三维矫形理论与技术治疗AIS的目的就是纠正脊柱的三维畸形,达到冠状面矫形、矢状面恢复生理曲度和轴位消除旋转。1998年1月~2005年1月作者先后采用后入路、经胸入路及胸腔镜下手术治疗胸椎脊柱侧凸33例,通过回顾性分析对三种手术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胸腰段或腰段特发性脊柱侧凸选择性腰弯融合术后冠状面躯干偏移的重建与未融合节段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至2011年10月行后路选择性融合术并有至少2年完整随访资料的胸腰段或腰段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测量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观察术后至末次随访期间患者冠状面躯干偏移的变化,并对其与上胸弯、主胸弯、腰弯、远端未融合节段和骶骨倾斜角变化的关系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共37例患者纳入回顾性分析,男4例,女33例;年龄12~20岁,平均(14.6±2.0)岁;随访时间为2~8.9年,平均3.6年。术前患者腰弯Cobb角平均为44.2°,末次随访时为10.3°,最终矫形率为75.7%;术前主胸弯Cobb角平均为25.2°,末次随访时为13.6°,最终矫形率为44.9%;术前躯干偏移平均为2.2 cm,术后矫正为2.0 cm,术前与术后比较无明显差异,末次随访时躯干偏移自发代偿至0.9 cm,术后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发现术后患者躯干偏移的变化仅与远端未融合节段角度的改变呈线性相关,回归方程:躯干偏移变化量(cm)=1.248 7+0.137 8×远端未融合节段Cobb角变化值(°)。结论 胸腰段或腰段特发性脊柱侧凸选择性后路腰弯矫形术后,冠状面躯干平衡的重建主要由远端未融合节段来代偿;尽管手术保留了大部分胸椎节段,但其在躯干偏移的代偿中并未发挥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1未经治疗的特发性脊柱侧凸的转归2003年第5期《美国医学杂志(JAMA)》刊登了由美国爱荷华大学主持的对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长期随访研究结果。该研究对444名在1932至1948年间诊断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患者进行了长达50年的随访观察,将117名未治疗的患者与年龄相当、性别相配的志愿者进行了对照研究。这些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6岁(54~80岁),平均随访时间51年。结果发现,二者之间的死亡率并无显著性差异。呼吸困难的发生率研究组为22%,对照组为15%。但如果侧凸大于80°或顶椎在胸椎,则呼吸功能障碍的发病率较高。下腰痛的发生率研究组为61%,对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