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从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的角度,探讨黄连与吴茱萸分煎后配伍时的药性差异。方法 黄连和吴茱萸药材用水分别煎煮,分煎液按相应的比例配伍,在100 ℃下水浴加热1 h,得单味药分煎后配伍所得的左金丸、甘露散、茱萸丸和反左金丸药液。采用微量热法,测定了痢疾杆菌在类方水提液作用下的生长代谢热谱曲线,获得相应的生物热动力学参数,结合文献报道,综合分析黄连与吴茱萸分煎后配伍时的药性差异。结果 黄连与吴茱萸分煎后配伍的药液之间存在稳定的药性差异。左金丸及类方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痢疾杆菌的生长代谢过程,左金丸的抑制作用最强,反左金丸的抑制作用最弱,4方抑菌作用强弱顺序为:左金丸>甘露散>茱萸丸>反左金丸。结论 微量热法可用于刻画黄连与吴茱萸分煎后配伍时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黄连和肉桂是古方交泰丸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的主要组成药物,确定黄连、肉桂药对配伍的单煎合并或合煎的提取方法,以及含量测定的方法。方法:采用水煎煮法考察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确定黄连、肉桂配伍的总生物碱含量测定的方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确定黄连、肉桂配伍的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方法。结果:黄连肉桂两味药配伍以后的分煎合并溶液中总生物碱含量比黄连肉桂两味药配伍以后的合煎溶液中总生物碱含量要高;黄连肉桂两味药配伍以后的分煎合并溶液中的有效成分(包括盐酸小檗碱、盐酸药根碱、盐酸巴马汀、桂皮醛、桂皮酸)比黄连肉桂两味药配伍以后的合煎溶液中的有效成分(包括盐酸小檗碱、盐酸药根碱、盐酸巴马汀、桂皮醛、桂皮酸)要高。结论:水煎煮法是挥发油的最佳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3.
黄连、吴茱萸药对配伍已有悠久的应用历史,《丹溪心法·火六》中的左金丸(6:1)、《太平圣惠方·治水泻诸方》中的变通丸(又叫茱萸丸,1:1)、《圣济总录·中喝门》中的甘露散(2:1)等,都是通过改变该药对配伍的比例而来。现代临床应用也证明,调整黄连、吴茱萸的用量比例,可用于治疗多种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的疾病,如胃脘痛、腹痛、呕吐、呃逆、泄泻、便秘、痢疾、反酸嗳气、痞满等。古方中左金丸、变通丸、甘露散等均采用散剂或丸剂。据文献报道,黄连与吴茱萸复方煎出液可产生沉淀,且复方煎出液中黄连生物碱和吴茱萸生物碱的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人认为生物碱量的降低是由于两药配伍后使生物碱的溶解度下降所致,也有人认为是两药配伍后黄连生物碱和吴茱萸黄酮类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沉淀所致。沉淀物是否为具有生理活性的有效成分,这是制剂中应引起注意的问题。本实验对黄连、吴茱萸煎液产生的沉淀进行了研究,首次从沉淀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吴茱萸次碱(evodiamine,Ⅰ)、吴茱萸碱(rutacarpine,Ⅱ)、N-甲基-邻氨基苯甲酰胺(N-methylanthranylamide,Ⅲ)、吴茱萸酰胺(evodiamide,Ⅳ)、小檗碱(berberine,Ⅴ)、药根碱(jatrorrhizine,Ⅵ)和巴马汀(palmatine,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柴葛煎中药物单煎和共煎对柴胡挥发油煎出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柴胡单煎液与合煎液中柴胡挥发油含量进行测定。并以此为指标,比较单煎和共煎对柴胡挥发油的溶出量。结果:共煎提取的挥发油含量明显高于柴胡单煎法,柴葛煎合煎提取挥发油含量明显高于药对合煎。结论:柴胡与大豆黄卷、黄芩、葛根及柴葛煎中其他药共煎会提高挥发油的煎出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黄芩与黄连分煎后两药配伍时主要成分黄芩苷、小檗碱的含量变化规律.方法:黄芩与黄连药材用水分别煎煮提取,分煎液按不同比例配伍,在100℃下加热1 h.离心,取上清液,用甲醇稀释过滤.在优化的RP-HPLC条件下进行分析,比较色谱指纹图谱,考察主要成分黄芩苷、小檗碱的相对峰面积变化与配伍比例的关系.结果:黄芩水煎液和黄连水煎液配伍后色谱峰具有加和性,且有新的色谱峰产生.主要成分黄芩苷、盐酸小檗碱的相对峰面积有明显变化.结论:黄芩与黄连分煎液配伍后主要成分黄芩苷、盐酸小檗碱的含量各有不同的影响,成分含量较高的最佳配伍比例分别是1:2和1:3.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泻心汤中大黄和黄芩配伍前后的活性成分变化。方法采用HPLC法对两药合煎液和单煎混合液的各峰进行检测和分析,并对两药合煎液和单煎混合液中黄芩苷、大黄素等活性成分进行测定和动态分析。结果大黄与黄芩配伍合煎后产生了活性成分的动态变化。结论中药复方配伍并非是单味药的简单加合,本实验结果有助于阐明泻心汤的化学成分基础。  相似文献   

7.
黄连配伍吴茱萸对大鼠红细胞膜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黄连及黄连配伍吴茱萸对大鼠红细胞渗透脆性及谷胱甘肽含量的影响。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小剂量黄连组、大剂量黄连组和大剂量黄连配伍吴茱萸组4组,每组10只。将小剂量黄连、大剂量黄连和大剂量黄连配伍吴茱萸的水煎液通过灌胃途径,应用于SD大鼠。取各组大鼠抗凝血观察其红细胞初溶血的盐水浓度差异及红细胞内谷胱甘肽含量的改变。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大剂量黄连组始溶血盐水浓度显著升高(P<0.01),大鼠红细胞内谷胱甘肽含量下降(P<0.01),小剂量黄连组和大剂量黄连配伍吴茱萸组虽有升高始溶血盐水浓度、降低红细胞内谷胱甘肽含量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黄连以常用剂量较长时间给药,对正常大鼠红细胞膜稳定性无明显影响,超常大剂量较长时间给药,可引起大鼠红细胞溶血;黄连与吴茱萸配伍,吴茱萸可有效拮抗较高浓度黄连对红细胞膜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甘草单煎液、海藻甘草配伍及于复方海藻玉壶汤中配伍后药效组分甘草苷、甘草酸、连翘苷、橙皮苷、阿魏酸的溶出含量进行测定并比较其差异,从物质基础层面,初步探讨海藻甘草反药组合的配伍规律及机制。方法制备甘草单煎液(GC)、海藻甘草合煎液(GH)、海藻玉壶汤煎液(HYD)、海藻玉壶汤去海藻煎液(HYD-H)、海藻玉壶汤去甘草煎液(HYD-G)、海藻玉壶汤去海藻甘草煎液(HYD-GH),采用HPLC法对各组煎液中5中成分进行了含量测定,计算各组煎液5种成分的溶出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甘草苷、甘草酸溶出含量由高到低为HYD-HHYDGCGH;连翘苷、橙皮苷、阿魏酸溶出含量由高到低分别为:HYD-HHYD-GHHYD-GHYD。结论 HPLC方法简便、灵敏、准确、重复性好,适合用于研究海藻甘草配伍及于复方中配伍后活性成分溶出含量的变化规律。海藻与甘草这对反药组合单独配伍时,表现出引起甘草中甘草苷、甘草酸的溶出含量降低的结果。二者在复方中配伍应用时,甘草苷、甘草酸的溶出含量与甘草组基本持平。而与复方全方组相比,去掉海藻甘草反药组合的拆方组表现出引起甘草苷、甘草酸、连翘苷、橙皮苷、阿魏酸溶出含量升高的结果,可为海藻玉壶汤临床应用及反药组合能否配伍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苦参与蛇床子对药在配伍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在单煎与合煎中量的变化,同时比较配伍前后其他成分的变化。结果在苦参和蛇床子配伍对药共煎液中氧化苦参碱的量降低30.58%,苦参碱的量增加71.05%,伴随着5个其他成分的消失,也产生了5个新成分。结论苦参与蛇床子对药在配伍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其化学成分不但有量的变化,也有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脂质体液膜萃取新技术分离左金丸水提液活性组分的可行性.方法 制备普通脂质体、硫酸铵梯度脂质体、柠檬酸梯度脂质体和谷氨酸钠梯度脂质体,采用液膜萃取技术以上述脂质体为分离介质对左金丸、黄连和吴茱萸水提液进行萃取分离,采用HPLC测定脂质体萃取物中已知活性成分的含量.结果 左金丸、黄连和吴茱萸水提液中的代表性有效成分小檗碱、巴马汀、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均能被脂质体萃取,脂质体的种类、脂质体与中药水提液用量比、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等因素对中药成分的萃取率有较大影响;脂质体液膜萃取分离黄连水提液小檗碱的优化工艺为:硫酸铵梯度脂质体与黄连水提液的用量比20:1,萃取温度37℃,萃取时间60min.结论 脂质体液膜萃取技术分离中药水提液活性组分的思路是科学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近年新生儿、婴儿、成人麻疹患者逐年增加,临床表现一般仍较典型,成年人麻疹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较重。麻疹抗体检测结果阳性是主要的诊断依据。麻疹发病的双相移位的机理可能是,免疫保护力不足,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力低。孕期母传胎的麻疹抗体减弱,母经乳汁传给婴儿的抗体减弱,成人麻疹抗体水平逐年下降。预防措施是怀孕前给予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鼓励母乳喂养,麻疹疫苗计划免疫适当提前,在成人追加麻疹疫苗的免疫,加强病毒变异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解决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神经压迫。方法对1980~1998年再手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讨论分析再手术原因,再次手术前影像学检查,观察病理变化以确定再手术方法。结果对11例随访6个月~1年,优7例(68.4%),良3例(36.8%),差1例(2.8%)。结论初次手术前详细查体和分析X线片,术中用导尿管和神经剥离探查,尽量避免髓核遗留,手术范围不宜太大,尽量减少对软组织和脊柱结构的破坏,避免形成硬膜囊与神经根粘连而致单纯形疤痕。  相似文献   

13.
扩张兔皮肤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动态观察扩张兔皮肤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选用2--3kg新西兰大白兔64只,分为2大组,快速扩张组和常规扩张组,每组32只,每大组再分为4组,为扩张完成后即时、1周、12周、24周组。每组8只,其中4只为实验组,另4只植入扩张器不扩张作为对照组。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皮肤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皮扩张后经历--由扩张刺激引起的创伤至完全修复的过程。扩张后即时真皮中成纤维细胞大量增生,功能由静止转向活跃,胶原纤维碎裂成片,弹力纤维部分断裂,炎症细胞浸润;扩张后1周常规扩张组基底膜连续性基本恢复。显示成纤维细胞合成功能活跃。扩张后12周、24周,成纤维细胞趋于稳定、形态狭长,部分胶原排列紊乱,部分有似癜痕样改变。结论:扩张刺激可致兔皮肤创伤。扩张后真皮不可完全修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芹黄素对大鼠缺血视网膜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30只Long-Evans大鼠用动脉结扎法造成视网膜缺血模型,其中治疗组20只腹腔注射芹黄素,对照组10只注射溶媒二甲基亚酚。用视觉电生理仪检查视网膜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芹黄素治疗组视网膜功能恢复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芹黄素能促进大鼠缺血视网膜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变化率的测定对细菌性肺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住院治疗的细菌性肺炎患者72例,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治疗有效组(有效组)47例和治疗无效组(无效组)25例,对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中的降钙素酶原变化及影响肺炎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有效组治疗后3天及治疗后7天的降钙素酶原显著低于无效组的患者(P<0.05);年龄>65岁、心功能≥3级、COPD、糖尿病、肺部双侧受累(X线示)、菌血症、感染性休克和3天内降钙素酶原变化率<30%是影响细菌性肺炎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感染性休克、肺部双侧受累、3天内降钙素酶原变化率<30%及心功能≥3级是影响细菌性肺炎治疗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测定降钙素原变化率对细菌性肺炎的疗效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人体寄生虫学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初步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的应用,指出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效果显著,受到了绝大部分同学的赞同和欢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和评价头孢他啶(泰得欣)应用于普通胸外手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对比试验,观察2005年8-10月96例普胸手术预防和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泰得欣在预防和治疗术后感染中总有效率95.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结论 泰得欣临床效果满意,使用安全,值得在普胸手术中选用。  相似文献   

18.
罗岩 《当代医学》2010,16(11):247-248
患者女,19岁,体检发现全身多处固执破坏4个月。影像学检查:平片及CT平扫检查:双侧髂骨、耻骨、股骨颈及股骨上段均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的低密度影,略呈膨胀性,边界清楚,部分可见硬化边。双侧肱骨上段、肩胛骨近关节盂处骨质及股骨下段、右胫骨近端、左腓骨中上段可见多个囊性骨及右侧锁骨亦可见多发局限性低密度减低区、略呈膨胀性(图1、5)。MRI平扫:脊柱可见多个囊状长T1长T2信号,部分略呈膨胀性。(图2~4)  相似文献   

19.
尿液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尿液 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观察 ,更加科学、准确地诊断血尿和血红蛋白尿。[方法 ]采用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和尿液显微镜红细胞计数 ,观察 180例正常人尿标本加入正常人血标本后 ,不同 pH值 ,不同时间内 ,观察红细胞溶解情况。 [结果 ]pH <5 .5以下时 ,随着时间的延长 ,红细胞溶解现象明显。 1h后观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h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pH <5 .5时对红细胞计数影响较大 ,易致红细胞发生溶解现象 ,出现假性血红蛋白尿 ,对血尿和血红蛋白尿很难区分 ,给临床诊断造成不便 ,更易引起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20.
1986年1月至1991年6月经内窥镜检查发现胃癌107例,其中100例经内窥镜活检病理证实,阳性率93.5%,7例阴性者均经手术证实。本文分析了胃癌的内镜特征(中、晚期胃癌、一点癌)和病理特点,并就临床意义进行分析、讨论。认为在胃角、胃窦部的溃疡、糜烂、结节状及粘膜粗糙不平应仔细观察并进行活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