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急性白血病患者乳酸脱氢酶水平变化及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及正常人的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分析其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国际标准酶法测正常人(对照组)和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化疗前组)、化疗后完全缓解者(CR组)及缓解后复发者(复发组)的乳酸脱氢酶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及缓解后复发者乳酸脱氢酶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完全缓解后乳酸脱氢酶水平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复发时,血清乳酸酶水平又升高。结论乳酸脱氢酶能反映体内肿瘤细胞的负荷,且临床操作方便,有助于临床医生对病人病情的判断及随访。  相似文献   

2.
急性白血病血清乳酸脱氢酶测定及其预后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检测了68例初诊急性白血病(AL)口才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并与部分AL的细胞核型、疗效及预后进行了相关性分析。追踪观察了21例AL化疗前后的血清LDH变化。结果表明:(1)AL的LDH明显增高,其主要来源于白血病细胞,可作代表全身白血病细胞负荷的一项重要指标;(2)化疗前AL血清LDH水平与完全缓解(CR)率、无病生存期(DFS)及总生存期(OS)有相关,提示它作为AL疗效及预后判断的一  相似文献   

3.
骆科允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4):2808-2809
[目的]探讨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病人的乳酸脱氢酶。[方法]选取2004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70例初诊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观察健康体检者、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的乳酸脱氢酶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组及复发组患者乳酸脱氢酶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治疗前组比较,完全缓解组患者乳酸脱氢酶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动态监测乳酸脱氢酶水平有助于了解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病人的病情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其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外周血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1例肺癌患者及30例正常人的外周血进行了检测,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的SDF-1表达。结果31例肺癌患者外周血SDF—1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部分存在明显远处转移和/或胸腔积液的肺癌患者的SDF—1表达较高。结论外周血清SDF-1的高表达可能作为一种特异性的肿瘤标志,而且其高表达可能与肺癌的浸润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外周血基质细胞衍生因子-l(SDF-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1例肺癌患者及30例正常人的外周血进行了检测,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的SDF-1表达。结果31例肺癌患者外周血SDF-l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部分存在明显远处转移和/或胸腔积液的肺癌患者的SDF-1表达较高。结论外周血清SDF-1的高表达可能作为一种特异性的肿瘤标志,而且其高表达可能与肺癌的浸润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AL)感染患者凝血指标与炎性因子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63例AL未感染患者,设为未感染组;另选择同期我院收治的47例AL感染患者,设为感染组。比较两组的血清炎性因子(hs-CRP、 IL-6、 PCT)水平及凝血指标(DD、 APTT),采用双变量Pearson直线相关性检验分析AL感染患者凝血指标与炎性因子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感染组的hs-CRP、 IL-6、 PCT、 DD及APTT均高于未感染组(P <0.05);双变量Pearson直线相关性检验显示,AL感染患者的凝血指标(DD、 APTT)与炎性因子(hs-CRP、 IL-6、 PCT)水平均呈正相关(r>0, P <0.05)。结论AL感染患者的凝血指标与炎性因子水平关系密切,二者具有相互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R4)表达水平与血小板活化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10月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9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受试者血清SDF-1...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CXC 趋化因子受体(CXCR)4、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Ki-67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以及 SDF-1对 MMP-2和 Ki-67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接受宫颈癌手术(初治)的60例宫颈癌患者的60例切除癌组织标本(术后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均为宫颈鳞癌)纳入研究组,选取同期在该院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术的60例患者的正常宫颈组织标本60例纳入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青岛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采用免疫组化 SP 法检测 SDF-1、CXCR4、MMP-2和 Ki-67在两组标本中的表达,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SDF-1、CXCR4、MMP-2和Ki-67在研究组标本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00%,68.33%,70.00%,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0.00%,8.33%,13.33%,1.67%,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63,7.04,4.00,4.00;P〈0.05);在研究组中,SDF-1、CXCR4、MMP-2和Ki-67的表达水平在淋巴结转移呈阳性标本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淋巴结转移呈阴性者(χ2=16.692,P〈0.001;χ2=8.496,P〈0.01;χ2=4.762,P〈0.001;χ2=6.125,P〈0.05);SDF-1的表达水平与 CXCR4、MMP-2和 Ki-67的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r=0.586,P=0.002;r=0.419,P=0.025;r=0.645,P〈0.001)。结论 SDF-1、CXCR4、MMP-2和 Ki-67的表达水平与宫颈鳞癌的发生、侵袭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或许可作为预测宫颈鳞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指标。SDF-1/CXCR4轴可通过加强肿瘤细胞MMP-2和Ki-67分泌的途径促进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提示SDF-1可能是药物治疗该病的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肝癌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 MP-1)的表达,探讨其与肝癌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为临床上寻找肝癌表达的新的生物学标志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山东省昌邑市人民医院2008年6月—2010年6月肝癌手术切除标本36例,按照Edmondson-Steiner组织学分级标准进行分级。选用3例外伤性肝破裂患者手术肝切除标本作正常对照。使用鼠抗人TI MP-1多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PV-9000通用型二步法染色。染色结果根据反应强度及面积判断,评分标准按Shi mizu方法,根据两项打分之和判断。结果对照组中TI MP-1的表达为阴性。TI MP-1在肝癌中的表达阳性率为74.8%。TI MP-1的阳性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甲胎蛋白(AFP)是否阳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是否阳性均无关(均P>0.05)。有癌栓组、无癌栓组和包膜不完整组、包膜完整组的TI MP-1在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侵袭转移组与低侵袭转移组间,TI MP-1阳性率分别为89.6%和48.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 MP-1在肝癌组织中的过度表达是肝癌侵袭与转移程度的一个重要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整合素α1、β1与肿瘤坏死因子α在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0例子痫前期患者(轻度20例,重度30例)胎盘组织中整合素α1、β1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40例正常孕妇为对照组。结果:子痫前期组胎盘绒毛滋养细胞及蜕膜细胞整合素α1、β1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整合素α1:58.00%和80.00%,P<0.05,整合素β1:56.00%和76.50%,P<0.05);肿瘤坏死因子α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肿瘤坏死因子α:80.00%和32.00%,P<0.05)。子痫前期组轻、重度患者整合素α1、β1及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整合素α1:75.00%和46.67%,整合素β1:75.00%和43.33%,并随病情程度加重而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65.00%和90.00%,并随病情程度加重而升高。整合素α1、β1的表达与胎盘重量及新生儿体重呈正相关。结论:胎盘表达整合素α1、β1与肿瘤坏死因子α异常引起滋养细胞浸润不足,可能是子痫前期的发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CD56+细胞比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确诊但未治疗的急性白血病30例为初治组;确诊并经化疗达完全缓解的急性白血病30例为复治组;健康志愿者30例为正常对照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初治组、复治组及对照组人群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CD56+细胞的比例,检测初治组中不同CD56+细胞组间患者血红蛋白及白蛋白水平。结果:初治组的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4+/CD8+比值较复治组及对照组均有显著性下降(P<0.05),而复治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组AML的CD56+细胞比例超过25%患者为40%(12/30),而复治组仅10%(3/30),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组中CD56+细胞高表达组的血红蛋白(Hb)及白蛋白(Alb)显著性低于正常表达组(P<0.05)。结论:初治组急性髓性血病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明显,说明细胞免疫与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有关;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CD56高表达提示临床状况较差,生活质量低,可能与预后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 (AL)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ELISA法定量检测初发AL患者 4 8例 ,复发AL患者 1 8例和 3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及白血病细胞培养上清液中VEGF含量。结果 初发和复发AL患者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缓解AL组 (P <0 .0 1 )。初发和复发AL患者细胞培养上清液VEG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 ;初发AL患者血清VEGF含量与外周血幼稚细胞和骨髓原始细胞数呈正相关 (P <0 .0 1 )。结论 血清VEGF水平一定程度上可能反映体内白血病细胞的总负荷量和疾病状态。检测血清VEGF水平可作为AL诊断、疗效观察和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趋化因子(RANTES)、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β(SDF-1β)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和正常人体内的差异。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5年1月某院收集的38例AIDS患者作为AIDS组,38例健康者作为健康组,检测两组血清RANTES、MCP-1、SDF-1β水平,并根据病毒载量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AIDS组患者血清中RANTES、MCP-1、SDF-1β水平分别为(1 392.55±227.69)、(450.91±103.04)、(104.82±22.52)pg/mL,均高于健康组[分别为(120.58±55.87)、(74.25±33.62)、(39.04±11.43)p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IV病毒载量4≤Log(VL)5、Log(VL)≥5的AIDS患者血清中RANTES水平分别为(1 470.34±155.01)、(1 408.29±181.54)pg/mL,均高于Log(VL)4组患者[(1 183.12±174.54)pg/mL];HIV病毒载量4≤Log(VL)5的AIDS患者血清中MCP-1、SDF-1β水分别为(537.93±89.32)、(149.31±18.05)pg/mL,高于Log(VL)≥5组[分别为(410.26±80.57)、(81.53±20.31)pg/mL]和Log(VL)4组患者[分别为(381.71±77.26)、(72.90±21.62)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IDS患者血清RANTES、MCP-1、SDF-1β水平显著升高,且与病毒载量水平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凝血指标联合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床边指数(BISAP)评分对急性胰腺炎(AP)严重程度的预测意义.方法 选取126例A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AP的诊断标准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AP)组64例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62例.同时选取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入院24h内AP患者行BISAP评分,各组次日清晨或者空腹8h后抽取外周静脉血3rnl检测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T)、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nB).结果 三组间APTT、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MAP组和SAP组FIB及D-二聚体高于对照组[(4.25±1.01)、(5.44±2.19) g/L比(3.47±0.49) g/L,(5.08±3.20)、(8.65±6.43) mg/L比(3.41±2.32) mg/L],且SAP组高于M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P组有17例患者D-二聚体阳性,阳性率为26.6%(17/64); SAP组有53例患者D-二聚体阳性,阳性率为85.5%(53/62),两组D-二聚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ISAP评分与凝血指标联合BISAP评分预测AP严重程度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2 (0.775 ~ 0.889)、0.886 (0.839 ~ 0.92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凝血指标联合BISAP评分在评估AP严重程度方面比单独应用BISAP评分更加准确,并且不会增加临床应用难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15例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医院感染率为42.86%,例次感染率为46.98%:感染部位分布以呼吸道、口腔、消化道和尿路为主,分别占36.30%、26.67%、15.56%、11.11%;单因素x2检验显示,年龄、化疗疗程、血细胞参数(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糖皮质激素和感染类型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P<0.05),与性别无关.结论 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率高,并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旨在对老年人群血栓弹力图的重要参数凝血综合指数(coagulation index,CI)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08年4月~2010年4月收集到的402例单一服用阿司匹林具有完整血栓弹力图、完整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的老年患者,分析血栓弹力图CI值的参考值范围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CI在老年人群中呈正态分布,参考值范围为(-3.80~3.11)。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年龄、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体积数与CI相关(P<0.05)。进一步行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女性、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与CI成正相关(P<0.01),而红细胞计数与CI成负相关(P<0.01)。结论老年人群中血栓弹力图CI值受年龄、性别、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血小板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进一步表明,在通常情况下,年龄、女性、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充当正向调节的作用,而红细胞在血栓形成中充当负调控的角色。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诱导结束时白血病细胞抗原表达的变化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研究于2010年至2015年期间被诊断为B-ALL的691例儿童患者。患儿骨髓标本在初诊时进行白血病免疫分型检测,并在治疗第33天时进行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检测。其中,155例MRD≥0.01%的患者被纳入本次研究。用四色单克隆荧光抗体组合通过多参数流式细胞术进行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变化的研究。 结果86例(55.5%)患者至少有一个抗原标志出现了表型转换,CD19是最稳定的标记。然而,将近1/3患儿的CD20在初诊和化疗第33天时表达有显著性差异。抗原表达的变化与无事件生存率(event-free survival,EFS)、无复发生存率(relapse-free survival,RFS)或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无显着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和BCR-ABL在儿童ALL中具有独立的预后价值。 结论虽然抗原表达的改变在诱导缓解治疗结束时很普遍,但是在化疗第33天MRD阳性的患者中,抗原表达的改变与预后价值无关。  相似文献   

18.
急性髓性白血病合并镰刀菌感染1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免疫低下患者镰刀菌感染的认识,探讨治疗方案。方法报道1例急性髓性白血病化疗后合并镰刀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经过和转归。结果患者女,54岁,化疗后出现发热,全身红色丘疹,组织培养见大量菌丝,涂片见大量孢子,经两性霉素B及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病情一度稳定,但最终突发脑出血,抢救无效死亡。结论镰刀菌感染是急性髓性白血病化疗后少见的致死性并发症,对异常皮肤损害应尽快进行组织涂片及培养,早期明确诊断,及时给予抗真菌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CRP)检测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合并感染的应用价值,为减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感染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2011年2月-2014年3月收治的7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感染患者不同时段血清超敏CRP进行比较;选择同期门诊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50例作为对照,比较两者的超敏CRP水平。结果 7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医院感染13例,感染率18.57%,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38.46%,其次为皮肤、泌尿系统及消化道,分别占23.08%、23.08%、15.38%;非白血病患者血清高敏CRP显著高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07,P<0.0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感染患者血清超敏CRP显著增高;而在感染控制后和完全缓解后,超敏CRP水平下降。结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其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易发生自身感染和医院感染,早期行超敏CRP的检测,有助于早期的监测和控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常规凝血功能指标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Beckman-Coulter Gen.S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103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和100例正常对照者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同时采用凝固法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并互相间进行比较分析。另外根据下肢静脉曲张患者FIB≤3.0 g/L(A组)和FIB>3.0 g/L(B组)进行分组比较上述参数的变化,分析其变化的规律。结果: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组PLT(206.0±50.7)、MPV(8.26±0.85)、PT(13.18±0.69)、FIB(3.20±0.70)与正常对照组PLT(185.2±40.9)、MPV(10.07±1.19)、PT(13.26±1.41)、FIB(2.98±0.65)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或<0.01)。下肢静脉曲张患者B组PT明显缩短,PLT显著增高(P<0.05)。结论: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血液存在一定的高凝状态,有并发静脉血栓形成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