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工业建筑遗产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有机组成部分。西安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当下正在努力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更应加强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丰富西安历史文化名城内涵与文保体系。文章提出了构建西安工业遗产的认定标准,解构西安工业遗产价值,完善宏观西安历史文化名城及微观的工业遗产体系,重生西安工业遗产的功能及空间模式等策略和相应保护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2.
姜岩  孙婷  董钰  赵雅倩  杨斯亮 《规划师》2022,38(3):110-116
文章首先根据国家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管理的相关要求,剖析了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其次,以文化地理学、城市历史景观、文化遗产空间等与历史文化保护相关的理论为支撑,构建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工作的总体框架,主要包括:立足于区域遗产观,识别历史文化遗产价值;根据城市历史景观理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文化遗产空间保护与传承已成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内容,目前针对新时代背景下文化遗产空间保护体系构建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构建方法,可为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文化遗产空间保护和利用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以天津市为研究区域,对天津市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现状进行调查,总结原保护体系在新时代的局限性,并以文化遗产空间理论为支撑、地理信息系统为工具,从市域层面构建文化遗产空间保护体系。【结果】通过识别遗产价值,形成保护区划,建立“点—线—面”保护体系,实施管理机制保障措施,构建出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天津市遗产保护的总体框架。【结论】探索了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构建方法,并对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文化遗产空间保护和利用工作提出4条建议:补充多维度价值判断;加强遗产保护整体性;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实施动态监督管控。  相似文献   

4.
阳建强 《城市规划》2016,(4):103-109
简要回顾了我国城乡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针对近年来新的发展趋向,从文化生态、多维价值和复杂系统三方面对城乡文化遗产的基本属性进行了分析,提出突破单一空间保护融入更为宏观的文化生态,建立基于核心价值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融入复杂开放系统走向活态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加强公共政策促进多部门和相关利益者的综合协调等拓展思路和建议,最后结合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武汉市主城历史文化与风貌街区体系规划和大运河(无锡段)遗产保护规划的实践探索,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新建筑》2021,(2)
历史建筑是一种文化遗产,也是广大群众生产生活的载体,面临着历史文化价值传承和满足活化利用需求之间的现实矛盾。从尊重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历史观角度,拓展各类传统建筑保护理念,针对当下历史建筑活化利用中的空间改造和功能提升的需求和困境,提出历史建筑空间可复原改造策略,并通过可复原策略内涵辨析以及技术和实施策略的分析,以期为解决当下历史建筑的遗产价值传承和活化利用需求之间的矛盾提供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寺庙建筑是徽州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原因,徽州寺庙建筑遗存量相对较少,但其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宗教价值和突出的地城文化特征.该文以歙县丛林寺为例,分析其建筑结构特征、彩画形制及典型的文化特征、突出的文化价值,并从综合性研究、真实性与完整性保护、合理展示与利用三个方面对丛林寺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出了建议,以期为徽州寺庙建筑遗产的保护及利用做出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针对当前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出混乱的价值认识是保护观念不能得到统一的根本原因。以历史与现代,西方与东方多维度探讨当代历史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构成。提出以目前西方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真实性价值,情感价值,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总体认识为核心,以代表我国文化多样性的“中国传统和现实社会对遗产价值内涵的发展”为两极,形成当代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完整格局。  相似文献   

8.
我国有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古村落建筑群、历史建筑以及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的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文化遗产的分类.为了更好地保护区域层面保存至今仍较为完整的一些板块状的历史文化遗存,提出 "城乡历史文化聚落"的概念.这个概念包括三个要素:首先是跨越一个以上城市行政边界的区域性地理单元;二是呈现出有别于其他区域地理单元的、其生成历史和演化历程以及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方面有许多共同性和相似性的地域文化色彩;三是富集着丰富多样的、具有复合性和整体性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要素.笔者在过去提出的"系统性与关联性"特征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城乡历史文化聚落"具有的区域性与单元性、文化的共性与个性等内在特征,认为这些特征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对历史文化价值的评估和认识.作为结论部分,反思了我国文化遗产认识方法上存在的问题,提出随着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保护与发展实践领域的拓展,认识方法应当从"分"走向"合",保护方法上从"分类保护"走向"整体保护".这里所提出的"城乡历史文化聚落",作为文化遗产的一种类型,正代表了这样一个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内 容,目前存在重经济轻保护、重遗产轻环境等问题,促进生态 与文化遗产协同保护能够有效推动城乡建设与文化传承相得益 彰的高品质空间建设。佛山是一座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丰富文化 遗产的城市,平衡好历史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 重点之一。以佛山市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空间分析技术,在 摸清文化遗产资源类型、空间分异特征的基础上,搭建生态与 文化遗产协同保护和联动发展的分析框架,构建文化遗产空间 保护体系。首先,全面挖掘和梳理佛山市多层次多元化的生 态-文化资源,划定不同等级的资源集聚区;其次,提出“文 化遗产+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的空间保护体系构建策略;最 后,构建“生态基底+遗产空间+遗产廊道”的分级分类空间保 护利用模式。生态与文化遗产协同保护体系的构建是从文化遗 产单体保护到生态与文化遗产协同保护和系统性整体保护的转 变,对于城乡环境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1,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物质基础。价值评估是开展遗产保护的首要工作2,为遗产地历史价值认知、文物清单盘点、空间区划与保护管理提供重要依据。20世纪以来,城市扩张导致的古迹侵占、历史风貌改变等问题使得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保护面临新的挑战。从“层积性”视角建立文化遗产价值评估体系,厘清各个历史时期的遗存与状态并提取核心价值,回应新时代发展需求以实现遗产活态保护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延 《福建建筑》2014,(6):62-67
本文结合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提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要采取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有机结合起来的整体性保护方法,使再生后的历史文化街区达到遗产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生活延续性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改革开放后历史遗产的保护现状,从交叉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阐述了健全法律体系与管理制度的保护方法,提出了构建文化遗产民间组织与机构的建议,解决了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近代建筑遗产保护与城市历史文化传承——以西安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芳  杨豪中 《华中建筑》2010,28(12):141-143
从所处地位和保护现状两方面论述西安近代建筑遗产保护所面临的困境,进而指出造成困境的根源是西安近代建筑遗产在价值认知中存在价值取向单一化和价值判定标准模式化两个误区。最后,在分析近代建筑遗产保护与城市历史文化传承关系的基础上,提出西安近代建筑多元和地区的建筑遗产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河南近现代工业遗产的现存状况、特点价值、保护与更新现状的总结分析,从普查认定、分级保护、保护与再利用相结合三个方面提出了对河南近现代工业遗产保护的措施,以期构建完整的河南历史文化体系,使河南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5.
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出发,本文在吸取借鉴国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经验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建设中的新趋势和面临的新问题,从建构当代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价值认知体系、建立我国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理论策略、建设适应性的保护修复技术方法体系和管理制度体系等层面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建设提出了框架性的阐述,结论性地提出应该从基础保护科学理论进一步系统化、实用技术与科学理论交融发展、充分利用跨学科研究成果三个方面加快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学。  相似文献   

16.
历史公园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更新中面临着诸多挑战。文章以无锡公花园为例,探究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公园从遗产价值认知到保护利用的路径:梳理历史变迁,明确各类遗产价值,通过“特征—载体—意义”的路线分析,对遗产价值进行认知与识别,进而从城市历史景观视角挖掘遗产价值的层积方式,认识遗产价值形成的复杂性以及价值载体之间的关联性,最后结合遗产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利用的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历史文化街区"相关概念的生成、解读与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晨 《规划师》2011,27(4):100-103
历史文化街区是2002年以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以下简称名城保护体系)中观层面的核心概念,其前身为1986年提出的历史文化保护区①。1997年8月,建设部发文将历史文化保护区作为一个独立层次正式列入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下简称遗产保护)制度[1],标志着我国覆盖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的遗产保护体系的雏形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8.
历史边界是一种特殊的线性遗产,具有独特的价值.针对国内历史边界遗产保护的现状,从遗产分类和人地关系两方面入手,分析其作为线性文化景观的价值构成,提出:重视历史边界的自然环境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涵盖因子较广的价值评估框架,合理评价遗产资源;从国土—区域—本地多尺度出发,形成权属清晰、职责明确的保护体系,并通过协作机制维护人地关系和谐;以多样化的形式,重新利用历史边界遗产,以期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解飞  夏海山 《建筑师》2024,(2):89-98
本文聚焦美国新英格兰地区铁路再生经验,系统思考区域铁路遗产再生策略背后的支撑体系,以期对我国铁路遗产保护与再生提供参照。首先,文章系统梳理美国新英格兰地区交通、工业与城市的历史发展脉络,建立区域铁路遗产所在的宏观语境。随后,针对新英格兰区域铁路遗产再利用现状,提炼交通再生、文旅再生、绿廊再生三类更新经验。并在此基础上,从价值流变、保护原则、保护体系三方面深入,解读再生策略背后的支撑体系。最后,依托新英格兰地区铁路再生经验,对我国东北区域铁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0.
基于文化传承的北京大运河景观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大运河纵贯千年,价值意义极其突出,是国脉肇始,是兴都之廊。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对于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一伟大的世界文化遗产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与要求,但是高水平、高标准的发展建设诉求与部分遗产资源被侵占破坏、滨河空间文化彰显不足等现状对比鲜明。从风景园林的专业视角提出"HSES"分析模式,基于历史文脉的总结梳理,通过历史演变的空间叠合、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和沿线景点的调研分析的技术方法,在运河水系恢复、遗产保护利用、公园景点塑造、讲好运河故事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在北京大运河的景观规划层面传承历史文化,弘扬运河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