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温病是由外感温热之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温病病因有兼寒挟湿、患病体质和病理变化具有特殊性,治疗中寒凉过度,以致温病治疗有运用温热药物的可能性.从其概念来言,其病因是温热之邪,发热是其特征.其治疗上必以寒凉药为主的方药.这些温热药在温病治疗方剂中的配伍机制及作用,值得探讨,其配方遣药可谓匠心独具.现归纳于下,求请杏林同侪不吝正鹄.  相似文献   

2.
<正> 《温病学》(1979年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认为:“温病是由温热病邪引起的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疾病”,笔者认为此说作为“温病概念”不够全面,难以概其全貌。“概念”,在《辞源》中解释为:“就种种观念,概括其相类似者,而成一共同之观念也。”就温病的概念来讲,也当从多种类型的热性病中,找出其相类似的特点,以概括之,至于这“相类似点”从什么角度去寻求、去归纳?笔者认为,当从病因和临床表现两个大的方面去考虑。一、就病因而言,温病的病因应以“感受温邪为主因”作为温病的“相类似点”概括之。因为温病的病因,就目前讲,仍跳不出“外感不外六淫”  相似文献   

3.
探讨章楠《医门棒喝初集》中的温病学思想,指出其学术渊源于叶桂等名家,认为温病与伤寒有别,必须严格区分;对温病的病因与发病倡导外感与伏邪理论,尤重伏邪说;温病宜分为五大类诊治,诊治过程中应注重体质因素。  相似文献   

4.
探究《时病论》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的思路,对雷丰《时病论》中伤寒、温病、瘟疫等疾病的概念及治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雷丰注意辨析各类外感时病,从发病时令、病机方面辨别了伤寒和温病,从症状、严重性、流行性、传染性等角度区别了温病与瘟疫,区分一季之中相似疾病的轻重,其对各类外感时病的发病季节、病因、病机、症状、严重性等的区分,对今天中医治疗外感病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温病是属于外感病中的一个大类。外感病包括伤寒、中风和温病等,而温病则是由外感温热病邪所引起以发热为主要特征并具有传染性和季节性的一类疾病。它包括多种急性传染病和某些传染性小而不严格规定隔离的感染性疾病,如春温风湿、暑温、湿温、秋燥、冬温等。这类疾病虽然因发病季节不同,病原各异,而有很多类型,但它们具有共同的特点,例如,在病因上,有特异的致病因素——六淫、戾  相似文献   

6.
谈温病的病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准确理解和把握温病的病因涵义 ,从概念性病因到辨证求因之“因”,从中医外感病病因到西医的致病因素 ,进行了剖析和比较 ,认为《温病学》讲义中关于病因的表述 ,实际是对各种温病的发病、病情和病机特点的总概括 ,如果仅作为七种病因来理解是不全面的 ,也是不深刻的  相似文献   

7.
六淫、气象与体质关系浅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六淫是自然界气候反常,即六气太过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并影响到人体的调节适应功能及病原体的孳生传播而成为致病的邪气,属于外感病的病因。六淫与气象因素密切相关。中医学在研究外感病病因时,总是注意每个季节各自的气象特点,如春多风病,夏多暑病,长夏多温病,...  相似文献   

8.
前言 外感病离不开伤寒与温病的辨证论治,伤寒以六经为辨证论治纲领,温病以卫气营血和三焦为辨证论治纲领,前者为寒,后者为热。温病又可分为温热和湿热两大类,属温热者,以卫气营血为纲辨证,属湿热者,以三焦为辨证纲领。病因不同,传变也不同,反应证候各异。一寒一热,寒邪伤阳;温病热邪化燥伤阴,临床应用有异有同。伤寒亦可伤阴,温病  相似文献   

9.
温病学和伤寒论都是研究外感病范围的,但是它们在病因、病机及辨证施治方面有着许多区别。在病因方面,伤寒是感受寒邪而引起,温病则是感受温热病毒而发生。在侵入途径方面,伤寒是由皮毛而入,邪首袭足太阳膀胱经,而温病多由口鼻而入,邪首袭手太阴肺经。在病机方面,伤寒易于伤阳,温病则易于伤阴。基于病因病机的不同,所以辨证施治及立法处方都有不同之处,伤寒以六经辨证为纲;温病则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为纲。伤寒用温法,  相似文献   

10.
森林脑炎(又称蜱传脑炎)是以致病因子和系统病变综合命名的现代医学病名,在传统中医学中并没有直接的记载,但根据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症状,可以将其归为中医学的温病学范畴。森林脑炎一病无论从病因还是发病特点角度归纳,均符合温病之"外感温邪""热象偏重",从而被纳入传统中医学的温病范畴。在治疗本病时可按疾病进展进行卫气营血分期辨证并施以治疗。  相似文献   

11.
对温病诊治中禁忌思想的认识中国政法大学校医院李玉平温病是由外感温热之邪所引起的,以发热为主,易化燥伤阴为特点的一类外感热病。随着祖国医学的不断深人发展,治疗外感热病宗《伤寒论》的理法方药,已不能适应临床的实际需要,到明清时代,温病学说日臻成熟,创造性...  相似文献   

12.
温病的病因,以外感温热病邪为主,其发病与否,与正气强弱有关。历代湿病学家十分重视体质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治疗上也处处贯穿体质辨治观。本文仅就《温病条辨》的体质辨治进行初探,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13.
流行性出血热属中医温病范畴,其病因病理为外感"温热疫毒"侵袭营血,迫血妄行,故有皮肤,粘膜,腔道,内脏出血等诸证,本人通过望舌对流热预后判断深有体会,在某种程度上舌诊重于脉诊.  相似文献   

14.
疫病是外感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而可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早在周代的文献中,如《礼记》、《墨子》、《左传》、《山海经》等都记载了疫病为害。《内经》中论述了疫病的病因、发病、类型和防治。嗣后两千年中,有关疫病的理论和防治经验不断补充、丰富,于明清时期形成了外感病学中的一个独特学说体系一一疫病学说。疫病学说与伤寒、温病学说有所不同,近代其中许多内容逐步揉合融化于温病学说中,充实和发展了温病学的内容。但在此同时,疫病学说中有许多精华却被忽视了,因而探讨疫病学说的特点对于促进中医外感病学的发展具有  相似文献   

15.
伤寒与温病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伤寒和温病,都是感受自然界的病邪,而使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受损所发生的外感热病。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是祖国医学在研究论述和防治外感热性病方面的两大主体,也是中医学术中的重要组成部  相似文献   

16.
我国温病大师叶天士先生,毕生致力于温病研究,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今天有效地指导着温病临床,为我国传染病的诊断治疗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叶氏非常重视辨舌,他说:“必验之于舌.”其《外感温热篇》条文共37条,其中舌诊条文16条,对舌诊有深刻的研究,在临床诊断的运用、阐述得全面具体.为了继承和发扬叶天士的温病学说,笔者对叶香岩《外感温热篇》舌诊条文特作初步探析。1 辨察舌苔定卫气营血众所周知,叶香岩的《外感温热篇》是温病学的  相似文献   

17.
《外感温病篇》论述风温病机是以肺胃为中心,辨治重在肺胃邪热,用药强调轻透养阴。  相似文献   

18.
中医早在我国战国时代的《内经》一书中就有“今夫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的论述。其后《难经》一书更具体指出 :“伤寒有五 :有中风 ,有伤寒 ,有湿温 ,有热病 ,有温病。”也就是说伤寒有五之“伤寒”,是指广义伤寒 ,它既包括伤寒一类的外感疾病——中风、伤寒 ;也包括了温病一类的外感疾病——湿温、热病、温病。五种之一的“伤寒”则是狭义的“伤寒”,是风寒性质的外感疾病 ,它与温病虽同属广义“伤寒”范围 ,但两者性质不同 ,辨治方法有异。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是论述外感病的专书 ,重点论述了外感风寒之邪辨证论治的规律 ,同时又提…  相似文献   

19.
论绍派伤寒的学术创新与薪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代表了前一时期的外感病总论,温病学代表了后一时期的外感病总论,在伤寒与温病的论争中,绍派伤寒又代表了对外感病认识进一步深化的一个时期。绍派伤寒的寒温一统说可谓异帜独张,它与温病学派的主张存在多方面的不同,并在不断的学术争鸣中得到完善。  相似文献   

20.
<正> 湿温病是外感热病的一种,从临床实践中看,其多表现湿热弥漫三焦,阻滞气机,遏伤阳气,湿热不得外泄。因此输转气机,特别是输转中焦气机在治疗湿温病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湿温病的主要病因是内有湿饮外有客邪,热湿相搏,酝酿成温,即湿热合邪。湿热相合,热处湿中,湿蕴热外。湿邪重浊粘腻,必然阻滞脾胃及肺的气机,导致气机运行不畅,升降失常,形成气不化湿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