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评价冷血心脏停搏液和低温心室颤动法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中心肌保护的临床效果。方法 根据不同的心肌保护方法 ,将 2 0 13例患者分为两组 ,冷血心脏停搏液组 :5 96例采用冷血心脏停搏液保护心肌 ;低温心室颤动组 :1417例采用低温心室颤动法保护心肌。两组均为单纯、择期 CABG手术 ,观察心肺转流术(CPB)时间 ,升主动脉阻断时间 ,ICU监护期 ,住院死亡率 ,主动脉内气囊泵 (IABP)使用率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及肾功能衰竭发生率。 结果 术中冷血心脏停搏液组与低温心室颤动组旁路移植血管支数无差异 ,冷血心脏停搏液组CPB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明显长于低温心室颤动组 (P<0 .0 1)。术后 ICU监护期、中枢神经系统和肾功能衰竭并发症及术后住院死亡率两组间无差异。 结论 单纯、择期 CABG手术患者 ,低温心室颤动法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心肌保护方法 ,其临床效果可能优于冷血心脏停搏液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猪心肌细胞Fas基因蛋白表达及Caspase-3活性的影响。方法24只小型约克猪(体重35~40kg)被随机分为4组。组1(ACC组,n=6):于CPB开始后并行循环45 min,阻断主动脉90 min,开放主动脉后心脏再灌注120 min;组2(pre-con组,n=6):升主动脉阻断前进行心脏缺血预处理(阻断升主动脉5 min、开放10 min,重复3次),余处理与组1相同;组3(post-con组,n=6):并行循环45 min,阻断主动脉90 min,开放主动脉后心脏再灌注120 min;再灌注开始进行缺血后处理(阻断升主动脉30 s后开放30 s,重复3次,共3 min);组4(pre-con +post-con组,n=6):升主动脉阻断前进行心脏缺血预处理(阻断升主动脉5 min、开放10 min,重复3次),阻断主动脉90 min,开放主动脉心脏再灌注120 min,再灌注开始进行心肌缺血后处理(阻断升主动脉30 s、开放30 s,重复3次共3 min)。在再灌注结束后取左心室全层心肌适量并固定。用原位化学法(TUNEL)观察各组心肌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法检测Fas基因蛋白表达及Caspase-3的活性。在CPB前、缺血90 min、再灌注30、60、120 min采静脉血检测血MDA、SOD水平。结果原位化学法测得心肌细胞凋亡率组2(10.46±0.91)%、组3(9.68±0.59)%和组4(11.35±1.37)%显著低于组1(19.75±1.81)%(P<0.05);流式细胞法测得Fas,Caspase-3荧光表达指数(FI),组2(1.24±0.13和1.32±0.13)、组3(1.27±0.07和1.33±0.08)和组4(1.27±0.14和1.31±0.12)显著低于组1(1.74±0.11和1.99±0.12)(P<0.05);与组1相比,MDA血浆浓度组2、组3和组4显著低于组1,而SOD浓度却显著高于组1(P<0.05)。组2、组3和组4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as、Caspase-3表达改变参与了心肌细胞凋亡及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缺血后处理可以明显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细胞凋亡的减少与Fas基因蛋白的下调、抑制Caspase-3活性及氧化应激有关;缺血后处理与缺血预处理相比可以同等程度的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本实验未观察到缺血预处理和缺血后处理的叠加作用。  相似文献   

3.
患者 女,66岁.心悸、胸闷、气促20 d,无胸前区疼痛.查体:两肺呼吸音清,无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未触及震颤,窦性心律,右侧第2~3肋间可闻及3/6级收缩期粗糙杂音,向颈根部传导.心电图示:心率79次/分,窦性心律,电轴左偏-27°,Tv3v4低平.心脏超声心动图提示:主动脉窦部40 mm,升主动脉41 mm,主动脉瓣狭窄(重度),主动脉窦部及升主动脉瘤样扩张;不排除夹层动脉瘤.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新的一种简单、稳定的小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方法 将供体心脏肝上下腔静脉与受体下腔静脉端侧吻合,供体升主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端侧吻合.用C57BL/6J (H-2b)作供体和受体做同基因心脏移植,用C57BL/6J (H-2b)作供体BALB/C (H-2d)受体做同种异体心脏移植.结果 新方法血管吻合时间(21.3±1.6)min比传统方法吻合时间(28.5±1.4)min明显缩短,心脏复跳时间从(2.3±0.9)min降低到(1.4±0.5)min.同基因和同种异体移植的两种方法比较,1周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鼠心脏移植新模型明显缩短移植物温缺血时间,有利于移植物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39岁。因胸闷、气促加重2个月入院。入院前患者无明显诱因晕厥2次。入院后心电图(ECG)示:心房颤动,Q-T间期正常,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瓣膜损害。于2005年7月行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分别置换St.Jude 25mm和21mm(Regent)双叶机械瓣。术中心肺转流时间145min,主动脉阻断时间96min。升主动脉开放后心脏反复发生心室颤动,电击除颤5次,恢复窦性心律,查血清钾为4.0mmol/L。术后早期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术后5h患者出现频发性室性早搏,继之为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orsade de pointes,TdP),很快发展为心室颤…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升主动脉成形术治疗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扩张患者的临床随访结果,总结其临床经验,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0年8月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36例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扩张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和升主动脉成形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7~72(51±16)岁。分别于术前、术后出院前及随访中通过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升主动脉直径,并进行比较。结果无围术期死亡。体外循环时间(96.2±28.3)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9.2±22.1)min,术后住院时间(11.0±7.8)d。36例患者全部进行随访,术后随访1.1~9.0(4.0±2.3)年,随访期间死亡1例,无二次手术患者。心脏超声心动图提示:主动脉瓣功能正常,术后升主动脉直径较术前减小[(36.4±6.1)mm vs.(46.8±4.6)mm,t=13.12,P=0.00];随访期间升主动脉直径与术后相比有所增加[(40.8±6.8)mm vs.(36.4±6.1)mm,t=-2.64,P=0.01],与术前相比减小[(40.8±6.8)mm vs.(46.8±4.6)mm,t=3.48,P=0.00]。结论升主动脉成形术治疗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扩张患者可获得较好的早中期疗效,但远期效果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升主动脉成形术治疗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扩张病人的中期随访结果并总结其临床经验.方法 1996年10月至2007年4月对54例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扩张的病人行主动脉瓣膜置换和升主动脉成形术,术后随访13~96个月,平均(23±16)个月.分别于术前、出院前及术后随访中,通过心脏超声检查测量升主动脉直径.结果 围术期死亡2例.术前升主动脉直径(45.77±6.02)mm与出院前升主动脉直径(34.67±4.81)mm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升主动脉直径(37.65±6.35)砌与术前及术后出院前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纯主动脉瓣狭窄的基础病变和术后出院前升主动脉直径大于40mm是升主动脉再扩张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 升主动脉成形术中未用人工血管包裹治疗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扩张或者升主动脉瘤的中期疗效欠佳.单纯主动脉瓣狭窄是这种术式的适应证,成形术必须将主动脉直径减至40mm以下,以减少远期再扩张.  相似文献   

8.
病人男,印岁.反复胸闷10余年,加重10余天.6年前在外院诊断为风心病,心包积液,曾行心包穿刺抽得淡血性液体.查体:心脏彩超示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并关闭不全,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左冠窦外侧见一乒乓球样结构,壁钙化(图1).心脏侧位片示心影区环形阴影(图3).CT示升主动脉、肺动脉干后方,左右肺动脉下方一圆形囊性病灶,包膜完整并钙化,囊内密度大致均匀,CT值约30 Hu(图2).术前拟诊:风湿性心脏联合瓣膜病、主动脉窦瘤破人心包横窦并假性动脉瘤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无包裹-纵切口升主动脉成形术治疗升主动脉扩张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9月-2011年5月,对53例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扩张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加无包裹-纵切口升主动脉成形术治疗。男41例,女12例;年龄22~75岁,平均52岁。病程1个月~14年。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示术前升主动脉直径为(45.9±3.3)mm;主动脉瓣三叶瓣40例,主动脉瓣二叶畸形13例。心功能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标准:Ⅱ级19例,Ⅲ级33例,Ⅳ级1例。结果术后发生1例纵隔广泛渗血、3例肺部感染、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均无升主动脉成形术相关并发症。5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68个月,平均15个月。患者均无明显胸闷、心累。末次随访时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22例,Ⅱ级31例。升主动脉直径为(35.2±4.0)m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与术后出院时(34.0±2.5)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5)。其中,随访时间≥60个月者末次随访时升主动脉直径与术前、术后出院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脉瓣二叶畸形患者末次随访时升主动脉直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升主动脉直径>50 mm患者末次随访时升主动脉直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包裹-纵切口升主动脉成形术治疗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轻-中度(直径范围40~50 mm)扩张患者可获得较好早中期疗效,但应严格选择患者,远期效果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0.
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手术麻醉与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于 1999年 6月至 2 0 0 2年 1月应用深低温停循环(DHCA)技术成功地为 3例升主动脉瘤患者施行人工血管置换术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例 1,男 ,5 5岁 ,头昏 ,心悸 ,突感胸部压榨痛 ,出冷汗 2小时。BP 2 2 / 8kPa ,心率 90次 /分。ECG示ST T改变 ,左心扩大。心脏彩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报告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胸部CT示升主动脉分离假腔。诊断 :急性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Ⅱ型 ) ;高血压病Ⅲ期。行升主动脉及右半弓人工血管置换术。例 2 ,女 ,32岁 ,无诱因突发剑突下绞痛 ,放射至后背正中伴呕吐。BP 10 13/ …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犬体外循环(CPB)再灌注后吡那地尔超极化心脏停搏液与传统高钾心脏停搏液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心脏功能的影响. 方法 12只雄性杂种狼犬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6)主动脉阻断时用4℃ St.Thomas Ⅱ号心脏停搏液(K+ 20 mmol/L),每30分钟灌注1次;实验组(n=6)用4℃含吡那地尔50 μmol/L 的St.Thomas Ⅱ号心脏停搏液(K+ 5 mmol/L),每50分钟灌注1次.两组犬主动脉均阻断150分钟.在转流前和主动脉开放后180分钟时测定TNF-α和IL-6的含量,于转流前、主动脉开放后30、60、120和180分钟时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 结果主动脉开放后180分钟,两组TNF-α和IL-6与转流前比较均明显升高(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主动脉开放后120分钟和180分钟,两组平均动脉压(MAP)、心脏指数(CI)、每搏指数(SI)、左心室每搏作功指数(LVSWI)与转流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与传统高钾心脏停搏液比较,吡那地尔超极化心脏停搏液无明显的减轻炎性反应作用,其改善心功能的作用也并不优于传统的高钾心脏停搏液.  相似文献   

12.
缺血预适应对体外循环心肌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比较单用冷停博液与缺血预适应(IPC)加冷停搏液联合应用在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先天性心脏病病人20例,随机分为缺血预适应组(IPC组,n=10)和对照组(n=10),IPC组在阻断升主动脉前实施3分钟缺血-5分钟再灌注的缺血预适应,然后阻断升主动脉,灌注冷(4℃)St Thomas‘停搏液,心脏完全停跳后开始心内手术;对照组则不进行缺血预适应方案。两组均于并行循环前,开放升主动脉心脏复跳后30,60分钟时经Swan-Ganz漂浮导管测定各项血液动力学指标,并观察心肌功能恢复情况;于并行循环前,开放升主动脉时取心肌行超微结构检查及ATP,MDA测定,IPC组还监测缺血预适应期间的心电图及动脉血气变化。结果:(1)CPB后IPC组血液动力学指标恢复快(P<0.05),心肌收缩有力,血压维持良好,需辅用多巴胺等正性肌力药维持血压的病例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2)升主动脉开放时IPC组心肌超微结构;ATP等的保护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MDA的生成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IPC组阻断升主动脉期间ST段降低(阻断30秒时发生),开放升主动脉后ST段在15秒内完全恢复,此期间均未发现明显心律失常;IPC前后血气结果无明显变化。结论:缺血预适应加冷停博液联合应用具有良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左-卡尼汀心停搏液对心脏瓣膜置术患者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24 例体外循环(CPB)下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2例,治疗组于4℃ST.ThomasⅡ停搏液中按6g/L 加入左-卡尼汀作为心脏停搏液,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升主动脉阻断期间每30 min灌注停搏液一次,每次15 ml/kg,末次灌注氯化钾浓度减为半量。术前1 d和术后7 d作心脏彩超,测定心脏指数(CI)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NEF);记录开放升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跳情况。CPB转流前和停机后即刻取心房心肌组织一块,用原位末端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标记法检测心肌凋亡细胞;免疫组化法测定心肌细胞Bax和Bcl-2蛋白表达,计算Bcl-2蛋白与Bax蛋白的比值(Bcl-2/Bax)。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开放升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跳率升高,术后7 d CI和LVEF 升高,停机后心肌细胞凋亡指数降低(P<0.05或0.01);与转流前比较,两组停机后Bax蛋白表达增强,对照组Bcl-2蛋白表达减弱(P<0.05或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停机后Bax蛋白表达减弱, Bcl-2蛋白表达增强,Bcl-2/Bax升高(P<0.05或0.01)。结论左-卡尼汀通过调整Bcl-2与Bax蛋白表达的平衡,从而减少了CPB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对心肌起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瓣膜置换手术中升主动脉开放后出现顽固性心室颤动(室颤)时经主动脉根部灌注乙胺碘呋酮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10月至2016年10月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单一手术组行瓣膜置换术中主动脉开放后顽固性室颤患者42例作为药物组,其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56.31±12.56)岁,顽固性室颤时再次阻断升主动脉,应用乙胺碘呋酮(150 mg稀释至20 ml)经主动脉根部灌注管注入,并反复抽吸8~10次,累计总量约150~200 ml,然后开放升主动脉阻断钳,快速挤压升主动脉,频率约200次/min。选择同期其他手术组术中表现相同患者53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5例、女18例,年龄(58.79±19.81)岁,顽固室颤时采取临床常用处理方法,如继续给予1 mg/kg利多卡因静脉推注,同时再次阻断升主动脉,给予温血灌注等方法,直至心脏复跳。比较两组临床结果。结果药物组围术期死亡1例,对照组围术期死亡2例。药物组除颤次数[(3.11±0.59)次vs.(4.91±1.34)次,t=–2.917,P=0.000]、复跳后室颤发生(2例vs.6例,χ2=5.213,P=0.000)、复跳5min后心率[(91.65±9.81)次/min vs.(98.32±10.21)次/min,t=–2.019,P=0.032]、体外循环辅助时间[(71.68±10.21)min vs.(81.59±12.93)min,t=–2.512,P=0.032]、多巴胺用量[(4.32±1.28)μg/(kg·min)vs.(5.79±1.98)μg/(kg·min),t=–2.781,P=0.015]、肾上腺素用量[(0.03±0.01)μg/(kg·min)vs.(0.06±0.02)μg/(kg·min),t=–3.996,P=0.000]和去甲肾上腺素用量[(0.01±0.01)μg/(kg·min)vs.(0.03±0.01)μg/(kg·min),t=–4.163,P=0.000]均短于或少于对照组,复跳5 min后窦性心律发生率高于对照组(42.8%vs.9.4%,χ~2=11.211,P=0.000)。结论在瓣膜置换术中主动脉开放后出现顽固性室颤的患者,通过再次阻断升主动脉,经停跳灌注管向主动脉根部再次灌注乙胺碘呋酮,可明显提高心脏复跳率和避免再次室颤的出现,缩短体外循环辅助时间,减少正性肌力药物的使用剂量,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正常升主动脉、升主动脉瘤样扩张及Stanford A型夹层动脉瘤(TAAD)患者升主动脉血管组织中alpha-1抗胰蛋白酶表达的差异,探讨alpha-1抗胰蛋白酶对于维持升主动脉血管结构完整性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8例升主动脉血管组织标本,TAAD 14例,升主动脉瘤样扩张7例,心脏移植供体心脏升主动脉7例.采用组织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及Western blot 法对标本组织中的alpha-1抗胰蛋白酶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在基因水平上,alpha-1抗胰蛋白酶在升主动脉瘤样扩张中表达最高,正常血管组织中表达次之,TAAD患者升主动脉中表达最低(2.192±0.133、1.213±0.156、0.672±0.101,P<0.05).在蛋白水平上,alpha-1抗胰蛋白酶在升主动脉瘤样扩张中表达明显升高,TAAD患者升主动脉中表达次之,正常血管组织中最低(0.285±0.010、0.153±0.011、0.102±0.010,P<0.05).结论 alpha-1抗胰蛋白酶在正常人、升主动脉瘤样扩张及TAAD患者升主动脉血管组织均有表达,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lpha-1抗胰蛋白酶对于维持升主动脉血管结构的完整性具有潜在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29岁。主诉:发现心脏杂音13年,心前区痛1周余。查体:血压120/80 mm Hg,心率70次/分,律齐,主动脉瓣听诊区可闻及3/6级收缩期喷射样杂音,向颈部传导,P2〉A2。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左心室高电压;心脏超声心动图提示:主动脉瓣重度狭窄、轻度关闭不全,主动脉瓣上隔膜型狭窄,升主动脉及弓部增宽,升主动脉直径53 mm,左心室内径44 mm,左心室肥厚,室间隔厚度19 mm,射血分数(EF)85%。术前CT示:主动脉根部狭窄,升主动脉扩张(图1)。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术中支架象鼻技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效果和经验.方法 2009年3月至2011年12月,24例锚定区不足或左锁骨下动脉受累及合并升主动脉或心脏病变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手术.其中男20例,女4例,年龄(50.6±9.8)岁.合并高血压20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例,主动脉根部瘤1例,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主动脉缩窄1例.14例有吸烟史.4例为胸降主动脉覆膜支架术后内漏.结果 24例患者均行直视下支架象鼻术,同期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转流5例,主动脉瓣替换+升主动脉成形3例,左锁骨下动脉重建2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置换1例,升主动脉降主动脉人工血管转流1例.体外循环(163.1±48.6) min,低流量选择性脑灌时间(29.1 ±12.4) min.无围手术期死亡.二次开胸止血1例;呼吸功能不全气管切开1例;无截瘫及卒中发生.无住院死亡,并发症发生率8.3%(2/24例).1例失访;随访23例,随防率95.8%(23/24),平均随访24个月,随访期间2例因Ⅰ型内漏行修补术,1例因支架远端假性动脉瘤行主动脉覆膜支架修复.20例(86.4%)患者支架附近可见血栓形成.结论 对锚定区不足或左锁骨下动脉受累及合并升主动脉或心脏病变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直视下支架象鼻手术是一种有效的外科治疗手段,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远期结果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主动脉根部注射腺苷辅助心脏停搏对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二尖瓣置换术患者30例,年龄18-64岁,体重指数18-24 kg/m2,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n=15):对照组(C组)和腺苷组(Ade组).Ade组于阻断升主动脉即刻经升主动脉根部注射腺苷注射液6 mg(加入生理盐水稀释至20 ml),随后灌注4℃高钾(K+浓度22 mmol/L)含血心脏停搏液20 ml/kg;C组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于主动脉阻断前5 min(T1)、主动脉阻断开始后4 h(T2)和术后24 h(T3)时采集中心静脉血样,测定血浆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浓度和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记录心脏停搏诱导时间、心脏自动复跳情况及CPB后2h多巴胺用量.结果 与C组比较,Ade组心脏停搏诱导时间缩短,T2和T3时血浆cTnl浓度均降低,T2血浆CK-MB活性降低,CPB后2h多巴胺用量减少(P<0.05),心脏自动复跳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主动脉根部注射腺苷辅助心脏停搏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9.
术中经食管超声诊断瓣膜置换后卡瓣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女 ,5 5岁 ,体重 75kg ,发现心脏杂音 17年 ,以劳累后心慌、气短 14年 ,加重 2个月住院。经检查后诊断为 :风湿性心脏病 ,二尖瓣狭窄 (重 )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中 ) ,三尖瓣关闭不全 ,心脏扩大 ,心房颤动 ,心功能Ⅲ级。经强心利尿治疗后择期行双瓣置换及三尖瓣成形术。麻醉后肝素化建立体外循环 ,降温阻断升主动脉 ,用 2 7号Medtronic单叶机械瓣置换二尖瓣 ,以 2 3号St.Jude双叶机械瓣置换主动脉瓣。三尖瓣用 4 0滑线 ,双孔成形 ,并环缩瓣环 ,经过顺利。开放升主动脉 ,心脏复跳后 ,放置双平面食管超声 (TEE)探…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单纯局限的升主动脉夹层患者与单纯升主动脉扩张患者的升主动脉内径及术后结局,探讨现有指南指导国人升主动脉扩张患者手术时机选择的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7年139例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主动脉扩张及主动脉夹层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合并马方综合征、心脏瓣膜等病变的患者后,分为单纯局限的升主动脉夹层组(83例)及单纯升主动脉扩张组(5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升主动脉内径及术后结局。结果在主动脉内径方面,单纯升主动脉扩张组的升主动脉内径[(57.30±9.41)mm vs.(50.72±9.53)mm,P0.001]及升主动脉内径指数(31.12±5.38 vs. 27.22±6.40,P0.001)均大于单纯局限的升主动脉夹层组。对于男性患者,结果也是相似的[(60.28±10.80)mm vs.(47.40±6.53)mm;30.00±6.33vs. 23.60±3.72,P0.001]。但女性患者中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4.90±7.47)mm vs.(53.81±10.84)mm;32.03±4.37 vs. 30.58±6.56,P均0.05]。对于术后结局而言,单纯局限的升主动脉夹层组死亡率较高,气管切开术发生率较高,术后出血再探查率较高。结论本研究中升主动脉发生夹层时患者的升主动脉内径多数5.5 cm,因此仅凭现有指南指导国人升主动脉扩张患者手术时机选择是不够的,在未来的临床研究中,我们还需要明确更加合理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