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评价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效果.②方法选择50例UAP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5例,前者给予常规治疗,后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③结果治疗组临床有效率达92%,与对照组64%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5.71,P<0.05);心绞痛消失时间、心电图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t=14.78,X2=4.50,5.75,P<0.05).④结论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UAP方法简便安全,疗效满意,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82例,随机分两组:A组41例,对照组人院后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他汀类调脂药物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钠每12h皮下注射1次连用14天.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2%,且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副作用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低分子肝素钙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将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仅采取常规治疗(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阿司匹林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和辛伐他汀,观察比较各组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曲美他嗪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5月~2009年5月不稳定型心肌梗死患者10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只给予硝酸异山梨酯片、美托洛尔、阿司匹林、降脂药等,同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000 U,每天1次,连用5 d.有变异型心绞痛发作者可给予地尔硫卓.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曲美他嗪20 mg口服,每天3次,连续服用14 d.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4.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曲美他嗪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低分子肝素纳、阿司匹林和硝酸甘油联合应用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法,将91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分为低分子肝素纳、阿司匹林和硝酸甘油联合应用观察组及常规治疗对照组,14d后比较两组治疗的疗效及观察组治疗的安全性。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7%和68.9%,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观察组治疗安全性为100%。结论:低分子肝素纳、阿司匹林和硝酸甘油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近期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低分子肝素钠与地尔硫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6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地尔硫(艹卓)15 mg,每日2次,口服,渐增至15 mg,每日3次,连用7 d;低分子肝素钠4 250 U脐周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连用7 d.对照组予以冠心病常规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心电图变化.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均未出现出血、房室传导阻滞、心功能不全者.结论 小剂量地尔硫(艹卓)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心绞痛是较为可靠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辛伐他汀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58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观察组30例,对照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硝酸甘油、酒石酸倍他乐克、地尔硫卓等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000IU12小时/次皮下注射,辛伐他汀20mg每晚1次,14天为1个疗程进行疗效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为7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杏丁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41例单用低分子肝素治疗(低分子肝素组);41例应用杏丁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联合治疗组).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电图和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变化.结果:杏丁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能有效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心肌缺血,心肌耗氧量明显下降(P<0.05).结论:杏丁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苦碟子与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选择诊断明确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5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26例)和对照组(126例)作为对象.对照组采用肠溶阿司匹林、硝酸异山梨酯、倍他乐克等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采用以上药物加用苦碟子注射液、低分子肝素钙,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4%,对照 组71%,两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 <0.05).结论 苦碟子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肯定、安全,优于常规抗心绞痛治疗.  相似文献   

10.
李广 《当代医学》2010,16(22):145-146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空腹血脂的变化及观察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心电图的改变。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检测血脂水平与对照组相对比下降幅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肯定,安全,优于常规治疗心绞痛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患者血浆组织因子 (TF)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FPI)的改变及应用低分子肝素 (LMWH)后的变化。方法 UAP患者 5 1例 ,其中LMWH组 32例 ,常规治疗组 19例。用药前及用药后 5d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TF、TFPI。结果 UAP血浆TF为 82 .5 3± 2 8.13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 ;TFPI为 4 .32± 2 .4 4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LMWH组TFPI治疗后为 5 .4 6± 3.33ng/ml,较治疗前的 3.87±2 .4 8ng/ml明显升高。 结论 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参与UAP发病 ,LMWH治疗可升高血浆TFPI。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对比普通肝素钠(UH)或国产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钠(LMWH)抗凝联合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50例ST段抬高型AMI患者,随机分为UH组(25例)和LMWH组(25例),分别在常规瑞替普酶(10 mu+10 mu)静脉溶栓基础上接受UH钠或国产LMWH钠抗凝治疗,观察溶栓后48 h内两组患者的溶栓再通率、出血发生率及出血相关死亡率。结果 48 h内,两组溶栓再通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UH组出血发生率为100%,出血直接导致的死亡率为20%;LMWH组出血发生率为4%,无1例因出血并发症死亡者。结论 LMWH钠联合瑞替普酶治疗ST段抬高型AMI疗效确切,在降低出血并发症方面较UH钠有明显的优势(P〈0.05)。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钠 (海普宁 )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的临床剂量。方法 将 58例UA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2 8例和低分子肝素组 (治疗组 ) 30例 ,治疗一周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 93 .3 %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67.8% (P <0 .0 5)。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 0 .4ml,疗程一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可靠 ,副作用较少 ,能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unstableanginapectoris ,UAP)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78例UA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 3 9例 ,给予常规治疗 ;治疗组 3 9例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治疗 ,比较两组的临床和心电图疗效。结果 :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和心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 92 3 1和 84 62 % ,对照组分别为 69 2 3 %和 5 8 97% ,两组间疗效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治疗UAP疗效好 ,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5.
①目的 探讨低分子质量肝素(LMWH)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效果。②方法 将60例新近发生的UAP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给予皮下注射LMWH(0.4mL,每12h1次,连续7d),加阿司匹林和抗心绞痛药物治疗;对照组(30例)只给予阿司匹林和抗心绞痛药物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结果。③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8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uc=2.92,P〈0.01)。治疗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硝酸甘油用量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t=13.93、22.42,P〈0.01)。治疗组仅1例发生皮下淤斑。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及激活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差异无显著性(t=1.73~1.91,P〉0.05)。④结论 UAP病人急性期应用LMWH治疗,安全、有效和便利。  相似文献   

16.
朱忠桥  王丽丽  刘蓓  王勇 《医学争鸣》2006,27(15):1421-1424
目的:探讨氟尿嘧啶及低分子肝素联合用药预防玻璃体切除术后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发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选择132例132眼需行玻璃体手术治疗的视网膜脱离患者,病例选择标准为玻璃体手术后PVR高危因素的患者. 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6只眼. 干预组术中灌注液中加入氟尿嘧啶及低分子肝素,药物灌注时间控制在60 min,对照组术中灌注液不用任何药物,平均随访6 mo,两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术后3 mo,干预组及对照组的视网膜复发率分别为6.1%(4/66),18.2%(12/66),术后6 mo分别为7.6%(5/66),19.7%(13/66),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 mo干预组及对照组的PVR发生率分别为7.6%(5/66),22.7%(15/66),术后6 mo分别为10.6%(7/66),28.8%(19/66),有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前后两组视力及视网膜电流图变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两组之间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 术后3 mo与6 mo视网膜脱离复发、PVR发生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氟尿嘧啶及低分子肝素联合用药可以抑制PVR发生,具有安全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任立冰  翟桂兰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3):2699-2701
目的观察阿魏酸钠(SF)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中内皮素、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探讨SF治疗UAP的疗效并阐明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63例UAP患者中男48例,女15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常规组)31例;SF治疗组(SF组)3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休息、吸氧、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阿司匹林、他汀类调脂药物口服及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SF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SF 0.3 g溶于0.9%氯化钠溶液250 ml中静脉点滴,1次/d。两组疗程均为14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疗效、心电图变化,测定两组用药前后血清内皮素和NO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SF组心绞痛疗效和心电图结果均优于常规组(P<0.05)、血清内皮素水平下降(P<0.05)、NO水平升高(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内皮素及NO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F在常规治疗UAP的基础上,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地尔硫(草卓)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NSTEMI)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将80例ANSTEMI且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随机分为地尔硫(草卓)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地尔硫(草卓)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给予地尔硫(草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心绞痛缓解、ST段回升、心功能改善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地尔硫(草卓)组心绞痛缓解程度、缺血性ST段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BP、DBP、HR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后地尔硫(草卓)组HR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治疗后SBP、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较前升高(P<0.05),但治疗后两组NT-proBNP、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应用地尔硫(草卓)可显著缓解ANSTE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绞痛症状而不加重心力衰竭,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9.
刘焕波  吴歆华  林忠婕  孙鹏  刘娟  李泽 《海南医学》2016,(11):1752-1755
目的:探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对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合并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118例UAP患者,根据有无OSAS分为UAP合并OSAS组46例与单纯UAP组72例,检测两组患者血小板数量、平均体积、分布宽度,以及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1) OSAS合并UAP组与单纯UAP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164.1±63.4) vs (191.2±6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小板平均体积[(12.78±1.58) vs (8.97±1.11)]和血小板分布宽度[(13.51±1.68) vs (9.08±1.3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前,OSAS合并UAP组血小板聚集率为(77.5±5.9)%,明显高于单纯UAP组的(60.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抗血小板治疗后,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均较治疗前下降[(50.6±5.9)%,(33.3±5.6)%],但OSAS合并UAP组仍高于单纯U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SAS合并UAP患者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后血小板聚集性均下降,但不能完全抵消OSAS对血小板聚集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根据现有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综合评价低分子肝素(LMWH)和普通肝素(UFH)作为初始治疗方案对非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PTE)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从1966年1月~2003年8月MEDLINE光盘数据库和1978年1月~2003年8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k)中,检索以非大面积PTE为研究对象,比较LMWH和UFH作为初始抗凝药物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并对RCT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5项RCT 999例患者入选.与UFH抗凝治疗比较,LMWH治疗PTE的合并比数比(OR)结果如下:(1)病死率比较:合并OR为0.81,95%可信区间为0.36~1.81,OR合并假设检验,χ2合并=0.52,P>0.05;(2)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复发率比较:1项研究显示LMWH组TE复发率差异低于UFH组,合并OR为0.37,95%可信区间为0.14~1.00,OR合并假设检验,χ2合并=1.95,P=0.05;(3)严重出血率比较:合并OR为0.47,95%可信区间为0.16~1.39,OR合并假设检验,χ2合并=1.37,P>0.05;(4)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发生率比较:1项研究显示LMWH组HIT发生率显著低于UFH组,合并OR为0.66,95%可信区间为0.06~6.92,OR合并假设检验,χ2合并=0.35,P>0.05.结论与UFH抗凝治疗比较,LMWH治疗非大面积PTE病死率无差异;部分研究提示UFH组(VTE)复发率显著高于LMWH组,但合并效应量显示无差异;LMWH的严重出血率与UFH亦无显著差异;部分研究提示HIT的发生率UFH组显著高于LMWH组,但合并效应量显示无差异.就总体而言,LMWH治疗非大面积PTE的疗效与安全性至少与UFH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