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介绍改良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简称PEG)环状沉淀检测病毒性肝炎循环免疫复合物(Circulating immune Complexes简称CIC)的方法。并观察85例小儿病毒性肝炎的动态变化。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CIC阳性率高达88.8%,支持乙肝病理机制与免疫有关的理论。急性乙肝早期CIC多呈阳性,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能转阴、血清谷丙转氨酶(SGPT)顺利恢复者中,每见SGPT先恢复正常,而CIC大多在病程二个月时才逐渐转阴;CIC持续阳性者,即使SGPT一度恢复正常亦易反跳,常见于HBsAg持续不转阴的慢性患者。在慢性肝炎中CIC半定量浓度的高低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一致性。慢性活动性肝炎(简称慢活肝)及重症肝炎(简称重肝)均测得很高的CIC浓度,可作为选用免疫抑制药物的依据,其动态变化又可作为判断预后及疗效的参考。此法阳性率高,简便、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在315例慢性肝炎(慢肝)患者作了以循环免疫复合物(CIC)为中心的多方面研究。慢活肝和慢迁肝的CIC检出率分别为71.6%、38.3%;检出量(OD值(?)±SE)为0.29±0.02、0.18±0.01;持续时间(天数(?)±SE)为57.0±10.4与26.1±4.6。C_3在慢活肝活动期有非常显著的下降,41.7%的病例C_3值低于正常,与慢迁肝的12.5%相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CIC阳性与C_3下降的相关关系慢活肝与慢迁肝相比也有显著差异(P<0.05)。C_4的下降在慢活肝和慢迁肝中分别为47.8%和45.2%,无显著差异(P>0.05)。CIC阳性伴有C_3和C_4下降的病例,慢活肝显著多于慢迁肝,分别  相似文献   

3.
110例病毒性肝炎循环免疫复合物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毒性肝炎血循环中的免疫复合物(CIC)的临床研究已见报道。我们用PEG沉淀法对110例各型病毒性肝炎进行血清CIC的检测,对其与诊断、病情转归的关系及其在病毒性肝炎发病机理的作用做了一些研究。一、材料与方法本组病例全部来自传染科住院病人,计有急性黄疸型肝炎33例,慢性迁延性肝炎25例,慢性活动性肝炎32例,肝炎后肝硬化8例,慢性重症肝炎12例。除25例慢迁肝系无黄疸型外,其他均系黄疸型肝炎。各型诊断标准均依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150例乙型肝炎患者及HBsAg携带者用聚乙二醇沉淀物组份分析法进行了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检测。发现:(1)所检测的CIC与HBsAg及抗-HBs的存在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具有一定的特异性;(2)CIC在慢性活动性肝炎与肝炎后肝硬化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我们认为CIC的检测,对乙型肝炎的诊断、临床分型及预后判断都有一定的考参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对207例(99例急性,97例慢性和11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的抗可溶性虫卵抗原(SEA)抗体(包括特异性IgG、IgM和IgE)、循环免疫复合物(CIC)、SEA和植物血凝素的淋巴细胞转化率,血清免疫球蛋白(血清IgG、IgA和IgM)及补体(C_3)等免疫学指标进行了检测和随访。发现:(1)急性患者的SEA抗体,CIC,血清IgM,C_3和SEA淋转率均显著高于慢性和晚期患者,而后二者间则无明显差异。(2)急性患者临床表现之轻重与CIC水平有关;CIC的解离液中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经肝组织病理诊断为重症肝炎、慢活肝、慢迁肝及慢性无症状HBsAg携带者等87例患者血清中的抗肝特异性膜脂蛋白(抗-LSP)。其结果表明,重症肝炎、慢活肝的抗-LSP阳性检出率远较慢迁肝及无症状HBsAg携带者高,且抗-LSP的检出率及抗体水平均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程度呈正相关,提示了抗-LSP与肝细胞坏死程度关系密切。此项检测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病情的估价及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33例和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33例(慢迁肝12例,慢活肝21例)与HBsAg阴性急性肝炎10例以及正常成人52例作对照,以美国Beckman公司ICS AnalyzerⅡ自动分析仪测定血清补体C_3、C_4、α_1抗胰蛋白酶(α-AT)、α_2巨球蛋白(α_2-  相似文献   

8.
免疫复合物是抗原和抗体反应的产物,在人体的体液和组织中广泛存在,对其含量和成份的检测有重要的意义。机体中的补体、免疫球蛋白在各疾病中均有变化。近年来对肝病如急慢性肝炎患者血清中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含量的研究很多,慢活肝阳性率最高在71%左右。为了解CIC对一些疾病的临床应用,我们测定了肝硬化,SLE病人血清CIC和IgG、IgM、IgA、C3、C4含量,试图了解这些免疫指标的临床意义及临床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对施行同种肾移植的10只犬,在术后不同时间,同时应用3个特异性免疫指标,即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LMIT)、细胞电泳技术(MEM)、补体介导的细胞毒试验(CDC);3个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即血清总补体活性(CH_(50))、血清C3水平、循环免疫复合物(CIC)进行检测。同时还进行了血清肌酐含量测定及移植肾组织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0.
病毒性肝炎发病原理可能与病毒株的毒力、受感染肝细胞的数量和患者免疫系统的效应等因素有关,故应用调整机体免疫功能的中西药物治疗可能有良好的作用。本文就我院近五年来应用免疫药物治疗慢性肝炎304例和重症肝炎44例的结果报道如下。慢性肝炎本病分慢性活动性肝炎(以下简称慢活肝)和慢性迁延性肝炎(以下简称慢迁肝),两者在应用调整免疫功能药物治疗的  相似文献   

11.
<正> 引言为了阐明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的特征与相应疾病活动规律之间的关系,当前研究者们十分重视在对CIC量的测定同时,达到对其质进行分析的目的。所谓CIC的质是指其由以下主要因素决定的生物活性,如:抗原的种类和结合价、抗体的类别及亲和力、Ag/Ab比例、免疫复合物(IC)的大小、结合补体的能力及激活补体的途径等。由于目  相似文献   

12.
采用 SDS-聚丙烯凝胶电泳(SDS-PAGE)和免疫转印技术(Western blot)对27例登革热患者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进行组份分析。结果显示,在 SDS-PAGE 电泳图谱上出现20ku、46ku及57ku 三条主要的条带。免疫识别结果表明登革热 CIC 中存在特异性病毒抗原及 IgG、IgA、IgM 抗体和补体 C3组份。  相似文献   

13.
慢性肝炎的分型目前国内外较为一致,即分为慢性活动性肝炎(以下简称“慢活肝”),与慢性迁延性肝炎(下称“慢迁肝”)或称慢性持续性肝炎两种。两者在应用调整免疫功能药物治疗的选择上却截然不向。慢活肝主要采用免疫抑制药物,如皮质激素、硫唑嘌呤、6MP等治疗,而慢迁肝则宜用细胞免疫促发剂治疗。本文就我院近几年来应用新的免疫药物治疗慢性肝炎的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肝细胞膜特异性脂蛋白(LSP)是肝病自身免疫反应的特异性抗原。用固相免疫酶试验检测123例肝炎患者血清中抗LSP抗体。结果:急性肝炎发病2~4周抗LSP抗体阳性率64.4%,发病8周以后在恢复期中阳性率16.7%。慢性迁延性肝炎阳性率64%。慢性活动性肝炎阳性率85.1%。亚急性肝坏死阳性率100%。说明抗LSP抗体检出率与病毒性肝炎病程有关,慢活肝与对LSP产生的自家免疫反应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也提示肝炎患者血清中抗LSP抗体的水平与肝脏损害的严重程度有关。(P<0.01)  相似文献   

15.
抗-HBc和IgM抗-HBc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ELISA法检测52例急性肝炎(简称急肝),38例慢性迁延性肝炎(简称慢迁肝)及45例慢性活动性肝炎(简称慢活肝)血清中抗-HBc和IgM抗-HBc的水平,同时用RIA法检测HBsAg。结果表明,IgM抗-HBc在急肝和慢活肝中阳性率高,在慢迁肝中阳性率低,统计学上差异显著;平均几何滴度,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抗-HBc滴度以慢活肝最高,与慢迁肝和急肝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在急肝中,抗-HBc显著升高或IgM抗-HBc持续阳性者,其HBsAg不易转阴。并对抗-HBc滴度与HBsAg阳性的关系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研究表明,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国内外对病毒性肝炎采用免疫治疗已有报道,但其疗效尚难肯定。本文应用转移因子(TF)治疗22例病毒性肝炎,根据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HBsAg和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LMIF)变化情况进行疗效观察。材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本院门诊的22例病毒性肝炎病人,其中慢性迁延性肝炎(慢迁肝)16例,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活肝)6例,后者4例合并肝硬化;男16例,女6例;病程1~18年。  相似文献   

17.
<正> 近年来将慢性活动性肝病分为两类:1、慢性持续性肝炎(国内称为迁延性肝炎,简称慢迁肝),预后良好;2、慢性活动性肝炎(简称慢活肝),系一种多系统疾病,可能发展成结节性肝硬化、肝衰竭而死亡。病因:多数病例病因不明,不少慢活肝病例是由乙型肝炎或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甲型肝炎病毒不大可能引起慢活肝。某些药物也可引起慢活肝,常见是α—甲基多巴、异菸肼和双醋酚汀。鉴此,遇怀疑为慢活肝的病例中应询问用药史。  相似文献   

18.
动物实验证实HB_s Ag iRNA 具有过继对HB_s Ag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作用。应用HB_s Ag iRNA治疗后可以使原来HP_s Ag刺激白细胞粘附抑制试验(LAI)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乙肝)患者的淋巴细胞变为LAI阳性,并可促进抗-HB_s的生成。国内已有报道,认为对慢乙肝有一定治疗效果,对降低血清HB_s Ag滴度、促进HB_s Ag阴转有一定作用。我们于1982年9月至1983年6月应用HB_s Ag iRNA穴位注射对50例HB_s Ag阳性的慢性活动性肝炎(简称慢活肝)、慢性迁延性肝炎(简称慢迁脚下肝)和无症状HB_sAg携带者进行了治疗观察,报道于下。  相似文献   

19.
慢性迁延性肝炎(慢迁肝)和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活肝)的预后和治疗明显不同,二者的鉴别有重要临床意义。对一部分病例,仅根据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很难鉴别,因此需作肝活检病理学检查。但有作者认为经皮肝穿刺有一定缺点,主张用腹腔镜检查和直视下肝活检,但国内儿科尚未见到这类报告。我们对临床诊断(以1978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为标准)为慢性肝炎的33例小儿作了腹腔镜检查、直视下肝活检、肝组织的光镜和电  相似文献   

20.
用改进的亲和层析法提取C_(1q),建立了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C_(1q)结合试验并检测各组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探讨了实验中若干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