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肝门部胆管癌由于其位置特殊,早期症状不明显,发现晚,手术切除率低,对放疗、化疗不敏感,目前仍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并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就近年来对肝门区胆管癌的诊断与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 诊断 肝门部胆管癌的经典诊断模式为:黄疸+肝内胆管扩张+肝外胆管口径正常+胆囊空虚+肝门部占位病变,诊断并不困难,但多已属中晚期,若能在黄疸出现之前得以确诊,对提高切除治愈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甄宇洋  邓量 《广东医学》2004,25(1):13-14
肝门部胆管癌 (hilarcholangiocarcinoma)是指发生在左肝管、右肝管、左右肝管分叉部和肝总管上段的癌。Klaskin于1 965年详细地描述了此类肿瘤的临床特征 ,故常称为Klaskin瘤。据报道 ,Klaskin瘤约占肝外胆管癌的 58%~ 75 % [1 ] 。由于以往对该病认识不足 ,加之肿瘤生长部位隐蔽 ,早期诊断较困难。患者多以进行性黄疸为主要表现 ,常被误诊为“传染性肝炎”而予以治疗 ,乃至患者到外科就诊时已为晚期。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发展 ,临床上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与治疗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1 临床分型高位胆管癌临床…  相似文献   

3.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又称高位胆管癌或Klatskin瘤,是肝外胆管癌中的主要类型占58%-75%,手术切除率低,术后复发率高,预后较差,多数病人于确诊3个月内死于肿瘤导致的严重合并症,其治疗是目前胆道外科面临的难题之一。胆管癌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不高,但近年来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是消化道肿瘤中上升速度最快的肿瘤,且以肝门部胆管癌最多见。由于肝门部解剖结构复杂,局部组织呈不均质和病变的多样性,给肝门部梗阻性病变的鉴别带来困难。  相似文献   

4.
曹树立 《宁波医学》2000,12(2):95-96
  相似文献   

5.
张学文  解英俊 《吉林医学》2006,27(6):563-566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A)是指累及胆囊管开口及以上1/3的肝外胆管。并常扩展至肝管汇合部和一侧或双侧肝管的恶性肿瘤.又称中央型胆管癌或Klatskin肿瘤。约占肝外胆管癌的58%-5%,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由于特殊解剖关系及生物学特征。HCCA早期诊断较困难.误诊率高。手术切除率低,预后极差。近年来随着外科解剖学、病理学、影像学及手术技术的进步,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有了一定的进展.其预后有明显的改善。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肝门部胆管癌又被称为Klatskin瘤[1].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影像学及手术技术的进步,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有了一定的进展,其预后有明显改善.现就有关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治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位于左右主肝管及其汇合部和肝总管的胆管癌。该病早期诊断相当困难。患者因上腹不适或疼痛及进行性梗阻性黄疽而就诊时多属晚期.根治性切除率低,预后不良.多因急性胆道感染及肝肾功能衰竭死亡。因而.对于多数不能根治切除的病例需及时减压引流胆道。以减轻黄疸.改善肝功,缓解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命。  相似文献   

8.
肝门部胆管癌诊治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门部胆管癌又称高位胆管癌 ,是指位于胆囊管开口以上的胆管癌。 195 4年由Browns行第一例手术 ,Klatskin于 196 5年首次全面总结了该病的临床、病理特点 ,故又称Klatskin瘤。其占肝外胆管癌的 5 0 %~ 75 %。由于肝门的解剖特殊性 ,肝门部胆管癌临床表现有其特殊之处 ,诊断和治疗较为困难 ,预后差。但近年来对其诊断和治疗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 ,现简述如下。1 临床分型及分期1.1 分型 目前 ,国际上通常采用的是Bismuth CorletteⅠ~Ⅳ分型法。Ⅰ型 :肿瘤位于肝总管分叉以下 ,占 16 .3%。Ⅱ型 :肿瘤位于肝管分叉部 ,占2 2 .4 %。Ⅲa…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诊断和外科治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995年1月~2006年12月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78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特征、手术方式、并发症、生存率等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78例中手术切除38例,其中根治性切除16例,姑息性切除22例,行手术胆管引流40例,其中内引流11例,外引流29例。随访50例中根治性切除组1、3、5年生存率为78.0%、56.0%、18.0%,姑息性切除组1、3年生存率为70.4%、12.3%,无5年生存。内引流组和外引流组1年生存率为47.9%和28.6%,无3年生存。结论B超检查联合CT或MRI,对肝门部胆管癌可基本明确诊断;根治切除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远期存活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肝门部胆管癌(HCC)的早期诊断困难,需多学科的方法。目前随着各种新技术(如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术、经口胆管镜和望远镜)的开发,使内镜在恶性胆管狭窄诊断的敏感性方面有了新的进展。对于无法切除的HCC,内镜下姑息引流治疗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出现的姑息疗法(如光动力治疗和管腔内近距离放射治疗)作为新兴的非手术方式对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可能具有意义,在未来联合手术切除中可能发挥辅助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谭福勇 《医学综述》2012,18(12):1863-1866
肝门部胆管癌是一种胆道常见恶性肿瘤,临床上出现症状较晚,早期诊断困难,而且肝门部胆管癌所处的解剖位置特殊及其向周围组织、血管、神经浸润的特点,外科根治性切除率低,因而预后较差。实施肝门部胆管癌的根治性切除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生存率,包括对于侵犯的血管或转移的淋巴结的扩大切除以及肝移植术的应用均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因此,寻求胆管癌外科手术有效的新的治疗方法,对于提高胆管癌的临床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方法和外科治疗方式。方法总结和分析102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探查取活检术21例(20.6%),平均生存72d;外引流术18例(17.6%),平均生存8.3个月;手术切除加吻合术63例(61.8%),平均生存25.7个月.手术方式包括肝外胆管癌切除、肝方叶切除加肝外胆管癌切除、左半肝切除、尾叶切除加肝外胆管癌切除、肝内胆管一空肠Roux—Y吻合术等。结论术中胆道切断端应行冰冻病理检查治疗应以手术切除为主,根治性切除术可延长患者生存期和改善生存质量,效果比单纯外引流好,对不能切除病例应设法减轻黄疸。  相似文献   

13.
肝门部胆管癌(hilarcholangiocarcinoma,HC)指发生于胆囊管开口以上肝总管至肝内左右二级胆管起始部的恶性肿瘤。其早期临床表现隐匿,出现梗阻性黄疸等症状时,常处于中、晚期阶段。且多呈浸润性生长,常侵及肝脏、血管及发生淋巴转移,导致患者预后差,长期生存率低。现就肝门部胆管癌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分型、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综述如下,以加深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认识及了解相关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14.
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俊民 《广西医学》2001,23(2):300-303
肝门部胆管癌又称Klatskin瘤,包括:(1)肝管分叉癌;(2)横沟部左肝管癌;(3)横沟部左肝管癌;(4)胆管癌侵犯及总肝管的上二分之一。肝门部胆管癌约占全部胆管癌的60%-80%,由于对放疗、化疗不敏感,外科手术治疗是其治疗的主要手段。肝门部胆管癌解剖位置特殊,结构复杂,肝门部的重要血管易受侵犯,故过去切除率低,近年由于影像诊断水平和外科技术的进步,切除率有了显著提高,现就有关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方法和外科治疗方式。方法 总结和分析102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探查取活检术21例(20.6%),平均生存72d;外引流术18例(17.6%),平均生存8.3个月;手术切除加吻合术63例(61.8%),平均生存25.7个月。手术方式包括肝外胆管癌切除、肝方叶切除加肝外胆管癌切除、左半肝切除、尾叶切除加肝外胆管癌切除、肝内胆管一空肠Roux-Y吻合术等。结论 术中胆道切断端应行冰冻病理检查。治疗应以手术切除为主,根治性切除术可延长患者生存期和改善生存质量,效果比单纯外引流好,对不能切除病例应设法减轻黄疸。  相似文献   

16.
程晋坤  谢琴芬  郑树森 《浙江医学》2018,40(5):525-528,540
肝门部胆管癌是胆道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是指原发于胆囊管开口以上至左、右肝管起始部之间的黏膜上皮癌。其发生部位靠近肝门且与肝门部结构关系密切,以及容易侵犯周围血管等特点大大地增加了手术切除的难度。且肝门部胆管癌术后并发症多,患者预后差,肝功能衰竭和感染常为其术后死亡的常见原因。目前临床对如何进行术前准备、如何确定手术切除范围等方面尚存在争议。如何在减少肝脏损伤的基础上,尽可能达到R0切除,是临床外科一直探索和思考的问题。本文就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肝门部胆管癌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振飞 《当代医学》2011,17(32):6-7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8例肝门部胆管癌诊断和治疗的经验。结果18例患者均经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18例患者中6例行开腹手术治疗,其中2例达R0切除,但1例因术后并发症在围手术期死亡。2例行手术切除但切缘有肿瘤残留。2例无法切除肿瘤只能行胆肠内引流术。6例行PTcD治疗。5例不愿行手术或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等治疗而自行出院。1例在外院已经行放射治疗。结论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以手术治疗效果最佳,但手术根治率不高,且手术并发症可引起死亡。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等介入治疗作为减轻黄疸的方法可运用于术前减黄或姑息治疗。  相似文献   

18.
杨威  胡虞乾 《医学综述》2006,12(22):1373-1374
肝门部胆管癌又称为Klaskin瘤,早期诊断较为困难。近年来随着影像学等技术的发展,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有了明显提高。本文综合相关文献后提出:B超是首选的检查方法,具有无创、简便、价廉的优点;CT与B超检查联用,成为不可缺少的手术前检查项目;MRCP无论在确诊肿瘤的部位和性质均优于其他检查;ERCP只能了解梗阻远侧的情况,需PTC弥补;PET/CT有利于早期诊断,但费用昂贵;SCAG和PTP检查对评价是否手术及选择手术方式有很大帮助;结合肿瘤相关抗原检测和胆汁脱落细胞学检查,其诊断特异性高,但敏感性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01~2013-12共收治37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7例患者中12例行根治性切除,余24例均行姑息性治疗。所有患者随访年限为1~3年,行根治性切除的患者术后生存时间为9~46月;姑息性切除的患者术后生存时间为5~31月;支架引流治疗的患者术后生存时间为2~14月;而未做治疗的3例患者生存时间为27 d~5月。结论 根治性切除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最有效和首选的治疗方法,联合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并结合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是本病早期发现与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文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早期诊断方法,以提高手术切除率。方法回顾分析2005~2011年收治肝门部胆管癌30例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术前确诊26/30(86.67%)。手术切除16例(53.33%),其中根治性切除(R0切除)10例(33.33%)、姑息性切除6例(20%),引流术12例(40%),单纯剖腹探查术2例(6.67%)。术后随访28例,2人失访,随访率92.86%(26/28),其中随访根治性切除10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0%、50%、20%。随访姑息性切除6例,1、3年各1例,4例于一年内死亡。随访引流术10例全部于半年内死亡。结论肝门部胆管癌早期诊断困难,根治性切除率低,影像学检查可提高早期诊断率,对黄疸病人应尽早行影像学等相关检查,以提高根治切除率。手术是肝门部胆管癌的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