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脱色是造纸废黑液处理工艺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作者应用白腐真菌对造纸黑液进行了脱色处理,探讨了影响脱色效果的因子,并确定出最佳脱色条件.白腐真菌系从自然界腐朽木材上分离和纯化培养得到,研究了木质素溶液质量浓度(污染负荷)、pH值、搅拌速度、碳源和氮源质量浓度、[Fe2+]质量浓度变化对造纸黑液脱色效果的影响.实验确定的白腐真菌对造纸黑液脱色的最佳条件为:木质素质量浓度为153mg/L,pH为5左右,搅拌速度为250r/min,葡萄糖质量浓度为1g/L,酒石酸铵质量浓度为0.20g/L,[Fe2+]质量浓度为0.08mg/L,在此条件下白腐真菌对造纸黑液的脱色率最高可达65%.  相似文献   

2.
油污土壤生物修复高效菌筛选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油污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特点,从不同污染程度土壤中分离和鉴定高效石油降解菌,并结合DGGE技术分析油污土壤中微生物种群动态,最终提出生物修复剂的配制方案.结果表明:石油污染土壤中存在主要的优势细菌包括微球菌属、节细菌属、芽孢杆菌属、产碱菌属、醋酸细菌属和黄杆菌属;优势真菌主要有黑曲霉、杂色曲霉、产黄青霉、常现青霉、绿色木霉、粉红头孢霉、出芽短梗霉和镰刀菌属;放线菌主要为链霉菌属.真菌菌株的降解活性高于细菌和放线菌,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中真菌起着主要的降解作用.土壤性质影响微生物的生长,适量石油烃促进优势菌生长,过多石油烃则对优势菌有抑制作用.黑曲霉菌和镰刀菌适于轻度和中度油污土壤修复,出芽短梗霉适于重度油污土壤修复.油污土壤生物修复剂应包括石油降解优势菌剂、生物营养素、生物表面活性剂和土壤活化剂.  相似文献   

3.
几株纤维素酶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产酶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枯枝、秸秆、土壤中分离出35株产纤维素酶菌株。以酶活值作为复筛标准,筛选出5株产羧甲基纤维素酶和滤纸酶活力相对较高的菌株,分别为柱隔孢霉(Ramularia NS1)、康氏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i NS2)、灰绿青霉(Penicillium glaucum NS3)、白腐菌(White-rot fungi NS4)和绿色木霉(T.viride Persex Fx NS5)。经?瓶发酵和酶活检测,其羧甲基纤维素酶活(CMC酶活)分别为297.97 IU/mL,300.11 IU/mL,154.83 IU/mL,146.68 IU/mL,308.14 IU/mL;滤纸酶活(FPA酶活)分别为6.56 IU/mL,5.63 IU/mL,4.29 IU/mL,9.63 IU/mL,8.02 IU/mL。其中绿色木霉(T.viride PersexFxNS5)在发酵条件:麸皮:CMC-Na(1:1)各6 g/L,硫酸铵4 g/L,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3 d,发酵液CMC酶活和滤纸酶活分别达到352.11 IU/mL和13.96 IU/mL,比初筛酶活分别提高14.26%和74.06%。  相似文献   

4.
康宁木霉固态发酵中药渣制备蛋白饲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考察了营养源和其它条件对康宁木霉固态发酵中药渣的影响,采用正交实验优化了发酵条件,同时在单菌种发酵的基础上,对康宁木霉和产朊假丝酵母混合发酵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康宁木霉固态发酵中药渣生产蛋白饲料是可行的;在优化发酵条件下,即氮源添加量为30 mg硫酸铵/g干药渣、初始pH 4.0、固液比1∶2、发酵时间4 d,中药渣中真蛋白含量由11.12%提高至17.80%,粗纤维含量由29.14%降低至17.50%.  相似文献   

5.
从自然界腐朽木材上分离筛选出白腐真菌,并对其降解木质纤维素的能力进行了分析.通过选择培养基富集培养、PDA培养基划线分离初步筛选菌株,利用显微镜观察、生长曲线的变化及木质素氧化酶的显色反应复筛,通过滤纸条崩解实验以及稻草固体发酵实验分析白腐真菌的木质纤维素降解能力.结果表明,选育出的B2菌与E5菌株形态特征符合白腐真菌的生物特性,且存在木质素氧化酶,培养第6天菌株对应的滤纸失重率可达31.04%和25.59%,固体发酵20天后木质素降解效率为33.7%和30.7%.B2菌和E5菌株均具有较强的降解木质纤维素的能力,且B2菌株的降解效果优于E5菌株.  相似文献   

6.
真菌和高等真菌对自然界的纤维素有很强的分解作用,本实验将干菇、黑曲霉、啤酵母进行不同的组合,利用平菇、黑曲霉高活力的纤维素酶,将不直接被动物吸收利用的纤维素分解,通过产的混和生长,抑制了终产物还原糖的积累,促进了单细胞蛋白(SCP)的合成,粘合物理学处理,除去10%左右的大麦壳。实验证明,平基+酵母+黑曲霉、黑曲霉+酵母、黑曲霉+酵母+平菇这三种液体混合发酵体系,纤维素酶活力和蛋白含量均有提高,其  相似文献   

7.
就白腐真菌漆酶对环境中几种常见的有毒污染物的降解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腐真菌漆酶能够很好地催化氧化芳胺类及其衍牛物,当控制苯胺浓度〈800 mg/L、邻苯二胺浓度〈150 mg/L时,白腐真菌漆酶对苯胺、邻苯二胺的降解率均可达90%、100%;白腐真菌漆酶对硝基苯类化合物的降解效果不明显,当控制其浓度〈150mg/L,对硝基苯化合物的降解率可达80%.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纤维素酶活性,获得降解秸秆能力强的菌株,采用硫酸二乙酯和紫外线复合诱变方法处理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菌株,通过刚果红培养基初筛并进行10代PDA斜面继代培养和液体发酵复筛,选择纤维素酶活性高的菌株,以秸秆为底物进行液体发酵条件优化.结果表明:选育出6株稳定高产纤维素酶的绿色木霉(T.vi...  相似文献   

9.
新型细胞固定化载体强化白腐菌降解活性染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白腐真菌的产酶能力和后续对染料的降解效果,采用摇瓶试验研究新型细胞固定化载体——聚氨酯泡沫固定化白腐真菌后的锰过氧化物酶(MnP)产生情况以及后续对活性染料——活性艳红K-2BP的降解效果.结果显示,新型载体固定化培养白腐真菌的5d脱色率为95%,比悬浮培养7d的脱色率高15%.固定化培养产生的MnP酶活为936.61U/L,而悬浮培养的MnP仅为269.52U/L,并且酶活高峰期提前4d.另外,固定化培养体系中碳、氮源的消耗比悬浮培养快很多,而且固定化培养使得白腐真菌具有较高的H2O2产量.因此,新型细胞固定化载体强化白腐真菌降解活性染料的原因应归于这种培养体系碳、氮源的快速消耗而带来的MnP酶活的提高和高H2O2产量.  相似文献   

10.
白腐真菌对四氯化碳的生物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研究了白腐真菌对四氯化碳(CT)的降解效果,通过培养和驯化实验,得到了能降解四氯化碳的白腐真菌,验证了白腐真菌处理四氯化碳的可行性,并确定生物降解的最佳运行参数.研究表明:当四氯化碳添加量6 ug,稻壳浸出液50 mL,葡萄糖浓度15 g/L,温度30 ℃,转速140 r/min,pH 4.5,降解时间为6 d时降解四氯化碳效果最佳,降解率达到0.823.  相似文献   

11.
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在自然环境和秸秆降解物中筛选出3种分解纤维素能力较强的木霉、青霉和曲霉,将3种菌株以不同的组合形式在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唯一碳源的产酶培养基中进行产酶特性的研究,计算其对玉米秸秆粉中粗纤维的利用率并观测玉米秸秆粉的降解状态。其中木霉与青霉的混合培养在纤维素筛选培养基上培养24h后即可生长,在发酵培养基中培养72h后达到产酶高峰,酶活可达3.116u,对粗纤维的利用率为68%,远超过青霉和木霉的单独培养;木霉与曲霉二者混合,木霉与青霉、曲霉三者混合培养的产酶效果也要超出青霉和曲霉的单独培养,但与木霉相比无明显差异。实验结果表明优良菌株的混合培养会增加其对纤维素的降解能力,为实际生产中有效的处理农作物秸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对改性玉米秸秆对水体中重金属Pb2+的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浓度≤30mg/L的Pb2+的水体中,当改性秸秆的加入量为0.2g、pH值为6.0~8.0、温度为298K时,经过40min即可达到吸附平衡,且Pb2+的吸附率为94.57%,吸附量为9.01mg/g.采用双常数方程拟合该吸附过程的动力学特征曲线,R2为0.867 7;其吸附等温线可用Langmuir和Temkin方程很好地拟合,其中Langmuir方程拟合得最好(R2为0.996 6),最大饱和吸附量为9.12mg/g.  相似文献   

13.
复合菌剂预处理玉米秸秆及厌氧发酵产沼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比研究了9组不同配比的复合菌剂预处理玉米秸秆及厌氧发酵产沼气的效果,采用秸秆失重率及木质纤维降解率分析复合菌剂的降解能力,并通过沼气和甲烷的产量分析复合菌剂的产气性能.研究结果表明,D4组秸秆失重率及木质纤维素降解率最高,其次为I9组.30d的发酵周期内,I9菌剂处理后秸秆厌氧发酵效果最好,出现两个产气和产CH4的高峰期,累积产气量和产CH4量分别提高36.6%、39.0%,这说明采用合适的菌剂配比预处理秸秆能较大地提高厌氧发酵的产气量和消化效率.D4组秸秆木质纤维降解率虽最高,但产气并不是最高的,这说明降解率和产气量并不成正比.根据产气要求,选择最佳复合菌剂的配比为I9组,即复合菌、真菌、放线菌及细菌、绿色木霉的体积比为3∶3∶2∶1.  相似文献   

14.
农业纤维素废物转化为酒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热纤梭菌Clostridiumthermocellum可将农业纤维素废物转化为酒精。研究表明:热纤梭菌ATCC27405转化稻草、玉米秆、玉米叶可分别产酒精1.60,2.25,2.01g/L;热纤梭菌NCIB10682则为1.70,2.05,2.20g/L。利用ATCC27405诱变菌发酵稻草和凤眼莲,酒精最大浓度可达3.2和6.3g/L。  相似文献   

15.
城市污泥与玉米秸秆共热解制备吸附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资源化为目的,将城市污泥与玉米秸秆共热解,研究了热解条件和配比对固体产物吸附性能的影响.以徐州污水处理厂脱水污泥为原料,通过加入不同含量(0~70%)的玉米秸秆,在不同的温度下共热解制备出了含碳吸附剂.结果表明:在400~600℃范围内,吸附剂碘值随热解温度升高而下降,700℃时的碘值又明显升高;吸附剂的碘值随秸秆比例的增大而提高,而比表面积随热解温度和秸秆量提高而增大,最高达150 m2/g.吸附剂的孔径分布较宽,以中孔为主,微孔所占比例较小.总孔容随热解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秸秆量增大而下降,但微孔比例上升.共热解法制备的吸附剂的碘值和比表面积与化学法制备的污泥吸附剂相当.  相似文献   

16.
解淀粉芽孢杆菌BI_2的鉴定及其对黄曲霉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菌株BI2是从青贮玉米秸秆饲料中分离得到的一株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经16S rDNA序列分析,发现该菌株与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NC_009725)的相似性达到99.6%;进一步结合Biolog及生理生化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以番茄叶霉病菌、黄瓜枯萎病菌等12种植物病原菌及部分霉菌、酵母、食品乳酸菌和人类致病细菌为指示菌进行抑菌实验.结果表明:BI2主要抑制丝状真菌,而对细菌无拮抗作用;BI2菌株生长36 h的上清液能明显抑制黄曲霉孢子萌发及其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达到67.4%和74.8%;而且该上清液经120℃高温处理20 min后对黄曲霉的抑制效果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采用分批实验,通过对玉米秸秆降解过程中的pH、纤维素酶活性、微生物组成及秸秆降解率的检测,考察了复合菌系对玉米秸秆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在整个降解过程中,体系的pH处于6.5~7.5之间,基本保持稳定;Cb酶(β-葡萄糖苷酶)、Cx酶(内切β-1,4-葡聚糖酶)及C1酶(外切β-1,4-葡聚糖酶)随着秸秆的降解,依次进入高活性阶段,呈现出一定的协同性.真菌数量保持较高水平,细菌数量一直稳步上升,秸秆降解率在整个降解过程中也一直稳步上升.说明复合菌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秸秆苯酚液化的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浓硫酸作催化剂的条件下,采用苯酚作液化剂将秸秆液化制备其液化产物。利用正交试验考察了液比(苯酚与秸秆质量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液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液比为5∶1,反应温度为150℃,反应时间为90 min,催化剂用量为1.0 mmol/g时,残渣率为2.44%、化合酚为243.02%。通过FT-IR对液化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证明在液化产物中含有芳环结构。  相似文献   

19.
以废弃花生壳和小麦秸秆为原料,对模拟废水进行了Cd2+吸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溶液pH值、溶液温度、Cd2+初始质量浓度、花生壳粉和秸秆粉的用量、吸附时间等因素均对吸附效果有一定影响.在Cd2+初始质量浓度为25mg/L、pH值为6、吸附剂投加量0.25g、恒温振荡120min的条件下,花生壳粉和小麦秸秆粉对Cd2+的去除率分别为63.2%和52.4%.  相似文献   

20.
鸡粪好氧堆肥中霉菌的筛选及降解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决堆肥腐熟慢而且效果不佳的难题,从鸡粪好氧堆肥的不同温度阶段中共分离霉菌87株,然后经淀粉水解、蛋白质(明胶)分解、纤维素降解实验,获得23株可水解淀粉的霉菌,其中5株效果显著;39株分解蛋白有效,作用强的有16株;纤维素降解菌24株,作用强的11株.最后鉴定得知水解淀粉的菌株为青霉属、曲霉属、轮枝孢属;分解蛋白类的菌株为青霉属、曲霉属;降解纤维素的菌株为青霉属、曲霉属、木霉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