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血清胱抑素C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血清胱抑素C(Cys-C),对糖尿病肾病患者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应用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50例健康体检者和198例糖尿病患者的Cys-C、血清肌酐(Scr)、β2微球蛋白(β2-MG)浓度,同时测量198例患者尿肌酐(UCr)、尿微量白蛋白(MAlb)根据尿量计算出内生肌酐清除率(Ccr)以及24h尿微量白蛋白,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早期糖尿病肾病组Cys-C(1.63±0.87)、β2-MG(2.60±1.07)和临床糖尿病肾病组的Cys-C(2.29±1.18)、β2-MG(3.19±1.43)均较单纯糖尿病组Cys-C(0.91±0.21)、β2-MG(1.59±0.42)和正常对照组的检测结果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纯糖尿病组Cys-C、β2-MG、Scr和Ccr检测结果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早期糖尿病肾病组中,Cys-C、β2-MG和Ccr、Scr阳性率分别为75.4%(46/61)、88.5%(54/61)、32.8%(20/61)、4.9%(3/61);临床糖尿病肾病组中,Cys-C、β2-MG和Ccr、Scr阳性率分别为87.5%(49/56)、91.1%(51/56)、66.1%(37/56)、50%(28/56)。Cys-C与β2-MG的相关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8418,P〈0.01)。结论:胱抑素C用于评价糖尿病患者的肾功能状况,其特异性好于β2-MG,灵敏度高于Ccr、Scr,是的一个能较好反映肾小球滤过率的指标,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大黄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将128例糖尿病肾病(DN)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对照组和缬沙坦联合大黄治疗组,疗程均为6个月。结果①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明显下降(P〈0.05,P〈0.01),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C)明显上升(P〈0.05),对照组上述指标变化不明显(P〉0.05);②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显著改善早期DN患者尿白蛋白(MA)、尿α1微球蛋白(α1,MG)、尿β2微球蛋白(β2-MG)(P〈0.05),而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显著(P〈0.05)。③对临床DN患者的尿蛋白定量、尿α1-MG、尿β2-MG、血白蛋白(ALB)、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治疗组均改善显著,而对照组除尿蛋白定量、尿α1,MG、尿β2-MG改善显著外,其余指标改善均不明显。结论缬沙坦联合大黄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尿微量白蛋白(mALB)、尿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及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1年10月~ 2013年1月在本院住院的Ⅱ型糖尿病患者50例为病例组,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尿mALB、Cystatin C、β2-MG及RBP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尿NAG采用对硝基苯酚(PNP)比色法检测,Scr由本院检验科采用OLYMPUS AU2700自动生化仪检测.并对两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及统计学分析,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G)评价各项生物标记物的敏感性.结果 病例组中50例患者的各项指标测定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通过ROC曲线、诊断试验结果显示:病例组中尿mALb、Cystatin C、β2-MG、RBP及NAG的敏感性显著高于血肌酐(Scr).尿mALb、Cys-tatin C、β2-MG、RBP、NAG及Scr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76、0.976、0.929、0.917、0.882、0.710,95%的可信区间分别是0.970~1.000、0.970~1.000、0.852~0.961、0.832 ~ 0.979、0.772~0.955、0.715 ~0.806,联合以上5种尿液标记物检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981,95%的可信区间是0.972~1.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不同尿液标记物均显示了较好的敏感性,可以作为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指标.联合多种尿液标记物检测对预防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阿魏酸钠联合缬沙坦治疗临床糖尿病肾病60例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缬沙坦联合阿魏酸钠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肾内科接受治疗12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和阿魏酸钠治疗,1个月后评价两组的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清肌酐(Scr)及尿β2微球蛋白(β2-MG)等的改变情况及进行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结果:治疗组的尿白蛋白排泄率、血清肌酐、尿β2-MG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总体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阿魏酸钠可明显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肾功能,并能明显的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血清胱抑素C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tatinC,CysC)在糖尿病肾病(DN)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检测67例2型糖尿病患者24h尿微量白蛋白(UAER)和尿肌酐,并根据UAER结果分成3组,分别检测各组中CysC、血清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及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值,比较糖尿病各组中CysC与BUN、Scr及Ccr的相关性和诊断效能。结果:在糖尿病各组中血清CysC与BUN、Scr及Ccr均呈显著相关,其中以CysC与Ccr的相关程度最为密切及CysC诊断效能最高。结论:血清CysC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作为反映肾功能早期损害的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6.
高尿酸血症对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对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的影响。方法:将125例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根据血尿酸(SUA)水平分成正常尿酸(NUA)组60例和高血尿酸(HUA)组65例,测定空腹血糖(FBG)、胰岛素(FI NS)、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尿微量白蛋白(MAU)、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N-乙酰-B-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分析血尿酸与胰岛素抵抗及2型糖尿病肾病肾损害的关系。结果:HUA组尿MAU、β2-MG、NAG、FI NS、HOMA-IR水平均高于NUA组,ISI水平低于NU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血尿酸与尿MAU、β2-MG、NAG、HOMA-IR呈正相关,与ISI呈负相关(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与肾脏损害及胰岛素抵抗相关,在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99Tcm-DTPA肾动态显像与β2-微球蛋白(β2-MG)、尿微量白蛋白(mAlb)联合检测对糖尿病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糖尿病患者60例,正常对照20例。肾动态显像分别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和肾有效血浆流量(ERPF)及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尿β2-MG与尿mAlb。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程〈5年的糖尿病患者血、尿β2-MG与尿mAlb增加;且GFR、ERPF也上升;与病程5年~10年和〉10年者比较,而GFR、ERPF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99Tcm-DTPA肾动态显像测定GFR、ERPF与β2-MG、mAlb联合检测对判断糖尿病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程度的诊断及临床分期、治疗、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将68例Ⅲ期糖尿病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在糖尿病原治疗方案上加用厄贝沙坦片,治疗组加用厄贝沙坦片和银杏达莫注射液,疗程3周。观察患者24hUAER、β2-MG改变。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UAER、β2-MG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厄贝沙坦治疗能有效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和β2-MG的排泄,对肾功能有保护作用。对糖尿病肾病的病程进展有一定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糖尿病肾病早期胱抑素C(CysC),血尿素(Sur)和血肌酐(Scr)水平,探讨血清CysC水平在糖尿病肾病早期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胶体金颗粒免疫比浊法检测100例健康人和100例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的血清CysC的浓度,同时检测Sur和Scr的浓度并于之比较.结果:糖尿病肾病早期组三项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ysC P<0.01;Sur P<0.05; Scr P<0.05);糖尿病肾病早期组中胱抑素C(CysC),血尿素(Sur)和血肌酐(Scr)阳性率分别为65%,21%,14%,胱抑素C(CysC)明显高于血尿素(Sur)和血肌酐(Scr)的阳性率.结论:胱抑素C(CysC)是反映糖尿病肾病患者早期肾损伤的理想指标.  相似文献   

10.
红景天联合氯沙坦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红景天联合氯沙坦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疗效。方法:将64例早期DN患者随机分为氯沙坦对照组和红景天联合氯沙坦治疗组。观察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三酰甘油(TG)、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尿β2微球蛋白(β2-MG)、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白蛋白(Alb)、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结果:(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2)两组治疗后FPG和HbAlC的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下降更显著(P〈0.05)。(3)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TC、TG明显下降、HDL-C明显上升(P〈0.05);对照组上述指标虽较前有所改善,但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治疗后,UAER及尿β2-MG较治疗前显著改善,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前后Scr、BUN、血Alb均无明显变化(P〉0.05)。(5)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全血比高切黏度、全血比低切黏度改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6)治疗组治疗前后血常规、肝功能无统计学差异(P〉0.05),尿常规、大便常规结果治疗前后亦均为正常。(7)临床治疗全过程中,所有患者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氯沙坦联合红景天治疗早期DN疗效确切、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阿魏酸钠联合奥美沙坦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的效果。方法:100例2型糖尿病肾病Ⅲ期患者随机分为阿魏酸钠治疗组(以下称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控制血糖、降血脂等治疗,同时予以奥美沙坦40mg/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魏酸钠注射液300mg/d×30d,静脉注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h尿白蛋白定量(24hUAlb);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内皮素-1(ET-1)、转化生长因子(TGF-β);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尿β2微球蛋白(β2-MG)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均明显好转;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效果更明显。结论:对于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内皮素受体拮抗剂阿魏酸钠联合奥美沙坦可以明显减少糖尿病肾病Ⅲ期患者蛋白尿,改善肾功能,延缓糖尿病肾病纤维化进程的进展,但仍需要进一步的大样本、多中心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发酵虫草菌粉(CS-4)联合厄贝沙坦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微量白蛋白尿的影响。方法:68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发酵虫草菌粉(CS-4)联合厄贝沙坦]35例,对照组(厄贝沙坦)33例,用药12周。测定患者治疗前后24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及Scr、BUN的值。结果:治疗组降低UAE总有效率91.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7.6%(P〈0.05)。治疗组与治疗前比较UAE及Scr、BUN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UAE,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UAE,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发酵虫草菌粉(CS-4)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可降低尿微量白蛋白及Scr、BUN,延缓糖尿病肾病发展,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尿微量白蛋白(mALB)、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尿转铁蛋白(TRF)、尿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及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在慢性肾脏疾病中的临床研究及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2年8月~2013年1月在本院住院的慢性肾脏病患者121例为病例组,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尿mALB、β2-MG、RBP、TRF及Cystatin C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尿NAG采用对硝基苯酚(PNP)比色法检测,并对两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及统计学分析,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各项标志物单—及联合应用时在慢性肾脏疾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病例组中121例患者的尿液生物标志物测定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通过ROC曲线、诊断试验结果显示:病例组中尿mALb、TRF、Cystatin C、NAG、RBP及β2-MG的敏感性显著高于血肌酐(Scr)和血尿素氮(BUN).尿mALb、TRF、Cystatin C、NAG、RBP及β2-MG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8、0.984、0.974、0.947、0.915、0.897,95%可信区间分别是0.973—1.000、0.963~1.000、0.956 ~0.992、0.910~0.984、0.877~0.954、0.851 ~0.944,联合这6种尿液标志物得到的曲线下面积为0.990,95%可信区间是0.976 ~0.99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病例组中各项尿液标志物的敏感性明显高于Scr和BUN,可以作为慢性肾脏病的诊断标志物.尿nALb、TRF、Cystatin C及NAG的曲线下面积最大,尿RBP和β2-MG也显示了较好的诊断价值.联合应用尿液标志物可以更好地预测临床上急性和慢性肾脏损害的发生,对预防慢性肾脏病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熊兵红  程勇 《消化外科》2006,5(5):318-320
目的 探讨大肠癌和胃癌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比浊法检测30例大肠癌和30例胃癌以及30例正常健康人血清β2-MG含量;动态检测大肠癌和胃癌手术前后β2-MG含量变化。结果 大肠癌组和胃癌组血清中β2-MG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大肠癌和胃癌术前血清β2-MG含量增高者,术后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 检测血清β2-MG含量变化在大肠癌和胃癌辅助诊断以及疗效判断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肾组织中内皮素-1(ET-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的变化及缬沙坦与丹参联合治疗对它们的影响。方法建立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单侧肾切除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5组:单肾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丹参组(C组)、缬沙坦组(D组)及缬沙坦与丹参联合给药组(E组),8周后观察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肌酐清除率(Ccr)、尿白蛋白排泄率(UAE)、尿陆微球蛋白排泄率(β2-MG)等变化。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尿液及肾组织中ET-1的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尿液中TGF-β1水平。结果①模型组及各给药组大鼠血糖、HhAlc、Ccr、UAE、β2-MG,血、尿中ET-1、TGF-β1及肾组织中ET-1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②B组血、尿中ET-1、TGF-β1,及肾组织中ET-1水平明显高于各给药组(P〈0.05)。③各给药组均可降低血、尿中ET-1、TGF-β1和肾组织中ET-1水平及Ccr、UAE、β2-MG(P〈0.01),联合组优于单给药组(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丹参对糖尿病肾脏的保护作用优于单药治疗。并可抑制糖尿病大鼠肾脏ET-1、TGF-β1等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西藏地区2型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5月至2006年10月间在我科住院的306例2型糖尿病(DM)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306例DM患者包括151例DN和155例非DN患者,根据尿白蛋白及Scr水平,DN组患者再分为微量白蛋白尿组、临床蛋白尿组和肾功能不全组。DN组尿微量白蛋白、Scr和血、尿β2微球蛋白(MG)均较非DN组显著增高(均P < 0.01);且尿微量白蛋白与收缩压、血β2-MG呈正相关(r = 0.187, P < 0.05; r = 0.297, P < 0.01),而与GFR呈负相关(r = -0.287,P < 0.01)。DN组高血压发生率高(60.27%),血压显著高于非DN组(P < 0.01),且以收缩压更显著。DN组发生尿毒症者14例(9.27%),死亡8例(5.30%),其中5例死于尿毒症;并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0例(13.25%);发生心脑血管意外者6例(3.97%)。 结论 西藏地区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即有明显的蛋白尿、血压及血、尿β2-MG增高,后期GFR急剧下降且并发症多而严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ystatin C在早期糖尿病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2例健康人及96例糖尿病患者的Ccr、β2-MG、尿mAlb测定结果进行平均值、相关性、敏感度比较分析。2型糖尿病组按Ccr分为DM1组(即Ccr≥80ml/min),DM2组(即50ml/min≤Ccr≤80ml/min)。测定血清Cystatin C、尿素氮、血肌酐、尿微量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肌酐。结果:DM1组各项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血清Cystatin C与Ccr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73、-0.560、-0.893。Cystatin C与β2-MG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65、0.732、0.884。血清Cystatin C与尿mAlb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05、0.676、0.854。各指标中血清CystatinC测定最为敏感,血清Cystatin 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病情加重,Cystatin C水平逐渐升高。结论:Cystatin C是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肾损伤的敏感指标,有助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20例糖尿病合并不同程度肾脏损害时其TNF-α的水平,同时检测尿白蛋白排泄量(UAlb)、血肌酐(Scr)、空腹血糖、血脂、血清胰岛素(INS)水平,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结果:TNF-α水平在糖尿病病人各组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F=18.78,P〈0.05、0.01),且随UAER及肾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依次升高,4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F=18.78,P〈0.05、0.01)。随肾损害的进展,胰岛素敏感指数渐降,且TNF-α水平与ISI成负相关,与UAlb、血肌酐呈正相关。结论:TNF-α水平与胰岛素抵抗相关,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参与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采用氯沙坦与胰激肽原酶联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42例早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稳定后随机分为两组(各21例),对照组采用氯沙坦(50 mg/d)治疗,治疗组采用氯沙坦(50mg/d)与胰激肽原酶(120 u/d)联合治疗,疗程共12周.观察治疗12周后各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尿白蛋白(Alb)、尿球蛋白(β2-MG)、尿糖蛋白(THP)、血清肌酐(Scr)和尿素氮(BUN)、血糖、血脂及血清胰岛素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血总胆固醇、血甘油三酯、血清胰岛素未见明显变化,两组患者治疗后MAP、血清Scr和BUN、尿白蛋白、尿球蛋白、尿糖蛋白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尿Alb、β2-MG、THP下降更为明显,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氯沙坦与胰激肽原酶联合治疗可显著改善早期糖尿病患者尿蛋白的排出,是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崔国利  张旭  张文陆 《中国科学美容》2011,(17):162-162,184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蛋白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12月~2010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另选择同期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正常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空腹静脉采血糖化血红蛋白,清晨收集第1次晨尿,测尿微量蛋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N组的mALB、HbA1C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AlC水平增高,mALB水平也随之增高,二者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越高,糖尿病患者肾脏微血管损伤越重,糖化血红蛋白与尿微量蛋白皆呈显著正相关。DM患者应定期检查HbAlC与尿微量蛋白水平,以监测DN的发生与发展,以便临床医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或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