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与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蒽环类药物(ATC)治疗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44例初发APL患者均符合FAB分型诊断标准,其中25例行荧光原位免疫杂交(FISH)检查PML-RARα融合基因均为阳性。均以ATRA+As2O3双诱导,白细胞>15×109/L时,加用ATC,达完全缓解(CR)后,每月以ATC联合阿糖胞苷(Ara-C)化疗1个疗程,共3个疗程,继以ATC联合化疗、ATRA、As2O3序贯。观察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44例APL患者,早期死亡1例(诱导治疗1周死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并颅内出血),43例达CR,CR率97.73 %,获得CR的时间(27.3±5.2)d,43例目前均持续CR,25例初诊时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者,巩固化疗结束时均转为阴性,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ATRA与 As2O3联合ATC治疗APL效果满意,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s2O3)及小剂量DA方案化疗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和患者不良反应。方法 采用ATRA联合As2O3及小剂量DA方案化疗对21例APL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其中初治APL 15例,经ATRA治疗未缓解2例,ATRA治疗完全缓解(CR)后复发4例,ATRA 25 mg·m-2·d-1,分2~3次口服;As2O3 0.1%注射液10 ml加入5 %葡萄糖溶液500 ml静脉滴注,持续4~5 h;治疗2周左右时加用DA方案化疗(D:柔红霉素30~40 mg·m-2·d-1×3 d,A:阿糖胞苷50~100 mg m-2·d-1×7 d),观察CR率、获得CR所需时间、患者不良反应。结果 19例患者获得CR,CR率90.5 %,获得缓解的时间(28.4±3.6)d,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ATRA联合As2O3及小剂量化疗治疗APL患者疗效好,能缩短CR的时间,改善高白细胞综合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全反式维甲酸( ATRA )联合三氧化二砷( As2O3)治疗儿童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ATRA 联合As2O3治疗初发 APL患儿16例。治疗方案:ATRA 25 mg·m-2·d-1,分2~3次口服,As2O3 0.16 mg·kg-1·d-1,加入生理盐水或50 g/L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持续 4~6 h,1次/d。结果 14 例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R),CR率87.5 %,CR时间短,没有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ATRA联合As2O3治疗儿童APL能获得很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s2O3)双诱导与ATRA单药诱导治疗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收治的APL患者51例,分别采用ATRA联合As2O3双诱导、ATRA单药诱导治疗方案治疗4周以上,比较两组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和达CR的时间。结果 ATRA联合As2O3双诱导组和ATRA单药诱导组的CR率分别为83.3 %(20/24)和96.3 %(26/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4,P>0.05)。ATRA联合As2O3双诱导组达到CR的时间[(36.8±6.12)d]明显短于ATRA单药诱导组的时间[(45.1±8.1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75,P<0.05),且不良反应少,更易于控制。结论 ATRA联合As2O3双诱导方案能缩短APL患者达到CR的时间,较ATRA单药诱导治疗具有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对ATRA每天25 mg/m2联合As2O3 10 mg/d(联合组)治疗的35例APL患者达完全缓解(CR)时间、CR率、早期病死率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并与单用As2O3 10 mg/d(单药组)治疗的33例进行比较。结果 联合组CR率为94.3 %(33/35),与单药组[90.9 %(30/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获得CR时间为26.1 d,短于单药组的30.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与单药组APL分化综合征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早期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WBC组比中、低WBC组CR率低,死亡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WBC组与中WB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2O3联合ATRA较单用As2O3治疗初诊APL获得CR时间短,WBC>10×109/L为预后不良的因素,APL分化综合征应尽早发现,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全反式维A酸(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完全缓解率(CR)。方法 ATRA 25 mg·m-2·d-1,As203 0.16 mg·kg-1·d-1联合治疗APL直至CR。根据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维A酸综合征以及肝功能变化调整ATRA和As2O3的剂量。观察CR率、获得CR所需的时间、不良反应及近期缓解时间。结果 17例初次治疗APL患者早期死亡1例,16例获得CR,CR率94.1 %(16/17),获得CR的平均时间为(28.4±5.7)d。85 %(12/14)患者在治疗开始后出现白细胞升高;53 %(9/17)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多在减量或停用后1周内恢复。至今16例获得CR的患者仍处于CR状态(1 ~ 25个月)。结论 ATRA联合 As2O3治疗初治APL疗效好,不良反应少,有条件的患者可考虑作为首选诱导缓解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在诱导过程中的并发症及其As2O3副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初诊的AP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诱导期有18.2%的患者发生DIC,在全反式维A酸(ATRA)As2O3治疗过程中分别有57.1%、67.6%的患者发生白细胞增多症;As2O3治疗的患者中有18.9%发生了类似于维A酸综合征(RAS)反应的"亚砷酸综合征".有40例患者初诊时WBC<10×109/L,其完全缓解(CR)率为72.5%,明显高于WBC>10×109/L者的CR率(45.5%)(P<O.05).结论由于诱导分化剂的应用,APL治疗过程中DIC的发生率下降;As2O3在治疗APL时可引起白细胞增多症和"亚砷酸综合征";初诊WBC>10×109/L的患者预后较差,WBC>10×109/L可视为"高白细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与单用ATRA对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诱导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对复发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规律治疗的初治120例APL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予ATRA口服联合AS2O3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仅予ATRA口服治疗,根据外周血白细胞数、肝功能以及临床症状调整药物用量,均治疗直至完全缓解(CR)。观察诱导治疗阶段CR率和早幼粒白血病基因和维甲酸受体基因融合基因(PML-RARα)转阴所需时间和不良反应,巩固化疗后3年总生存率(OS)和复发率,同时分析白细胞水平对预后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早期病死率、CR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CR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ML-RARα转阴率和总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选取观察组57例患者分析白细胞水平对预后的影响,WBC≥10×109/L患者复发率、病死率、未缓解(NR)率与WBC﹤10×109/L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率与总生存率则低于WBC﹤10×109/L患者。结论 AS2O3联合ATRA治疗初发APL的疗效较好,达到CR时间缩短,预后提高,白细胞水平对APL的预后有一定影响,导致CR率与总生存率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全反式维A酸(ATRA)双诱导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近期疗效及化疗序贯治疗的远期疗效观察。方法 对51例APL患者应用As2O3联合ATRA双诱导治疗;对其中47例CR患者采用DA,HA,MDAra-C,As2O3序贯巩固治疗。结果 51例APL患者47例获CR,CR率92.2 %。47例CR患者中,42例生存至今,生存时间8 ~ 83个月,中位生存时间41.2个月。 结论 As2O3联合ATRA诱导治疗APL完全缓解率高,毒副作用小,结合化疗及As2O3序贯治疗,复发率低,长生存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全反式维A酸(ATRA)与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 As2O3联合ATRA治疗初治和复发APL患者12例,As2O3 0.1 %注射液10 ml加入5 %葡萄糖溶液500 ml静脉滴注,持续4 ~ 5 h,1次/d, 28 d为一疗程。ATRA 25 mg·m-2·d-1,分3次口服,根据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维A酸综合征以及肝功能变化调整As2O3和ATRA的剂量。结果 11例均达完全缓解(CR),获得CR的平均时间为(28.2±4.5)d,未发现严重毒副反应。结论 As2O3联合ATRA治疗初发及复发APL患者疗效好, 能缩短CR的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以吡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住院治疗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72例,均接受了以吡柔比星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其中初治组11例,复发难治组8例,强化组53例。结果初治组中以吡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诱导缓解治疗1疗程的完全缓解率为72.7%;难治复发组中以吡柔比星为主的治疗方案治疗1疗程的完全缓解率为37.5%;强化治疗组中,应用以吡柔比星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后仍处于完全缓解者占88.7%,应用含吡柔比星化疗方案后2个月内11.3%复发。吡柔比星的主要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其他的心脏毒性,肝肾功能损害多可以耐受。结论以吡柔比星为主的化疗方案用于初治及复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诱导缓解治疗及缓解后治疗,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多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三氧化二砷(ATO)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方法 98例初发APL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48例,治疗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ATRA+DA双诱导方案治疗;治疗组采用ATRA每天25 mg/m2,ATO每天0.15 mg/kg(ATRA后第10天开始)联合治疗,直至完全缓解(CR),CR后接受ATO和ATRA联合巩固治疗。比较两组CR率、PML-RARα融合基因转阴时间及5年无病生存率。结果 对照组和治疗组CR率分别为89.5 %(43/48)和90.0 %(45/50),获得CR时间分别为(30.0±5.1)d和(28.1±4.4)d,两组CR率(χ2=-0.068,P=0.946)及获得CR时间(t=1.757,P=0.083)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所有获得CR的患者中,3例分别在CR后第276、385和394天复发。所有患者发病时PML-RARα融合基因均阳性,对照组和治疗组CR时分别有25.0 %(5/20)和29.4 %(5/17)转阴,巩固后分别有92.5 %(37/40)和97.6 %(41/42)转阴。对照组和治疗组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5.3±5.9)%和(87.6±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32,P=0.630)。结论 ATO联合ATRA能有效治疗初发APL患者,可以作为常规化疗方案外的另一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化疗治疗小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方法22例初治患儿用ATRA诱导治疗;当患儿获完全缓解(CR)后,给予DA方案或IDA方案或HA方案或AA方案巩固治疗3个疗程;以后再用ATRA、化疗交替巩固治疗36个月。结果2例在诱导治疗前死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颅内出血;22例获CR,CR率100%(20/20)。1、3、5年无病生存(DFS)率分别为100%(20/20)、93.3%(14/15)、84.7%(11/13)。ATRA常见毒副作用依次为皮肤和口唇干燥、头痛、恶心、呕吐、肝功能损害及维甲酸综合征。结论ATRA联合化疗治疗小儿APLCR率高、远期疗效好;在诱导治疗前,DIC、颅内出血仍是APL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ATRA毒副作用可耐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米托蒽醌联合替尼泊苷(MT)方案在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诱导缓解中的疗效及患者不良反应,并观察疗效与白血病染色体核型的关系。方法 将33例M5患者按治疗史分两组:初治组23例(A组)、DA(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或HDA(三尖杉酯碱、柔红霉素和阿糖胞苷) 1个疗程无效组10例(B组)。按核型预后分两组:预后中等组29例(C组),预后不良组4例(D组),均采用MT方案2个疗程诱导缓解,分别统计4组的临床疗效及患者不良反应。结果 MT方案对A、B组的M5诱导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83 %(19/23)及60 %(6/10),有效率达91 %(21/23)及70 %(7/10)。C、D组CR率分别为83 %(24/29)及25 %(1/4),有效率为88 %(26/29)及50 %(2/4),其中复杂核型CR率为0(0/3),非复杂核型的11q23染色体异常患者一次化疗达CR率100 %(4/4)。MT方案对M5化疗后白细胞最低点在第(7±3)天出现,为(0.4±0.2)×109/L,白细胞<1×109/L时间达(8±5)d,未见化疗相关死亡病例。结论 MT方案简单有效、较安全,是治疗M5的较佳化疗方案,对1个疗程DA、HDA方案无效者亦可试用。MT方案化疗疗效与核型预后分组有关,对11q23染色体异常的M5患者疗效较好,对复杂核型患者疗效欠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剂量高三尖衫酯碱(HHT)、阿糖胞苷(Ara-c)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即HAG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AML)的临床疗效。方法:36例老年AML中M14例,M213例,M45例,M59例,MDS转化AML 5例,均行HAG方案治疗。给予Ara-C 10mg/m2,12小时1次,皮下注射14天;HHT 1mg/m2.d,静滴14天;G-CSF150μg/d,皮下注射,在首次注射Ara-C前12小时给予,至最后一次注射Ara-C前12小时停用。WBC〉20×109/L时暂停G-CSF,待WBC回落后继续使用。对照组22例只采用HA方案化疗,即Ara-C10mg/m2,12小时1次,皮下注射14天;HHT 1mg/m2.d,静滴14天。观察两组疗效。结果:HAG方案组总CR率72.2%,有效率达77.8%。对照组总CR率36.4%,有效率59.1%,P=0.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预激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疗效好,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观察氟达拉滨(Flud)联合阿糖胞苷(Ara-C)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FLAG)方案治疗儿童难治及复发性急性白血病(AL)的疗效及患者不良反应。方法 9例复发及难治性AL患儿接受了FLAG方案治疗,Flud 每天30 mg/m2,第1天至第5天,静脉滴注30 min;Ara-C每天2 g/m2,Flud应用后4 h静脉滴注,第1天至第5天。G-CSF 5 μg?kg-1?d-1,中性粒细胞<0.5×109/L时开始应用,用至中性粒细胞 ≥1×109/L。9例患儿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例;难治性AL 5例,复发性AL 4例。结果 9例患儿中经1个疗程化疗达完全缓解(CR)6例,部分缓解(PR)2例,总有效(CR+PR)率 88.9 %(8/9)。6例CR患者中2例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现均无瘤生存;患者主要不良反应是感染、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结论 FLAG方案治疗儿童难治及复发性AL缓解率高,不良反应可以耐受,是治疗儿童难治及复发性AL的一个选择,为后续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17.
用以维甲酸为主的联合诱导分化方案治疗50例初治APL,CR率为88%(44/50)。在治疗前、治疗中、骨髓CR期,应用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和电镜动态观察。CR病例APL细胞有明显成熟分化表现。4例PR病人,成熟分化改变不明显,有一定判断预后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联合化疗及白血康序贯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对经诱导达完全缓解的4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停药4周后采用HA、DA或MA方案巩固治疗,间歇4周后,给予口服白血康胶囊28天;再间歇4周给予口服全反式维甲酸28天,为1个周期。间歇4周再重复以上周期。完全缓解后第1年每疗程间隔1个月,第2年每疗程间隔2个月,第3年3个月。结果:45例APL患者诱导缓解后41例达完全缓解,40例参与序贯治疗者,3年和5年DFS和OS均为96.7%,毒副作用轻。结论: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联合化疗及白血康序贯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3年和5年DFS和OS均明显提高,这一新的联合治疗方案有可能使APL成为通过非骨髓移植手段获得治愈的白血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