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总结了1462例次纤维结肠镜检查,检出大肠癌68例,均经病理确诊,检出率4.6%,其中早期癌8例。肿瘤分布以直肠及乙状结肠最多见,显著多于其它部位.病理分型以腺癌最多。大肠癌与大肠腺瘤性息肉密切相关,本组同期检出腺瘤性息肉47例,其中6例腺瘤恶变。以上结果提示,纤维结肠镜检是发现大肠癌,特别是早期大肠癌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结肠息肉的临床、病理及内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肠息肉的好发部位、大小、临床表现、病理特征与息肉癌变的相关因素。方法对4326例电子结肠镜中检出的528例结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资料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结肠息肉检出率为12.21%,64.64%发生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好发年龄为51~70岁,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为主,占51.11%,84枚癌变息肉均为腺瘤性息肉,息肉癌变率为7.75%。结论结肠息肉好发于直肠、乙状结肠,腺瘤性息肉易癌变,其恶变与体积大小、绒毛成分含量及不典型增生的程度有关,对内镜下发现的息肉,如无禁忌证,均应摘除。  相似文献   

3.
杜小娟 《河北医学》2012,18(10):1356-1360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各种病理类型与癌变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肠镜检查检出大肠息肉患者1578例,回顾性研究大肠息肉的发病年龄、部位、大小、形态、病理类型与癌变因素.结果:大肠息肉检出率为22.72%,癌变率5.64%;不同年龄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X2=8.250,P=0.016),中年患者检出率高;大肠息肉在直肠(32.00%)乙状结肠检出(35.80%)最常见,息肉直径≤1cm较常见(78.90%),在直径1cm-2cm的息肉中腺瘤性息肉占比最高(70.12%),形态研究发现无分叶状息肉较常见(80.04%);癌变因素研究发现老年患者(X2=10.070 P=0.002)、发生部位在直肠及乙状结肠(X2=0.843 P=0.016)、息肉直径>2cm(X2=114.173 P<0.001),分叶状息肉(X2=16.66 P<0.001)、三种腺瘤性息肉(X2=71.14 P<0.001)较其它因素癌变率显著增加.结论:大肠息肉的发病与年龄性别密切相关;不同病理类型的大肠息肉临床特点明显不同;直肠和乙状结肠、分叶、腺瘤性、直径>2.0cm的息肉是发生癌变的高危因素;对大肠息肉须及时治疗,定期随访,减少大肠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好发年龄、肠镜下表现和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因腹泻、腹痛、腹部不适等症状于北京朝阳医院内镜中心接受电子结肠镜检查的4800例患者,其中发现大肠息肉者590例。对此590例大肠息肉患者的内镜资料和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肠镜检查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2.3%(590/4800),其中单发息肉430例(8.96%),多发息肉160例(3.33%),共1128枚息肉。患者年龄8~90岁,平均(48.6±10.3)岁,其中﹥50岁者375例(63.6%)。1128枚息肉中有730枚(64.7%)发生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大肠息肉直径﹥2cm有88枚,其中有51枚发生了癌变,癌变率为58%。病理检查:1128枚息肉中716枚为腺瘤性息肉,占63.5%,其中有95枚为癌变息肉,息肉癌变率为8.4%(95/1128)。结论肠镜检查患者中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2.3%;50岁以上为大肠息肉的好发年龄;好发部位是直肠和乙状结肠;大肠息肉﹥2.0cm者癌变率高;大肠息肉病理多表现为腺瘤性息肉,息肉体积大、绒毛成分含量高及不典型增生重者容易癌变。对年龄超过50岁者建议做肠镜检查,病理诊断为腺瘤性息肉者应给予肠镜下切除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近年来缙云山区大肠癌的发病情况、内镜下特征、病理类型及合并症。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近5年来经结肠镜及病理检查确诊的76例大肠癌患者,就其检出率、性别、年龄、结肠镜下特征、合并症及病理与其他城市地区进行比较。结果1662例接受电子肠镜检查患者中,检出大肠癌76例,检出率为4.57%,明显低于其他地区;其中男48例,女28例,男女之比为1.71∶1,好发年龄为61-80岁(占56.6%),比城市地区推迟10岁,好发部位为直肠及乙状结肠(分别为48.4%及28.9%),但较城市地区低,而升结肠发病率高于部分城市地区;病理类型以高中分化腺癌为主(占92.0%),伴随病变以腺瘤为主(占39.5%)。结论缙云山区大肠癌检出率低于城市,好发年龄为61-80岁,高于城市地区,好发部位为直肠,其次为乙状结肠,近端结肠发病率较城市高,病理类型以高中分化腺癌为主,发病与大肠息肉密切相关,同时与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生活习惯和膳食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大肠息肉的好发年龄、肠镜下表现和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因腹泻、腹痛、腹部不适等症状于北京朝阳医院内镜中心接受电子结肠镜检查的4800例患者,其中发现大肠息肉者590例.对此590例大肠息肉患者的内镜资料和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肠镜检查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2.3% (590/4800),其中单发息肉430例(8.96%),多发息肉160例(3.33%),共1128枚息肉.患者年龄8~90岁,平均(48.6±10.3)岁,其中>50岁者375例(63.6%).1128枚息肉中有730枚(64.7%)发生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大肠息肉直径> 2cm有88枚,其中有51枚发生了癌变,癌变率为58%.病理检查:1128枚息肉中716枚为腺瘤性息肉,占63.5%,其中有95枚为癌变息肉,息肉癌变率为8.4%(95/1128).结论 肠镜检查患者中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2.3%;50岁以上为大肠息肉的好发年龄;好发部位是直肠和乙状结肠;大肠息肉> 2.0 cm者癌变率高;大肠息肉病理多表现为腺瘤性息肉,息肉体积大、绒毛成分含量高及不典型增生重者容易癌变.对年龄超过50岁者建议做肠镜检查,病理诊断为腺瘤性息肉者应给予肠镜下切除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大肠息肉患者好发年龄、部位、病理类型间的关系。方法:对电子肠镜检查中检出的不同年龄段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部位、病理类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 451例结肠镜检查病例共检出大肠息肉490例,总检出率19.9%,男性检出率21.2%(289例),女性检出率18.5%(201例)。其中直肠175例(35.7%),乙状结肠109例(22.2%),左半结肠99例(20.2%),右半结肠66例(13.5%),多部位41例(8.4%)。腺瘤性息肉239例(48.8%),其中管状腺瘤156例(31.8%),绒毛状腺瘤51例(10.4%),混合性腺瘤32例(6.5%);非腺瘤性息肉251例(51.2%),其中增生性息肉125例(25.5%),炎性息肉121例(24.7%),幼年性息肉5例(1%)。结论:大肠息肉高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60岁以上患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最为多见,其中管状腺瘤在(40~59)岁年龄组较多,而绒毛状腺瘤及混合性腺瘤在60岁以上组较多。息肉部位与性别、年龄之间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大肠癌临床病理学特点回顾性分析,探讨哨兵息肉与大肠癌之间的关系,对2004年1月-2005年12月我科经手术及病理检查确诊的221例大肠癌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21例大肠癌中>60岁大肠癌患病率为56.11%,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P<0.05);乙状结肠、直肠是大肠癌好发部位,DukesA 4例(1.81%),Dukea B 73例(33.03%),Dukea C 117例(52.95%),Dukes D 27例(12.22%),其中29例(13.33%)在大肠癌组织中发现哨兵息肉。大肠腺瘤性息肉与大肠癌有密切的关系,大肠腺瘤性息肉是大肠癌最主要的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9.
大肠癌172例临床及内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癌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2月至2002年7月对门诊及住院172例大肠癌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172例大肠癌中。血便120例(69.8%)。镜下直肠、乙状结肠癌127例(79.8%)。组织学示腺癌148例(85%),大肠癌伴息肉32例,息肉恶变13例。其中12倒为腺瘤性息肉。结论:临床上血便为主要表现,直肠及乙状结肠发生率最高,组织学以腺癌为主,腺瘤性息肉与大肠癌有密切相关,结肠镜检查在诊断大肠癌是不可缺少的主要方法,对病灶发现和追踪癌前病变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广州市越秀区大肠癌结肠镜精筛的前期结果,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方法 强烈建议通过初筛确定的大肠癌高危人群行结肠镜检查.详细记录结肠镜检查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年1-12月共有1 031例高危人群接受结肠镜检查,其中男374例(36.3%),女657例(63.7%).结肠镜检查发现异常380例(36.9%),其中息肉、炎症或肿瘤361例(35.0%),大肠癌13例(检出率1.3%),息肉327例(检出率31.7%),腺瘤239例(检出率23.2%),进展期腺瘤140例(检出率13.6%).大肠癌在不同性别及年龄中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的腺瘤及进展期腺瘤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女性.腺瘤及进展期腺瘤的检出率随年龄增长也显著提高.结论 结肠镜检查是检出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筛查手段;同时应加强对男性高危人群的宣教,提高其参加筛查的顺应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结肠息肉的病发部位、临床表现、病理特征以及结肠息肉的内镜下特点,探讨其中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采用电子结肠镜检查的4596例患者中检出结肠息肉的630例患者,对患者的年龄、病理特征、临床表现、内镜资料以及结肠息肉发生部位进行研究探讨。结果结肠息肉检出率13.71%,其中男360例,女270例。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5~65岁,占68.73%。息肉部位分别为直肠32.66%,乙状结肠30.46%,降结肠17.52%,横结肠6.88%,升结肠6.51%,盲肠5.96%。病理类型主要以腺瘤性息肉为主,占53.85%。结论结肠息肉发病率在中老年人群者较高,以45~65岁常见,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胀、便血以及大便性状改变;主要分布部位为直肠、乙状结肠以及横结肠;应对结肠息肉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防止其癌变,造成患者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 5 76例大肠息肉的内镜下及病理特点分析 ,探讨内镜下切除大肠息肉病理检查对早期大肠癌的诊断和治疗价值。 5 76例大肠息肉中伴有不典型增生者 81例 ( 1 4.1 % ) ,癌变者 3 7例 ( 6.4% )。癌变部位以直肠和乙状结肠多见 ( 78.4% ) ,腺瘤息肉癌变率为1 6.3 % ,其中绒毛状腺瘤癌变率为 3 1 .3 % ,而炎性息肉癌变仅 1例 ( 0 .3 % )。大于 2 cm息肉癌变率为 3 1 .4% ,无蒂息肉癌变率达 5 7.1 %。因此 ,对较大、无蒂或腺瘤性大肠息肉 ,应早期内镜下切除及病理检查 ,以便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大肠癌主要临床表现、患病率、好发年龄、部位的变化,探讨内镜检查在大肠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内镜检查及病理学证实的425侧大肠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大肠癌的临床表现主要是下腹部疼痛(52%),便血(41.9%),大便形状改变(37.2%),大便习惯改变(32.2%);大肠癌肠镜总检出率为8.9%,发病高峰年龄在41~70岁(85.88%).大肠癌发生部位主要在左半结肠,大肠癌以大肠腺癌为生(78.9%).结论:大肠癌的发病部位,左半结肠较右半结肠高;大肠癌的病例类塑以大肠腺癌多见,大多数大肠癌由大肠腺瘤性息肉恶变而来;内镜检查是诊断大肠癌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大肠息肉患者的年龄、性别和息肉的发生部位、大小、病理类型特点及结肠癌检出率,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5年5月来我院行电子结肠镜检查者共15 636例,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大肠息肉的患者2942例,分析其内镜特点、病理资料及癌变情况等。结果共检出大肠息肉2942例,占18.8%,其中男1694例,女1248例,以41~60岁年龄组发病最多,占48.5%。息肉发生部位以直肠、乙状结肠多见,分别为31.6%、21.6%。病理类型以腺瘤性为主,占58.8%。15 636例肠镜检查共检出早癌141例,早癌检出率0.9%;息肉病例中有628枚息肉发生癌变,总癌变率20.7%,且女性癌变率高于男性;从病理类型来看,炎性、增生性息肉癌变率较低,依次为1.0%、0.8%;息肉直径≥2.0 cm者癌变率可达76.7%。结论大肠息肉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多发生于左半结肠,病理类型以管状腺瘤较常见;年龄、性别及息肉的病理、发生部位、大小均对息肉癌变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内镜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152例大肠息肉的病理资料和结肠镜检查资料.结果:直肠、乙状结肠是一般息肉的好发部位,也是恶性息肉的好发部位.多发性息肉患者中腺瘤性息肉和恶性息肉的几率较高.结论:提示结肠镜检查时应重点观察直肠和乙状结肠.多发性息肉患者应引起内镜医师和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大肠癌的发病情况、病理类型及临床表现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笔者所在医院2001年12月至2007年9月经结肠镜及病理检查确诊的107例大肠癌病例,对比分析老年组(≥60岁)和非老年组(<60岁)大肠癌的临床及内镜特点.结果 107例大肠癌中,主要以老年组增高为主,非老年组增高不明显,老年组与非老年组大肠癌的发病部位相同,依次为:直肠、乙状结肠、左半结肠、右半结肠,最好发的部位为直肠、乙状结肠.病理类型为肿块型、溃疡型和浸润型.血便、黏液脓血便仍然是大肠癌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结论 107例大肠癌中,老年组发病率明显增高.老年组与非老年组发病部位、病理类型、临床表现差异均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大肠息肉患者的年龄、临床表现、息肉的发生部位、大小、病理类型等特点.方法 对电子结肠镜检查中检出并切除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特点及病理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在318例大肠息肉患者中,男171例,女147例;好发年龄以30~69岁为主,占73.58%;临床表现以便血(54.18%)、腹痛(32.38%)及腹泻(8.62%)为主,并且男性患者以便血为首诊者较女性明显增高(P<0.05),而女性以腹痛为首诊者较男性明显增高(P<0.05).增生性息肉中男性就诊时间明显较女性短(P<0.05),且临床表现多为便血.息肉部位分布直肠最多,占33.55%,乙状结肠28.28%,降结肠21.72%,横结肠6.57%,升结肠7.25%,盲肠2.63%;炎性、增生性、腺瘤性、幼年性息肉分别占2.83%、29.24%、53.77%、14.16%;幼年性息肉、绒毛状腺瘤、混合性腺瘤体积较其他类型息肉明显增大.结论 30 ~69岁大肠息肉发病率较高,临床表现以便血、腹痛及腹泻为主;男性患者以便血为首诊者较女性明显增高,而女性以腹痛为首诊者较男性明显增高,增生性息肉中男性就诊时间明显较女性短,且临床表现多为便血;息肉好发部位为左半结肠;病理类型以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常见;发现大肠息肉应尽可能切除,预防息肉癌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结肠镜对大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1984年2月至2 0 0 0年6月我院消化内镜室共行2 6 76例结肠镜检查,患者来自门诊及住院病房,对内镜下疑诊或确诊大肠癌的病例,观察肿瘤的形态、部位并取活检,对病理证实为大肠癌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结肠镜及病理诊断检出大肠癌15 5例,检出率5 .8% ,其中男10 1例,女5 4例,平均(5 1.3±2 .4 )岁,男女之比为1.87∶1,年龄在4 0岁以上者12 2例,占78.7%。癌灶部位以直肠及乙状结肠为多见,占5 9.4 %。镜下以隆起型中晚期癌为多,术后复发3例,癌伴息肉共30例,其中19例位于直肠及乙状结肠。癌伴大肠黑变病3例,息肉局部癌变12例。直-回盲部及直-横结肠同时多原发癌2例,共有癌灶15 7处。病理类型以腺癌多见,占91.0 %。结论:结肠镜是目前最有效的检查方法,对早期诊断大肠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年龄与大肠腺瘤性息肉大小、病理类型、生长方式及生长部位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5月11日至2018年5月11日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住院的1 01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范围不同分为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所有患者均行电子结肠镜及病理活组织检查,采用χ2检验对3组患者与大肠腺瘤性息肉的生物学特性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大肠腺瘤性息肉大小方面,不同年龄组均以<0. 5 cm为主,其次是0. 5~1. 0 cm,1. 0~2. 0 cm及>2. 0 cm息肉少见;3组大肠腺瘤性息肉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不同年龄组大肠腺瘤性息肉病理类型方面,均以管状腺瘤为主,绒毛状管状腺瘤次之,绒毛状腺瘤及癌变较少见,各组病理类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且年龄越大,绒毛状腺瘤及息肉癌变发生比例逐渐上升。不同年龄组大肠腺瘤性息肉生长方式方面,均以无蒂为主,有蒂次之,亚蒂及混合生长方式较少见,且年龄越大,混合生长方式比例逐渐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不同组大肠腺瘤性息肉发生部位方面,以乙状结肠及直肠为主,升结肠及横结肠次之,各组发生部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且年龄越大,腺瘤性息肉在直肠及两个以上部位的发生比例逐渐上升,在乙状结肠中的发生比例逐渐下降。结论:年龄可影响大肠腺瘤性息肉的生物学特性,不同年龄层均以无蒂、管状腺瘤息肉为主,生长部位以乙状结肠及直肠常见;伴随年龄的增长,腺瘤性息肉的病理类型、生长方式及生长部位出现一定趋势变化,癌变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20.
彭娜 《中外医疗》2009,28(22):71-71
目的探讨大肠癌的内镜及临床特点。方法对近5年来我院经内镜及活检证实的32例大肠癌患者的内镜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大肠癌中男17例,女15例,男女之比为1.13:1。发病年龄在60岁以上占78.12%。临床表现以粘液血便为主。部位直肠12例,直乙交界2例,乙状结肠9例,升结肠2例,横结肠2例,降结肠5例。病理诊断均为腺癌。32例中合并息肉8例。结论大肠癌的患病率随着年龄呈上升趋势,而与性别无相关性,临床表现以粘液血便多见,发病部位以直肠居首,乙状结肠次之,且发病与大肠息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