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背景:众多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能发挥免疫调节功能,抑制T细胞增殖。目的:观察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对人Th17细胞的调节作用。方法:将人胚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或CD4+T细胞以1∶10比例共培养4d,以单个核细胞或CD4+T细胞单独培养为对照。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白细胞介素17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细胞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7蛋白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Th17细胞数量。结果与结论: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单个核细胞共培养组白细胞介素17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单个核细胞组(P<0.01)。与此一致的是,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单个核细胞或CD4+T细胞共培养组细胞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7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单个核细胞组、CD4+T细胞组(P<0.05,P<0.01)。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CD4+T细胞共培养组Th17细胞数量明显高于CD4+T细胞组(P<0.01),但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本身并不表达白细胞介素17。表明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人Th17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2.
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胚胎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促进人Th17细胞增殖,但内在的调节机制尚需阐明。目的:探讨Tol 样受体3对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Th17细胞的作用。 方法:应用免疫磁珠分离正常人 CD4+ T 细胞,单独或与胚胎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4 d。实时定量PCR测定白细胞介素17、Tol 样受体3及MyD88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br〉 结果与结论:相对于CD4+T细胞单独培养组,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组白细胞介素17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3.59±0.11 vs.1.14±0.08,P <0.01);进一步发现 Tol 样受体3 mRNA 亦相应升高(3.10±1.60 vs.0.94±0.01,P <0.05)。而且,相对于CD4+T细胞单独培养组,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组促进了MyD88的表达(2.29±0.05 vs.1.85±0.31,P<0.01)。研究结果表明Tol 样受体3可能对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Th17细胞发挥作用,为今后潜在的细胞治疗策略提供可能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Th17细胞的作用,但内在的调节机制尚待阐明,为此,针对Tol 样受体1在其中的作用进行探讨,为今后潜在的细胞治疗策略提供可能的实验依据。目的:探讨Tol 样受体1对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Th17细胞的作用。方法:贴壁法分离人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免疫磁珠法分离正常人CD4+T细胞。CD4+T细胞单独培养或与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4 d。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测定白细胞介素17、Tol 样受体1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Th17细胞的数量。 结果与结论:CD4+ T细胞及间充质干细胞均表达Tol 样受体1。相对于CD4+单独培养组,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组(间充质干细胞+CD4)白细胞介素17明显升高(3.59±0.11,1.14±0.08,P<0.01);进一步发现Tol 样受体1 mRNA表达水平亦相应升高(6.07±1.79,1.53±0.63,P <0.01)。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共培养组(间充质干细胞+CD4)Th17细胞数量明显高于CD4+T细胞组[(4.53±1.27)%,(2.39±0.80)%,P<0.01)。研究结果表明Tol 样受体1可能参与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人Th17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目前已有临床应用造血干细胞联合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报道。目的:观察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T淋巴细胞分泌功能的调节作用。 方法:从健康人脂肪中提取并培养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中分离T淋巴细胞,将两者共培养后,以健康志愿者的T淋巴细胞单独培养及与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做对照。ELISA法检测上清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和γ-干扰素的水平,Realtime RCR和Western blot测定T-bet和GATA-3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共培养7 d后,间充质干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T淋巴细胞组Th1类细胞因子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水平明显低于再生障碍性贫血T淋巴细胞组(P〈0.05),Th2类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水平明显高于再生障碍性贫血T淋巴细胞组(P〈0.05);间充质干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T淋巴细胞组T-bet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再生障碍性贫血T淋巴细胞组,GATA-3 mRNA及蛋白水平均高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T淋巴细胞组。提示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淋巴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转录因子T-bet和GATA-3的表达从而抑制Th细胞向Th1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5.
背景:上调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是目前治疗哮喘的新靶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可上调正常人外周血的调节性T细胞,但机制尚未明确。目的:观察血红素加氧酶1对间充质干细胞上调哮喘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方法:分别加入0,15,30,45,60μmol/L氯化高铁血红素和0,5,10,15,20μmol/L锌-原卟啉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预处理,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间充质干细胞中血红素加氧酶1mRNA的表达量。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与经氯化高铁血红素预处理、经锌-原卟啉预处理、不经预处理的间充质干细胞共孵育,加入植物血凝素反应72h,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结果与结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有血红素加氧酶1表达,其表达在体外可被诱导和抑制。间充质干细胞中血红素加氧酶1mRNA的表达量随氯化高铁血红素浓度增加而增加(P〈0.05),随锌-原卟啉浓度增加而减少(P〈0.05),具有剂量依赖性。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可提高哮喘患者和健康对照者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的水平(P〈0.01),诱导间充质干细胞中血红素加氧酶1的表达可使共孵育后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水平提高(P〈0.01),抑制间充质干细胞中血红素加氧酶1的表达可使共孵育后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的水平降低(P〈0.01),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部分通过血红素加氧酶1上调哮喘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  相似文献   

6.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细胞增殖的影响国内仅见少量报道,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否通过调节树突状细胞来影响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细胞的增殖,国内未见报道,其机制值得深入研究.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树突状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将培养第5天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与第3代健康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混合培养,加入脂多糖、肿瘤坏死因子促树突状细胞成熟,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未成熟、成熟树突状细胞共培养前后树突状细胞表面标志表达.结果与结论:未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在脂多糖的刺激诱导下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前后,树突状细胞表面标志CD14,CD1a,CD83,CD80表达无变化(P〉0.05);成熟树突状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前后,树突状细胞表面标志CD14,CD1a,CD83,CD80表达降低(P〈0.05).结果说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抑制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发育和成熟,进而发挥调节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免疫作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细胞增殖的影响国内报道较少,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否通过抑制T细胞增殖实现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免疫调节目前尚无定论。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扩增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通过形态学特征以及流式细胞术进行表面标志鉴定,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与正常人和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提取的T淋巴细胞共培养7d。应用ELISA法检测各培养上清液中T淋巴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2、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4及白细胞介素10水平。结果与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组患者培养上清液中T淋巴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2、γ-干扰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低于正常人(P〈0.0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下调白细胞介素2、γ-干扰素表达,同时上调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表达,从而调节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免疫紊乱。  相似文献   

8.
背景:CD4+CD25+调节性T细胞功能降低、数量下降已被公认为是肾病综合征患儿免疫失调的重要表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可上调CD4+CD25+调节性T细胞,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并已在许多免疫性疾病方面成功应用。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大鼠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 方法:自SD大鼠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体外传代培养及鉴定后制备细胞悬液。3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生理盐水组和干细胞移植组尾静脉注射阿霉素建立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干细胞移植组注射阿霉素当日尾静脉射干细胞1&#215;107;正常组不做处理。 结果与结论:①与正常组比较,生理盐水组大鼠均出现肾病综合征表现,以腹水、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为特征;干细胞移植组较生理盐水移植组则有明显改善(P〈0.05)。②造模第28天,干细胞移植组和生理盐水组大鼠造模后外周血CD4+ CD25+Treg/ CD4+ Treg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干细胞移植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造模第28天,干细胞移植组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FoxP3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和正常组(P〈0.05)。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阿霉素肾病综合征模型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FoxP3在组织局部的表达而诱导CD4+CD25+Treg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植物血凝素(phytohemagglutinin,PHA)刺激引起的T细胞增殖的影响和可能机制。应用CD3^+磁珠分选T淋巴细胞,从骨髓分离出的间充质干细胞经照射后与T细胞共培养过夜,经PHA(5μg/ml)作用72小时后,应用BrdU检测T细胞的增殖情况,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的Annexinv/PI的水平。对未经照射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处理的T细胞,用PHA处理72小时后收集T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8以及CD4和CD25的表达,同时设立未经PHA处理的T细胞与照射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组,及未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处理的T细胞组。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抑制PHA引起的T细胞的增殖,但不诱导T细胞凋亡。与未处理组相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处理组中T细胞的CD4^+CD8^+细胞比例无显著变化;但在PHA作用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处理组中T细胞的CD4^+亚群显著增加,且呈剂量依赖性,但CD4^+CD25^+细胞亚群显著减少。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抑制PHA刺激所引起的T细胞增殖,对CD8^+T细胞的抑制作用更强.推测其可能的机制与CD4^+调节性T细胞的参与有关.但与CD25^+T调节细胞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0.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诱导免疫耐受和组织修复的特性,而1型糖尿病是以胰岛β细胞受损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鉴于此,考虑间充质干细胞可预防治疗1型糖尿病.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初发1型糖尿病鼠(NOD鼠)的治疗作用.方法:选用1型糖尿病模型鼠(NOD 小鼠),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为未发病鼠,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 mL;发病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干预组尾静脉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1 mL,1.0×10^6/只;发病后未用干细胞干预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 mL.观察3个月,检测NOD鼠血糖、每天胰岛素使用剂量;流式细胞仪检测反应性CD4^+、CD8^+T细胞、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及比例;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空腹和餐后2 h C肽水平;病理切片观察胰岛的形态,淋巴细胞浸润情况;免疫组化观察胰岛α和β细胞的数量和体积.结果与结论:①与未用干细胞干预组比较,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干预组免疫组化证实淋巴细胞浸润明显减少,胰岛α、β细胞结构更完整,α和β细胞数量明显上升且一致.②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干预组CD4+T细胞数量、CD4^+/CD8^+T 细胞比值均低于未用干细胞干预组(P 〈0.05),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干预组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明显高于未用干细胞干预组(P〈0.01).③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干预组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低于未用干细胞干预组,而白细胞介素10水平较未用干细胞干预组明显上升(P 〈0.01).④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干预组血糖水平及胰岛素用量明显小于未用干细胞干预组,C肽水平较未用干细胞干预组升高(P 〈0.05).结果可见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降低初发1型糖尿病的血糖及胰岛素的用量,治疗1型糖尿病效果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1.
邵慧  吕坤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22):2763-2764
目的探讨Th17细胞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外周血中的水平及意义。方法取20例AS患者(分AS病情稳定组及活动组各10例)和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免疫磁珠分选CD4+T细胞,用或不用非特异性刺激剂(anti-CD3、anti-CD28),然后加佛被酯/离子霉素,经固定/透膜处理进行细胞内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内白细胞介素-17(IL-17)、γ-干扰素(IFN-γ)、及IL-6水平。结果免疫磁珠分选CD4+T细胞纯度达90%以上。AS病情活动组IL-17表达水平较病情稳定组和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anti-CD3、anti-CD28刺激后,CD4+T细胞IL-17胞内表达水平较无刺激有一定的增加。AS患者CD4+T细胞IFN-γ胞内表达水平呈现与IL-17表达相似的特点。结论 AS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胞内IL-17和IFN-γ呈高表达,提示分泌IL-17的Th17细胞和分泌IFN-γ的Th1细胞共同参与了AS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Th17细胞和白介素-17(IL-17)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aGVHD中的免疫调控。方法采用野生型(WT)C57BL/6(H-2b)小鼠与C57BL/6(H-2b)IL-17基因敲除(IL-17-/-)小鼠作为供体,采用BALB/C(H-2b)小鼠作为受体,小鼠给予全身照射8.5 Gy进行清髓性预处理,移植野生型(WT)小鼠1×107个去除T细胞骨髓细胞(TCD-BMCs)以及WT小鼠1×106个CD4+IL-17-/-T细胞。移植之后每天对小鼠生存状况进行观察1~2次,每隔5 d对aGVHD进行临床评估。收集实验小鼠肝脏、肺、肠以及皮肤,并进行HE染色并进行病理组织学分析,并对移植后Th17细胞组、CD4+IL-17-/-T细胞组、IL-17-/-BMCs+IL-17-/-SCs组(KK组)、WT BMCs+IL-17-/-SCs组(WK组)及WT BMSCs+WTSCs组(WW组)小鼠的aGVHD积分进行评估。结果 1Th17细胞组移植后5 d、10 d、15 d、20 d aGVHD积分均显著高于IL-17-/-CDD4+T细胞组(P0.05),且Th17细胞组小鼠平均生存时间显著小于IL-17-/-CDD4+T细胞组(P0.05);2KK组、WK组及WW组移植后5 d、10 d、15 d、20 d aGVHD积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三组平均生存时间方面的差异也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h17细胞与IL-17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GVHD中具有较好的免疫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及香烟烟雾提取物(CSE)对其的影响,探讨CSE对Th17细胞、Treg细胞的影响及Th17/Treg的平衡关系在COP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随机收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20例(A组),COPD稳定期患者20例(B组),吸烟肺功能正常者20例(C组),不吸烟肺功能正常者20例(D组)。抽取空腹静脉血制备单个核细胞悬液(PBMC),将每个试验对象的PBMC分为空白对照组和CSE干预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所有试验对象对照组和干预组CD4+Th17细胞及CD4+Treg细胞各占CD4+T细胞的比例;ELISA法检测各组血浆中IL-17的浓度。结果 Th17/CD4+T细胞百分比对照组A组(5.33±0.66)高于B组(2.99±0.50)、C组(2.09±0.68)、D组(1.19±0.48)(P<0.001),CSE干预组较对照组升高(P<0.001);Treg/CD4+T细胞百分比对照组C组(5.88±0.52)高于D组(3.35±0.30)、B组(2.25±0.30)、A组(1.58±0.39)(P<0.001),CSE干预组较对照组升高(P<0.001);CD4+Th17细胞百分比对照组与CSE干预组差值A、B组高于C、D组(P<0.001),A组与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6),C组与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3);CD4+Treg细胞百分比对照组与CSE干预组差值C、D组高于B组、A组(P<0.001),C组与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6);外周血IL-17水平A组(145.22±5.50)高于B组(94.99±3.19)、C组(59.77±5.09)、D组(50.84±5.85)(P<0.001);COPD组血浆中IL-17的水平与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A=0.524,rB=0.462);与FEV1/FVC值呈负相关(rA=-0.456,rB=-0.567);与FEV1/预计值%呈负相关(rA=-0.503,rB=-0.445)。结论 Th17与Treg比例的失衡可能是COPD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发病机制;外周血IL-17水平与FEV1/FVC值、FEV1/预计值%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探究胚胎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FBM-MSC)对人Th1细胞的作用。体外分离、培养、扩增人FBM-MSC,并对其进行免疫表型及分化潜能的鉴定。CD4+T细胞单独培养或与FBM-MSC共培养(FBM-MSC/CD4),通过FCM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分别测定单独培养的CD4+T细胞和FBM-MSC/CD4中Th1细胞(干扰素-γ+)的数量。结果表明,FBM-MSC的免疫表型及分化潜能均符合间充质干细胞(MSC)的标准。FBM-MSC对Th1细胞的发育具有抑制作用。FCM检测发现,FBM-MSC/CD4中Th1细胞数量明显低于单独培养的CD4+T细胞。ELISA检测结果表明,IFN-γ的蛋白水平在FBM-MSC/CD4中亦低于单独培养的CD4+T细胞;同时,FBM-MSC/CD4中IL-6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单独培养的CD4+T细胞或FBM-MSC细胞中的水平。而IL-6中和抗体能够增加FBM-MSC/CD4中的Th1细胞数量和IFN-γ的水平。结论:FBM-MSC对人Th1细胞具有抑制作用,IL-6信号通路可能是该抑制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移植对CIA(collagen typeⅡ-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外周血CD4+ CD25+调节性T细胞(Treg)、辅助性Th17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影响,初步探讨UC-MSC移植对CIA大鼠免疫细胞亚群的调节作用.大鼠分为3组:CIA组(模型组),UC-MSC治疗组及空白对照组.经尾静脉给CIA大鼠注射UC-MSC以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大鼠外周血CD4+CD25+细胞比例及中性粒细胞表面NCD11b表达,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观察大鼠血清白介素-17(IL-17)水平.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外周血NCD11b平均荧光强度(MFI)及IL-17水平均明显高于同期空白对照组,CD4+ CD25+细胞比例则显著降低(P<0.05),UC-MSC治疗组大鼠NCD11b及IL-17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而CD4+ CD25+ Treg比例升高(P<0.05);至第5周UC-MSC治疗组上述指标均接近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UC-MSC可上调CIA大鼠外周血Treg比例,抑制Th17细胞分泌IL-17及中性粒细胞的活性,减轻机体免疫性炎症反应,减少促炎因子的释放,诱导机体免疫重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滤泡辅助性T(T follicular helper,Tfh)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1在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小鼠模型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将20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成2组,分别予脂多糖/D-氨基半乳糖或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olution,PBS)腹腔注射,6 h后采集血液、肝脏和脾脏组织标本。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分析肝脏病变情况;流式细胞术分析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中Tfh细胞的频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析血清中IL-2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水平。结果:ALF小鼠肝脏肿大而呈暗红色,肝细胞大量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其血清中TNF-α及IL-21的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P<0.05);而单个核细胞中CD4+CXCR5+、CD4+PD-1+、CD4+CXCR5+PD-1+T细胞频数亦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ALF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中Tfh细胞频数显著增加,血清IL-21水平显著升高,推测Tfh细胞在ALF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可能为ALF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