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复方川脊片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川脊片治疗颈椎病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复方川脊片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50例,疗程一个月,系统观察了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同时观察了患者治疗前后TCD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患者症状体征有明显改善(P<o.01),椎动脉、基底动脉的Vpeak、Vmin比治疗前明显加快,椎动脉、基底动脉的PI、RI比治疗前明显降低.结论:本中药可能通过改善椎-基底动脉循环的供应从而治疗颈椎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兔颈椎病模型椎动脉血管变化及复方川脊片的干预作用.方法::40只兔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模型组,颈复康组,川脊片组.用硬化剂注射法造模,4周后,模型组,颈复康组及川脊片组分别20ml生理盐水.20ml颈复康混悬液及20ml川脊片混悬液灌胃.治疗4周后经颅多普勒(TCD)检测血流速度,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常规HE染色测量血管壁中膜厚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血管肌浆球蛋白变化.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血流速度降低.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均显著提高,管壁增厚,肌浆球蛋白表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及颈复康组相比,川脊片组血流速度升高,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均降低,管壁增厚爱抑制,肌浆球蛋白表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壁增殖是椎动脉型颈椎痛血供减少的机制之一,复方川脊片能有效抑制椎动脉血管增殖. 脊片混悬液灌胃.治疗4周后经颅多普勒(TCD)检测血流速度,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常规HE染色测量血管壁中膜厚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血管肌浆球蛋白变化.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血流速度降低.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均显著提高,管壁增厚,肌浆球蛋白表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模型组及颈复康组相比,川脊片组血流速度升高,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均降低,管壁增厚爱抑制,肌浆球蛋白表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壁增殖是椎动脉型颈椎痛血供减少的机制之一,复方川脊片能有效抑制椎动脉血管增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椎动脉血管表达的意义及复方川脊片的干预效果。方法:40只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颈复康组,复方川脊片组。硬化剂注射法造模,4周后,模型组,颈复康组及川脊片组分别以生理盐水、颈复康及川脊片混悬液灌胃。治疗4周后检测椎动脉血管搏动指数,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椎动脉血管MMP-2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搏动指数提高,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增加,MMP-2表达增多(P<0.05);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搏动指数降低,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降低,MMP-2表达较少(P<0.05)。结论:部分的抑制MMP-2在椎动脉的表达可能是复方川脊片治疗颈椎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混合造模方法建立椎动脉型颈椎病(CSA)大鼠模型,观察盘龙七片(PLQT)对CSA大鼠的干预作用。方法 SD大鼠,设立正常,模型,PLQT(0.16,0.32,0.64 g·kg-1),阳性药颈复康颗粒(JFK,1.35 g·kg-1)组,于最后一次注射完造模剂24 h后开始给药,模型组灌服等体积生理盐水,持续给药8周。斜板实验检测肢体运动功能、小动物多模高频声波检测椎动脉血流速度、激光多普勒检测软脑膜微循环血流量、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 CT)检测颈椎影像学改变程度并进行评分,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清中血清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组织纤维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的含量。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CSA模型组大鼠肢体运动功能、椎动脉血流速度、软脑膜微循环血流量显著降低,颈椎影像学改变程度和评分明显升高(P<0.05,P<0.01),PLQT作用后可剂量依赖性地改善CSA大鼠的运动功能、升高椎动脉血流速度和软脑膜微循环血流量,并明显降低颈椎影像学改变程度和评分(P<0.05,P<0.01);CSA模型组大鼠较正常组明显下调血清中NO和t-PA含量,升高ET-1,PAI含量,PLQT作用后明显升高血清中NO,t-PA含量,明显降低ET-1,PAI含量(P<0.05,P<0.01)。结论 PLQT能改善CSA大鼠的肢体运动功能、促进椎动脉和软脑膜微循环的血流量、改善颈椎影像学改变程度,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和改善凝血纤溶系统,具有较好的治疗CSA的潜能。  相似文献   

5.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常见类型,也是颈椎病中最为复杂、争议较多的一个类型,轻者影响生活质量,重者危及生命,给社会、家庭、个人造成严重危害.2007年2月-2009年7月笔者采用中医脊诊整脊技术治疗CSA 20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TCD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及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病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对人类健康造成很大危害。近年来,如何找到一种经济、简便、无创、准确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作为诊断和判定疗效的标准,成为本病研究的焦点。  相似文献   

7.
丁育忠 《江西中医药》2008,39(11):50-51
目的:对比整脊手法和传统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17例患者随即分为治疗组162例,对照组155例。治疗组采用整脊疗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手法,两组都采用丹参注射液30ml加入5%的葡萄糖溶250ml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同时服用活血止痛等药物。疗程结束后对比两组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80.5%,治疗组总有效率98.7%。结论:整脊手法调整椎体小关节较单纯传统推拿手法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属于祖国医学“眩晕”症的范畴,本人在2005年12月~2008年12月,采用整脊手法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椎动脉型颈椎病(ce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artery type,CSA)是颈椎病的常见类型之一,临床上主要以影像学诊断为主.本文回顾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CSA资料,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椎动脉型颈椎病(ce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artery type,CSA)是颈椎病的常见类型之一,临床上主要以影像学诊断为主.本文回顾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CSA资料,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百会穴、颈后部腧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药物组,每组30例。针刺组针刺百会、风池(双)、风府、翳风(双)、风门(双);药物组口服西比灵。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临床症状体征评分及治疗前后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0%,优于药物组的70%(P<0.05)。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评分及VA、BA的Vm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针刺组优于药物组(均P<0.05)。结论:针刺百会穴、颈后部腧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较好,能提高VA、BA的平均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12.
推拿 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推拿与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以颈部为重点进行全身推拿(30例),B组进行颈椎牵引(30例),治疗前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A组临床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26.7%和93.4%,B组分别为13.3%和8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组疗效明显优于B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比较电针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与下颈椎不稳的相关性。方法:将17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85例,牵引组85例,观察治疗效果,在治疗前后进行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量表评分,颈椎稳定性评估。结果:电针组治愈率为40.00%,总有效率96.48%;牵引组治愈率为18.85%,总有效率85.8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功能量表评分均降低,X线平片显示,其角位移和水平位移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电针组优于牵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功能量表评分的降低与角位移和水平位移的减少具有相关性。结果: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优于牵引治疗,其疗效与下颈椎稳定性的改善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符合方案数据177例,随机分为旋提手法治疗组87例,颈椎牵引治疗组90例;男性43例,女性134例;年龄35~55岁,平均年龄47.2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1月;疗程14d,旋提手法治疗组隔日1次,共7次,颈椎牵引组每日1次,共14次。通过观察治疗前后头晕、颈椎活动度、头痛、等指标的变化,经统计学分析进行疗效评定,并对两种方法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2周后的总体疗效,手法组总有效率为98.8%,牵引组总有效率为84.09%,手法组优于牵引组,旋提手法组对改善眩晕症状、颈椎活动度、头痛症状的效果优于牵引组。结论: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一种值得选择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简称TCD)观察椎针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将15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椎针组(100例)和针刺组(50例),治疗10次为1个疗程,运用TCD观察两种疗法疗程前后椎动脉(VA)—基底动脉(VBA)收缩峰血流速度(Vp)、舒张末血流速度(Vd)及其平均血流速度(Vm)的变化、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及VBA的Vp、Vd、Vm均有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但针刺组VBA中Vp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LVA中Vp、Vm,RVA中Vp、Vd、Vm及VBA中Vp、Vm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椎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优于针刺疗法.能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改良坐位拔伸整复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以改良坐位拔伸整复手法治疗,对照组用常规整复手法治疗,治疗10次结束及2个月后随访观察其疗效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16.7%和66.7%,对照组分别为10.0%和40.0%,两组疗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复发率10.0%(2/20),优于对照组的75.0%(9/12)(P<0.05)。结论:改良坐位拔伸整复手法临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且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夹脊电针疗法,取颈部夹脊穴,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方法取穴,3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70.00%和53.33%,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和90.00%,经统计学检验P<0.05。结论:夹脊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没有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