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利用FGGEⅢ_b级资料对青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区1979年5月15日到7月20日的热源和水汽分布进行了计算和诊断分析。所用方法同罗会邦的,计算范围为15—60°N,60—120°E,共分10个小区。分析表明:(1)高原地区是这一时期东亚地区内热源最强和出现最早的。雨季前四周几乎还是热汇时,高原上的热源已经很强,並且在对流层高层最强。(2)高原地区上升运动最强和高空湿度最大。它使四周,特别是南方低空的水汽向高原辐合,然后沿上升气流输送到高原上空,在400hPa以上高空把水汽从高原输送到下游(东边)。从而高原对这一时期的水汽输送起到烟囱效应。  相似文献   

2.
陕西地处高原东部,高原天气系统经常东移影响我省,是预报业务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同时也是研究高原天气的一项基本工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开始从基础上做点调查工作。本文对盛夏7—8月青藏高原低槽的天气气候和高原槽东移影响与减弱的预报指标作一些初步的统计分析。一、统计的若干规定和资料 1.在500mb图上75—100°E、30—40°N范围内出现低槽(如没有指明则包括低涡、切变,下同),其维持时间在12小时以上者参加统计。 2.依系统连续演变或变高判断,该系统在75°E以西、40°N以北进入规定区域内者  相似文献   

3.
利用1979年5—8月青藏高原科学实验取得的资料,对1979年6月15日00 GMT 100—850 hPa等9层FGGE Ⅲ b分析的高度和风场进行了客观分析订正,并以订正前后的资料为初值,用T21L5和T42L9两种不同分辨率的北半球谱模式作了5个5天预报的数值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高原实验资料对FGGE Ⅲ b资料的订正,将使FGGE Ⅲ b资料在高原地区的分析得到改善。对流层上层的资料订正比下层效果明显。高原地区初值场的订正对数值预报结果有显著影响,并且对较高分辨率模式的预报结果影响更大。初值订正后不仅影响未来高原地区的预报,而且通过能量频散可以影响到我国东部和日本,大约经过5天左右,甚至可以影响到阿拉斯加和北美。  相似文献   

4.
利用1979年5—8月青藏高原科学实验取得的资料,对1979年6月15日00GMT100—850hPa 等9层 FGGEⅢb 分析的高度和风场进行了客观分析订正,并以订正前后的资料为初值,用 T21L5和 T42L9两种不同分辨率的北半球谱模式作了5个5天预报的数值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高原实验资料对 FGGEⅢb 资料的订正,将使 FGGEⅢb 资料在高原地区的分析得到改善。对流层上层的资料订正比下层效果明显。高原地区初值场的订正对数值预报结果有显著影响,并且对较高分辨率模式的预报结果影响更大。初值订正后不仅影响未来高原地区的预报,而且通过能量频散可以影响到我国东部和日本,大约经过5天左右,甚至可以影响到阿拉斯加和北美。  相似文献   

5.
高原低涡研究和TRMM卫星资料应用的相关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天气系统对青藏高原及其下游地区的降水有重要影响。高原低涡是活动于高原主体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TRMM卫星的应用为研究高原天气系统提供了新方法。本文回顾了部分关于高原低涡和TRMM卫星资料应用的研究成果,包括高原低涡的定性认识、结构及其和背风坡浅薄天气系统的相互作用,TRMM卫星的基本资料、其在非高原地区和高原地区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Cresman逐步订正法和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资料对高原地区1979年6—8月中60个时次的FGGEⅢb级资料相对湿度场进行了订正和分析,然后利用一有限区域数值模式,选择两例高原低涡过程,用订正前后的FGGEⅢb相对湿度资料分别作初始湿度场进行了72h和48h预报试验。结果表明:高原地区相对湿度的高值区位于其东南部,然后向西北逐渐递减,低值区位于高原西部。FGGEⅢb相对湿度场能较好地反映高原东部的分布,但在高原西部比实际明显偏大。订正高原上的初始湿度场(FGGEⅢb相对湿度场)能明显改进高原地区的降水和形势预报,对环流的影响可达到高原东侧并波及高原的南北侧地区,显示了加密高原西部资料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高原冰雹出现的频数大于四川盆地的天气事实共所周知,但对高原冰雹的预报能力却远不如四川盆地,这可能是高原地区资料稀少和有效天气图层次较高(500 hpa或以上)的缘故。本文根据高原地区的常规资料和若尔盖县气象局冰雹记录,进行了若干统分析。指出:若尔盖冰雹(特别是大冰雹)  相似文献   

8.
陈伯民  惠小英 《高原气象》1994,13(4):394-403
本文用Cressman逐步订正法和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资料对高原地区1979年6-8月中60个是次的FGGEⅢb级资料相对湿度场进行了订正和分析,然后利用一有限区域数值模式,选择两例高原低涡过程,用订正前后的FGGEⅢb相地湿度资料分别作初始湿度场进行了72h和48h预报试验。结果表明:高原地区相对湿度的高会位于其东南部,然后向西北逐渐递减,低值区位于高原西部。FGGEⅢb相对湿度场能较好地反映高  相似文献   

9.
利用常规观测的地面和高空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提供的一天4次1°×1°再分析资料以及FY2E卫星TBB资料,对2013年7月15~19日高原低涡切变东移诱发的四川盆地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落区发生在副高边缘西北侧的不稳定区域内,低层和地面冷空气扩散南下是触发特大暴雨发生的关键因素。强降水主要出现在MCS系统发展和成熟阶段,最大降水出现在MCS中心最冷云顶面积达到最大的时候。中低层水平湿Z-螺旋度负值区域分布与相应时刻的降水落区和天气系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垂直分布上,暴雨区低层正涡度、水汽辐合旋转上升与高层负涡度、辐散相配合,是触发暴雨的有利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气象科研经验交流会第三次例会于1974年10月5日至15日在昆明召开。会议共收到科学技术材料80篇,包括高原气象学各个方面的内容。这次会议交流的范围广,讨论的问题比较集中。高原气象科研工作进展明显,主要表现在下列几方面:一、对高原地区的天气气候揭露了一些新系统,提出了某些新观点1.通过卫星云图和天气图的结合分析,了解到,塔什干低涡和巴基斯坦低槽可以越过青  相似文献   

11.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历史天气图与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在普查和分析1998-2012年持续强影响青藏高原低涡移出高原与持续强盛时的500 hPa环流形势及影响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分类,并对不同类型的持续强影响高原低涡在移出高原与持续强盛时的物理场进行了合成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持续强影响高原低涡以两高切变东阻型对中国降水影响最大,主要影响河套地区,切变线类、热带低压影响型、低槽前部类主要影响地区分别是黄淮流域、西南地区、长江流域;持续强影响高原低涡移出高原后,对40°N以北环流形势依赖性不强,主要是受高原低涡周边对流层中层西风带天气系统、副热带天气系统与热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造成的。研究分析还揭示了各类高原低涡移出高原后持续的对流层中层共同的大尺度条件及其主要差异。  相似文献   

12.
弱环境风场条件下华南西部大范围暴雨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ECMWF 2.5 °×2.5 °资料和Micaps提供的常规观测资料,对16例在弱环境风场条件下的大范围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5—9月汛期期间,华南西部基本上处于高温高湿的状态下,一旦具备有一定的动力触发机制,即使在850 hPa无低空西南急流配合的弱环境风场条件下,依然可以产生大范围的暴雨,甚至特大暴雨天气;在弱环境风场条件下产生大范围的暴雨天气,主要取决于在短时间内中低纬度出现异常环流,表现为华北槽或高原槽在东移南下的过程中发展加深,同时在华南西部的低层流场中出现低涡切变或气旋性拐点,气流辐合,水汽充沛,为暴雨的产生提供动力条件;广西境内的风垂直切变小,以及涡度、散度等物理量特征与暴雨过程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雷达及NCEP1°×1°的6小时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4月发生在巴州北部的一次天气过程中两种不同的降水类型进行诊断、特别对云图及雷达特征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S”型云西边界凹处对应系统性降水中心,低涡云系南段对应强对流中心。“S” 凹处的雷达图中对应有冷式切变,整层上升运动,水汽供应充足,且高层辐散、低层辐合,具备了大降水发生的环境场。雷达分析发现强对流发生在弱垂直风切变及辐散流场环境下,冰雹出现在与风速辐合中心对应的强回波中心下方。低涡云系中低层伴有下沉运动并配合冷平流,而近地面层为锋前暖平流,强对流发生在θse随高度降低的区域,是典型的冷锋锋面过境触发的强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使用欧洲中心500hPa预报图和北京气象中心分析的实况图,对1988~1989年6~8月欧洲中心48、72小时的天气系统预报进行了误差检验。并对雅安影响较大的25~50°N、70~120°E内的低槽、低涡系统和西太平洋副高的预报误差作了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5.
水汽图像在高原天气预报中应用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1,自引:9,他引:11  
郁淑华  何光碧 《高原气象》2003,22(Z1):75-82
通过对1998年8月4~5日那曲低涡和7月18~20日高原切变线活动的卫星水汽图像以及这次高原低涡形成前改进高原以南洋面上空对流层中上部湿度的数值试验的分析,分析指出(1)水汽图像上水汽涡旋比天气图上高原低涡形成反映提前,且水汽涡旋对高原低涡活动有指示意义.(2)水汽图像上切变线水汽带比天气图上高原切变线形成反映提前,且切变线水汽带的变化对高原切变线活动有指示意义.在切变线水汽带范围变宽时,高原切变线稳定;切变线水汽带减弱时,高原切变线东南移.(3)水汽图像上高原以南洋面上空对流层中上部水汽输送会影响低值天气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水汽灰度梯度大值区的变化可预示强降水中心区的变化.(4)数值试验表明利用水汽图像改进高原以南洋面上空对流层中上部湿度,可对数值预报有较大的改进.在高原地区天气预报中应重视水汽图像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杜梅  李国平  李山山 《大气科学》2020,44(2):269-281
基于大气运动方程组及散度方程,对高原横切变线上扰动稳定性问题以及切变线诱发高原低涡的动力学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并用欧洲中心(ECMWF)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其进行验证。得出高原横切变线是高原低涡产生的重要背景场,切变线以南的水汽输送与辐合对于低涡的诱发作用是大气处于不平衡状态而引起散度场调整的结果,辐合增强区有利于高原低涡生成,低涡中心对应非平衡正值中心,低涡外围为非平衡项负值区。非平衡项负值大值与水汽辐合带的重叠区对降水落区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当高原南部的西南风带向东或东北方向移动或当低涡下游出现非平衡项负值中心时,低涡亦同向移动。若高原出现气旋式环流并且环流中心与非平衡项正值中心对应时,有利于低涡生成;进一步,当低涡中心与非平衡项正值中心对应且正值中心数值不断增大时,低涡趋于发展加强。  相似文献   

17.
高原低涡是活跃于青藏高原近地面层的中尺度天气系统,是高原最重要的降水天气系统,少部分的低涡移出高原后在下游地区常带来灾害性的强降水天气。“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简称年鉴)是高原低涡研究的主要参考资料之一,但受到高原西部地区探空观测站点分布不足的影响,年鉴难以监测发源于高原西部的低涡。为了进一步提高对高原低涡源地的科学认识,本研究首先分析了影响高原低涡发生发展的环流在高原东西部地区的差异,结果表明高原西部地区的环流背景更有利于高原低涡形成。再利用2005~2019年暖季(5~9月)风云-2地球静止卫星观测的云迹风和黑体亮温资料对年鉴低涡进行重分析,表明年鉴中大部分的高原低涡可以溯源至高原西部地区。最后分析了在高原西部的3个新探空站(狮泉河、改则和申扎)建立前后年鉴中高原低涡源地的差异,发现增加的探空资料使位于高原西部的低涡源地大幅度增加。综合多源资料的结果,我们认为大多数高原低涡起源于高原西部,年鉴的结论可能源于高原西部的探空站不足的影响。本研究确认了再分析资料在高原低涡研究中的可用性和有效性,强调了卫星观测资料在高原天气系统研究中的重要性和进一步增强高原地区气象观测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8.
郁淑华  何光碧 《高原气象》2003,22(10):75-82
通过对1998年8月4~5日那曲低涡和7月18~20日高原切变线活动的卫星水汽图像以及这次高原低涡形成前改进高原以南洋面上空对流层中上部湿度的数值试验的分析,分析指出:(1)水汽图像上水汽涡旋比天气图上高原低涡形成反映提前,且水汽涡旋对高原低涡活动有指示意义。(2)水汽图像上切变线水汽带比天气图上高原切变线形成反映提前,且切变线水汽带的变化对高原切变线活动有指示意义。在切变线水汽带范围变宽时,高原切变线稳定;切变线水汽带减弱时,高原切变线东南移。(3)水汽图像上高原以南洋面上空对流层中上部水汽输送会影响低值天气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水汽灰度梯度大值区的变化可预示强降水中心区的变化。(4)数值试验表明:利用水汽图像改进高原以南洋面上空对流层中上部湿度,可对数值预报有较大的改进。在高原地区天气预报中应重视水汽图像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因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各气象台站无法采用常规方法分析海平面气压场,故高原地区地面天气图的分析目前尚无一个公认的好办法。高原天气系统对我国西部天气影响很大,于是人们试用了很多替代办法,虽然这些方法为高原天气分析和预报作出了应:有的历史贡献,但是各有其一定的局限和不足。为了进一步探索高原天气分析方法,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汤懋苍等详细分析了高原地区地面天气图各种分析  相似文献   

20.
孟加拉湾风暴影响低纬高原的环流和云图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12个造成云南19次全省性暴雨的孟加拉湾风暴(以下简称孟湾风暴)进行合成分析,得到了孟湾风暴影响低纬高原地区的降水及环流特征,要造成低纬高原地区的暴雨天气过程的风暴中心通常位于孟加拉湾中部及其以东以北地区、副高脊线位于15~20°N之间、西脊点从中国南海到中南半岛、低纬高原处于槽前和副高外围的西南气流控制。孟湾风暴前西南低空急流对强降水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一方面起着输送水汽和能量的作用,另一方面又有助于维持必要的动力学条件。卫星云图特征分析表明:风暴在孟加拉湾海域形成后,其云系中不断有中尺度对流云团生成移入低纬高原造成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