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鹅观草属、披碱草属、猬草属和仲彬草属4属23个物种进行了RAMP分析。结果表明属间变异极大,多态性极高。31个引物组合产生的286条DNA扩增片段均具有多态性。聚类分析显示鹅观草属、披碱草属、猬草属和仲彬草属物种各自聚为一类;Roegneria alashanica、R.elytrigioides和R.magnticaespes聚类在一起;猬草属的模式种Hystrix patula与披碱草属物种聚类在一起,而Hystrix duthiei和H.longearistata单独聚为一类;形态相似、染色体组相同、地理分布一致的物种聚类在一起。本研究结果基本上同形态学和细胞学研究结果相吻合,将鹅观草属、披碱草属和仲彬草属作为属分类等级处理比较恰当,而猬草属的系统地位有待进一步确认。RAMP标记可作为评价多年生小麦族物种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的一种分子标记技术。  相似文献   

2.
张颖  周永红  张利  张海琴  杨瑞武  丁春邦 《遗传》2006,28(4):449-457
对鹅观草属、披碱草属、猬草属和仲彬草属23个物种和1份外类群共24份材料进行了细胞质基因组PCR-RFLP分析。3个叶绿体和3个线粒体通用引物扩增出的片段,用15种限制性内切酶对其进行酶切。在47种引物/酶组合中,获得329条DNA片段,其中304条具有多态性,占92.4%。结果表明鹅观草属、披碱草属、猬草属和仲彬草属材料存在属间和种间多态性,遗传相似系数较高。聚类分析显示仲彬草属单独聚为一类,鹅观草属R. grandisR. aristiglumisR. elytrigioidesR. alashanicaR. magnicaespes聚为一类,R. caucasicaR. ciliarisR. amurensisR. japonensis聚在一起,5个披碱草属材料、3个猬草属材料和1个鹅观草属物种R. kamoji聚为一类。这些结果与前人对其进行的RAPD和RAMP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仲彬草属作为属分类等级处理是恰当的,对于鹅观草属、披碱草属和猬草属的系统地位和一些物种的分类处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小麦族鹅观草属三个物种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形态学特征比较、种间杂交、染色体组配对和繁育学资料,探讨鹅观草属拟披碱草组纤毛草系中的三个物种毛叶鹅观草、纤毛鹅观草和竖立鹅观草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毛叶鹅观草与纤毛鹅观草、竖立鹅观草存在一定的生殖障碍,纤毛鹅观草和竖立鹅观草不存在生殖障碍。建议将毛叶鹅观草作为纤毛鹅观草的亚种,而竖立鹅观草作为纤毛鹅观草的变种处理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对鹅观草属6种2变种、披碱草属6种以及作为对照的冰草属5种植物的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了比较研宄,并根据酶谱的相似性指标,用数量分类中常用的排列方法对所分析的植物进行了二维排序。实验结果表明,尽管鹅观草属与披碱草属表现出具有较冰草属更近的亲缘关系,但二者之间仍存在着明显的界限。因此,本文资料支持将该二属分别作为独立的属对待。本文还讨论了同工酶资料与上述三属植物属下组的划分以及将排序的方法应用于同工酶谱定量分析的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凡星  廖莎  沙莉娜  刘静  王晓丽  周永红 《遗传》2009,31(10):1049-1058
文章对禾本科小麦族猬草属及其近缘属Thinopyrum(Eb)、Lophopyrum(Ee)、拟鹅观草属(St)、新麦草属(Ns)、大麦属(H)、赖草属(NsXm)和披碱草属(StH)植物共23个类群的单拷贝核Pgk1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 探讨猬草属及其近缘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序列分析发现Pgk1基因序列在L. arenarius和Psa. juncea中有81 bp的Stowaway家族DNA转座元件插入, 而在Hy. duthiei、Hy. duthiei ssp. longearistata和L. akmolinensis中有29 bp Copia家族的反转录转座元件插入。最大似然和贝叶斯推断进行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 (1)猬草属模式种Hy. patula与披碱草属、拟鹅观草属和大麦属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2)猬草属的其他物种Hy. duthiei、Hy. duthiei ssp. longearistata、Hy. coreana和Hy. komarovii与新麦草属和赖草属植物亲缘关系密切。研究结果支持将Hy. patula从猬草属组合到披碱草属中, 而Hy. duthiei、Hy. duthiei ssp. longearistata、Hy. coreana和Hy. komarovii应组合到赖草属中。  相似文献   

6.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小麦族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和猬草属3个属的模式种进行了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42个引物产物的290条谱带中,257条(88.62%)表现出多态性,说明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和猬草属3个属的模式种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利用290个RAPD标记,计算材料间Nei氏遗传相似性系和遗传距离,在NTSYS程序中利用UPGMA进行聚类。结果表明,Elymus sibiricus种不同居群间的遗传差异较小,遗传距离在0.097-0.180之间。E.sibiricus,Roegneria caucasica和Hystrix patula的种间遗传差异明显,遗传距离在0.458-0.605之间。H.patula与E.sibiricus的亲缘关系较近。R.caucasica与E.sibiricus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7.
山东小麦族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山东小麦族5属9种植物的叶片下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叶片下表皮微形态在属间差异明显,可作为分属的参考依据;山东5种鹅观草属植物的叶片下表皮微形态可分为两种类型,这与形态上划分的拟披碱草组和犬草组相一致。  相似文献   

8.
以我国北方大面积发生的入侵植物少花蒺藜草为对象,研究了其对科尔沁沙质草地土壤氮库和地上植物氮库的影响,并在室内条件下,以自然生境中少花蒺藜草伴生牧草披碱草和扁穗冰草为对照,利用15N同位素技术分析了少花蒺藜草的生物固氮能力.结果表明:与对照裸地和本地植物鹅观草样地相比,少花蒺藜草入侵地土壤总氮库分别显著增加47.5%和20.8%,土壤铵态氮库分别显著降低25.6%和25.2%.与鹅观草相比,少花蒺藜草地上部分植物氮库显著降低18.7%.少花蒺藜草的15N原子丰度、15N原子百分超、15N原子加权百分超均显著低于披碱草和扁穗冰草.少花蒺藜草和披碱草的氮肥利用率分别为48.5%和47.0%,差异不显著.与披碱草相比,少花蒺藜草生物固氮率为60.2%Ndfa.少花蒺藜草对氮素高效利用的特征,揭示了其适应沙质草地生态系统并蔓延的一种生态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9.
禾本科牧草的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万良   《广西植物》1990,10(3):233-240
本文分析了23种禾本科牧草的酯酶同工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结果表明,如果统一取材标准及实验条件严格,酶谱资料是稳定可比较的,有一定的系统分类价值。酶谱并结合其它资料证明了成立鼠茅属(Vulpia)的合理性。酶谱资料还表明,黑麦草属(Lolium)可能是小麦族和羊茅族相互联系的桥梁。根据酶谱距离的资料,讨论了小麦族的某些属间关系。例如,作者发现,酶谱资料显示出鹅观草属与披碱草属赖草与披碱草属之间有更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0.
利用重复序列探针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对采自青海高原披碱草属种间天然杂种进行细胞学鉴定,同时结合物种分布及形态学特征,共揭示6种不同天然杂种的类型。第一类为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和鹅观草属(Roegneria C.Koch)物种间的天然杂种,染色体数为35,染色体组成为StStYYH;第二类为垂穗披碱草和达乌力披碱草种(Elymus dahuricus Turcz.ex Griseb.)间杂种,染色体数为42,染色体组成为StStHHYY;第三类为达乌力披碱草和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种间杂种,染色体数为35,染色体组成为StStHHY;第四类为垂穗披碱草和糙毛以礼草(Kengilia hirsuta Keng)种间杂种,染色体数为42,染色体组成为StStYYHP;第五类为垂穗披碱草和大颖草(Kengilia grandiglumis Keng)种间杂种,染色体数为42,染色体组成为StStYYHP;第六类为糙毛以礼草和赖草(Leymus secalinus(Georgi) Tzvel.)种间杂种,染色体数为35,染色体组成为StYPNsXm。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披碱草属种间杂交渐渗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同时鉴定出的天然杂种可以作为潜在的种质资源在牧草或生态草育种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1.
蔡联炳   《广西植物》1996,16(3):199-202
报道了禾本科鹅观草属二新种和以礼草属一新种,即稀节鹅观草(Roegnerialaxinodis),缩芒鹅观草(Roegneriacurtiaristata)和沙湾以礼草(Kengyiliashawanensis).  相似文献   

12.
披碱草属(Elymus L.)两个物种之订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披碱草属Elymus L.是小麦族Triticeae Dumort.中最大的属,全世界共有150多个种,广泛分布于 温带地区。我国约有80余种(包括鹅观草属Roegneria C.Koch),是披碱草属的重要分布区和多样性分 化中心。由于披碱草属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生境多样以及形态变异较为复杂,导致该属在分类上 存在许多问题。同时,由于地域的局限和地区间交流的缺乏,致使同一种披碱草属植物被不同的学者多 次发表及同物异名现象的出现。本文对E.antiquus和E.burchan-buddae这两个曾多次被订名的披碱草 属物种进行了分类订正。  相似文献   

13.
根据叶解剖特征试论赖草属及其相关类群间的亲缘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叶片的解剖观察,以表型系统学的原理和方法,对赖草属及其相关类群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在横切面上,赖草属及其相关6个属的结构虽然均属于狐茅型,但在各类群之间存在差异。其中,披碱草属与赖草属含有最大数量的相同性状,与赖草属的亲缘关系最近;新麦草属和偃麦草属均与赖草属的相同性状较少,该2属仅稍接近于赖草属;而大麦属、芒麦草属和鹅观草属与赖草属的相同性状更少,则此3属与赖草属的亲缘关系也相对疏远。同时,本文还对其它6属间的亲缘关系作了进一步探讨,绘制了整个7属的亲缘关系示意图,并与其外部形态特征作了对应比较,从而弥补了过去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第l期檬果樟属的分类与分布兼论这一分布区类型的特征国产多轮贝母订正……………………………………紫堇属小花紫董组新植物……………………………新疆披碱草属一新种………………………………安徽蝇子草属一新种………………………………’‘云南姜属一新种………………………………………中国藓类植物新记录属一一筛齿藓属………………新疆伞蕈一新种一一巨孢墨伞……………………·‘云南鳞毛蕨属纤维鳞毛蕨组的分类研究 …………中国贝母属花粉形态的研究………………………‘‘本田鹅观草和缘毛鹅观草杂种的细胞遗传学研究…三种金花…  相似文献   

15.
鹅观草属部分种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过去叶表皮实验的基础上 ,本文从鹅观草属不同组、系中新增解剖了 1 6个有代表性的种。根据这些种叶片反映的表皮微形态特征 ,进一步证实了鹅观草属共族分属以及属下类群划分的正确性 ,揭示了属中各主要类群的演化水平和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结果最后表明 :鹅观草属的半颖组最原始 ,在系统发育中它可能既派生了较进化的小颖组和大颖组 ,又派生了最进化的长颖组 ;在大颖组中 ,齿草系较原始 ,纤毛草系较进化 ,宽叶草系最进化 ,纤毛草系和宽叶草系可能相继起生于齿草系。并且 ,鹅观草属的这种进化关系同过去细胞学和形态学提供的证据是基本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小麦族四个属模式种的醇溶蛋白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利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APAGE)对小麦族披碱草属、鹅观草属、猬草属和仲彬草属 4个属的模式种进行了醇溶蛋白电泳分析 ,结果表明 :(1 ) 4个模式种具有明显的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 ,其种间醇溶蛋白多态性高达 92 .3 % ;(2 ) Elymus sibiricus和 H ystrix patula具有相似的醇溶蛋白带型 ,而 Roegneria caucasica和Kengyilia gobicola的带型基本相似 ,其醇溶蛋白图谱能够反映一定的系统关系 ;(3 )不同收集地的 E. sibiricus材料间也存在明显的醇溶蛋白遗传差异 ,新疆的 E. sibiricus具有较丰富的醇溶蛋白带纹 ,而甘肃的 E. sibiricus的醇溶蛋白带纹较少。  相似文献   

17.
蔡联炳 《植物研究》1994,14(4):338-342
本文发表了鹅观草属二新种:玉树鹅观草Roegneria yushuensis L.B.Cai和毛穗鹅现草Roegneria trichospicula L.B.Cai。  相似文献   

18.
鹅观草属部分种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过去叶表皮实验的基础上,本从鹅观草属不同组、系中新增解剖了16个有代表性的种。根据这些种叶片反映的表皮微形态特征,进一步证实了鹅观草属共族分属以及属下类群划分的正确性,揭示了属中各主要类群的演化水平和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结果最后表明:鹅观草属的半颖组最原始,在系统发育中它可能既派生了较进化的小颖组和大颖组,又派生了最进化的长颖组;在大颖组中,齿草系较原始,纤毛草系较进化,宽叶草系最进化,纤毛草系  相似文献   

19.
黑药仲彬草Kengyilia melanthera(Keng)J.L. Yang,Yen et Baum和青海仲彬草K.kokonorica (Keng)J.L.Yang,Yen et Baum是分布于我国西部的两种多年生六倍体植物。将其分别与鹅观草 Roegneria kamoji Ohwi(2n=42,StStHHYY)、糙毛仲彬草K.hirsuta(Keng)J.L. Yang,Yen et Baum (2n=42,PPStStYY)进行了杂交;对亲本及杂种Fl代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配对行为进行 了观察。杂种F1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平均构型分别为:R.kamoji×K.melanthera,18.201+11.74 Ⅱ 十0.09Ⅲ十0.01V;K.hirsuta×K.melanthera,1.06Ⅰ十20.47Ⅱ;R.kamoji×K.kokonori- ca,19.36Ⅰ十11.26Ⅱ十0.04Ⅲ;K.hirsuta×K.kokonorica,2.46Ⅰ十19.44Ⅱ 十0.14Ⅲ十0.06 Ⅳ。根据以上结果,并结合形态特征,将黑药仲彬草和青海仲彬草从鹅观草属拟冰草组Roegneria sect.Paragropyron Keng中组合到仲彬草属Kengyilia Yen et Yang更为恰当,而不应划分到披碱草属E-lymus L.或偃麦草属Elytrigia Desv.中。  相似文献   

20.
小麦族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和猬草属模式种的C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改良的Giemsa C带技术,分析了小麦族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和猬草属模式种的染色体C带带型。Elymus sibiricus、Roegneria caucasica和Hysrix patula的染色体在Giemsa C带带型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显示了这3个属模式种的物种特异性。3个模式种的Giemsa C带核型表明,C带带纹主要分布在染色体的末端和着丝粒附近,而中间带相对较少。对E.sibiricus、R.caucasica和H.patula的St、H、Y染色体组C带带型与其它物种的St、H、Y染色体组C带带型的差异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