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根据胡壮麟的衔接理论 ,从词汇、句法结构、节奏格律、音韵、意象、文化语境与视觉形式等角度分析了英诗这一文体的衔接特点  相似文献   

2.
人们一般认为节奏是表现诗歌的时间艺术,意象是表现诗歌的空间艺术,节奏和意象如何配合成为现代主义诗歌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二三十年代不同时期现代主义诗歌中,人们往往偏重节奏和意象二者中的一方面,而40年代郑敏是通过情绪节奏和独特的意象之间的相互配合来完成节奏和意象的融合.  相似文献   

3.
陌生化美学是运用语言产生的意象、节奏、句法等技巧,有计划的破坏惯常的语言表达形式,使语言萌发新意,从而使读者感受到作品的文学性。作为玄学派诗歌创始人约翰.多恩,正是以其特立独行的意象,通过其标新立异的叙述技巧,使其诗歌与同时代的诗歌相比,蕴含一种陌生化的艺术气韵,让读者体会到其哲理性的思辩。  相似文献   

4.
唐人小说叙事意象的美学功能体现为其对叙事主题的凝聚,对叙事结构的贯通,以及对叙事节奏的调控,这一极具文化意味和美学意味的叙事方式,从另一角度呈现了唐代小说家“有意为小说”的主体创作意识。  相似文献   

5.
夜的魅力塑造了旅游地的独特景观,旅游意象是探讨夜间旅游地景观在旅游者心目中印象的核心要素。文章选取乌镇西栅景区游客网络评论为数据源,运用高频词与语义网络的方法解析乌镇西栅夜间旅游意象感知的要素与结构,采用主题分析方法探讨主题公园化古镇意象感知的核心主题及关键因子。结果表明:旅游景观、旅游设施及服务、时空间感以及情感等是构成乌镇夜间旅游意象感知的主要要素;乌镇西栅夜间旅游意象呈现以核心圈层的“乌镇西栅夜景”整体意象为主题,以次核心圈层的“江南水乡”地方意象为特质,外围圈层其他关联意象为补充的生动夜间旅游生活图景;目的地属性和旅游体验是游客感知的乌镇西栅夜间旅游意象核心主题,旅游吸引物、旅游氛围、地方特产与美食、游玩体验、情感体验等是影响意象感知主题的关键因子。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主题公园化古镇夜间旅游意象营造思路。  相似文献   

6.
从诗歌翻译的形式问题出发,通过比较<长干行>的两种英译,考察两种译诗形式在处理诗歌的节奏、意象、典故、风格等方面的特点和效果,认为两种形式都较成功地实现了原诗的传译.诗歌翻译形式虽然不同,但只要运用得体,都能达到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7.
在《喧哗与骚动》中,声音成为福克纳糅合南方文学传统与现代主义审美旨趣的艺术手段,或具象化演绎不同情节或场景,或抽象化建构主题及文化意蕴,以多元形式作用于人物设定、故事架构与主题表达,具有独特的叙事表意功能。话语声音的内在音色与外界声音的心理导向为塑造人物的个性特质、意识情绪与认知特征提供行之有效的感知路径。特定声音信号与意象在情节演变过程中发挥预示功能,重构故事时序、影响叙事节奏,协同宏观叙事声音创设时空美学。福克纳采用“个人型声音”言说时代变迁中特殊群体的精神生态与生存境遇,以人文关怀的情感立场书写生存与发展母题,彰显其明晰的南方身份印记及对历史、宗教与社会文化问题的批判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电影《无人区》里,牢笼这一意象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成为影片暗示和隐喻主旨的所在。本文通过这一影片中的意象,分析其在展现情节、表达人物心理以及推动故事发展、揭示主题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是一部充满象征意象和象征意义的现代小说.小说采用时序颠倒、多角度叙述、并列对照、意识流、神话模式以及象征隐喻等许多新的手法,表现内容与形式的一元化,揭示出死亡与失贞的主题.分析了<喧哗与骚动>中的象征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揭示了康普生家族及其所代表的旧南方的旧传统、旧秩序和旧制度的死亡这一中心主题.  相似文献   

10.
别离诗是古典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离别家园外出谋生或游处的人生活动使别离诗的形式和内容非常丰富。本文研究了唐代别离诗中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认为柳、酒、月、水四种藉以表现别离主题的最常见的意象,是离别诗创作的四大要素。  相似文献   

11.
查尔斯·哈珀是澳大利亚诗坛公认的第一位游吟诗人。对于哈珀诗歌的空间阐释还是一个空白点。以空间叙事理论为支撑和批评视角,拟从空间意象、空间叙事和诗歌节奏等方面解读哈珀的诗歌,以期还原其诗歌的独特意境和他对神秘壮美的哲思。空间意象的叠加和重复大大增强了诗意效果,并置的空间意象结构会限定主体意识的生成模式,空间意象与人物的命运和叙事进程息息相关。作为叙事因子,空间意象不仅奠定了叙事基调,也影响着叙事进程。另外,诗歌的叙事进程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音韵节奏和韵脚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哈珀诗歌的空间阐释视角新颖,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歌曲是以音乐艺术 (曲调 )的表现手法与文学艺术 (诗歌 )的表现手法相互配合 ,来共同完成塑造艺术形象任务的。因此在歌曲创作过程中 ,作曲家首先要吃透歌词 ,明确歌词所表现的主题内容 ,深入研究歌词的结构特点 ,挖掘歌词的音乐内涵、韵律和节奏特色 ,从而选择合适的音乐主题 ,创作优美而感人的与词意相吻合的旋律 ,塑造完美的音乐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3.
音乐逻辑思维对音乐形象的支持非常重要,其包容性将使得音乐形象产生内在发展的强大动力。本文从音调、和声、节奏等音乐构成的各个方面探讨了音乐逻辑思维及其包容性,并就其产生的逻辑魅力进行了分析评论  相似文献   

14.
曹操诗歌蕴含着庄严伟大的思想和强烈激动的情感,并创造出阔大雄奇的意象,洋溢着高昂的格调,激荡着慷慨激昂的旋律,表现出强烈的崇高美。  相似文献   

15.
诗歌是“带有音乐性的思想”,1 7世纪英国诗人托马斯·克鲁的“歌 :‘别再问我……’”,以细致的遣词创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意象 ,以富有乐感的节奏韵律和协调一致的结构从整体上烘托和加强主题的表现 ,展现出一首优美动人的爱情咏叹调。  相似文献   

16.
唱诵类短诗在英诗中为数甚多,其节奏明快,意象突出,音律所占诗意比重高。在有原文可鉴的同 时,着力点燃译作的“意象之灯”,寻求原作的诗美诗情在译作的美感氛围内落脚,应是译者的主要着眼点。  相似文献   

17.
卞之琳将自己的诗歌翻译成英文的过程所遵从的翻译伦理与其在英诗汉译过程中所遵从的翻译伦理不一样。英诗汉译过程中,其遵从翻译的再现伦理,不仅再现英文诗歌的内容,还能再现英文诗歌的形式;自译过程中,其遵从广义的翻译规范伦理,译文虽再现了汉语新诗的内容,却没有完全再现汉语新诗的形式。在诗歌意象传达方面,其译文传达了原诗的意象所指,却没有保留这些意象原有的表现方式;在格律和韵律的传达方面,其译文保留了原诗的诗行数目、跨行方式,却没有保留原诗的节奏和押韵方式。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弱势话语地位,是导致卞之琳在自译过程中践行广义的翻译规范伦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赞达仁,也称赞达勒,是歌曲、歌谣的意思,它是鄂伦春族民歌的体裁形式之一,是类似于汉族山歌、小调一类歌曲体裁的统称。从节拍节奏上看,赞达仁可分为两大体裁类型:一类是节奏较自由,字少腔长,曲调粗犷豪放,高亢嘹亮,我们称其为山歌类型赞达仁;另一类是节奏规整,字腔统一,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旋律优美动听,委婉流畅,我们称其为小调类型赞达仁。由于体裁类型不同,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和音乐特征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演唱风格和方法上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9.
独特的修辞更能成就个性化的诗人。近些年来,陈先发在诗歌创作上的修辞探索引起人们的关注:借故翻新的互文性写作,古诗意象的唤醒和现代灵魂的注入,使诗歌表现出对生存与写作的多重焦虑;人与物的通灵及轮回意识增强了诗的魔幻色彩,产生了第三者观察视角和意象指向不确定等美学效应。设置非象征与象征的迷宫,通过自然隐晦揭示生死意识;感觉的具象化与自然的典故化,使诗歌形象灵动;复杂的简单与意义的含混使诗歌语言节奏自然,语义多重可解,蕴藉深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