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食蟹猴疟原虫的世界分布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蟹猴疟原虫的世界分布及研究进展黄亚铭对食蟹猴疟原虫的大量研究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当时为了寻找对自然感染间日疟的根治药,疟疾研究协调委员会遂推荐食蟹猴疟原虫作为研究手段。当时的研究报道显示,食蟹猴疟原虫的红内期形态与人类间日疟原虫难以区别...  相似文献   

2.
人类恶性疟原虫体外连续培养的成功及人恶性疟原虫灵长类 (Aotusmonkeys)动物模型的建立推动了疟疾各方面的深入研究 ,而人类间日疟原虫由于其生物学特性比较复杂,在体外连续培养及动物模型的建立方面却十分的困难 ,科学家做了多方面的研究但是进展不明显 [1],因此 ,间日型的猴疟动物模型在疟疾研究中的位置就显得十分的突出。食蟹猴疟原虫 (P.cynomolgi)有着与人类间日疟原虫(P.vivax)十分相似的生物学特性,自从1907年Mayer在爪哇的食蟹猴(Macacairus)体内首次发现一种类似人类间日疟原虫类型的猴疟原虫以来 [2],在近100年的历史过程,中…  相似文献   

3.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人体疟原虫有4种: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我国间日疟较常见,恶性疟次之,但对人体危害较间日疟严重,三日疟偶尔发现,卵形疟已无病例报告。随着人口流动性加大,我国输入性疟疾病例也不断增加,及早的通过镜检发现疟原  相似文献   

4.
疟疾是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而造成的传染性疾病.常见的类型有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现将发现的2例间日疟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间日疟原虫多形性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枣阳、仙桃、京山三个县市的镜检站各收集100张间日疟原虫血片,检查其形态特征,发现枣阳市的间日疟原虫的变异型明显高于另两个县市的间日疟原虫,体外培养的结果也证实枣阳市的间日疟原虫培养时间较长,以上结果说明间日疟原虫虫株确实存在的地理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形态上,而且存在于体外驯化和耐药性方面。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间日疟患者血小板计数的变化,探讨疟原虫与血小板减少之间的关联性。方法选取42例间日疟患者,机械与手T联合进行血小板计数。结果42例患者经油镜检查疟原虫,均证实为间日疟。其中33例患者有血小板计数的降低,占患者总数的78.6%,所有患者平均血小板计数65×10^12/L。结论疟原虫感染可以引起血小板减少.与血小板减少相关联。在临床上高热患者的诊断中,重视血小板减少患者的疟原虫检查,可以提高疟疾患者的确诊率,减少漏诊,对疟疾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间日疟原虫接种猴类和其他动物有很长的研究历史。至今被证实对间日疟原虫有不同程度的感受力的,在非洲有黑猩猩(Pan troglodytes);在美洲有夜猴、松鼠猴、巴拿马狨,白面猴、黑蜘蛛猴和红蜘蛛猴,其中尤以夜猴最为重要;在亚洲只发现东南亚的白掌长臂猿对间日疟原虫有部分的感受性。上述方面,Arbele(1945)、Taliaferro(1934)、Young 等(1976)和江静波(1976)都做过了文献综述。猕猴一属,包括猕猴等一些亚洲常见的猴种,长期以来,一再被用来接种间日疟原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广东省间日疟患者感染的问日疟原虫的基因类型和对抗疟药物(氯喹)的耐药性。方法 采用改良的Chelex-100离子交换法对广东省各市县的闻日疟患者滤纸血标本进行处理后,经套式-等位-特异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根据扩增结果判别环子孢子蛋白(CSP)基因型。同时,选取部分地区的患者采用WHO体内现场试验(7d)和扩展试验(28d)法,进行氯喹敏感性的监测。结果 所检测的312例广东省标本均为PV-Ⅰ型温带族,未发现有PV-Ⅰ型热带族和PV-Ⅱ型病例;亦未发现广东省间日疟患者有氯喹抗药性。结论 广东省间日疟患者感染的问日疟原虫的优势种株为PV-Ⅰ型温带族,该类型的间日疟原虫对氯喹仍然敏感。  相似文献   

9.
巴西的间日疟原虫伯氨喹啉抗性株傅伟忠黄亚铭1994年夏季,一名无疟疾免疫力的美国昆虫学家在巴西采集蚊子时感染了间日疟原虫(为间日疟-1型),尽管他当时已服用了盐酸甲氟喹(Lariam)进行预防。由于被野外的达林氏按蚊(A.darlingi)叮咬过,他...  相似文献   

10.
RAPD-PCR技术筛选间日疟原虫基因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并优化间日疟原虫RAPD-PCR方法,筛选间日疟基因标志。方法采集5例间日疟病人、4例非间日疟病人和5名健康者血样并提取DNA,用随机引物进行RAPD-PER扩增、改变各项反应条件进行RAPD-PER方法的优化,10条不同的随机引物(S60-S69)检测各种血样并筛选间日疟特异性扩增条带。结果在MgCl2浓度为2.0mmol/L、dNTP浓度为150μmol/L、引物浓度为0.2μmol/L、TaqDNA聚合酶为1U和36℃的退火温度时进行RAPD-PCR扩增效果最好。所用10条随机引物中的S62、S65、S69在检测血样中分别筛选出3、1、1条间日疟所仅有的扩增条带。结论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RAPD-PCR方法的稳定性、重复性好。筛选出3条随机引物获得5条间日疟仅有的RAPD-PER扩增条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报告一例越秀区首例输入性猴诺氏疟疾病例。方法经流行病学调查与实验室诊断确诊。结果患者到马来西亚旅游,回国10d后因发热、全身肌肉关节痛、头晕、头痛、乏力就医,医院以"间日疟"收治。血膜镜检见双核或多核环状体,大滋养体呈阿米巴样,胞浆致密,类三日疟"带状"滋养体,裂殖体不占满红细胞,疟色素颜色较深。经广东省疾控中心疟原虫基因检测(PCR法),确证为猴诺氏疟疾。患者经规范化治疗后痊愈出院。结论人感染猴诺氏疟疾后并无特有的临床表现,其镜检诊断时红内期形态与三日疟基本一致,需结合PCR检测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在同一反应体系中能同时检测和鉴定恶性疟、间日疟的一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方法,并用于国境口岸归国劳务人员的疟疾检测。〔方法〕以疟原虫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基因为靶片段,设计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的上游通用引物和各自的下游特异性引物,在同一反应体系中同时扩增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的特异片段,对疟疾患者的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用建立的RT-PCR检测方法对广东口岸回国劳务人员中发现的2名疟疾患者的不同采样时间的全血进行检测,2006年10月和2007年1月采集的样本被分别扩增出预期大小为360bp和450bp特异扩增带,推测2名患者为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的混合感染,其在入境时处于恶性疟的发作期和间日疟的潜伏期,均属于典型的集体输入性疟疾案例。〔结论〕RT-PCR检测疟原虫方法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特点,对国境口岸疟疾诊断、镜检质量控制和流行病学研究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应用恶性疟原虫与食蟹猴疟原虫两种抗原作间接荧光抗体试验,1983~1984年间对安徽省三个采取不同抗疟措施的间日疟与恶性疟混合流行区进行了两年的纵向调查,血清学结果与疟原虫率调查结果在反映疟疾不同的流行水平上显示平行的关系。三个地区每年疟疾传播季节的寄生虫学接种率(疟原虫血症发生率)与恢复率,食蟹猴疟原虫与恶性疟原虫抗原检测的疟疾抗体阳性发生率与恢复率,其数值大小与变动分别与该地间日疟与恶性疟的传播强度及采取的抗疟惜施相关。  相似文献   

14.
比较间日疟、恶性疟和食蟹猴疟原虫可溶性抗原不同蛋白包被浓度、酶结合物稀释度以及几种混合纤维素膜的测定结果,建立和稳定DIA(斑点免疫结合试验)方法,用以检测和筛选单克隆抗体获得较好效果。与常规IFAT(免疫荧光抗体试验)比较,DIA敏感性高,抗原用量小,可用肉眼判定结果。  相似文献   

15.
间日疟原虫传播阻断疫苗候选抗原Pvs48基因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阐明问日疟原虫传播阻断疫苗候选抗原编码基因Pvs48的特点.方法 采集我国疟疾高发混合流行区云南省问日疟患者指尖血样本,制备血样干滤纸片提取疟原虫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Pvs48;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进行序列多态性分析.结果 共成功扩增16例间日疟原虫分离株Pvs48基因.与间日疟原虫标准株Sa1-I比较,检测出6处错义突变位点,导致6处氨基酸置换和3种基因型、3种氨基酸型.结论 我国间日疟原虫传播阻断疫苗候选抗原Pvs48编码基因相对保守,不同地理株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限的基因突变再次提示以Pvs48为基础构建的传播阻断疫苗在我国具有广泛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我省自1960年开展了虫株研究,1965年张绍武报告河南省间日疟多核亚种,后经临床症状及发育周期的观察证明该虫毒力较强,不但致脑型、腹疼型及黑尿热而且可以致死。1979年作者等经过自身感染实验,证实这种疟原虫属长潜伏期虫株。准确记录了我国第一次人体感染实验获得间日疟长潜伏期的具体时限。于1981年又以人体感染实验证实河南郑州一株短潜伏期间日疟原虫株,现将其形态学和生物学特征描述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患者王××,男 26岁,郑州郊区祭城乡人,于1981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状态对间日疟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对不同感染状态(CD4细胞水平在1217~15×106/L)的12例HIV阳性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接种疟原虫诱发治疗性间日疟,10次高热阵发后用氯喹治愈疟疾,以体温曲线下的面积(Tsq,代表疟疾的临床严重程度)和原虫密度与疟疾感染前患者CD4细胞计数作相关分析.结果HIV患者在疟疾感染前的CD4细胞水平与感染后间日疟的临床严重程度(Tsq)成正相关,r=0.819,P<0.05;与患者血中疟原虫密度也呈正相关,r=0.807,P<0.02.表明HIV感染引起的免疫缺陷越严重,则合并间日疟的临床严重程度和原虫血症就越轻.结论研究结果提示HIV与疟原虫在人体内可能有相互拮抗或相互抑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基因扩增检测四种感染人的疟原虫种类、数量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对四种感染人的疟原虫种类、数量进行基因检测的方法。方法根据恶性疟、三日疟、卵形疟、间日疟的18SrRNA基因序列,设计属、种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用荧光定量扩增反应确定标本中的基因拷贝数,用电泳区别各种疟原虫,并对2份疟疾血样进行检测。结果建立的检测方法对疟疾血样进行检测,荧光定量PCR具有良好的反应性,通过电泳能区分检测标本中的疟原虫株。结论建立的方法能够特异而灵敏地检测出标本中疟原虫的种类、数量,适合疟疾防治检测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目前 ,疟疾的实验室诊断已发展到免疫诊断技术 ,如测疟原虫抗原 ,疟疾抗体及DNA探针技术等。但在广大基层医院 ,病原检查的血涂片瑞氏或姬氏染色法仍是诊断疟疾的最普遍和基本的方法。这里 ,就作者在工作中用血涂片法查疟原虫谈一些体会。1 询问病史、症状 疟疾分布广泛 ,是热带 ,亚热带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我国华南、华中、西南边境和海南省也有不少病例 ,间日疟和卵形疟为隔日发作一次 ;三日疟为隔 2天发作一次 ,恶性疟起初为隔日一次 ,以后则每天发作或间隔期不规则 ,患者常伴有贫血 ,脾肿大 ,疟性肾病等 ,对以上疑似疟疾的发热病人…  相似文献   

20.
分型基因芯片检测疟原虫的研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制快速检测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等并可进行分型的基因芯片。方法 筛选疟原虫高度保守而且具有种属特异性的瓣RNA基因片断为探针,制备疟原虫诊断和分型的基因芯片;检测时提取标本中的疟原虫核酸,用不对称PCR技术进行扩增和荧光标记,然后与检测芯片杂交,进行扫描和分析。结果 建立的疟原虫检测芯片能特异和敏感的对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诊断及分型。结论 成功制备用于疟原虫快速侦检和分型的基因芯片,对疟疾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