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于器质性心脏病伴自发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无论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均为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的I类适应证,但植入ICD后室性心律失常反复发作引起的电风暴可导致猝死,对预后有不良影响.导管消融已开始用于治疗ICD植入后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取得了较好疗效.本文报道1例ICD植入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电风暴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前,植入型心律转复律除颤器(ICD)已成为治疗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和预防心脏性猝死的首选方法.伴随ICD的广泛应用,其相关并发症的报道日益增多,其中ICD电风暴以其发病迅急,症状严重,需要紧急处理而倍受关注.鉴于此,本文对近年来有关ICD电风暴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电风暴由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引起,最常见于植入ICD的早期,是植入ICD后所特有的现象,即发生了需要多次转复的快速、成簇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应用五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观察植入犁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后电风暴的发生率、临床特征、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1例接受ICD治疗的病人,随访2~85个月,其中9例病人出现ICD电风暴,比较ICD电风暴组和无ICD电风暴组的年龄、病因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功能分级、临床特征、临床治疗方案。结果有电风暴的患者与无电风暴患者相比年龄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9±14)岁对(61±8)岁];心功能分级(2.7±0.7对2.1±0.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LVEF(0.38±n09对0.48±0.0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本文中导致ICD电风暴的主要因素是心功能的减退。结论有电风暴的病人比没有电风暴的病人年龄更大,心功能更差,LVEF更低。心力衰竭的加重和焦虑导致的交感神经兴奋是电风暴发生主要的原因。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和美托洛尔是预防和治疗电风暴的主要手段。射频消融可作药物治疗无效后减少电风暴的主要于段。  相似文献   

6.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应用五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是 90年代心律失常治疗最重大的进展 ,ICD具有的高效、速效、长效和低并发症等优势 ,已使其成为心脏性猝死高危人群的治疗首选。我院 1998年 5月以来为 5例患者植入了 ICD,报道如下。  病例资料 例 1 男性 ,6 3岁 ,肥厚型心肌病 ,多次在外院作体外电除颤抢救。例 2 女性 ,6 0岁 ,可疑心肌炎。例 3男性 ,6 1岁 ,冠心病。例 4 女性 ,6 2岁 ,高血压性心脏病。例5 女性 ,2 6岁 ,QT延长综合征。 5例患者病史最长 8年、最短 6个月 ,均有 3次以上晕厥发作且均被心…  相似文献   

7.
研究证实,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为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最有效的方法[1-4].然而,植入ICD并非治疗心脏疾病根本方法,不能延缓基础心脏疾病的进程,且植入术中及术后亦有一定风险,如术中诱发心室颤动(室颤)、术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等,尤其是术后电风暴的发作,会导致患者极度焦虑、恐惧,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随着ICD植入患者的日益增多,术后电风暴的处理业已成为困扰心内科医生的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59岁.2010年因发作性胸闷憋气伴加重就诊于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诊断为急性前壁、下壁心肌梗死,Killip 2级,经扩张冠状动脉,调节血脂,降低血压等治疗后出院.2011年因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于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行单腔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型号为Maximo VR 7232(美国美敦力公司),右心室导线型号为6944,置于右心室心尖部,术后程控示ICD工作良好.2012年8月16日来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常规复查,无室速/室颤事件,ICD各项参数正常.患者糖尿病病史近20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致双目失明.2012年10月23日因触电后心悸8h,自觉ICD电除颤10余次来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就诊.  相似文献   

9.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已经成为威胁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治疗首选方法。但一些患者术后由于无休止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接受多次电除颤治疗,即ICD电风暴^[1]。射频消融在电风暴治疗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回顾了近两年本中心ICD及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术后电风暴患者射频消融治疗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 5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植入术及临床随访情况。方法  5例因反复发作有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 (VT/ VF)均顺利植入 ICD(其中双腔 ICD2例 ) ,随访 6~ 2 4个月 ,观察患者临床疗效及 ICD工作情况。结果  5例患者无 1例死亡。随访期间共出现 VT/ VF事件 30 4次 ,ICD识别并治疗的 VT/ VF事件 71次 ,VT 6 5次 ,占 91.5 % ,VF 6次 ,占 8.5 % ,抗心动过速起搏 (ATP)终止 5 5次 ,占77.5 % ,心律转复 (CV)终止 16次 ,占 2 2 .5 % ,VF经除颤 (DF)全部一次成功。结论  ICD的治疗效果肯定 ,需加强随访 ,及时修改参数 ,同时应加强药物的辅助治疗 ,如 β-受体阻断剂 ,胺碘酮等 ,积极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后出现电风暴现象的一般规律及诊治经验。方法总结1996年8月至2008年6月间96例ICD植入患者术后电风暴的发生率、发生原因及治疗方法 ,并比较单次电风暴患者与多次电风暴患者在年龄、随访时间、首次电风暴发生时间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方面的指标。结果随访时间中位数为12个月,有12例(12.5%)发生了电风暴,首次电风暴事件距离ICD植入术后的中位数为31天。相对于单次电风暴患者而言,发生多次电风暴患者的LVEF较低。结论 ICD患者植入术后,电风暴的发生率为12.5%,多次发生电风暴的患者具有低LVEF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诞生以来,许多临床实验已经证实了它能够有效地预防心脏性猝死(包括二级预防和一级预防),其功能是一旦有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和/或心室颤动(VF)的发作,能在几秒内识别并有效终止。我院自2000年以来共植入ICD7例。  相似文献   

13.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1980年问世以来,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已成为临床上治疗持续性或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手段。ICD的概念最早出现于60年代,但对于其应用价值一直存在争议,直到1980年,Mirowski首先将其应用于人体,其有效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才开始被承认。1985年,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了CPI公司的第一代ICD(植入型心脏自动除颤器,AICD)用于临床,自那时以来,ICD的制造技术取得了较大突破,无论是在设计、功能及可靠性等方面均有了很大的改善。AICD除了体积庞大、使用寿…  相似文献   

14.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安置后电风暴的处理与预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分析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患者的长期随访资料,总结电风暴(ES)的诱发因素、临床处理及预后。方法48例患者共植入50台ICD,ES定义为24hICD正确检测到≥3次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并促发ICD电治疗。结果随访时间中位数为16.9个月。共6例发生了8次ES。常见诱因为严重感染、心力衰竭和肾功能衰竭等。通过纠正诱因,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能有效减少和避免ICD电治疗。ES发生后,死亡率明显增高。结论ICD患者发生ES有比较明确的诱发因素,并且ES具有一定的预后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介绍非开胸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治疗22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ICD治疗适应证包括:17例心室颤动患者和5例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基础心脏病为:冠心病13例,扩张性心脏病7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2例。22例患者中20例成功地植入了非开胸ICD(91%),平均除颤阈值为16.7±4.6J。2例未成功患者因除颤阈值偏高而改用开胸植入ICD。平均住院时间为7.4±3.3天。并发症为:除颤器囊袋血肿1例,心室电极脱位需重新安放1例。在平均随访10.1±8个月中,6例患者接受了ICD治疗。其中4例患者发生心室颤动,由ICD成功地除颤;2例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由ICD发放抗心动过速起搏终止。  相似文献   

16.
第四代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例药物难治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患者应用了第四代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根据电生理检查结果设置工作参数,采用阶梯治疗方案。术后随访发现2例均发生了术后心律失常“风暴”,抗心动过速起搏(ATP)均有效终止了2例患者自发的室速。第一套ATP程序成功率分别为95%与98%,其余被第二套ATP程序所终止,总成功率100%。2例术后都发生了对窦性心动过速误放电,在室速发现程序中加入突发性标准后得以纠正。1例因室速周长大于所程控的室速周长发现标准而导致室速时ICD不放电,增加室速发现周长后未再发生类似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道13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的临床应用与随访结果。方法对置入10例单腔ICD及3例双腔ICD患者进行电话询问和门诊随访,通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ICD存储的资料,对患者病情和ICD工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3例患者共发作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entricular tachycardia/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T/VF)38次(持续性VT 36次,VF 2次),其中37次治疗成功,1次失败。非持续性VT 121次,发作均自行停止。36次持续性VT中33次经抗心动过速起搏(antitachycardia pacing,ATP)终止,2次经低能量复律(CV)终止,1次VT治疗过程中加速为VF,由高能量除颤(DF)终止。1例共2次阵发性心房颤动心室率超过设置的VT频率,ICD发生误识别,给予ATP治疗。1例术后3个月出现心律失常"电风暴"。共有3例术后因VT发作频繁而服用胺碘酮和(或)美托洛尔,并根据心律失常发作情况调整用药剂量。结论 ICD植入后应加强随访,及时调整工作参数,同时给予患者心理治疗、对提高ICD的治疗效果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