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研究临床条件下多参数双极射频消融在离体猪心上形成的消融灶的形态大小,评价双极射频消融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在消融功率30 W和消融温度60℃时,多参数条件(间距12-17 mm、时间20-90 s、灌注0和1 000 ml/h)分别进行组合,把离体猪心(共96个,每个组合消融6次)置于水浴37℃的Langendorff心脏离体灌注体系中,使用4 mm的大头双极消融电极在心室心外膜进行消融,测定交汇消融灶的长度、深度、连接率和爆破率。结果时间增加,长度、深度、连接率、爆破率都增加;间距增加,长度增加,深度、连接率、爆破率下降;有灌注时长度、深度、连接率、爆破率增加。12 mm、20 s有灌注时有效性和安全性最好,长度均值为22.17±1.86 mm,深度均值为3.50±0.63 mm,连接率100%,爆破率0%。结论 30 W、60℃时双极消融可以在电极间距12 mm、20 s、有灌注(1 000 ml/h)时形成最稳定的连续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损伤指数(LSI)指导下高功率(50W)射频消融对离体猪心的损伤效应。方法 应用光感应压力导管对离体猪心进行射频消融,消融功率分为低功率组(30W和40W)和高功率组(50W),通过调整导管压力(5g、10g和15g)达到相应的LSI目标值(5、6和7),分别测量消融灶的长度及深度,并分析LSI及消融功率与消融长度及深度的相关性。结果 本离体实验共完成75个消融灶,所有消融灶在射频消融过程中均未发生气爆现象。经相关性分析,当消融功率介于30W~50W时,LSI与消融长度及深度呈正相关(r=0.49和r=0.51,P均<0.0001)。当达到不同的LSI目标值时,消融功率与消融长度呈正相关(r=0.74,P<0.0001),而与消融深度呈负相关(r=-0.55,P<0.0001)。当达到相同的LSI目标值(LSI=5、6和7)时,消融功率亦与消融长度呈正相关(r=0.75,0.81和0.89,P<0.0001),而与消融深度均呈负相关(r=-0.73,-0.60和-0.75,P<0.0001)。与低功率组(30W和40W)相比,高功率组(50W)消融灶长度更长,消融灶深度更浅,形成宽而浅的消融灶。结论 当消融功率介于30W~50W时,LSI与消融长度及深度呈正相关。无论达到不同/相同的LSI目标值,消融功率与消融长度呈正相关,而与消融深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不同输出功率下,双极射频消融装置对不同厚度离体心房组织消融至透壁所需的时间及使用阻抗指标评价透壁性时的病理学检验,从而确定国产消融装置的合理输出功率.方法 20头猪屠宰后马上获取猪心,立即浸入4℃的生理盐水溶液中,清洗后制备离体心房组织.使用自行研制的输出功率可调式双极射频消融装置及消融钳,分别使用25 W、30 W及35 W的输出功率对离体心房组织进行消融.消融线间隔约5mm,彼此间平行.消融透壁的指标是消融时该处同时测定的电阻抗大于100 Ω.依次使用相同的输出功率,记录对不同厚度心房组织完成消融所需时间.消融完成后,沿两条消融线中点依次剪开心房组织,肉眼检查消融效果,测量消融线处组织厚度.按消融组织厚度,将心房组织分成<2 mm、2~4 mm(≥2 mm,<4 mm)、4~6 mm(≥4 mm,<6 mm)及≥6mm4组.对应于不同输出功率和厚度,将心房组织分为12个区组.分别随机挑选每个区组的心房组织10块,将心房组织浸入多聚甲醛溶液,固定后心房组织使用石蜡切片,Mason三色法染色,显微镜下检验是否透壁.结果 实验共有350条消融线到达透壁指标.4~6 mm及>6 mm组的心房组织消融完成时间明显长于<2 mm组心房组织[(12.4±0.9)s比(24.3±0.3)s,P=0.042;(12.4±0.9)s比(35.9±0.3)s,P=0.001].消融完成时间在输出功率25 W与35 W间有显著差异[(28.9±0.5)s比(16.9±0.5)s,P=0.010].心房组织厚度与消融完成时间呈正相关.单次消融到达消融透壁指标时的病理透壁率为0~60%,随心房厚度增厚而降低,随输出功率增加而升高.结论 心房组织的消融完成时间随射频输出功率增加而缩短,并与心房组织厚度呈正相关.单次射频消融的透壁率较低.综合考虑消融所需时间、透壁率及安全性,输出功率在30~35 W是国产消融仪较为合理的射频输出功率.  相似文献   

4.
射频消融中的功率和阻抗监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同期行瓣膜替换术及双极射频消融迷宫术的近期手术效果.方法 选取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18例(消融组),同期行瓣膜替换术及双极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心房颤动.18例配对仅行心脏瓣膜替换术而未行双极射频消融迷宫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患者年龄36~65岁,平均53.5岁,房颤持续时间1~10年,平均5年,左心房内径为44~67 mm.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结果.结果 消融组18例患者术后窦性心律16例,房颤心律1例,结性心律1例;随访8个月,15例维持窦性心律,3例阵发性房颤心律.对照组13例术中心脏复跳后即为房颤心律,5例心脏复跳后为窦性心律,术后24 h内均转为房颤心律,应用胺碘酮不能持续恢复窦性心律.两组术后左房内径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消融组术后左房内径小于对照组[(33.06±2.88)mm比(36.16±2.43)mm,P<0.05].结论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在行瓣膜替换术的同时行附加的双极射频消融手术疗效良好,安全简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脏不停跳瓣膜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对体外循环后并行循环时间的影响。方法连续性收集60例心脏瓣膜病变合并慢性房颤患者,按照患者所施行的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心脏不停跳心脏瓣膜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组(A组,n=33),心脏不停跳心脏瓣膜置换组(B组,n=27)。比较两组患者的体外循环情况,包括心内操作时间、总体外循环时间、后并行循环时间,并于手术前后行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左室EF变化率、转律率等,监测手术后期心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房室传导阻滞,无围术期死亡。体外循环情况比较:A组与B组在心内操作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总体外循环时间和后并行循环时间A组较B组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心功能均较术前改善,但术后短期内(6个月)A组患者左室EF变化率较B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心功能情况基本一致(P0.05),趋势图显示A组患者左室变化率斜率更大,峰值更高,更快到达峰值。A组双极射频消融转律率为88%(29/33),且绝大多数(27/29)短期内(12个月)能维持窦性心律;B组27例患者有3例术后恢复窦性心律,其余24例术后12个月内仍为房颤心律,转律率只有11%。结论心脏不停跳瓣膜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手术可以减少总体外循环时间、后并行循环时间,且安全性和转律率高、能更好地改善心功能等,具有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已经成为一个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疾病。房颤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阵发性和孤立性房颤,即不合并严重器质性心脏疾患的房颤患者;第二类为在器质性心脏疾患基础上并发的房颤。以上述分类为基础,目前房颤的治疗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为导管介入消融技术,其适应人群主要为第一类。第二为心脏外科手术消融技术,其适应人群主要为第二类。长期以来,由于适应人群的不同,上述两种房颤治疗技术一直成并行发展。其中导管介入消融技术更是发展迅猛,在全球范围内获益的患者人数不断增多。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AF)是一种常见的室上性心律失常。目前,双极射频消融多用于单纯阵发性AF,效果良好。我院在冠心病、瓣膜置换或瓣膜成形术中也常规使用美国Atricure公司生产的双极射频消融系统[1]行改良迷宫术治疗冠心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冷循环微波天线对离体猪肝凝固的实验研究,探讨不同微波辐射时间凝固区的形态及范围。方法应用MTC-3型冷循环微波天线,分别以不同时间热消融28只新鲜离体猪肝,观察不同微波辐射时间下凝固范围及形态。结果在辐射时间15min以内,凝固范围随着辐射时间的增加逐渐增加(P〈0.05),15min后,凝固范围变化不显著。辐射时间为15min时凝固区形态更接近球形。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凝固时间为15min时所形成的凝固范围更趋向球形,更长时间的消融对治疗效果没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三尖瓣环游离壁起源的室性早搏(简称室早)射频消融治疗的靶点电位特征和消融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7月行射频消融治疗室早547例患者,其中21例证实三尖瓣环游离壁起源,分析其消融靶点电位的特征及消融疗效。结果 21例即刻消融成功率100%,长期手术成功率95.2%。18例患者室早时最早激动点单双极电图起始均为负向,消融靶点领先QRS波起始(30±4.1)ms,首次射频能量(30W)释放,早搏即刻消失。3例室早时最早激动点双极电图起始非负向,首次射频能量释放,1例早搏即刻消失,2例重新标测多次消融,1例术后复发。结论 起源于三尖瓣环游离壁的室早,采用单双极电图起始同为负向能够精确的识别早搏起源点,有助于精准的射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分析瓣膜置换同期行改良迷宫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合并心房颤动的早期疗效。方法: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39例患者在瓣膜置换术同期采用双极射频消融系统,取改良迷宫手术路径治疗心房颤动。其中男性16例,女性23例,年龄23~69岁,二尖瓣置换28例,双瓣膜置换11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型26例(包括5例使用成型环)。记录术前,术后当日,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3个月心电图分析早期疗效。并取同期同一医师单纯瓣膜置换手术89例作为对比。结果:同期射频消融术组出院时窦性心律34例,3例仍为心房颤动,房颤消除率为87.1%。术后予胺碘酮治疗3个月。出院后3个月窦性心律35例,心房颤动消除率为89.7%。对比单纯瓣膜置换组在体外循环时间、术后前3 d胸腔积液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手术并发症无增加。结论:改良迷宫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合并心房颤动安全、简便,早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瓣膜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合并心房颤动的早期疗效。方法2006年9月至2011年5月,124例患者接受瓣膜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其中男性36例,女性88例,年龄29-69岁,房颤时间1-12年,左心房直径为43-82(57.48±15.14)mm。全部患者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先行双极射频消融手术,124例患者中同期接受二尖瓣置换103例、双瓣膜置换21例。另外,同期血栓清除术17例、三尖瓣成型41例(包括16例使用成型环),术毕均置人心外膜临时起搏器。记录术前,手术当日,出院时,出院后6个月、12个月心电图。结果返监护室后窦性心律113例(91.13%),交界性心律7例(5.64%),房颤4例(3.23%)。手术死亡1例(0.8%),123例痊愈出院。出院时窦性心律105例(85.37%),交界性心律4例(3.25%),房扑4例(3.25%),房颤10例(8.13%)。术后6个月内常规口服胺碘酮200mg,1次/d。术后6个月后窦性心律转为房颤1例,房颤转为窦性心律4例,房扑转为窦性心律3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结论瓣膜置换术联合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合并房颤,操作简单、安全,早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极射频消融钳治疗心房颤动同期行开胸手术治疗器质性心脏病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结果,提高对此类疾病的治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8月~2012年5月对58例器质性心脏病并发心房颤动用双极射频消融钳治疗房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射频时间16~38(24±4)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4~200(126±36) min,体外循环时间91~238(150±37) min;手术结束及出院时窦性心率分别为46(79%),45(78%)例,随访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窦性心率分别为41(71%),40(69%)和42(72%)例。全组病例无手术死亡和射频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均无需安装永久起搏器。双心房消融与单独左房消融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此方法可行,效果满意,但要注意把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RFCA)对血小板聚集率(PAG)的影响及氨氯地平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Bom比浊法,观察96例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后PAG的变化及氨氯地平的干预效果。结果对照组PAG由术前的(57.17±11.08)%升高到术后的(70.25±11.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消融术使血小板聚集率增加,氨氯地平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